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不足書齋
-
2 # 細談砸評
這問題問得太大了,華夏文化源遠流長。上下5000年,文化沒斷層。這中間培養的一流人才數不勝數,為什麼還問能否培養?應該問出了多少一流人才!
華夏文化是中原文化百花齊放,全放位的文化。它的核心思想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辯,推崇仁義禮智信。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儒家、道家、發家、兵家,這著名的四大家裡面出的人才都是可以影響華夏文化千年傳承的人,準確來說他們都不應該稱為一流人才了。
這裡我就不談他們的貢獻,因為耳熟能詳,只舉例有哪些人物。
一、儒家代表:孔子 、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老子、莊子。
三、墨家代表:墨子
四、法家代表:韓非、李斯
五、名家代表:鄧析、惠施、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鄒衍(陰陽五行學說)
七、縱橫家代表:蘇秦、張儀(戰國策)
八、道家兼縱橫家:鬼谷子
等等。。。。。。這些都是華夏文化培養出來的大家。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乃至對整個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這些思想取長補短,擇優去劣,推動了整個中華歷史的程序。
-
3 # 慕魚記
很高興很受邀回答問題,這題開的有點大,首先是完全可以的,不論什麼樣模式的教育(非反社會反人類的)到了極致都可以產生聖人,驚材絕豔的人。但問題是值不值得投入那麼多的人,10年前國學大師們發起的國學復興計劃,10000個人裡出不來一個大師傅那就10萬個人!10萬人不行那就100萬。。。。可以後退一代人不行可以幾代累積。但問題是看值得不值得,對社會群體有無益處,世界範圍內對基礎教育很看重所有的資料表明基礎教育投入的社會回報比最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詢下資料這裡不在詳述。還有一個說法是看人,沒聽說孔子的老師如何了得,他確教出3000門徒72賢影響中國數千年。
-
4 # 六妙長春
首先我們要粗略探討一下華夏文化的概念。眾所周知,華夏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伏羲女媧的神話時代,也可以籠統地認為,三皇五帝所處的上古時期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我在這裡所說的華夏文化,主要指以孔、孟學說為核心的儒家文化。至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後,儒家四書五經所含思想便成為歷朝歷代官方指定的、不容置疑正統思想。其思想重在提倡遵守倫常道德,如四維、五常、八德、十義。當然,華夏文化也離不開老子、莊子崇尚的清淨無為、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除外,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學派也各具特色,並與儒、道結合,共同構成了我們今天的華夏文化。
文化培育人才,而人才得判定在於德、才、用三方面。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也就是明確地認為,在德與才兩者上,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起用原則,才能把人才放在適合的位置上,收穫最大的效用。
華夏文化極為重視道德的培養,其程度無以復加。從思想上看,談到兩層關係。基礎是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須恪守“仁、義、禮、智、信”五常,方稱之為人。《三字經》上說,“此五常,不容紊”,可見其重要性。《大學》開篇即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亦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這些經典都是志在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複次,談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人才,應該具備胸懷天地萬物的大氣度,洞察宇宙自然規律的大智慧,此類人才才是一流的,才能做到其學識博古通今,其見解慧眼獨到,其修為豁達雅量,真正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我們可以自豪地認為,華夏文化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固有其生存發展進化之道。從古至今,我們的社會在這樣的文化影響薰陶下,培育出了一批批道德高尚、精於治國的人才。華夏文化在現代社會,應該面向未來,與國際接軌,大力宣揚文化精粹。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文化不僅能培育出能夠忠誠於國家、服務於人民、造福於社會的人才,更可以造就出聲名才學譽滿世界的精英。
-
5 # 言者青青
華夏文化是以諸子百家文化為主流,兼收幷蓄,百花齊放,是很重要的文化。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持續時間較長的文明。
華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本。
神道設教。出處於《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神道:本指神妙的法則,即神明之理。後來,指關於鬼神禍福之說。設教:就是利用鬼神迷信作為教育手段,設立教化。
禮樂。起始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而形成的文化體系,後來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建立了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教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即"禮儀之邦"。
東夷。指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嚴華夷之辨,是各民族融和的思想。
仁義禮智信。指的是儒家“五常”:先是孔子提出的“仁、義、禮”;後來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再後來漢武帝時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常”。
這“五常”始終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的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共同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基於以上華夏文化思想內涵,華夏文化完全能夠培養出一流人才。
事實證明: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我們看到,華夏文化思想一直在教育培養著華夏兒女。
由華夏文化思想教育培養出來的一流人才,從古至今,始終沒有間斷過。就拿中國近現代的一流人才舉例吧。他們有:數學家熊慶來、華羅庚、丘成桐;物理學家吳健雄、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黃昆;地質學家李四光;力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化學家唐敖慶;農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代畢昇——王選等等。他們都是在華夏文化思想教育與培養下,獲得事業成功,成為了一流人才!
為了繼承和發揚華夏傳統文化,中國又在大學中設立了華夏文化思想教育新專案,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計劃專案” ,“《論語》選講與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推進與融入研究”等等。
總之,華夏文化完全能夠培養出一流人才,這已經在中國曆代實踐中所證明。我們要傳承華夏文化,發揚華夏文化的優秀傳統思想,爭做一流人才!
-
6 # 皖人春秋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幾千年來文化沒有中斷的只有華夏文明。所以說,在文化傳承上,中國最是了不起!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早已證明,華夏文化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明,更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偉大人物,比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周文王、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張衡、蔡倫、華佗、張仲景……近代、當代的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等更是數不勝數。
相信,在華夏文化的哺育下,中國一定會人才輩出,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回覆列表
中國學生只能被迫接受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更不用說他們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包括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良好的教育,不僅在於學生有唱歌、跳舞、彈鋼琴的能力,而且在於他們在文化課考試中取得了較高的成績。它還要求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判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強健的體魄。這將為大學生畢業後乃至畢業後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遺憾的是,我們各級學校除了自己最喜歡的分數線外,沒有其他的價值觀、道德判斷、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強健的體魄。能夠在課堂上按書傳道,已經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要想成為一流人才,就要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全球一體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的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今天人們在大學裡學到的很多知識很快就會成為過去,無法應對日益複雜的未知世界。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們跟上時代的步伐。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即自學能力,隨時根據實際環境的變化學習,豐富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自學能力需要學生在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的指導和訓練獲得,同時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不斷求知然而,在中國的學校裡,教師在課堂上採用填鴨式教學,課後是一種高強度的海上運動,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不用說,連思維方式都成了條件的剛性反映。儘管許多高考高分學生聰明勤奮,但他們在中學裡日復一日的機械訓練使他們變得遲鈍,長期以來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雖然不能說高考的尖子生都是這樣的學生,但一定有很多這樣的學生。清華大學招收了這樣的學生。很明顯,它是賈斯帕家族的寵物貓,但它將把它培育成一個令人敬畏的猛獸虎王。有可能嗎?
要成為一流人才,還應具備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新慾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涵蓋了世界的一切,促進了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是的,只要我們有好奇心和執著的激情,我們就能把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我們將要從事的事業中,並取得非凡的成就。人類文明史上所有偉大的創造都來自於這種想象和創新精神。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的根本動力。讓我們鬱悶的是,應試教育在中國發展到了頂峰。為了壓榨學生的分數,學校和老師別無選擇,只能壓榨他們。經過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被扼殺。我們如何談論他們對創新的強烈渴望?
要成為一流人才,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能說學生沒有理想抱負,那是什麼樣的理想抱負!進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將來會有一份有利可圖的工作。這種庸俗的理想比比皆是,許多學校稱讚它“腳踏實地”,為中國、中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哪怕是最小的貢獻,這種雄心壯志被師生們視為一種荒廢的說教許多畢業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高階學生出國了,寧願做高階工,也不願為家鄉盡一點社會責任當然,也有國家的過錯,社會責任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有那麼多美麗的河流和山脈,但這個國家總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