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飛瑜的美好時光
太監是中國歷史上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作為直接在皇宮服務的一群人,太監的身份地位很特殊,他們雖然身體殘缺,卻能夠受到皇帝的信任,甚至一度影響到了朝政,因此很多吃不飽飯的窮人就把當太監作為了唯一出頭之路,甘願自殘。
-
3 # 潘不安講究史
一、戰爭俘虜。古代中國在對外征戰過程中,無疑會俘虜大量的兒童,其中女性兒童往往會充入宮中成為宮女,而男性自然會被閹割成為宦官。例如明朝著名太監鄭和,就是沐英、傅友德平定雲南時被俘虜,十歲時被閹割送入宮的。
二、附屬國進貢。中國古代實行朝貢體系,周邊的附屬國每年都會進行朝貢,其貢品除了寶物特產外,也會含有人口。其中女性會充入後宮,而男性就會被閹割成為太監。
三、罪臣子孫。古代大臣如果犯有十惡大罪,被皇帝抄家後,罪臣家眷中年輕女性一般會被充入教坊成為官妓,成年男性要不被處死,要不被流放,而未成年男性常常會被閹割成為宦官,即使太小的兒童不適合閹割,也會先養著等大一點了再閹割。
四、民間自願。古代也有些過不下去的人家,家中又子女眾多,可能就會將其中一個送入宮中做宦官。也有實在過不下去的,就會自己閹割,拖關係入宮。比如大太監魏忠賢便是年輕時欠了太多賭債,才自己閹割後拖關係入宮做宦官的,而且傳說他並沒有閹割乾淨,還剩一顆睪丸。
以上四個是宦官的主要來源,並且在古代不是任何一個宦官都是有資格稱太監的,太監已經是屬於有官職的高階宦官了。這個稱呼主要開始於隋唐時期,當時有管理內宮的機構稱為中御府,其中擔任官職的高階宦官稱為太監,少監。後來,有些官員為了溜鬚拍馬,對宦官敬稱太監,逐漸也就變成了對宦官的通俗稱呼。
古代宦官地位比較低,收入根據入宮年份只有很少的月例,月米,以及賞賜等額外收入。隨著地位升高,尤其到了少監,太監已經有了不低的官位,也是有和官位對應的俸祿的,各個朝代也不同,但一般都會比標準的俸祿低很多。
清朝離我們比較近,有詳細的資料,以他為例:
四品督領侍每月月銀8兩,米8鬥,公費制錢一貫300;
五品宮殿正侍每月月銀7兩,米7鬥,公費制錢一貫200;
六品宮殿監正侍每月月銀6兩,米6鬥,公費制錢一貫100;
六品副宮殿監侍每月月銀5兩,米5鬥,公費制錢一貫;
七品正執守侍每月月銀5兩,米5鬥,公費制錢一貫;
七品副執守侍每月月銀4兩,米4鬥,公費制錢一貫;
八品侍監每月月銀4兩,米4鬥,公費制錢700文;
八品副侍監每月月銀3兩,米3鬥,公費制錢300文。
以上是有品級的宦官,也就是說可以被稱為太監的。而如果是沒有品級的會分三等發放。
一等每月月銀3兩,米3鬥,公費制錢600文;
二等每月月銀2.5兩,米2.5鬥,公費制錢600文;
三等每月月銀2兩,米2鬥,公費制錢600文。
而之前所說的額外收入主要有,節日的節賞,生日的壽賞,相當於加班費的加班賞,服侍的主子給的恩賞,要是遇上皇帝大婚,皇子降生那個賞賜就更多了。另外太監如果出差辦公,如宣旨這類的肥差,接待的官員也會有一份孝敬。一般來說這類的額外收入比太監正常的俸祿要高的多。
-
4 # 澳古說歷史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想問是古代的宦者的月俸祿是多少?至於如果是問“古代太監月俸祿有多少?”那麼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或者說很麻煩,其原因在於:
1、首先不是所有的宦者都能叫“太監”,在明朝只有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這十二個內十二監中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監,太監位居四品,可謂是宦者中的高官。到了清朝,由於宦者被取消,所以才一律稱為太監。
2、在明之前,太監不僅僅只是指被閹割的人,也有士人,如唐朝時掌管乘輿、服飾的中御府的最高官員就叫“中御太監”。到了遼代,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政府機構都設有“太監”一職,金、元時期因襲遼代制度,所設各監也多有“太監”,而這些官職的擔任著全部是士人,也就是正常人。明之後,太監才成為高階宦者的專屬代名詞。
3、很多人也都喜歡將宦者叫做宦官,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東漢之前,宦官指的是在皇宮中為皇帝以及皇族服務的官員,也就是宮內侍奉官,而在當時擔任這個官職的都是正兒八經計程車族中人,《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璫左貂,給事殿省。及高後稱制,乃以張卿為大謁者,出入臥內,受宣詔命。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頗見親倖。至於孝武,亦愛李延年。帝數宴後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在東漢之後,由於皇宮中全部的男人都開始只使用宦者,所以在這之後才能將宦者叫做宦官,而在這之前完全就不能叫。
那麼解釋了這麼多,我就來解答下古代的宦者的月俸祿到底多少?首先由於明之前,由於有很多的官員也稱為“太監”,所以我這裡就不說,我就簡單的介紹下明和清的宦官月俸祿情況。
一、明朝
由於明朝對於宦官的月俸祿並無詳細的記載,所以對其並不瞭解太多,目前大多數史學家對其宦官的月俸祿的普遍認知,在於其月俸祿最多是官員俸祿的1/10,那麼據此我們大概的推測下明朝的宦官月俸祿到底有多少。首先我們都知道太監的最高品級是正四品,所以我們只需要看看明朝正四品以下的官員俸祿有多少,還有至於太監以下的無品級的宦官月俸祿到底如何,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從六品(月俸八石)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從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鬥)
從八品(月俸六石)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即使最高的提督太監或者司禮監秉筆太監等月俸祿頂多也就是每月2.4石左右,可謂極低,不過也理所當然的,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史上出名的薄薪,連官員都這麼低,更何況是宦官呢?當然在明朝官員和太監可不是靠俸祿來活的,而是靠受賄,明朝的太監,尤其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他們在明朝的權利可是極大的,基本上可以和內閣平起平坐了,所以他們每年都可以收到底下的官員送來的鉅額的錢財。當然這些只是對於那些高階宦官而言,一般最底層的低階宦官可能在生活上的確有點困難,但不管如何,即時你再低階你也是生活在皇宮裡,不管是吃還是穿都是不用愁的,相對於民間那些窮苦百姓,生活的還是很不錯的。
二、清朝
清朝對於宦官的俸祿有著明確的記載。具體如下:
四品督領侍每月月銀8兩,米8鬥,公費制錢一貫300;五品宮殿正侍每月月銀7兩,米7鬥,公費制錢一貫200;六品宮殿監正侍每月月銀6兩,米6鬥,公費制錢一貫100;六品副宮殿監侍每月月銀5兩,米5鬥,公費制錢—貫;七品正執守侍每月月銀 5兩,米5鬥,公費制錢一貫;七品副執守侍每月月銀4兩,米4鬥,公費制錢一貫;八品侍監每月月銀4兩,米4鬥,公費制錢700文;八品副侍監每月月銀3 兩,米3鬥,公費制錢300文。如果太監沒有官銜品級,其俸祿按三等發:一等每月月銀3兩,米3鬥,公費制錢600文;二等每月月銀2.5兩,米2.5 鬥,公費制錢600文;三等每月月銀2兩,米2鬥,公費制錢600文。這個對於明朝來說,清朝的宦官待遇可好上了很多,對於清初到清中期,月銀8兩,可足夠民間一戶普通的老百姓生活二三個月了。
至於為何會有人甘願自殘進宮當宦官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1、生活窮苦,走投無路,只要能進宮當宦官,至少可以保證吃穿不愁,不至於會餓死。而且每月還有俸祿,還可以稍微寄回家,救濟下自己的家人
2、對於那些沒有文化的窮苦人家,既沒錢,也沒文化,又想當官,進宮當太監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畢竟你是在皇宮裡當差,作為皇帝的奴才,或者說是妃嬪的奴才,你總是有機會能夠坐上一個小小的管事太監的,而不管再小的管事太監也都至少是由九品的品級的,好歹也算個官。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更何況你是在皇宮裡的呢?
3、在外面犯了事,或者了得罪了什麼人,沒有辦法了,都可能要丟了性命看了,那麼進宮當太監就是這些人最好的選擇,一入皇宮基本上你的命至少是保住了,而且要是運氣好的話,被皇帝或妃子們看中,當一個宮廷中的管事的,那麼你還有可能能夠報仇呢。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一點,奴才這個稱呼是清朝為了方便統制,禁錮民眾思想才有的稱呼,開始只有皇宮內的太監、侍女稱奴才。到雍正時期,一些家臣也開始自稱“奴才”,一是自我貶低討好主人,二是外人和主人覺得自個比別人對主人更忠誠,之後朝中的王公大臣在面對皇帝及皇帝的妃嬪時也開始統統自稱奴才,這成了王公大臣及下人的邀寵的專用名詞,再加上古裝劇胡演亂播,才會以為太監一直被稱為奴才吧。
太監原指宦官中的高階官員,明朝叫“廠臣”、“內臣”,是古代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效能力,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員,又稱宦官、閹人、寺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
各個朝代太監的俸祿都有不同的規定,太監是有品級的,不同品級的太監領到的俸祿領到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太監不用養妻生子,所以通常也領的比同級官員要低,比如明朝規定,入宮1-5年的每月有3兩白銀的俸祿,入宮5-10年的每月有5兩白銀的俸祿,超過十年的每月俸祿7兩白銀。同時太監所得俸祿按規定不及同級品官員的1/10,所以說宦官們的俸銀還是比較少的。
不過歷史上太監干政的例子也不少,所以混的好的太監也是腰纏萬貫,例如明朝的大太監王振,死後炒家時,查出“金銀六十餘庫,與盤白,珊瑚高二十餘尺者二十餘株”,另有數處裝潢富麗、重簷深閣的宅第,數萬匹馬和田地萬頃。
在古代大部分是窮苦人家才願意當太監,因為太監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公務員,領工資的,有品級,還能升遷,最次把溫飽問題解決了,要知道在古代餓死人是常事,過不下去的也多了,還有些犯了點事提前躲避的,再就是太監其實也不是好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