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天陸文軍
-
2 # 長門文軒
先說下祝融八姓
見文獻《國語》十六卷
“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佐制物於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週未有。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莒,皆為採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這裡講了祝融八姓的前生後世以及興亡。
《大戴禮記·帝系》第六十三
“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雲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季連產什祖氏,什祖氏產內熊,九世至於渠,婁鯀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為無康,為句亶王;其中之名為紅,為鄂王;其季之名為疵,為戚章王。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鄶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連者,楚氏也。”這裡說的是傳承,我們可以看下楚人的傳承。
祝融八姓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實為六姓:己(樊、昆吾、蘇、顧、溫、董)、惠連(董姓)、萊言(妘姓)、彭(禿姓)、安(曹姓、斟姓)、季連(羋)。
《楚世家》中說:“重黎及其弟吳回均“居火正,為祝融” 。祝融為司火之官(火神) , 非專指一人。
其中羋姓為楚的姓,從文獻中看,陸終就是祝融,是高陽氏顓頊帝的後代。《左傳》中有記載: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舊許是宅. 今鄭人貪賴其田, 而不我與, 我若求之, 其與我 乎?這是楚王自己的原話,稱鄭人佔據了其先祖伯父昆吾的舊地,這裡先祖應該指的是“季連”。而昆吾是夏王的親族,被夏安排駐守在東邊,後來商湯攻夏,先滅了韋、顧,又滅昆吾和夏桀。據學者透過考古發掘做出了這樣的結論,三千年中葉,有一支力量從黃河中游經南陽盆地,沿著隨棗走廊,抵達長江,摧毀了這一帶兩千多年的土著文化。這個估計就是“昆吾”被商人擊敗以後,其後代率領族人南下長江。這裡應該是楚國的源頭。
楚人南下以後與商王朝並不和諧,
《詩 · 商頌 , 殷武》
“撻彼殷武, 奮發荊楚。 深人其阻, 褒荊之旅。”這個是指武丁伐楚的事。
《新獲卜辭》
“戊戌卜, 佑伐羋。”羋是楚王的姓,伐羋既是伐楚。
《竹書紀年》載 :
“帝癸 (即夏桀 )二十一年 , 商師徵有洛克之。遂徵荊、降荊”。說商人降服了楚。
這裡估計有昆吾的世仇在裡面,後來關於楚的記載已經到了商末。之後與本題已經無關。我們可以做下小結
小結:楚人的確是三千六百年前從中原南遷過來的,是祝融八姓之一。下面談下良渚。有人說良渚的王就是傳說中三皇中的天皇,這個已無從考證,即便是古文獻所集中的中原地區上古也只是傳說,大多無從考證,不過從“天皇”這個觀點來看,古越人應該在遠古時代就與其他地區的人有過交流甚至來往。
《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
【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泰皇。一雲泰皇,太昊也”這裡出現了太昊,我們不難推測,太昊為首的古東夷人曾經與良渚的古越人有過全面的接觸,或許,太昊部落的一支成為了良渚人的王。
這裡我引述一個觀點,很多事情已經很難考證了,這裡僅供參考。從馬家浜文化晚期的崧澤型別至良渚文化後期,來自東夷的防風氏成為了良渚各個大小古國的盟主,地域廣, 經濟 文化的發達程度已經超過了中原華夏地區。這個時候正是中原華夏與苗蠻和東夷混戰的時期。苗蠻的遠遁,夷夏的結盟,讓戰爭停頓了下來,這時候禹在會稽山召開群雄會,就發生了歷史上防風氏遲到被禹殺了的故事。孔子說 :“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 防風氏後至 ,禹殺而戮之”。事實上良渚這時候已經在天災後進入了長期的衰退。據傳,防風氏有兩項技能,一是興修水利、二是可以製造精美的玉器,防風氏經常拿玉器去與其他部族交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擊敗了苗蠻,並將“三苗遷到三危”的夏人用同樣的方法殺了防風氏,將防風氏所帶的古越人進行了大範圍的遷徙。
而後來進入原良渚地區的“馬家橋文化”顯示出了落後於良渚的文化特點。這個就很好解釋了,防風古國被滅掉以後,原來擁有先進位制玉技術的族人已經被遷走了,其他地區落後的古越人土著又進入了這片地區,所以造成了文化反而遲滯的現象。
至於楚人的出現已經到了夏朝末年,是良渚滅亡1000年以後的事情,況且楚人向東擴張已經是更晚的事情,跟良渚已經沒有什麼交集了。
結語:楚人是祝融八姓之一,是高陽氏的後代基本可以得到證實。但楚人跟良渚沒有什麼關係,良渚在被天災滅亡後陷入低谷,人們開始四散求生,這時候防風氏部落建立了一個不大的聚落,收留了很多逃散的古越人,在古越人群中得到了好的口碑,成為了當地人祭祀的先祖。在防風氏被夏人殺了以後,防風國解體,古越人流散到各地。直到幾百年後一支難逃的夏人來到這裡,帶來了更先進的文化,這些古越人再次聚集,形成了後來的”越國“。 -
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楚人是祝融後裔和百越百濮部落的後代。
屈原的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楚華人是認為先祖是源出高陽帝,高陽就是顓頊,顓頊本來是黃帝的孫子,年輕的時候率領一部分族人前往東夷。顓頊在黃帝手下擔任火正,也被稱之為祝融,或者火神,其部落為黎氏部落。
當時東夷首領為少昊,是黃帝的兒子,擔任木正,也被稱為木神。傳說少昊出生之時,天上有五隻鳳凰出現,少年時就被黃帝派往東夷鳳鴻部歷練,因為能力出眾當上了東夷首領,因此少昊部落以玄鳥為圖騰。也稱少昊為鳥王
少昊部落為重,顓頊的黎氏部落和少昊通婚,改為重黎部落。
少昊死後,顓頊為東夷頭領但一直是火正。
黃帝死後,華夏部落群龍無首,顓頊帶領族人返回中原,之後他又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
顓頊之後便是他的侄子姬俊即位,也就是著名的帝嚳。帝嚳的父親是蟜極,蟜極是少昊的兒子,因此按照輩分,他應該是黃帝的曾孫,是少昊的孫子,顓頊是他的叔叔。
後來水神共工氏在長江作亂,歷顓頊帝嚳兩任帝王最終才把共工消滅。
帝嚳派重黎族人前去征討,結果失敗了,帝嚳便重黎首領之弟回繼續擔任祝融,繼續平亂。成功後重黎族留在長江流域,因為地處吳地,又被稱為吳雷,或者吳回。
綜上所述:楚國先祖的來歷也就清楚了,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人,顓頊的孫子吳回前往長江誅殺共工,後重黎族留在。
楚國所祭祀的先祖中主要有:黃帝,顓頊,帝嚳,吳回。
楚人崇尚鳳鳥,有東夷的文化基因。也崇拜火,有祝融的影子。
《史記》、《左傳》都載楚國是顓頊後裔,祝融子孫,為羋姓。
《楚居》載楚始居隗山,現在認為是在新鄭南邊,而新鄭正是“祝融之墟”(《左傳·昭十七年》)。周建立姓氏體系時,溫、楚、鄶、邾等國家都選擇了顓頊作為共同的祖先,那肯定溫、楚、邾、鄶等國,都是所謂祝融八姓後裔。
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看良渚人去那了根據清華簡《楚居》記載,良渚崩潰的時間節點正好對應5000年前大海浸,當時長江口退到鎮江,海浸摧毀了良渚的經濟基礎,耗費巨大的上層建築隨之完蛋。
海水退去之後,從安徽南下的一個龍山文化分支和良渚倖存者結合,形成了馬橋文化等等後續文化。(百越文化)
良渚四外奔逃與各個部落城邦融合形成不同的族群。百越人,夏朝,三星堆,濮人等等都有良渚文化的影響!
有專家說百越就是百濮,但蓉認越和濮根應是有重疊,來自同根系但有各自分開,上古應是一體,商未後尤其戰國後各自發展了,濮人往西南發展了。
《後漢書》及《華陽國志》有時又將哀牢夷稱之為濮。
而哀牢人是雲南,中南半島,印度東北七邦很多民族的祖先。
良渚和雲南各少數民族又有關係。
漢族怎麼形成的?
漢朝誰建立的?
楚華人劉邦建立的,漢朝把蚩尤廟搬進長安和炎黃一起作為祖先祭奠,漢族打仗喜歡抗的紅旗就是對戰神蚩尤的祭奠,這樣看來漢族本身就是炎黃百越百濮的集合,楚國當時下層主要是百濮人。
看上古史挺有意思。可以看到中國各個地方各個民族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之間,相互重疊。拉拉扯扯,都是一根血脈線牽扯到的。誰跟誰都是血親。
所以請尊重每一個地方的人和每一個民族。我們都是血親,從上古開始。 -
4 # 氣吞萬里如猴
楚國和中原被周天子分封的各諸侯國不同,他們是蠻族獨立發展起來的。自慚形穢的楚國國君,為了獲得與中原各國國君同等身價,便請求周天子冊封。周天子認為楚國是未開化的蠻夷,不能與中原各國國君並列,就只封楚國國君為“子爵”。楚國國君非常震怒,索性自稱“楚王”,與周王平起平坐。所以在史書中,楚國只有各種王而沒有公、侯,但中原各國只稱其國君為“楚子”!
回覆列表
楚人是被周王等在今天湖北丹江口,羋姓熊氏,良渚文化本身是從北方遷徙而來,是紅山文化的一支,以制玉為主,因受到海侵的影響遷徙到西部,三星堆有可能是他們的一支,雲南也發現了他們的分支,江西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