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武漢地產情報局

    典故

    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做好飯湯等食物擺在大路邊,等待把食物給飢餓的人來吃。有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用衣袖遮住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吆喝道:“喂!來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還是可以去吃。”

    啟示

    不食嗟來之食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

    貧窮並不可怕,但心不能窮。如果心窮了,那就真窮了。

    選文中的“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表現的就是做人應有的骨氣、志氣,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一種精神。

  • 2 # 阿楚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齊國鬧饑荒,很多人沒飯吃,然後一些富餘的人講些殘羹冷炙施捨給飢餓的難民,都會說:嗟,來食。就是喏,過來吃吧!這種態度相對到自己的狗,家畜一般,很沒禮貌,後人就引用為侮辱的意思和態度。

    到了現代,嗟來之食泛指別人施捨,但不一定是剩飯剩菜,主要是針對態度而言的。嗟來之食,關鍵是這個給予者的態度,若是他很輕賤你,很看不起你,給你的好處,或是出路就是一種施捨,在他心裡那是你求他乞討得來的。

    同樣是一種東西,若給予者是抱著一種回饋社會,感恩的心或是慷慨的分享的態度,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有句話叫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就是這個道理。

    是否算是嗟來之食,關鍵在於態度。若你覺得你給別人的是殘羹冷炙,那麼無論是誰拿的都是嗟來之食;若你覺得贈予的是盛開玫瑰,那麼便是人人芬芳。

  • 3 # 燕山小說厝

    嗟來之食,代表著侮辱性的含義。

    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再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精神的重視。

  • 4 # 彥華327

    古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這是自古以來中國以文人為代表計程車大夫階層的所謂骨氣,當然某種意義上也是大部分人民都贊同的一種節操,嗟來之食是人類謂以動物而言,是高階動物對低等動物的喚養,也是一種蔑視性的賞賜。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是以勞而所獲為榮耀的事,勞而所獲正是體現了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所以,人都不會喜歡接受嗟來之食,但是社會恰實是個千奇百怪的萬花筒,偏巧就有那麼一些嘴上喊著勞動光榮的人愈是喜歡不勞而獲,總是算計侵佔別人的勞動成果,夢想著天上掉下的意外之財。在這類人的潛意識深處,哪怕嗟來之食,也是一份理所當然的美餐。什麼廉者的顏面於他們來說,早已成為飢餓的笑柄。

  • 5 # 最美是詩詞

    “嗟來之食”個人理解為帶有侮辱性的幫助,所以典故中的受助人寧願餓死,也不受恩,施善者的態度直接粉碎受助人僅有的尊嚴。人窮或需要幫助時,已經是走投無路、亳無辦法、或一無所有,僅有的就剩一點尊嚴,這點尊嚴就像僅有一件衣服,再也不能失去,在現實生活中幫人也得有技巧,人窮時心特別敏感,所以有誠心幫助別人,注意態度以及說話方式,否則即使幫了,人家也末必會感激你,還有可能招恨,人往往都是這樣對你好,你不一定常記心中,但有一點不好,你卻總上心。

  • 6 # 閒雲島
    人窮志不窮,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是也,非也?

    《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

    齊國出現了大饑荒。富人黔敖,善心大發,於路邊設攤,準備好飯食,賑災饑民。有個飢腸轆轆的人用衣袖蒙著臉,步履蹣跚,兩眼昏昏,呆滯無神地走來。黔敖很神氣,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不屑一顧地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

    曾子之言,直言不諱,告訴人們,沒有必要那樣,因為,“裡子比面子更重要”,“生命至高無上”,只有首先不餓死,才能實現“人窮志不窮”的理念,否則,人都死了,什麼就沒有了,還談什麼骨氣呀,還談什麼志氣。只有活著,才能有前提去實現“人窮志不窮”的理念,正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

    當然,人是要有志氣的,“不食嗟來之食”,也是一種志氣,但是,這種志氣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首先,“不食嗟來之食”,因為“窮骨氣”而餓死,那是對自己極端的不負責任,對父母的“犯罪”,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正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其次,“不食嗟來之食”,心志“窮清高”,必然養成“孤芳自賞”、“自我封閉”的孤傲個性,根本難以融入社會、家族,只能悲悲慼慼生活,直至死亡。最後,“孤芳自賞”、“自我封閉”的人,根本沒有辦法與人相處、合作、共贏,這與社會“合作、和諧、共贏”之主流格格不入,遲早會被社會所淘汰。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仁人志士,勵志者成。

    鑿壁借光。 ‖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今山東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經》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 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鑿壁借光,千古佳話。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經》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經》,匡鼎來。匡說《詩經》,解人頤”之語,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這時,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漢書·匡衡傳》),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囊螢夜讀。 ‖ 《晉書·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今湖南津市)。車胤歷任中書侍郎、侍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為人公正、不畏強權。晉寧康初年(373年),朝廷封車胤為中書侍郎、關內侯。太元年間(376~396年),朝廷增置太學生一百人,讓車胤兼任國子博士。其後第二年,朝廷討論郊廟明堂之事,車胤認為:“樂的根本是和諧,禮的根本是恭敬……天下安定,四境逆賊盡滅,然後可以大修明堂大學了”。朝廷從其言,車胤又升遷為驃騎長史、太常,晉封臨湘侯;不久被任命為護軍將軍、輔國將軍、丹楊尹。隆安四年(400年),車胤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驕矜放蕩,車胤與江績私下彈劾司馬道子,準備向天子奏明,不料事情洩露,元顯逼令車胤自殺而亡,死後被追諡為忠烈王。

    “鑿壁借光”也好,“囊螢夜讀”也罷,都是家道衰敗的窘境;然而,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夜讀”,他們以實際行動演繹了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千古名言,此乃真丈夫所為,真正的勵志千古佳話。所謂“人窮志不窮”、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之徒勵志,相比之下,應該自慚形汙。

    能屈能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胸懷大志,武功超群,怎麼會忍受胯下之辱呢?其實,韓信非常清楚,憑自己的實力,殺掉像“豬狗”一樣的屠夫,那肯定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因此身負人命官司,深陷牢獄之災甚至丟了生命……“豬狗”一樣的屠夫的命根本無法有自己的命值錢啊!韓信的勵志,就是馳騁疆場、匡扶正義、達濟天下,又怎能因豬狗之屠侮辱而自毀理想呢?正所謂“忍奇辱者,必有奇志”;正所謂大丈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忍下“胯下之辱”。

    其實,韓信也有食“嗟來之食”的經歷,韓信窮困潦倒之時,食不果腹,漂母以剩飯給韓信食用,結果韓信大發宏願,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漂母贈飯之恩,漂母也曾不屑一顧……然而,韓信乃“人中之龍”啊,絕不會因為什麼“不食嗟來之食”而活活餓死自己啊,餓死了,將來怎麼馳騁天下啊,“窮則獨善其身”啊!因此,韓信不但沒有怨恨漂母,從而拒絕漂母的贈食;也沒有食言,當他封王拜相、叱吒風雲之後,而是重金報答的漂母的贈食之恩,“達則兼濟天下”啊!

    “人窮志不窮”,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看來只是悲悲慼慼、蠅營狗苟之輩勵志;大丈夫理當能屈能伸,胸懷天下,馳騁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7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問:“嗟來之食”這個詞有什麼深層含義?

    穆老師在之前解析2018年內蒙古包頭市中考卷時,對文言文閱讀《不食嗟來之食 》印象深刻。

    穆老師為此特意做了文言文註解,如下圖:

    嗟,是指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語氣詞,相當於“喂”,“嗟來之時”則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什麼內容呢?穆老師為大家整理如下圖:

    穆老師認為,“嗟來之食”這個詞的深層含義是我們在扶助別人時,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否則即便是做善事也不會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給對方造成更大的傷害。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中的劉封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