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蜜蜂採蜜園
-
2 # 教育心視野
其實就是缺乏了同理心!父母沒有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和分析問題!而孩子是暫時還沒有能力現在家長的立場來認知這個世界的!
所以說,這種關係的不融洽,責任更大的應該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父母總是自認為自己經歷比孩子多,什麼都比孩子懂!其實未必,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其實是越來越固化的,很多時候看待問題的角度也隨了大眾,丟失了自我的本真!
但孩子不一樣,他們沒有被世俗的眼光侵蝕太多,基本上都是靠著自己的判斷來感知世界,雖然總會有偏差,走彎路!但根本不是錯誤!
所以,父母更應該做的,就是先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思維模式,可以從孩子日常的言談舉止中分析出大概,在此基礎上再去看待事物,用接近孩子的視角的分析,便能大概感知孩子的內心感受,就會更理解孩子的言行的原因!
這樣一來,也就更懂得孩子的偏差出在哪裡,再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探討式地分析解決問題,這樣他就能接受,還會覺得你很厲害,拿你當榜樣,久而久之,關係也就融洽了!
-
3 # 曾枯榮
共情這件事情通俗易懂地講就是感同身受。這對每個諮詢師來說都是一個必備點之一,相當重要。
家庭親子關係不融洽有可能是父母缺乏共情,但也有可能是夫妻關係不和睦!其中一方太過於關注孩子!
一家三口是一個三角形的關係,當三方都足夠穩定的時候,關係也就變得穩固。當一方與其中一方不穩定,對第三方來說是摧毀性的。
那就好像爸爸媽媽感情不好,媽媽特別關注孩子。而爸爸就成為了那個三角形弱勢的一方,同時也致命地打擊了親子關係。孩子會太過粘著媽媽,太過依賴,變成媽寶。
-
4 # 三清心理感悟
很多現在親子關係不和諧,主要表現以下幾點?
1.父母的過度保護。如果一個父母把成長中遇到的挫折,當做一個苦難的話。那麼今天父母條件好了,她不想讓孩子再吃過去那個苦,那麼她總會對孩子過度的給予。在我身上缺的,在孩子身上補回來,所以很多父母不用孩子幹活,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操心,在生活實踐中,孩子像個局外人。有的家裡出現問題?比如投資失敗,親戚中有重大隔閡等等問題。都不讓孩子知道,唯一明確的孩子必須好好學習,可是好好學習不是誰都能達到的,因為好好學習的結果是你必須要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很多人都想當班上前幾名,可是一個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他就會內心挫折。
2.父母的過度控制。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衣食住行,最好的學習環境。每一個家庭都把孩子當皇上養,現在有個現象不管窮富,孩子都是富二代。可是所有父母給孩子投資的同時,父母的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必須按照父母的想法做。當然從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不讓孩子走彎路,這就是為什麼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時候。特別是有的孩子突然叛逆的時候,很多父母們會嚇一跳。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眼神看我?我的孩子為什麼突然恨我?父母沒有知道自己一直掌控孩子,孩子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別人的同學行我就不行,別的同學可以,我就不可以。當家長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孩子內心有很多不滿。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內心也是糾結,心裡不滿,嘴裡還不能說出來,有的時候覺得父母為我花錢也是不容易。所以他的內心也會糾結衝突,生氣也不對,不生氣也不對,在他心裡造成兩難。
3.父母的過度干涉。首先要知道我們是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還是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那些能夠叛逆的孩子,多數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因為無論你學習考到什麼大學,在社會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這個就需要獨立思考。可是很多孩子的思考雖然不成熟,如果父母允許,慢慢孩子的思想就會趨於成熟。如果父母不允許,總覺得孩子的思想非常幼稚,非常可笑。或者以此來打擊孩子,那麼這就是一種過度的控制和過度的干涉。
4.父母要學會放手。有的父母大事小事都干涉,包括你穿什麼衣服,剪什麼樣的頭?和哪個同學在一起玩?和某個異性太親密了,是不是要談戀愛?父母越大事小事都管的,越會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很容易變成一個控制,一個依賴。最後變成父母嫌棄孩子,孩子討厭父母,孩子認為我的一切苦難都是父母給我帶來的,所以他們要為我負責。最後變成大人累孩子累,每天怎麼裝書包?怎麼寫作業?所有東西都是大人在操心,這就培養不出來一個能承擔責任的孩子。或者說越是著急的父母,越容易培養出一個拖拉的孩子。
5.很多父母過度焦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不順心不如意的事,這在很多家長心裡是不允許。因為家長的心裡,我孩子應該是一直開心快樂。可是沒有人一直會開心快樂,每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不好的情緒正是往出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呢。可是很多父母總會上孩子跟前兒,你怎麼了?這種父母多數都是敏感,孩子成績下一點,就會找孩子談話,你是哪裡出了問題?是不是應該找個補課的?不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世界,因為只有孩子能夠獨立思考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才知道怎麼處理。如果一個媽媽焦慮,媽媽總會跑到孩子前面處理問題,那麼孩子不會處理這些問題,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內心就會很挫折,最後他會發更大的脾氣。
6.父母不尊重孩子。很多人都說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可是這種朋友就像領導和職工一樣。都是假裝作做朋友,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多數是一個偽裝的父母,然後一個孩子也偽裝配合,表面和諧,實際上都是裝的都累。如果一個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就放下父母的架子和權力。真正傾聽孩子,或者說真正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當把權力放給孩子的時候,孩子的選擇就不會隨意,因為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可是很多父母不敢放心,我放手了,他沒做好。他當然不能馬上做好,做什麼都有一個過程,如果孩子做事一次兩次沒做好,我們就把它否定了。慢慢他也會覺得自己不行,也就不敢犯錯了。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去做,允許他犯錯。只有允許犯錯的人才會勇敢,我們一方面教孩子勇敢,一方面我又不讓他犯錯,這就是父母的矛盾地方。
所以想家庭關係和諧,就不要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控制,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就像我們過去一樣,經歷了很多苦很多挫折才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溫室中的花朵養,他沒有經歷任何挫折,他也就沒有勇氣失敗,因為沒有在挫折中積累經驗,所以沒有失敗過的孩子遇到一個失敗就給自己打倒了。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改變自己是難的,但是並不一定代表不能改變,只要自己每天學習,每天自省,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
-
5 # 陽光小房子
親子關係不和諧,原因可能並不只是在共情吧,太多時候是父母只看到自己的不容易,看不到孩子的不容易;只想著自己如何方便帶孩子,而不想著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好,卻片面擴大了孩子的某些所謂的“缺點”。
當然,缺少共情能力,就是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數是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的,而我們上一代人很少關注孩子情感方面的東西,所以缺少共情能力,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記得小時候,如果說想吃一點零食,我媽媽總是會冷眼相待,因為她覺得掙錢不容易,我卻還想浪費錢。她不去了解孩子想吃零食背後的原因,別的小朋友都有零食,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我跟媽媽之間的交流,特別是感受方面的東西,她從來不理會。於是漸漸的我不會再跟她表達我的想法了,我只想自己消化掉。
等我成為母親,我看著孩子哭鬧,或是不聽話,我時常會想到自己小時候,我回想自己當初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迴應,絕對不是輕易的否定和蔑視。於是我會在我和孩子都冷靜下來的時候,跟他交流,問他為什麼想要這樣或是那個,如果理由合理,我就會考慮給他買。
最近每天送他去幼兒園,他都會要求留下來陪他上課,我剛才才反應過來,我一直沒有問他為什麼想讓我陪他上課?
做父母想要有強大的同理心,在跟孩子相處時候,必須隨時隨地啟用元認知能力,就是時刻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且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蒙臺梭利說過,其實孩子有精神胚胎,他學會的東西都是靠自己經驗之後,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所以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多的理解和愛,用愛支援他去成長和學習。
不要用我們固有的觀念,去束縛孩子,不要用父母曾經的方式,阻礙孩子的情感流動。做懂孩子的父母,孩子才會反過來心疼我們。
-
6 # 王雲育兒育己
個人認為親子關係不融洽,缺乏共情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何做到共情呢?作為父母首先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說出來。例如:我很生氣,我很傷心,我很高興等。在兒子三歲左右的時候,我就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現在七歲了,當他情緒不好的時候,能夠非常清晰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了。在兒子說完後,我會重複他說的話,認可他的感受和他共情,他的情緒就慢慢平緩下來了。
共情還要有很好的親子關係,兒子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也是兒子最好的朋友。兒子還是我的小老師,他做事專注,能看到更多的點,更細膩、更寬容、更敏感,有的事情還引領到了我、給了我好的建議,監督著我,讓我壞的脾氣在一點點的變好。
-
7 # 飛揚心理王老師
親子關係不融洽,與父母不共情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所謂父母的共情,就是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感,所需所求,能夠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這種共情的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現實的,而不是脫離實際的;對孩子的滿足是適當的,而不是苛刻的;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包容的,而不是強制的,專制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家庭關係,親子關係都比較融洽。
反觀不共情的父母,往往不能夠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他們的能力、年齡段和情緒情感發展的現實。這樣造成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情感得不到理解,產生牴觸和叛逆,這樣的關係自然無法融洽。
提高父母的共情,還是從換位思考入手,尊重孩子的需求、發展階段、年齡階段、個性需求和社會現實,以更大的耐心、愛心和細心和孩子開展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堅持這樣做,一定能獲得較好的融洽的親子關係。
回覆列表
親子關係不融洽,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父母的耐心,歲月如刀每個父母都在一天天的變老,孩子的感知卻在不斷的成長,父母的認識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和孩子之間形成了鴻溝,及時調整心態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平起平坐,悉心的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溝通一切就順利了!學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平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