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七歲開始閱讀純文字,就大部頭中外名著來說,四年級讀完《童年》《在人間》原著,五年級開始讀《紅樓夢》原著,六年級讀完《簡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原著,除此之外,小學階段還讀了《奧茨國童話》(第一部就是《綠野仙蹤》)《木偶奇遇記》《尼爾斯騎鵝歷險記》《苦兒流浪記》等兒童名著。初中課業繁忙,但也讀過《巴黎聖母院》《綠山牆的安妮》《激流三部曲》和一些美國青少年文學,而且社科類讀物在十幾年的求學階段從未斷過……現在大專畢業一年了,講真,閱讀興趣嚴重減退,甚至更喜歡看動漫……
7
回覆列表
  • 1 # 上官小獸

    不想讀就把書丟掉,不想讀就愉快的把書甩在一邊!忠於自己的內心,做喜歡的事!!!想吃就吃,想出去玩就去玩!看到你的讀書史我也是很佩服的!沒興趣看書就不要看了,大膽放心的去蹦噠!

  • 2 # 無楫渡江

    謝邀!我初步分析,不愛閱讀的原因如下:1.沒有必要。越長大越不愛閱讀,尤其是在高中畢業後,不再面對升學的苦惱,閱讀的興趣自然減弱。2.時間碎片化。隨著科技的發達,媒體的增多,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龐大的資訊量擠佔了大量時間,導致時間碎片化,沒有閱讀的環境了。3.精力不允許。中學階段,是人生求知的黃金時段,無論記憶力,還是精力都很旺盛,可以接受很多的新鮮事物或知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下降,尤其是參加工作後,更沒有精力去閱讀了。其實,個人認為,閱讀可以分為傳統閱讀和網路閱讀,你所說的,可能屬於傳統閱讀的範疇。閱讀,就好像修行一樣,是終生的事業。這並不是思想落後的象徵,更不是無謂地浪費時間。當你沉下心來,輕輕翻開書頁的那刻,時間彷彿靜止,你會慢慢沉浸在豐富的精神世界裡。同時,你也有時間認真反思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可能找到解決的方案。很多偉大的思想都是在這種情境裡誕生的,孔子,老子,莊子,文王的周易等等。所以,靜下心來閱讀,是靈魂的休憩,過後會輕裝上陣,奮勇前進。

  • 3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從2017年開始,一系列語文改革政策紛紛放出。其中最奪人眼球的一句話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的重要性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

    身邊學齡階段的父母們提到閱讀,常常無奈嘆息:我們都知道閱讀重要啊。孩子小時候,也多半是愛讀書的,因為那是有趣的又沒有考試壓力的書。可是,上了小學之後,光是應付課內作業,就已經讓孩子筋疲力盡,還談什麼閱讀呢?

    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心裡的書卻越來越少。

    哪裡有時間讀書?要讀什麼書?怎麼知道讀的對不對,有沒有效果?

    這是壓在父母們心頭的“三座大山”。

    有人說,在應試的大背景下,閱讀當然應該更有目的性。

    為了研究如何讓孩子更有效地閱讀,我查閱、對比了各類經典的閱讀術,終於在《高效能閱讀》裡找到答案。

    沿襲了日本作家一貫的專注和細緻,《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從如何入門、如何養成閱讀習慣、如何深入閱讀和速讀、如何加深理解,到最終如何運用,梳理了一條完整的讀書鏈。

    這本書並不是原尻淳一的一家之言,而是他通讀了百餘本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籍後,採集各家精華,透過實踐後,甄選、整合而成的89條讀書技巧。

    一眼看去,這是寫給成人的閱讀技巧書,實際上,書裡的各類技巧,都非常適合應用於孩子身上。

    讀透《高效能閱讀》,能幫我們解決閱讀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效率

    要解決“哪裡有時間讀書”的問題,首先要能提升課內閱讀效率。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給孩子一本他們喜歡的書,他們不僅可以迅速地讀完,還能頭頭是道地講出來,說明他們不但看了,而且真正地理解了,甚至可以應用了。

    相比而言,孩子們閱讀課內文章,速度慢、難以理解,原因也就在於缺乏興趣。

    我們來回顧孩子在校的閱讀過程:

    孩子翻開課本,看到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老師會對作者和文章的寫作背景進行簡要的介紹,常用的句式是“這是某某人,在某某朝代寫的一篇某某體裁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寫了某某場景下發生的某某故事。表達了作者某種感受。現在我們來看第一段的第一句。”

    接下來逐字逐句讀完,分析,劃重點,朗讀,佈置作業:背誦段落和生詞生字聽寫。

    典型流水線式的閱讀,給孩子的閱讀習慣是低效的: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缺乏感受,空洞乏味。

    在缺乏感知的情況下記憶,費時費力,不但佔據了孩子們的大量時間,還磨滅了孩子們對於閱讀的興趣。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對課內閱讀的興趣呢?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告訴我們:要想高效、深入地理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必須將作者和內容立體化。

    作者的立體化包括,搜尋古代作家的生平與軼事、查詢當代作家的採訪,靈活地採用各種媒介,比如音訊、影片,讓孩子對作者產生直觀的印象。

    原尻淳一指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在讀者見面會、籤售會上與作者面對面交流,或透過社交網路關注作者,尋找可以感知的、有趣的資訊。具體的做法不受侷限。

    作者的個人形象、人格特徵越豐滿,越能帶給孩子生動、深刻的印象,極大地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的效率。

    讓我們來舉個例子。

    小學階段,我們會學到蘇東坡的《題西林壁》等幾首詩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簡單的七言絕句,如果僅僅用理解字詞涵義、朗誦、背誦的方式去完成,那就只是一個無趣的任務。

    相反,如果孩子能瞭解蘇東坡的性情,那麼一切會大為不同。

    孩子們會發現,他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既充滿悲憫又豁達樂天;他是皇帝的秘書,但又喜歡在政治上唱反調;他釀酒、練瑜伽,充滿幽默感。當他的形象變得立體,孩子們對他的詩歌、詩歌背後所表達的心境也會更加感興趣。

    所以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更加立體地感知作者和作品的相關資訊,幫助他們提起興趣、提高效率。

    第二座大山——選擇

    提高效率,有時間閱讀之後,我們需要解決的就是“要讀什麼書?”的問題——也就是選擇。

    新的語文教學和新的語文教材都指出:課本和課外讀物相結合的方式將成為主流。由此,很多培訓機構推出了各類“伴讀”課程,說是99元可以打包所有“必讀”書目,我卻並不認同。

    閱讀,是我們和世界連線的重要途徑。

    閱讀不可以外包。

    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閱讀,僅僅有基礎閱讀書目,也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每種心情下,都應該有個性化的閱讀,才可能直達心靈,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年齡、個性特點和他們的喜好。

    當然,尊重孩子並不代表著放手不管。因為如果放手,完全讓孩子自己選,相信10個孩子有8個會選擇漫畫或者小說,簡單有趣又刺激,但只屬於消遣性的閱讀。

    而我們更關注的,是以學習、提高為目標的閱讀,對此,更合適的方式是主題閱讀。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對於主題閱讀進行了大量的說明。

    主題閱讀主要是指,以主題為線索,尋找相關的書目。

    還是以蘇東坡的《題西林壁》為例,我們可以靈活地選擇不同的線索。

    比如,我們以作者蘇東坡為線索,可以閱讀《蘇東坡傳》,體會林語堂先生的妙語連珠;可以閱讀他不同時期的作品,感受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還可以瞭解和他同時代的詩人,按照原尻淳一的分析,透過挖掘作者的人脈,可以更加了解他的經歷和知識形成的過程。再進一步說,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年代和相關的歷史事件。

    比如,我們以廬山為線索,可以搜尋廬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徵,透過文字、圖片,甚至影音資料,來直觀地感受“身在廬山中”的意境。再推廣開來,還可以系統地瞭解一下中國的四大名山、五大名嶽等。

    再比如,我們可以從思維、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涵義。

    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可以加入《高效能閱讀》中推薦的速讀技巧。因為孩子對於主題的背景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可以透過引導他們進行思考、預測內容,透過“關鍵詞發掘”和“假設驗證型讀書”,達到快速閱讀的目的。

    透過不同的渠道、差異化的內容、多種形式的載體,能最大程度地拓寬孩子對相關領域的理解,由點到面擴充套件思維;不但從中獲得樂趣,還能反過來促進課內學習,可謂 “一舉三得”。

    第三座大山——效果

    怎麼知道讀的對不對,有沒有效果?

    語文的積澱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顯現。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要過程,不問結果。

    相反,按照原尻淳一的說法,我們應該更加“功利”地閱讀,“要為了產出而投入”。

    在《高效能閱讀》中,原尻淳一提到:黑澤明導演的原則是“當天拍完的部分要當天剪輯”,正是一種堅定地關注產出的習慣。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產出。

    第一,直接產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無論從應試的角度,還是提升個人素質的角度來看,寫作都是最直接、有效的產出。

    寫作,能夠理清思路、可以外化個人情感,還能讓我們更加專注。

    在每次閱讀後,引導孩子透過撰寫讀後感或書評,將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邏輯和語言,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二,長期產出。

    《高效能閱讀》中提到,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下發展出垂直領域,與實際應用相連線,建立自己的主場,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終的產出。

    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當你想買一款車,你會發現似乎滿大街都是這個品牌的車?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中時時專注自己的主場時,高質量的資訊彷彿會自己彙集。正如畫家看什麼都能想到畫;美食家看什麼都能想到美食;科學家總能把一切和科學聯絡在一起。

    依然以《題西林壁》為例,在主題閱讀之後,孩子可能由此延伸出對人文的興趣,對歷史或者地理的好奇,對繪畫的嚮往,甚至對哲學和人生的思考。無論哪一種,對他們來說,都是從他們的個性出發,逐漸引導發現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閱讀變成了一份發自內心的渴望。

    按原尻淳一的說法,他們會在閱讀中自帶雷達,搜尋能用於自己關心的主題的內容。

    至於長期產出的方式,《高效能閱讀》中有著更多詳細的技巧。包括便利貼標記、思維導圖、京大式卡、線上資料庫等,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使用。

    由此,我們透過閱讀,超越了閱讀本身。

    得閱讀者得天下,不僅僅是指閱讀對於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還包括了,閱讀賦予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速度、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等。

    閱讀是終身的技能,會閱讀的人不但擁有廣闊的知識面,更能由此錘鍊出嚴密的思維,甚至由此發展出自己的人生目標。

    “書中自有黃金屋”,與書為伴,與智者為伴,從閱讀中超越閱讀,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俄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在歐美是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