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士參考
-
2 # 小飛雜談
6.5mm子彈相對於7.7而言更好攜帶,,且7.7後坐力大,,不利於瞄準,,,後來使用中可能發現了6.5殺傷力小,射程近等缺點,所以後來慢慢換成了7.7的,,同期國軍基本在7.62,7.9的口徑,,
-
3 # 金戈鐵馬
日本人嫌6.5毫米友坂彈威力不足,使用威力大7,7毫米友坂彈替換6.5毫米子彈。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海軍使用五種7.7毫米子彈,而且互相不通用。
6.5毫米機槍彈與步槍彈也不怎麼通用,機槍使用減裝彈。
7.7口徑的99式步槍威力與美製M1903步槍基本相當。
-
4 # 闊海6013
時代在發展,武器也在隨著時代變迀,而更新換代。
6.5mm的子彈,相比於7.7mm的子彈,穿透力不強,殺傷小弱!
-
5 # 勇戰王聊歷史
6.5mm子彈彈頭細長,(彈頭長32.51mm ,直徑6.65mm)打出去就是“貫穿”傷。而7.7mm子彈彈頭更短粗,(彈頭長31.5mm-32mm, 直徑7.92mm)更容易在人體產生翻滾,傷害更大。
二戰時,日軍步兵最基礎的裝備就是三八式步槍。這種槍雖然在1907年才開始裝備軍隊,但是,依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三八式。因為其比三十年式步槍多了一個防塵蓋,並有三八式字樣,被稱為“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
該槍使用的是日軍通用的6.5MM子彈,全長1.28米。當時,各國都在縮短步槍,以方便步兵配合坦克行進。可是,日本和法國是一個思路,喜歡依靠堡壘,打要塞戰。日軍在中國建了無數個碉堡,三八式長步槍帶來的長射程更適合日軍侵華作戰。所以,抗戰時期,日軍使用最多的步槍就是三八式步槍,子彈就是有坂6.5mm步槍彈 。
當時,不僅三八式步槍使用6.5mm子彈。明治三十年式步槍、四四式騎槍、九七式狙擊步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九六式輕機槍、三十八年式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等等,使用的也是6.5mm步槍彈。
可是,隨著戰爭發展,日軍覺得6.5mm步槍彈威力不夠。使用6.5mm口徑彈藥,射程和威力都不理想。6.5mm步槍彈的威力就是“一槍兩眼”,受傷士兵比較好醫治。而7.7mm步槍彈彈頭短粗,擊中人體以後容易在體內翻滾,彈頭容易留在傷者體內,對人體的傷害力更大。
於是,日軍開始研製7.7mm口徑的彈藥,步槍和機槍。最出名的就是九九式步槍和九二式重機槍。
日本92式重機槍是從改良大正三年式6.5mm重機槍研製出來的。口徑從6.5mm提高到7.7mm。同時,日軍也加強加大了槍體,使其更加堅固。最大射程從三年式的4000m增大到4500m。
(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和四四式騎槍)
日軍九九式步槍以從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展,使用7.7mm步槍彈,子彈殺傷力更大。
不過,日軍一直把物資供應偏向於海軍。日軍軍部在選擇用有限的資源“多造一艘十萬噸軍艦”還是“造一億發子彈”時,通常會選擇前者。為了減輕軍需壓力,日軍並沒有大規模換裝7.7mm口徑的武器,6.5mm口徑武器一直是日軍步兵主流裝備。7.7mm子彈也是主要供應給九二式重機槍。
-
6 # 不正經的軍棍
威力不足,這個問題幾乎是讓日軍十分蛋疼。
日軍二戰時期的武器,前期三八大蓋和歪把子機槍都是用的6.5*50mm口徑子彈,而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是7.7mm口徑。而1936年,日軍推出的九六式機槍依舊採用的6.5mm口徑子彈。到了1939年,日軍再度推出了7.7mm口徑的九九步槍,並且配套式的弄了個九九式機槍使用7.7mm子彈,其實也是為了子彈通用。
▲左邊是7.7mm子彈,右邊是6.5mm子彈
三八大蓋的威力不足和歪把子的高故障
三八大蓋精度高射程遠,日軍士兵射擊水平高,很大程度是依賴三八大蓋的高精度,另外就是訓練充分。而三八大蓋最致命的就是威力不足,這把槍的穿透力太強,彈頭對人體殺傷不如其他步槍。
而歪把子機槍使用的彈鬥供彈,導致其故障率非常高。在泥濘髒亂的環境下,歪把子十分容易卡彈。而日本陸軍的兵工廠測試了國軍的ZB26之後,照著ZB26做了一個九六式機槍,使用的口徑依舊是6.5mm。
開發新槍
日本在意識到三八大蓋的6.5mm子彈威力不足之後,開始研製新的口徑子彈,推出了7.7mm口徑子彈。而九九式步槍,就是為了這個7.7mm口徑子彈而設計的。7.7mm口徑子彈,彈頭短,擊中目標後,在人體內易翻轉。可以說,九九式步槍的威力要遠遠大於三八大蓋。
而與之配套的就是九九式機槍,日本人一直追求的都是子彈通用,用來減少後勤方面的壓力。九九式機槍與九六式的結構大體相似,不過這挺機槍相當重,11.4公斤,ZB26只有9.6公斤。
總體來說,日軍換7.7毫米口徑,就是針對威力不足。威力不足,就該淘汰掉,不好用,在戰場上影響就是非常大的。
-
7 # 亦喻之
槍械改進了,子彈肯定也要改進,以利最大程度地殺傷敵方。
這是日本侵略者侵略罪行的實物罪證之一。
-
8 # 大當家9528
首先,日本二戰時期使用的6.5mm子彈是指6.5×50mm有坂子彈,配用於30年步槍、38式步槍(三八大蓋)、11年式輕機槍(歪把子)。7.7mm子彈是指7.7×58mm、7.7mm×56R有坂子彈,日軍同時生產有三種同為7.7mm口徑但又不能互用的子彈,其中一種7.7×58mm子彈於1932年用於九二式機槍,另一種7.7×58mm子彈於1939年用於九九式步槍。
其次,日本從一戰一直到二戰日軍投降都在使用6.5×50mm子彈,即從1897年到1945年都在使用。中國在北韓戰場上還在使用繳獲自日軍的該規格子彈。
最後,使用7.7mm口徑子彈代替6.5mm子彈,是由於6.5mm口徑子彈彈頭細長,擁有非常高的轉速,使得對較遠距離目標造成的傷道非常小,威力不足。
下面上圖為6.5mm口徑子彈,下圖為7.7mm口徑子彈。
-
9 # 史論縱橫
子彈直徑從6.5mm變成7.7mm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增加了1.2mm,簡單來說就是6.5mm子彈威力太小,殺傷力不夠。
如果這一句話就解決的問題,我就不答這道題了,從根本上來說,子彈口徑的加大,正是日本野心的膨脹,征服世界慾望的增強!
日本的6.5mm口徑子彈的黃金時代日本的槍械從日俄戰爭時代起就是由6.5mm子彈為主,1905年三八式步槍面世之後,全世界估計也只有日本採用了6.5mm口徑的子彈,之所以會採用這款子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款子彈比粗口徑的子彈用的材料更少,造價更低。
從1905年二戰,日本部隊逐漸形成了以6.5mm口徑為制式子彈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大正三年式重機槍(雞脖子)的槍械大家庭,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槍械體系。(不同槍械口徑雖然相同,但是並不是都能通用)
日本資源匱乏,能夠如此精打細算,斤斤計較可謂是用心良苦,當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威力小,殺傷力不夠,如果不是擊中要害部位,往往可能並不斃命,當年林老總在平型關大捷後被友軍打傷的就是6.5mm子彈,經過及時搶救,最後有驚無險,撿了一條命。
實際上日本採用6.5mm子彈,根本原因就是在中國戰場,用6.5mm也好,用7.7mm也好,造成的結果也差不多,反正中國軍隊都沒有藥,只要造成創傷那就有可能是致命傷。抗日期間,中國軍隊戰鬥力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當一部分傷員得不到救治,從而拖累部隊。
日軍在侵華戰場上能夠取得前期的勝利,也並不完全是槍械的功勞,更多的是全方位的作戰體系,制空權、重火力、先進的戰術理念、士兵優秀的素質等等。
因此,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的槍械也是一直以6.5mm口徑為主!
日本在二戰時期大面積採用7.7mm子彈其實,日本如果一直在中國打仗的話,6.5mm口徑的子彈也是夠用的,但是日本隨後研發了7.7mm口徑的子彈,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日本在1939年研發出了使用7.7mm口徑的九九式步槍,說起來這才是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制式步槍,九九式步槍誕生後,日本就將三八式步槍的生產線給停了。
1905-1940年日本生產300萬支三八大蓋,1939-1945年日本生產260萬支九九式步槍,兩者的重要性應該不言而喻了吧!
(九九式步槍)
與九九式步槍同時,1939年日本研製了九九式輕機槍,取代歪把子輕機槍,1941年研發生產一式重機槍,取代雞脖子和九二式重機槍。
可以說,在二戰時期,日本形成了以7.7mm口徑子彈為核心的九九式步槍,九九式輕機槍,一式重機槍。
7.7mm口徑子彈彰顯日本的擴張野心前面已經說到了, 6.5mm口徑子彈槍系完全能夠擺平中國,幹嘛還要研發7.7mm子彈槍系,6.5mm的子彈威力是經過長時間檢驗的,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證明,7.7mm口徑子彈槍系根本就不是為中國戰場研發的,日本槍械在中國出名的,依然是三八大蓋+歪把子,新研發出的7.7mm口徑子彈全部被用在了除中國戰場外的其他戰場,比如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
日本人上線7.7mm口徑的產品線,就是其野心膨脹,妄圖稱霸世界的一個表現,在當時日本在陸軍裝備發展上並不上進,反而是追求“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的精神,大力研發飛機和軍艦,日本研發的零式戰機曾經一度橫掃太平洋上空,日本組建的航母艦隊在太平洋戰場初期也是壓制美國一頭。
而這些東西對於侵略中國是沒有多少作用的,換句話說,侵略中國並非日本的目的,稱霸世界才是他的根本!
回覆列表
6.5子彈穿越青紗帳之類的植物的時候彈道會受到很大影響。這顯然對叢林作戰是不利的。
此外6.5子彈破壞一些土牆工事的時候也成問題,對汽車等目標應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