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影視的小哥
-
2 # 小哥燴史
桑弘羊,當之無愧!
正是他的鹽鐵專營,和高超的商業管理模式,為大漢國庫,更確切地說,為漢武帝的雄心霸權築起了豐厚的經濟基礎,才讓大漢鐵騎能橫掃漠北,驅除匈奴。
衛青,霍去病們能揮斥方遒,揚名立萬,桑弘羊絕對是幕後英雄。時代和雄主的雙重推動下,桑弘羊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劉徹,更是成就了大漢民族。
雖然最後死法慘烈,被老油條霍光給煮了,雖然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富民窮的社會矛盾,但是瑕不掩瑜,他的經濟思想還是值得後人去借鑑,去探索的。
總之,他曾經精彩地活過!
-
3 # 魯sh濤
公元前81年,一代雄主漢武帝已去世6年。此時是漢昭帝始元六年。
這一年,朝廷鄭重其事地從全國各地召集了60多名儒生,參加政府經濟政策評議座談會。朝廷這邊出席會議的高官有丞相田千秋,以及主管財政經濟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
會議的氛圍一點兒也不團結友好。
作為前任皇帝執政時期主要經濟政策的制定者,74歲高齡的桑弘羊在會上遭遇“言語圍攻”。儒生們沒有一絲尊重這名兩朝元老的意思,紛紛向他發難,痛罵他主持的鹽鐵專賣等國營經濟事業是與民爭利,君子不齒。
根據後來的會議實錄,桑弘羊明顯處於守勢,但他依然頑強地為國家既定的經濟政策進行辯護,前後發言100多次。
儒生在道德立場上秒殺桑弘羊,但桑弘羊絕口不提仁義道德。他說,我就問你們一個問題。
結果,沒有一個儒生能夠很好地回答他這個問題。
▲ 鹽鐵會議相當於西漢國家經濟政策辯論
01
漢武帝劉徹是個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他接管整個帝國後,隨著國力的恢復,他的內外政策有了明顯的轉變。尤其是對外政策,從漢初的韜光養晦、和平崛起,調整為高調征服、武力稱霸。
史書上說,武帝在位50多年,基本上有40年都在對外戰爭。
他開疆拓土,北逐匈奴,南服滇越,開通西域,建立了規模空前的大帝國。當時的熱血青年,很是揚眉吐氣:厲害了,我的帝國。
但是,戰爭是要燒錢的。錢從哪來?
漢朝開國,到武帝即位,一直實行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中間出了個“文景之治”,國家積累的財富相當可觀。史載:“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這筆國庫積累成為武帝對外征戰的底氣和啟動資金,支撐了他在位前二十年的主要開支。
到了元狩年間,公元前120年左右,國庫裡的錢燒得七七八八了。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武帝要想辦法搞錢。
在武帝的授意下,御史大夫張湯最早提出了鹽鐵官營的建議:“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
武帝第一時間批准了這一建議,主管此事的大農令鄭當時立馬著手辦理。考慮到自己不諳鹽鐵經營,鄭當時向武帝推薦了兩個人:大鹽商東郭咸陽和大冶鐵商孔僅。
西漢初期,商賈是不能為吏做官的。這條規定或許是出於對商人階層的歧視,但更主要是為了防止權力尋租,避免官商勾結,破壞社會公平。
武帝打破了這條鐵律,對他來說,非常時期任用非常之人,再正常不過。東郭咸陽和孔僅這兩個大商人,被任命為大農鹽鐵丞,分別負責鹽和鐵的國家專賣事務。
此外,武帝為了快速充實國庫,還搞了“軍功爵”,明碼標價,賣官鬻爵。
2
武帝為什麼要拿鹽和鐵,作為國家壟斷經營的領域?
大家知道,傳統社會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絕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無需透過市場流通。鹽和鐵,恰好是兩個例外。
《管子》中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又說:“惡食無鹽則腫。”不吃鹽要生病,所以人人都要吃鹽。當時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鐵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從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到國家的行軍打仗,都離不開的。
因此,鹽和鐵的生產銷售中蘊藏著豐厚的利潤。當時的大商大賈都出自這兩個行業。漢武帝當然希望國家透過一定的措施把這些利潤抓到自己手裡,以達到爭奪商利。
東郭咸陽和孔僅上臺後,提出了鹽鐵官營的具體方案。具體來說,鹽的官營實行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的做法,就是由官府招募鹽戶,煮鹽的費用由鹽戶自己承擔,官府只提供煮鹽的鐵鍋(即“牢盆”),煮成的鹽再由官府統一收購併對外銷售。
鐵的官營則完全由官府壟斷。各地都設定鐵官,負責鐵的冶煉,鐵器的製作以及銷售。鐵的壟斷相當於從源頭控制了武器生產,對帝國的穩定也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鹽鐵官營,還有一點在漢武帝的掌控之中。
當年,由吳王劉濞帶頭的七國之亂是怎麼亂起來的?肯定不是主張削藩的晁錯挑起來的,而是這些分封國利用鹽鐵生意大發其財,從而招兵買馬,收攏人心,才有了對抗中央的實力。
武帝為什麼要拿鹽和鐵,作為國家壟斷經營的領域?
大家知道,傳統社會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絕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無需透過市場流通。鹽和鐵,恰好是兩個例外。
《管子》中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又說:“惡食無鹽則腫。”不吃鹽要生病,所以人人都要吃鹽。當時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鐵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從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到國家的行軍打仗,都離不開的。
因此,鹽和鐵的生產銷售中蘊藏著豐厚的利潤。當時的大商大賈都出自這兩個行業。漢武帝當然希望國家透過一定的措施把這些利潤抓到自己手裡,以達到爭奪商利。
東郭咸陽和孔僅上臺後,提出了鹽鐵官營的具體方案。具體來說,鹽的官營實行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的做法,就是由官府招募鹽戶,煮鹽的費用由鹽戶自己承擔,官府只提供煮鹽的鐵鍋(即“牢盆”),煮成的鹽再由官府統一收購併對外銷售。
鐵的官營則完全由官府壟斷。各地都設定鐵官,負責鐵的冶煉,鐵器的製作以及銷售。鐵的壟斷相當於從源頭控制了武器生產,對帝國的穩定也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鹽鐵官營,還有一點在漢武帝的掌控之中。
當年,由吳王劉濞帶頭的七國之亂是怎麼亂起來的?肯定不是主張削藩的晁錯挑起來的,而是這些分封國利用鹽鐵生意大發其財,從而招兵買馬,收攏人心,才有了對抗中央的實力。
-
4 # 千解
公元81年,如果非要給某一個年份一個高調的註解,那麼,這一年無疑要冠以“鹽鐵之議”四個大字。
鹽鐵之議,看似現行政策辯論大會,其實實際上是對武帝時期各項政策的一次評價和撥亂反正。
該年二月,經諫大夫杜延年提議,霍光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就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辯論。 同年七月,會議閉幕,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
後來,宣帝時期的桓寬將此事記錄下來,成了熟知的鹽鐵論。
鹽鐵論,是一場政治鬥爭。鬥爭的起源,要從武帝確立的四位輔政大臣開始。
漢武帝駕崩時立幼子劉弗陵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因為漢昭帝年幼,所以武帝立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為霍光、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由於與霍光爭權,上官桀早已被消滅。而金日磾呢?作為歸順的南匈奴王子,由於缺乏政治實力,故而始終保持謙遜、隱忍的行事風格,後來又成為霍氏的女婿,故而得以保全,自然也就對霍光構不成任何威脅。那麼再看看這時的朝堂,就只剩下一個人了,那就是桑弘羊。
而辯論的對陣雙方,是六十“賢良”(辯手)對陣桑弘羊一人,其實作為傳統文化中尚和的漢族人,被推上這個辯論場的伊始,桑弘羊的政治地位就已經開始遭受挫敗。而辯論的結果更加詭異,桑弘羊的主張大部分被保留,但是作為辯手的他卻政治勢力大減。
因此,回到題目,公元前81年,能夠左右朝局,維持各項大政方針的並不是桑弘羊,而是霍光。在王朝政治時期,經濟政策依附於政治形式,這是必然。所有的問題,最後都要歸結於政治鬥爭,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回覆列表
首先公元前81年,這時一代雄主漢武帝已去世6年。應該是漢昭帝始元六年。
這一年,朝廷鄭重其事地從全國各地召集了60多名儒生,參加政府經濟政策評議座談會。朝廷這邊出席會議的高官有丞相田千秋,以及主管財政經濟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
會議的氛圍一點兒也不團結友好。
作為前任皇帝執政時期主要經濟政策的制定者,74歲高齡的桑弘羊在會上遭遇“言語圍攻”。儒生們沒有一絲尊重這名兩朝元老的意思,紛紛向他發難,痛罵他主持的鹽鐵專賣等國營經濟事業是與民爭利,君子不齒。
桑弘羊出生於洛陽一個富商家庭,是帝國最著名的算賦神童,13歲就彰顯出理財的天賦,因而被選入宮。很多人認為桑弘羊是鹽鐵官營的首倡者,其實並不是。他只是做得最出色的一個,所以大家習慣把開創之功也歸到他頭上。
桑弘羊逐步釐清孔僅時期的鹽鐵官營弊端,透過機構設定,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財經管理系統,並讓這套系統高效地運轉起來。
鹽鐵專營之外,他還大力推行相關的經濟措施。
比如建議漢武帝收回各郡國的鑄幣權,統一國家幣制,加強中央對全國財經的控制。
再如大力推行均輸政策。辦法是將各郡國應繳的貢物,按照當地市價,摺合為當地商人一向販運出境的豐饒而廉價的土產品,繳於均輸官,再由均輸官將這些廉價土產品,運往貴价地區出售。中央政府不費一文資本,經過輾轉貿易,便獲得巨大利潤。
桑弘羊又創辦了平準制度,“置平準於京師……盡籠天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這實際上是天下均輸官在京師的總經理處,既有利於平穩物價,又實現了中央創收。
為保證鹽鐵官營政策的順利推行,桑弘羊還建議武帝配套頒佈了算緡、告緡的命令。
算緡,就是向商賈地主徵收財產稅。規定凡隱瞞不報或虛報的,除了沒收全部財產,還要被罰戍邊。
告緡,於是應運而生,即鼓勵對隱瞞財產不報或謊報的富商地主進行檢舉揭發,大搞舉報有獎。
桑弘羊的鐵腕手段,幾乎堵死了帝國私營工商業的發展之路。但對漢武帝及中央政府而言,桑弘羊立功了。他的巨大功績,就在於他千方百計滿足了當時中央政權對財政的繁重需求。
史載,在他掌握經濟大權的一年之間,“天下用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