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別求新聲

    我看到各位的回答,是不正確的。魯迅也罷,梁遇春朱自清也罷,他們都是現代作家。而提問者問的是近代。顯然,時代不符。可能大家對近代文學不熟之故吧。

    在我看來,近代散文成就最大者當推梁啟超。梁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打破“幼年為文,學睌漢魏晉,頗尚矜煉”的束縛,自求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而“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具一種魔力”,因而風靡一時,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梁的新體散文,對一切傳統古文是一次猛烈的衝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闢了道路。大家所熟知的《少年中國說》就是一篇典型作品。同時,梁充分發揮了散文的宣傳教育作用,使散文成為政治鬥爭最有效的工具。可以說,梁散文的形式風格和社會影響,代表著散文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

  • 2 # 京城範德彪

    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理解為中國的近現代散文,外國的暫且不提,由於個人文學領域的侷限,對外國散文的涉獵太少不敢妄言,所以我只對中國的散文說點自己的理解。

    中國近現代確實湧現了一批散文大家,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真的不敢妄言這些大文學家的散文,除了仰視和膜拜,只能以謙遜學習的態度汲取他們文學的養分。自己深知即使努力一生可能都不及他們文學成就之半指,更沒資格評頭品足給這些大文學家的成就來個排名。作為晚輩學生實在不敢如此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否則真的是有辱斯文,褻瀆文學。更毋須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本身文學鑑賞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並不妨礙我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對中國現代文學說點自己的理解,就算是和大家討論交流一下。

    就近現代中國文學,有一個人是根本無法繞開的,他就是魯迅。就筆者個人認為,魯迅對於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相當於喬丹之於籃球史,拿破崙至於歐洲戰爭史,秦始皇之於中國封建王朝史。魯郭茅巴老曹“是對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作家的合稱,同時也是通行近代中國文學史教科書對六位近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的排名。魯迅先生居於首位,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文學思想是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的。魯迅先生作品{狂人日記}更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可以說魯迅先生對中國近代文學是具有變革性影響的。

    另外對於筆者個人偏好來講,個人更喜歡沈從文先生的文字。特別是先生代表作{邊城},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先生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的風土,詩畫般的環境描寫給每一個讀者一個美妙絕倫的想象空間,湘西的美景就在腦海裡,清泠的小河,漂亮的吊腳樓,攀攬的船渡,美麗的小城,筆者儘管沒有去過,但已然對這個有著濃郁湘西風土的小城神池嚮往。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先生的每一滴墨水都是湘西的露水。還有翠翠這樣一個清純善良,不帶一絲塵俗的女孩兒,已然成了我的一個擇偶的標準。雖然經年累月,工作繁複,令我依然不改的就是對這個湘西小城的執念,我能想到最美的一天就是在先生筆下的這座小城領略風土,和一個住在吊腳樓裡的當地姑娘來一次不染塵俗的純美邂逅。先生的文字不僅影響了我的擇偶觀同時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今社會,大家在追名逐利當中早已忘記了疲憊和良知,倘有一絲喘息,不如拋開那些凹糟東西,看一眼這眼下的美好。

  • 3 # 華叔1964

    《中國新文學大系》中專有散文兩卷 ,這兩卷的選取負責人和導論撰寫者分別是周作人和郁達夫。(可見他們散文成就在當時就頗高)

    民國散文中,個人最喜歡沈從文和張愛玲,梁實秋和林語堂的散文亦有獨特韻味。

      沈先生和張愛玲的散文韻味不同, 又有互補之處。沈先生多言故鄉,而張愛玲則多憶城市(她說要隱居的話隱在城市樓房中最好)。沈先生的散文有水的感覺,清涼而溫柔,《從文自傳》不可不讀。而沈先生的書信亦可作散文讀,特別是那句“我行過許多橋……”即是出自他和張兆和女士的書信中(此處主要是建國前的書信,建國後的書信集則令人惻隱)。

     梁實秋和林語堂的散文韻味略有似,有一種文士的幽默和活潑在裡面,常常使人會心一笑。不過他們的散文在民國,尤其是1930年之後多因與時代抗日激憤的氣氛不同而受到抨擊。時至今日,其散文的文學價值值得重估。

    要排序,單從散文水平角度,我還是推崇周作人。

  • 4 # 老球評

    現當代散文成就最高的還是魯迅

    散文是中國文壇不老的常青樹,始終有名家和佳作出現,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白話散文,已經流行了一百年,公認魯迅的散文水平最高。

    現當代散文大家不少,解放前成名的胡適,梁實秋,周作人,沈從文和冰心,都很有名,解放後的汪曾祺,賈平凹也很有勢力,但都比不過魯迅,理由如下:

    1、魯迅是白話散文的開山祖師,雖然最初以小說出名,但從《朝花夕拾》開始,魯迅的散文開始為世人重視,到散文詩《野草》,他的散文創作達到高峰。魯迅對白話散文的形式貢獻主要體現在:奠定了半文半白的語言地位,拓展了散文邊界,推出了雜文這個新問題,高度高頻次關心社會政治,讓文學成為戰鬥武器。

    2、魯迅繼續“文以載道”的行文傳統,高度關注社會關心苦難中的中華民族,體現了高度的愛國自覺性,成為中國革命的同路人,被毛主席高度評價。

    魯迅是華人永遠的精神導師

    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個性十分豐富且鮮明,愛憎分明。思想性很強,對民族性,尤其劣根性,把握特別深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直關心革命,心態永遠年輕,“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關心青年人,對中國革命保持永久信心。

    還是老人家說得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是蓋棺論定,高度評價,準確入微。

    魯迅極強的個性,可能始終給自己帶來爭議,但他代表了主流的文學道統,始終會被歷史高度認可。

  • 5 # 文化一家人

    當然是魯迅,沒有之一。

    之所以沒有之一,是因為成就是包含多方面的。

    有人的作品可能思想性較強。

    有人的作品可能藝術性很濃。

    有人的作品可能趣味性感人。

    有人的作品可能文筆優美流暢。

    有人的作品可能樸實無華蘊意深厚。

    但魯迅的作品不僅兼有上述優點,更有對反動,邪惡,陰暗,腐朽,愚昧,麻木,自私,醜陋進行無情的揭露和鞭達,一個也不寬容!

    所以才沒有之一。

  • 6 # 騎驢去高考

    在當代最頂級的文人裡面,餘秋雨估計是被罵得最慘的一位,文痞,學者敗類,什麼難聽罵什麼,其實老實講,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為什麼招罵,反正是樹大招風,難免招人忌恨!不過有一個文人我倒是知道他為什麼招罵,就是賈平凹,人家嫌他到處題字,要價還貴,不是書法家擺什麼譜,真他媽的臭不要臉!這是別人罵的,不是我罵的啊,你別看我!

    在一個時代裡面,有一個真正的文豪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大家都像追劇一樣追他的作品,而他的作品總是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人們盼著他趕緊日更,誓問,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不過這種情況實在太罕見了,而所謂的文豪總是給人帶來失望,讓人覺得不看也罷,但是閒著又沒事,真是讓人左右為難!

    在當代的文人中,我認為最接近文豪級別的就是餘秋雨,原因是他有一本《文化苦旅》,我認為《文化苦旅》是建國後最成功的散文著作,是可以流傳後世的文學作品!

    我上高中的時候在我們的語文課外讀物中看到一篇散文叫《道士塔》,當時被深深地迷住了。作品中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深沉的文化感喟與嘆息,這種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文中對細節的描述非常地詳盡,對每一個事件的描述都深入到了毛孔裡,這讓我覺得一切都那麼真實可靠,作者只是客觀記述了那段歷史,完全沒有挑起讀者悲憤與怒火的想法,一切都是讀者自己自發產生的情緒!這種文章說實話,真是鶴立雞群,怎麼都掩蓋不住它的光芒!

    後來我才知道,有一本書有一批這樣的文章,這本書叫《文化苦旅》,而《道士塔》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篇!在我年少時感知世界的過程中,我對那些著名文章特別敏感,對它們的作者心嚮往之!

    我讀的《文化苦旅》的第二篇文章是一個長篇,叫《一個王朝的背影》,很不湊巧,這一篇我又不是在《文化苦旅》上看的,而是在自己買的一本散文集中看的。這篇文章講的是那幫講究“忠孝節義”的前朝知識分子在新的朝代對故主與故朝的懷念與忠貞,以明清交界之時為考察樣本!考察明朝的儒生知識分子們在清朝這個嶄新的王朝的生存狀態與行為,他們怎樣地與統治者不合作後來又怎樣地被他們感化!估計在這幫遺老遺少的心中,最過不去的坎是新的統治者是北方的蠻族,這讓他們覺得道統不繼,種族難傳,但當看到統治階級尊孔重儒的一系列舉措時,他們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黃宗羲!

    在上高三的時候,準確地講在高三複讀的時候,也不知怎麼地,我竟在這個時候打開了《文化苦旅》,我終於有機會第一次走近了這本書,在那個繁忙的季節,我無比放鬆地欣賞著裡面的每一句話,在忙完後的間隙,每一次閱讀的時候我都有一種吸毒的快感,我覺得舒服極了,非常喜歡那種放飛自我的感覺!

    《筆墨祭》是作者對現代新環境下傳統書法藝術的反思,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在現代書寫工具改變的情況下,無論書法家怎樣愛好毛筆書寫,過去那種以書寫為交流必須手段而衍生出的書法藝術,與現代為藝術而藝術的社會環境下的書法藝術有極大的不同,書法的韻味永遠也回不到從前了,因為整個社會環境變了,就算你能堅持用毛筆書寫,可是別人卻不會,你永遠找不到那種自然藝術的感覺了!

    《上海人》據說是作者投稿的一個參賽作品,而且還獲得了一等獎!講的是由於區域經濟的變遷所引起的人們心態上的變化,研究的物件當然就是上海和上海人囉!以前上海人總是很自豪,當他向外地人介紹自己的時候。因為身在上海就意味著優越的社會環境和高人一等的心理,因為其他地方都太艱苦、太貧困了,人們遇見上海人總是充滿了羨慕和不自覺的自卑,總感覺人家見過大世面,手裡巨有錢!可是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地都先後發展了起來,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也隨之下降!上海人有的,別人也有了,上海人享受的,別人也能享受了!於是上海人的心裡悄悄發生了變化,沒有了那種優越感,多了幾分失落感!想想還確實挺有趣的,哈哈!

    總之,《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散文佳作,很值得大家讀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96是奮鬥還是內耗?沒時間成長,沒時間思考。像機器一樣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