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01558810

    看地區是在哪裡,目前的氣候情況和往年差不多,但是考慮到全球變暖等因素,可能會增多,但是也是分地區的,中國古代農業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一般農諺也起源於這些地方

  • 2 # 龍百曉生

    老話說“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這句話結合力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方面的變化,因為一年內會前後各有一個立春節氣,使得春雨顯得比較足,在過去無法解釋時可能賦予一年之中雨水太多的意思,自然不利於農業生產,而到了無春年份,因缺失立春節氣,可能天氣回暖快,雨水比較正常,故而春暖花開正當時,往往則有利於農業生產獲得大豐收,故而更被農戶看為好年景!其實關於2020年雨水量偏多偏少還得科學論斷,而老說法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並不能直接體現今年各地的氣候變化,例如今年情況始料未及,全球各地似乎都不太樂觀,誰有能想到呢?!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本地冬春雨雪變化的自我體會。回顧2019年天氣,我們這邊以高溫乾旱為主,即便到了冬天也是少雨,但到了2020年1月份以來,卻多次出現降雪和降雨天氣,例如近期我們家準備澆灌小麥返青水,卻因3月8日和9日的小雨天氣而暫時取消了!因此,從我們這邊當前實際氣候變化來看,今年雨水量明顯高於去年同期水平,並且氣溫也不太低,略有回升,有利於農作物返青生長,我感覺今年春季雨水量可能會多一些吧,至於是否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還得看後續影響因素,例如春季是否有晚霜凍害、嚴重病蟲害發生,以及春天陰雨天氣多是否影響農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都可能影響最後的收成好與不好!

    二、從氣象統計資料上:今年初雨水量偏多。據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釋出的《2020年春冬小麥科學灌溉指導意見》中便有這方面氣象資料統計,具體為:

    華北農業區:從去年11月份以來出現多次大範圍降水,較往年雨水量多1~2倍。春灌可以“減”為主,可以推遲到小麥拔節中後期進行。

    黃淮農業區:去年秋播以來也出現多次大範圍降水過程,目前土壤溼度高達72%~88%,使得大部分墒情不錯,可以苗旺晚澆,弱苗早澆!

    西北農業區:去年秋播以來降雨量偏多,較往年也多1~2倍,大部分土壤溼度為65%~85%,不過,西北容易“十年九旱”,還得需要抗旱蓄水保墒為主。

    南方農業區:這裡主要是指長江中下游和西南麥區,雖然春天雨水量多,當地水源充足,但去年播種普遍延遲,使得小麥揚花期後容易乾旱,需要調水,合理安排!

    三、從今年水文氣象預測來看:關於今年氣象變化,水利部的相關負責人在2020年2月29日就給出了今年的水文氣象預測,大概為:今年中國汛期時各地氣候狀態總體偏差,仍呈現為南北地區降水量差距大,並且今年區域性暴雨導致的洪水和高溫導致的乾旱程度可能要比2019年更嚴重,尤其是這幾年氣候變幻莫測,極端異常天氣較多且頻發,因此預計今年可能會發生流域性大洪水,水旱災害防禦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所以說,這句老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適宜各地的氣候環境和變化,也不能反映今年各地具體的水文氣象變化,因此,我們還得因地制宜,及時關注氣象預報,提前預判並防範,對於高溫乾旱影響地區要加強蓄水能力,而對於雨水多的地區則要及時修復鞏固防洪工程,儘量減少旱澇損失程度。(以上為個人見解)

  • 3 # 愛笑的龍龍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雖然剛過了雨水節氣,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春季的降雨量比往年卻多了很多。我們華北地區年降雨量很少,尤其是“春雨貴如油”的春季,記得有些年份中,春天一場雨都看不到,為了不耽誤農時,農民只能自己抽水來種瓜種豆,但是今年截止到現在,我們這裡已經下了兩場小雨,未來4-5天還會再次新一輪降雨。

    對於今年雨水多的情況,爺爺卻說,別看今年多一個月,但是卻多做不了一個月的工,因為閏月的年份降雨比往年多,一下雨農民就不能像往常一樣正常勞作,只能待在家中,所以在農村還有“吃得了閏月的飯,多做不了閏月的工”。

    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何會出現閏月,很多人會將農曆和陰曆劃等號,其實農曆並不等於陰曆,農曆是在陰曆的基礎上,再結合陽曆而來,閏月便是陰曆和陽曆結合後的產物。陰曆是月球圍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個月,12個月加起來的時間為354天,而陽曆是根據太陽圍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年,共365天或366天,當陽歷和陰曆結合在一起時,陰曆年份每年都要比陽曆少11天,為了減少兩者之間的差距,便每三年就會有一個閏月的出現,有閏月的年份便是閏年。

    由於今年是閏四月,距離閏四月還有三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馬上就要到了驚蟄節氣,隨著驚蟄節氣的到來,降雨量也會增多,農民在耕作時,便不能按照以前的農曆月份來安排耕作,而是應提前春耕,因為節氣已經到了農民春耕的日子。

    雖然現在距離閏四月還有一段時間,但是由於現在已經馬上就要到了驚蟄節氣,所以已經到了降雨較多的時候,儘管現在僅僅在農曆二月的中旬。農村中關於節氣的俗語都是老農們根據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據氣象部門推測,今年出現澇災或旱災的機率要比以往年份大很多,所以今年農民要提早做好抗澇抗旱的準備。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小趙的三農養殖

    今年是閏四月,古老的一句話是四七兩場水,四月份下雨和七月也是下雨的日子,我覺得應該是閏兩個四月,如果雨水多的話對小麥產量不好,祈求上天最好少下點雨,

  • 5 # 鄉村螢火蟲

    今年是閏月雙春年,老農說今年陰雨天氣會很多,為啥?有道理嗎?要想解釋清楚題主的問題,我們需要從閏月和雙春年的來歷說起。

    其實,2020年不光是題主問題裡所說的閏月雙春年,而且還是閏年,也就是說2020年是閏年閏月雙春年。那麼,這樣一個在不少人眼裡稍顯特殊的年份,就一定會像某些農村老人說的一樣,會陰雨天氣很多嗎?

    閏年的出現與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和公曆約定的1年365天有關。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用時約365.2422天,因為公曆約定1年是365天,這就比地球公轉的實際迴歸年短了0.2422天。為了彌補這一時間差,也便有了歲餘成閏,每4年調整1次的約定。趕在調整年份就是閏年,公曆的2月份會多出1天,全年變成366天。

    閏月的來歷是因為,農民常說的陰曆根據月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確定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共12個月。但這樣算下來,陰曆的一年總共只有354天,相比於公曆的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迴歸年少了11天。為了協調公曆迴歸年與陰曆年天數上的矛盾,防止陰曆與公曆的四季脫節,每2——3年就需要置1閏月,一般19年中要有7年閏月。

    雙春年的出現是陰陽兩種曆法人為“置正”調整的結果,與陰曆的閏月有關係。每逢閏年大都會出現雙春。比如說2020年陰曆的正月十一立春,年末的臘月廿二又立春,年內還要閏四月,公曆的2月還多出1天是29天。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2020年成了一些人眼裡的特殊年份。某些農村老人還把這種“特殊”當做判斷年內陰雨天氣會很多的依據。其實,這並沒有什麼道理。

    閏年、閏月的出現只是為了調整,出自約定,是約定調整的結果,與兇吉和人的運勢根本就沒有關係。而降雨的形成需要有地面水氣蒸發到空中凝結積聚成雲後,繼續吸收周圍的水氣並凝結或凝華,不斷增大,才能形成雨滴。民間習慣用“場”說雨,但氣象學上卻沒有“場”的概念,只有“降雨過程”和雨量的大小。降雨天數和雨量的多少與地域有關係,南多北少是中國降雨的總體特點,與什麼閏年閏月和雙春毫無瓜葛,也沒有干係。

  • 6 # 小希時間

    今年是閏月雙春年,老農說今年陰雨天氣會很多,為啥?有道理嗎?

    “雙春年”,是指一年時間內有兩個立春的節氣。而閏月是農曆和陰曆的演算法,2020年是雙閏月。閏四月,也就是說按照陽曆計算,一年共兩個四月份。無論是雙春年還是閏月,今年比較特殊,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一年。無論是農業生產活動還是其它日常,均有不少來自民間的說法。

    有人說閏月雙春年,陰雨天氣比較多,這是基層的農民朋友根據農諺總結的,究竟如何呢?

    為啥會閏月呢?陽曆和陰曆不太同步,有十幾天的偏差,於是用陰曆演算法出現的“閏月”,來解決陰曆和陽曆的時間差。因為陰曆12個月一年的時間週期為354天,而陽曆太陽圍繞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週期為365天或366天,所以兩者之間有差距的出現。

    雨水、驚蟄節氣過後進入了一年的春耕時期,而春耕必要的條件就是水分充足,現如今閏四月,可以說整個春季的雨水是充沛的季節,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可能有的雙春年份的降雨比較突出,以至於農民朋友總結的經驗,在方面格外要注意洪澇災害的出現。

    題幹說到的雙春年陰雨天氣比較多是有理論根據,比如3月、4月、閏四月、5月份,上半年的降雨週期持續時間長,為農作物(莊稼)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天氣條件。比如原本春旱的時期,有了豐沛的降雨量,夏季、秋季農作物豐收的機率大大增加。

    上述的是農民朋友根據多年的記載資料和實際總結的經驗說法。比如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說的就是一年中兩個春,冬季並不寒冷,天氣比較緩和。其實,編者認為,雙春年的實際存在,對農業的生產生活受影響是必然的,比如農業活動受影響的溫度、降雨、天氣變化、土壤條件等。一般雙春年降雨還是可以,至少農作物生長需要水分是可以保障的。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路!!謝謝

  • 7 # 有話少說

    毫無道理。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年劃分的。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兩個節氣間隔十五天多一些。

    曆法年不等於太陽年。公曆為太陽曆,根據太陽年制定的歷法,曆法必須取整數,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樣,任一節氣在公曆上有1至2天之差。

    農曆為太陽曆與月亮歷合曆,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不足一個太陽年。閏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三天,超過一個太陽年。十九年七閏,平均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所以,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上的日子有十幾天之差。

    由於農曆的平年與閏年相差一個月,這樣有的年無立春,有的年有兩個立春。

    氣侯與太陽年有關,與農曆年是否有閏月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人催我結婚,我暫時還不想結,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