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榮

    謝邀!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在科技、資訊尚不發達的年代,書籍是我們接授知識的唯一來源。就個人經歷,筆者與書籍的緣份可分三個階段來談談心得。第一階段為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初。記得上中學(初中到高中)時,家裡書桌一面的牆上,就掛了一幅自勉的條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初中時,辦了借書證,即可到學挍的圖書館去借書了。讀的書籍主要以文學類為主,其次是科普類,總之"撿到籃裡都是菜"。那時的讀書可用"如飢似渴","大塊朵頤"來形容,一個字"爽"。這麼說吧,一夲2、3指厚的書,也就2、3天的課餘時間就啃下來了。現在回憶,初中三年,是一生閱讀最多的幾年。"四大名著",包括好多當年推出的應時書籍,都是在初中階段幾年閱讀的。升到高中,因要準備迎接高考,閱讀量明顯減少,但比今天也要多得多。第二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電視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起,對書籍的依籟慢慢開始降溫。電視成了"百科全書",許多知識、資訊,開啟電視機一目瞭然,盡收眼底。既方便、又快捷。書籍也不是不看,而是需要時當字典翻。第三階段,就是近十年、二十年電腦、手機普及後。說句心裡話,書籍真的成了"聾子的耳朵 一 一 擺設" 有什麼需要,電腦、手機百度搜一下Ok了。傻子再去翻書夲啊!這就是時代的進步!科技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書籍會不會從此拋棄我們呢?HO、不會的!有次看到一篇文章,有人耽心文學、雜誌會消亡,《人民文學》雜誌主編樂觀地說,人性沒那麼簡單,現在有肯德基、麥當勞很多更時髦的食品,但我們還是要吃羊肉泡饃嘛。這個主編可能是陝西人,喜吃肉夾饅、羊肉泡饅。實際多數華人還是喜歡燒餅、油條的。但比喻很貼切。個人體會:電腦、手機雖然方便,但看得見摸不著,有時還不如書夲。碰到好文章,做個記號;好句子、片語用紅筆勾劃出來,隨時看、隨時翻,比電腦、手機方便得多。所以說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我們不會拋棄書籍,書籍也不會拋棄我們。書籍與我們在新時代,相輔相成、能和諧共存。

  • 2 # 閒適人家

    書籍是愛人,放在枕邊,我看一本叫《會飛的水牛》,裡面說到:錯誤是朋友!恐懼是老師!就是要你認識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人的生活空間,有著非常精彩而又無賴的矛盾心態。正是這些有意義的書籍,讓人看到自己,所以說,書籍是愛人。

    書籍是朋友,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與愛書聯絡起來,你會發現,書籍是對你關心和愛護最周到的朋友。讀一些關於文化修養的書,人就斯文起來了。說話能來兩句名言正理。讓人聽起來比較服氣啊!原來是書籍這位“朋友”在幫助我!

    人離燈關,人走屏開,走路看手機成為了習慣,我們習慣於用手機找問答,生活再沒有聚焦感。精力都用在手機屏裡發散。人都習慣無主題生活,無意義看機。過眼雲煙。

    有時,強迫自己看看書,也是走馬觀花過場。人魂失去,書魂也回不來。

    不斷地大量讀各種資訊的時候,有的時候是朋友的資訊,其實這也是閱讀材料,但讀了等於沒有讀。表面上是你佔有了資訊,實際上是資訊佔有了你,你再也抓不住自己的生命。

    我們再不讀書,就沒知識救心啊!

  • 3 # 南山騷客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離開手機或者電腦,拿起書的時候,你的眼花了,甚至一片模糊。手機的螢幕是發光的,而紙不會發光;看手機或者電腦會越來越興奮,而紙質的書不會,這是光和顏色刺激的結果。人們習慣了手機光感的刺激,而離書本越來越遠。

    不錯,手機或電腦可以使我們快速獲得資訊,可以滿足聲色娛樂,就像快餐店的食品一樣,滿足忙忙碌碌人群的口味和肚皮。可是我們的味蕾正變得麻木,生活不在從容,性格變得浮躁。我們的視力在下降,睡眠的時間在縮短,我們正冒著腦溢血的風險,在網路中左衝右突而迷失了自己。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縱然是天才、神童也毀了。年輕人要麼毛毛躁躁,不在文質彬彬,要麼萎靡不振,閉著眼睛聽音樂,昏昏欲睡。老年人說話越來越少,夫妻間近在咫尺不交流;有手機就夠了。中年人腿懶了,腳慢了,不活動唱歌跳舞了,有時間靜靜地看手機,血糖,血壓卻悄悄升高了。

    可是,誰又讀書呢?除了學生,你我她就不用讀書了嗎?

    然而,我們天天閱讀,手機就能代替書本嗎?

    網際網路真是一張網,人人網在其中,出不來或者不想出來。

    資訊化給生活帶來便捷,給經濟帶來效益,但也給社會帶來種種問題。有了手機,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拋棄書籍。

    可是書在靜靜地守候著——在我們家裡的書架,那裡好久沒動了;在圖書館、書店,那裡門可羅雀;在我們客廳的茶几上,那裡還有一碗黃昏的茶……

    我們什麼時候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呢?

  • 4 # bj山那邊是海

    答: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人類從“結繩”記事,到“甲骨”刻文,再到“竹簡”寫字,經歷了漫長的文明之路的探索,直到最後中國“四大發明”中的2項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才創造出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瑰寶——書籍。

    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書是良師,可為你授業解惑;書是小船,帶你駛向成功的彼岸;書是階梯,助你攀登科學高峰;書是火把,可為你驅走心中的黑暗;書也是益友,願陪你共度春夏秋冬。

    書籍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千百年來,秀才們一直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常常“頭懸樑,錐刺股”,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經常是“曉月閒移三尺劍;孤燈苦讀五更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周總理的話為現今廣大的莘莘學子指明瞭方向,在過去,有錢人才能請的起先生、讀的起書。建國後,全國文盲比例為98%,農村基本百分百都是文盲,為了掃除文盲,全國各個村莊都成立了夜校、“識字班”。通常都是爺爺、叔叔、嬸子、爸爸、媽媽還有哥哥、姐姐在一個班學習,爺爺當“班組長”。家裡學,田間地頭學,早晨學,晚上學。正如顏真卿的詩:“三更燈火五更鳴,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

    此後,國家實行了“義務教育制度”,讀書才成為了孩子們幸福的選擇。

    隨著1987年10月世界上第一本電子書的出現(由邁克爾.喬伊斯發明)。各地《新華書店》可以說是“門前冷落鞍馬稀”。電子書改變了人們幾千年的閱讀習慣。絕大多數的人們選擇了攜帶方便的電子書。這正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只能去到百度找。”——陸游。

    社會的發展往往就是這樣,人們有了小汽車,就一步也不想走路了;有了飲料就不願喝水了;有了瘦肉精,就不愛吃肥肉了;有了蘇丹紅,就不愛吃淺色的鹹蛋黃了。

    其實,電子書有電子書的優勢,書籍有書籍的好處。

    看書籍可以讓人靜下心來,一頁一頁的翻閱,在“書香”中細細領會“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境界與詩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只有書籍才能達到“百遍,熟讀,精讀”的效果。

    另外,由於電子書難以監管,許多電子書的質量和內容非常粗劣,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而網上的許多電子書,傳遞的是負能量和淫穢的“電子鴉片”,正在深深地毒害著年輕一代。著名英國作家菲爾丁也曾經說過:“壞書如同壞朋友,能使我們墮落”。不是說網路書籍不好,但現在的網路上傳播的東西,還真不讓家長放心。

    總之,讓我們在喧囂的城市裡靜下心來,選一本書,坐在柔和的燈光下,去找尋曾經丟失了的寧靜。

    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書籍不會拋棄我們,我們更不會拋棄書籍!

  • 5 # 靜靜de頓河

    過去,即使是再有遠見的智者,也不會想到今天的資訊化能夠如此全面、迅猛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閱讀方向、閱讀方式,在如今的地鐵、火車、飛機上,我們很難再看見手抱書本、孜孜以求的讀書人,取而代之的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等電子產品,同樣的專心致志,但卻是物非人是,書籍,這個時候說的文雅些是前度劉郎,說的難聽點就是“黃臉婆”了,真是大寫的尷尬。有時候,我們真該問自己一句,我有多長時間沒去書店了,又有多長時間沒有讀書了。

    與電子產品相伴而生的是碎片化的閱讀,“娛樂至上”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情境、語境下,獲取知識、探求真理,已然悄然的“退居二線”,放鬆一下、歡樂一會兒才是喧囂社會里人們放飛自我第一位的選擇,哪怕這種開心只是表面的短暫的,哪怕這種歡樂只是膚淺的,也很少有人再去理會。一些信奉流量為王的大號小號自媒體,也在極力迎合人們這種心理,炒熱點、賣噱頭,此起彼伏,前赴後繼,在這裡,嚴肅的社會責任、社會導向反倒是不那麼重要了。這,不能不說是碎片化、功利化閱讀帶來的併發症;成長的代價,好不遺憾。

    我們就這樣一步步疏遠著書籍,在“嬉”與“戲”中稀釋著本應有重量、有質量的生活。有人說,當下這種電子閱讀是“反智”的,雖有些極端,但也不無道理,我們在放棄書籍閱讀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部分的放棄思考,放棄自我有質量有底蘊的提升。套用一句話,你讀與不讀,書都在那裡,不遠不近。終會有一天,千帆過盡之後,我們會以一種過來人的滄桑,撿起書籍,重開智慧之旅,因為觀念的更新可能只需開啟一個網頁,而智慧的積累卻不能簡單的疊加。

  • 6 # 文開石

    我們沒有拋棄書籍,更談不上書籍在拋棄我們。

    不說那些精神食糧、進步階梯的片湯話。

    也不聊什麼時代浮躁人心功利之類以偏概全的說法。

    就說最基本的。

    書籍的意義在於它承載的思想和資訊。

    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思想的追求,對資訊的渴求。

    所謂現在資訊碎片化、思想低俗化,只是一種假象而已。

    現在的資訊和思想,從數量上講是爆炸似的,遠遠超出以前N個量級。

    總量的無限擴大,每個層次的資訊量自然也無窮大。

    晚清文人想看點情色的滿足下慾望,不過幾張春宮圖,七八本情色小說、嚴肅小說。現在呢?一個關鍵詞能給你帶來多少滿足慾望的?

    就算你是一個天天刷貼吧,拿著手機刷碎片的,你的閱讀量和所得資訊也遠遠超出以前苦讀的書生。

    當你閱讀的資訊達到一定量的時候,自然會追求內容更充盈、思想更高的東西。

    不要把所謂的拿著大部頭經典埋頭苦讀當成閱讀,不要把書籍當成什麼高大上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美伊關係緊張之時伊朗不給美國談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