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日消消氣
-
2 # 擼滷道場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6億年前化石記錄“蛋生雞”過程。科技日報12月5日報道,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釋出一項研究成果,該所副研究員殷宗軍和研究員朱茂炎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瑞士光源的同行合作,在中國貴州甕安生物群——一個距今6.1億年的特異埋藏化石庫中找到了一類名叫“籠脊球”的化石。
透過對這種生物形態的研究觀察,他們還原了原始“胚胎髮育”的過程。“如果把動物比作一隻雞,那麼這類化石就相當於記錄了‘蛋生雞’的過程。”殷宗軍表示,籠脊球化石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近日線上發表於《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釋出一項研究成果,該所副研究員殷宗軍和研究員朱茂炎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同行合作,在中國貴州甕安生物群——一個距今6.1億年的特異埋藏化石庫中找到了一類名叫“籠脊球”的化石。透過對這種化石的研究觀察,研究人員還原了原始“胚胎髮育”的過程。“如果把動物比作一隻雞,那麼這類化石就相當於記錄了‘蛋生雞’的過程。”
簡潔地說,這個研究的答案是,先有蛋後有雞。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毫無疑問是生物演化的問題,而且從人類認識自身和自然界以來就一直困惑著人,也一直處於無解的狀態。即便從生物演化、古生物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的角度,而非從哲學的角度考慮,也可能陷入一種永無盡頭的爭論:A產生(得到)B,B產生(得到)A,那麼是先有A還是先有B?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的出現,這個問題的天秤在向先有蛋後有雞傾斜。現在,中外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就提供了這種解讀。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的演化,需要兩種基本證據,一是化石,另一是基因(組),而且,只有當兩者互為應證、互補和結合之時,才能得出關於生物演化的比較明確的科學結論。
中外研究團隊在貴州甕安生物群陸續發現了233塊籠脊球化石標本。經過多種科學手段,如三維X射線顯微鏡觀察化石的內部結構,並重構籠脊球標本的立體結構,發現了這些化石標本精美的細胞-亞細胞結構,這些細胞結構甚至保留了受精卵的細胞分裂過程。
再透過生物演化的普遍規律,如從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過渡的各個形態,以及大資料分析,發現籠脊球的細胞遷移和重組與動物原腸胚的細胞遷移重組行為非常類似。只有經過原腸胚階段,分化的細胞才會產生器官和組織,最終才會成長為一個動物。
因此,籠脊球化石記錄了動物從單細胞祖先向多細胞祖先演化的關鍵一步,為真正有細胞和組織分化的動物的出現奠定了生物學基礎。
如果將動物比喻成一隻雞,複雜的胚胎髮育過程就是孵化出小雞的蛋,它橋接了動物的單細胞祖先和動物多細胞祖先之間的鴻溝。籠脊球化石表明,孵化出動物這隻“小雞”的“蛋”在6.1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此前,也有一些研究得出蛋比雞先出現的結論。從整體而言,生物演化表現為一個基本事實,卵生動物在雞出現前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就一直存在了。這意味著蛋是先於雞出現的。
另一方面,從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的發現看,無論是雞還是鳥類,都是從恐龍演化而來,至於現代的家雞,則是由灰原雞與紅原雞雜交而來。從這兩個方面也可以證明是先有蛋後有雞。
再從雞的演化看,單個的個體與母體分離並且使得它們之間再也不能夠交配,這才是新的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家雞需要與野雞(鳥)完全分離後形成的族群才能夠被稱為是新的物種。
現代家雞是由灰原雞與紅原雞雜交而來,它們雜交後的蛋一步步形成了新的物種——家雞,並與灰原雞和紅原雞分離開來,因此可以得出是先有蛋的改變才會形成後來的家雞。
再從生物個體成長的時間先後來看,對於同一個個體來說,雞蛋和雞(孵化後的雞)分別是其生命的兩個不同的階段。這如同昆蟲一樣,後者會經歷蟲卵、幼蟲、成蟲等階段。因此對單一的雞個體而言,是先有蛋再有雞。
當然,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肯定還會延續下去,不過,依靠科學,未來可以一步步獲得明確的終極結論。
-
3 # 冬吳同學
我侄子問我: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幾年前,他讀小學問過我。現在上初中了,又在考慮這個問題,幾年前我說先有蛋,比如恐龍蛋也是蛋啊。
昨天他又問我。
我反問他:現有大人還是先有小孩,他立即回答,大人啊。
我說:我就是小孩過來的。伱爸媽也是小孩長大的。
我們頓時無語
於是我說:先有種子還是先有樹?
他沒回答,彷彿在思考
我說:其實種子就是樹,樹就是種子。種子是樹不同時期的形態,他們的內在是一樣的,只是在不同季節外觀變化,一直這樣反覆變化,輪迴。
他說:雞就是蛋,蛋就是雞。
我:我覺得是的,所以伱問同一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是迴圈的,只是不同的叫法,伱只是問他名字的先後,沒有意義。因為他是一個本體輪迴的。
所有的雞都是從蛋裡孵出來的,而所有的雞蛋都是雞生的。這個事實所有人都知道,因為它們是彼此依賴的兩個事物。但是當我們追溯到事物的開端,困惑就會出現: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回覆列表
雞和蛋的困惑
所有的雞都是從蛋裡孵出來的,而所有的雞蛋都是雞生的。這個事實所有人都知道,因為它們是彼此依賴的兩個事物。但是當我們追溯到事物的開端,困惑就會出現: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古代先賢亞里士多德認為:雞和蛋同時出現。因為在他的認知裡,物種都是恆定不變的,無論是人、雞還是羊,都是永恆的事物,因此雞和蛋也是恆定不變的,所以它們同時存在。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物種遵循進化法則,因此物種是在不斷變化的,它們會在長期的進化和自然淘汰中轉變成另一個物種。
那麼第一個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一隻雞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蛋先於雞還是雞先於蛋?在進化法則下,我們好像變得更加困惑了。在科學蓬勃發展的21世紀,我們是否可以用科學來證明,到底是雞先出現,還是蛋先出現呢?
第一個蛋的出現
雞蛋是蛋的一種,而蛋是一種很常見的東西,許多爬行動物和鳥類如鱷魚、蜥蜴、麻雀和啄木鳥等,它們都會產蛋。它是一種膜狀容器,胚胎會在蛋裡生長髮育,直到胚胎髮育到能夠在外界環境中生存時,才會破蛋而出。那麼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我們通常說的蛋,生物學名叫羊膜卵,以羊膜卵中常見的雞蛋為例。在雞蛋最外圍有一層堅硬的外殼,把這個外殼放大後你會發現,殼並不是封閉的,而是有可以通往殼內的小孔,氧氣可以穿過外殼,給胚胎提供氧氣;不僅如此,堅硬的外殼還是胚胎的保護罩。殼內有兩層保護膜,保護著裡面的卵白也就是蛋清,蛋清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膠狀物質;再裡面就是卵黃也就是蛋黃,它是胚胎的營養物質來源,是胚胎的“食堂”;在卵黃內部有一個胚盤,它可以發育成小雞(只有受精了的雞蛋才能發育成小雞)。
羊膜卵是一項十分優秀的進化發明。在它到來之前,動物都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產卵,避免卵的乾燥和死亡,就像如今的青蛙一樣。如果青蛙在陸地上產卵,也許世界上就不會有蝌蚪出現了。羊膜卵的出現使得部分動物可以在陸地上沒有水的地方產卵。自此,這些動物擺脫了海洋的束縛,併成功征服陸地。
能夠生產羊膜卵的動物也被稱為羊膜動物。據科學家們推測,第一代羊膜動物生活在3.12億年前,今天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它的後代。而羊膜卵可能出現得更早,大約3.4億年前就有了。
第一隻雞的出現
讓我們將話題轉移到雞身上。雞從狹義上講指的是家雞,那家雞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追溯到家雞的“父母”——原雞。
我們知道,進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物種的改變需要積累很多的基因突變,所謂的第一隻雞可能是由兩隻已經進化成和家雞極為相似的原雞交配後形成的。當原雞交配後,父本和母本的DNA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第一個“雞”的細胞,隨即細胞開始發生複製。但是細胞內DNA的複製通常不是百分百正確的,它會發生一些小錯誤,此時細胞發生基因突變,而且這些突變會複製到其他的身體細胞中,直到形成第一隻雞的小雞胚胎,最後得到第一隻現代家雞。
那麼哪種原雞是家雞的父母呢?考古證據表明,家雞的父母是紅原雞。這是一種原產於印度、中國南部等地區的物種,起初人們認為紅原雞是在大約1萬年前被亞洲人馴化的,並繼續在世界各地傳播。但後來經過DNA分析表明,家雞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和紅原雞分道揚鑣了,距離現在大約5.8萬年。
究竟哪個先出現
回到最初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從前文中我們知道,蛋在大約3.4億年前出現,而雞在大約5.8萬年前出現,所以從時間線上說,先有蛋。
但一些研究雞蛋殼的研究人員反駁了這個觀點:“你們這樣是在作弊!我們說的是雞蛋和雞,而不是蛋和雞。”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然後他們還十分自信地分享了他們的重大發現。
他們發現,蛋殼的形成需要母雞卵巢裡的一種特殊蛋白質——OC-17。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為了形成殼層,碳酸鈣需要以鈣晶體的形式存在,形成鈣結晶的過程中需要加入一種名為OC-17的特殊蛋白質,它是碳酸鈣形成鈣結晶的“催化劑”。這種蛋白質只存在在母雞的卵巢中。這就意味著,雞必須比雞蛋早出現,因為如果沒有OC-17,就無法形成雞蛋。
但這個結論似乎很快就“站不住腳”了。後有研究表明,這種所謂的“特殊”蛋白在很多鳥類體內都有,並非是雞獨享的“成殼秘籍”。而且,這種促進成殼的蛋白質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很多爬行類動物的蛋是柔軟的半革質組成的,它們依舊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地球上。
那究竟哪個先出現呢?這就看你如何定義“第一隻雞”了。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當原雞父母交配,胚胎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後就形成具有完整家雞基因的胚胎細胞了。若是直接把這個細胞定義為“第一隻雞”,那麼雞先出現;然後胚胎細胞開始生長增殖,形成雞蛋,最後孵出小雞,若是把這隻從雞蛋裡孵化出的發育完全的小雞定義為“第一隻雞”,那麼蛋先出現。
所以在我看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更像是一個定義問題,關鍵在於你認為“第一隻雞”是胚胎還是小雞。如果讓你做選擇,你會站在“先有雞派”這一邊還是“先有蛋派”這一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