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意雲聽雪
-
2 # 至尊寶86084829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1]。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
3 # 東華觀影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這部書有四千三百多人完成的。總共有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這本書幾乎包含了蘊含了所有的學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四庫全書》的誕生起因是:乾隆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下令“徵集天下群書”。其實他是感覺“內府藏書不富”,而想滿足自己的私心,當時並沒有考慮到編纂《四庫全書》,也沒有在廣泛徵集圖書後,開館校書的意思。可是安徽學政朱筠的一折奏疏,讓乾隆帝眼前一亮,於是下令讓軍機大臣們議行,並旨派修書大臣將《永樂大典》逐一詳查,認為《永樂大典》的體例不好,決定編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文學價值來說:《四庫全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的一部空前的鉅著。它集中國古代典籍之大成,對儲存中國古代文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對當時及後來的中國學術與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東方乃至整個世界都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
4 # 老大73708
餘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裡寫道,好大喜功的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雕刻在承德的避暑山莊裡樂滋滋地自我品嚐,處處洋溢著中華帝國的自得情緒,再下令編一部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在這裡存放,就什麼都不缺了。
不錯,編纂巜四庫全書》工程浩大,由紀昀牽頭,眾多著名學者參入,分經、史、子、集四類,收入古書3457種,共79070卷,36000餘冊,為中國最大一部叢書。共繕寫了七部,分別藏於北京、熱河、瀋陽、揚州、鎮江、杭州。現完整儲存下來的有四部,可說是國之瑰寶,宏篇鉅著,彪炳千秋。
然而,著名歷史學家、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同志卻斷言:”清人簒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他為什麼這樣說呢?魯迅也痛斥過乾隆”全毀、抽毀”古書,”剜去之類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更有人指出留下的所謂全書盡是糟粕,不足為訓,是否言過其實了呢?
歷史真相應該是乾隆編纂目的就是一統封建思想,愚民大眾。在這點上,乾隆較之以前封建帝王,表現出明顯的兩個特徵。一是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這方面正面居多,也有傲慢與偏見,鎖國自閉。二是文化高壓,用全書拑制思想,行動上稍有微詞,即大興文字獄。為一部巜四庫全書》,燒了幾倍於此書數量的古書史料,連著名的巜天工開物》這樣純科技的書也付之一炬,眾多的秘籍、雜誌更不能倖免,這是造了多大的孽呀,簡直罪不可恕!比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秦始皇焚書比之乾隆皇帝燒書是小巫見大巫;秦始皇坑儒不過460人,康雍乾祖孫三代殺了多少文人,何止成千上萬,罄竹難書啊!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樣的名句,你若吟誦,也可能招致殺身之禍。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的”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句,涉嫌影射,被扒墳鞭屍,株連子孫及有關人等,一律處死。胡中藻案更是乾隆時期觸目驚心的文字獄,令人戰慄!在這種可怖的歷史氛圍中,經過幾經篡改、刪削而成的巜四庫全書》到底還有多少學術價值,天知道?!與其說是功德圓滿,宏篇鉅著,倒不如說造成了古籍不可估量的損失,”古書亡矣”,猶如一場文化浩劫。
總括一句話,乾隆編纂《四庫全書》,譭譽參半,功過相當,公正評價,才是王道。你說對不?
-
5 # 吉林有色風
《四庫全書》是在皇帝的親自組織下編撰而成,該書共有三種版本。
一、 文津閣本,有36275冊。文津閣本1920年清點時為36275冊,1928年清點時為36300冊,(含25冊簡目),解放後清點文津閣本實為3503種,7933卷,36304冊(含簡目錄17冊)。三次清點數目不一,或許過去清點有誤。
二、文淵閣本:有36078冊。文淵閣本據據嘉慶6年(公元1801年)《重修兩浙鹽法志》卷二(文淵閣圖說)記載:原藏書35990冊,另有總目和考證227冊。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淵閣藏書全部散失。後由藏書家丁丙、丁申弟兄蒐集購回9062冊。此後丁氏兄弟又發起補抄,殘篇配挑選得891種,全書補抄2174種,連同原抄本尚存全抄者331種,共計3396種,34769冊。光緒後,文淵閣本即歸浙江圖書館收藏。民國時期浙江又前後發起過“乙卯補炒之役(1915年——1922年)”和“葵亥補炒之役(1923年—1926年)”1926年補炒結束後,文淵閣本已達3459種,36278冊,超過原藏書35990冊,解放後又購回原抄本若干冊。
三、文溯閣本,有36318冊。文溯閣本據《欽定盛京通志》記載文溯閣共藏書36000冊。文溯閣本於1914年運至北京,1925年又運回瀋陽,查點時發現經部有損。1926年—1927年間依據文淵閣本補抄,當時總數為36318冊。1966年文溯閣本移交甘肅省圖書館,據1979年10月甘肅省圖書館資料統計,“該書至今完整無缺,計3578種,36315冊”所謂無缺,實際上較之當初已經少了3冊,原因不詳。
-
6 # 齊哥帶你玩
《四庫全書》的總編纂紀昀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實苦幹,治學嚴謹,每當得到一部書時,他都叫人寫一篇內容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書籍的版本、內容及簡單的評價,彙編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便於人們閱讀。
為了表彰紀昀等人的功勞,乾隆皇帝先任命總編纂紀昀等人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又授給紀昀禮部尚書的職位。可是事後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檢查《四庫全書》,發現抄錯的地方很多,他又大發雷霆,命令紀昀等人校正,全部費用由他們自己承擔。有的官員被活活氣死了,有的參加編寫的官員還被抄了家。
《四庫全書》編成後,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熱河、瀋陽、杭州、鎮江、揚州等地修建起文淵閣(宮中)、文源閣(圓明園)、文津閣(避暑山莊)、文溯閣(瀋陽)、文瀾閣(杭州)、文宗閣(鎮江)、文匯閣(揚州)來收藏這些圖書。存放在北方文淵閣等四處的《四庫全書》稱內廷四閣,在南方文瀾閣等三處的稱江浙三閣。乾隆皇帝下令開放江浙三閣,讓各地文人查閱、抄寫。江浙三閣在當時實際上起到了國家圖書館的作用,對文化的傳播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回覆列表
提到《四庫全書》,這些年為“康乾盛世”大唱讚歌的影視劇屢屢提到,無不把它譽為“十全皇帝”乾隆的“德政”,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讚揚它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這部大型叢書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完成初稿,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耗時二十年全部完成。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其規模是《永樂大典》的三倍半。從規模上看,確實算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從表面上看,這項工程由皇家主持並出資,精選當時一流的文化專家參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似乎是一項文化整理與挖掘的德政工程。很多傳習久遠的書籍由於傳抄和流傳過程中的變動,難免錯訛,經過文化專家的校正,減少了錯訛,從這個意義上說,也算是一種文化貢獻。
但實質上,這項所謂的皇家德政工程的背後,隱藏著清王朝實行文化專治的企圖。我們知道清代的文字獄是歷朝最嚴酷、持續時間最長的,從順治帝開始,歷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綿延一百三十餘年。乾隆帝啟動《四庫全書》工程,打著延續文脈、正本清源的幌子,其實不過是文化專治政策的深化。《四庫全書》的編纂,始終伴隨著全國範圍的毀書運動。從乾隆39年開始,清廷就四處張貼告示,曉諭天下,命令百姓主動交出“違礙”書籍。清廷列出的禁書包括:明末人著作的反清書籍,比如顧炎武、黃宗羲、史可法,甚至明朝一些有節操的大臣,例如左光斗、楊漣等,當然也包括謳歌這些人的作品;記錄滿人入侵時屠城、燒殺淫掠惡行的書;所有的古代書籍中有斥責金、元或者反金、抗元字眼的作品;古書中稱北方少數民族為夷、狄、虜的。這些上繳上來的“違禁”書籍首先經過紀昀過目,然後交由皇帝親閱,隨後記錄下書名,然後一把火焚燒掉。
這場全國性的焚書運動,伴隨著《四庫全書》的編纂,延續了20多年,其間查繳焚燬“禁書”達三千多種,十六、七萬卷以上,有70多萬冊。記錄下來的“存目”,遠遠超過出版的《四庫全書》的數量。而其中的很多書籍連書名也沒有被保留下來,也就是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存目”,也就永久消失了。
那些有幸留存的書,躲過了焚滅,卻也不那麼幸運。它們都被按照“聖意”肆意篡改、歪曲。魯迅說:“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華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魯迅把這種篡改斥為“佛頭著糞”,“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把《四庫全書》指斥為一次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議外來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字以編入這一大文庫時,也就能夠查出那些應予取締或銷燬的一切異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論證的,這是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可以說,《四庫全書》這項文化工程,其實就是由乾隆主導的一場文化閹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