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樸羊

    題主提到的每一種心理障礙均有各自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因此,只需要對照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再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就能進行區分了,當然了,抑鬱、強迫、焦慮、疑病及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會有部分重複,且關係密切,從而會讓人有所混淆。今天我們主要從定義上來進行區分,首先,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以情緒低落、悲觀、主動性喪失、自我責怪、失眠、食慾減退、出現自殺念頭及行為等為主要表現。強迫症則屬於焦慮症的其中一種,其典型特徵就是強迫症的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失沒有必要的,但是仍被某種或某幾種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所困擾而無法擺脫,如強迫洗手、強迫鎖門等等。焦慮症則是以廣泛性焦慮症和驚恐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焦慮症的患者的焦慮並不是由現實情境威脅所致,如失業、車禍等,而是與現實不符的焦慮、恐懼等,通暢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尿頻等表現,這和抑鬱症有所想似,一般來說,如果患者症狀無法區分焦慮和抑鬱,通暢會被認定為抑鬱症。

    疑病症很好理解,指的是身體沒有器質性病變,但仍然堅信自己生病了,無論是醫生的診斷還是別人的解釋均無法消除她的懷疑。邊緣性人格障礙則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反覆無常的性格和行為,很大一部分的邊緣性障礙患者具有暴力傾向。

  • 2 # 照見

    這些在臨床的診斷標準上,還是非常好區分的。不過實際應用,的確需要經驗。而且一個人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心理障礙,也是不是沒有可能的。

    抑鬱症的特點

    抑鬱症,或者說抑鬱障礙,其實細分也有很多種。這裡只說個大概

    至少要滿足其中2點,而且持續2周以上,才有可能是抑鬱。

    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例,重點處理:注意防範當事人自殺。啟用當事人的行動,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強迫症的特點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一些不必要的想法、行為持續存在,哪怕當事人(強迫症患者)自己很想停止,但是就是停止不了。而且當事人自己感覺很痛苦。

    強迫症的關鍵在於:除了強迫行為外,還必須有反強迫的嘗試。

    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例,重點處理:讓當事人學會逐漸減少,或者推遲做出強迫行為。

    焦慮症的特點

    焦慮症,或者說焦慮障礙。

    有兩個方面:

    一種是害怕即將到來的威脅,一般是比較具體的。害怕的東西一般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怕狗怕蛇怕坐電梯等。

    另一種是焦慮未來的威脅,一般比較不那麼具體。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害怕的害怕。焦慮的物件可能比較模糊不固定。比如「我以後會怎麼樣?」「新工作會怎麼樣?」

    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例,重點處理:讓當事人可以直面焦慮,減少透過迴避、立刻行動等方式去處理焦慮情緒的習慣。

    疑病症

    在DSM-5中,叫做疾病焦慮障礙。容易和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共病(也就是某些人會同時有這三種)

    特點是:持續至少6個月,對健康狀況有明顯的焦慮。有疑病症的人,要麼反反覆覆去醫院檢查、要麼完全不去醫院檢查。而且哪怕檢查後醫生說沒問題,他依舊會擔心。

    重點處理——抱歉這個我不熟悉,就不說了……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點

    英文簡稱BPD。它很很容易和雙相情感障礙混淆,或者共病。

    BPD有很高的自殺風險還有自殘風險。可以說,是這幾項情況裡,最為危險的一種。

    特點是:

    可能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一直到成年之後還有。

    人際關係不穩定,自我形象不穩定,容易出現衝動行為(自殺或自殘)。

    他們會為了避免實際或想象中被別人拋棄的情況,而做出各種行為(自殺或自殘,或者不停糾纏對方)。

    經常有空虛感。極其害怕孤單、害怕寂寞、害怕孤獨感。

    一旦情緒失控,會持續幾個小時。

    特別容易快速的極其喜歡或極其討厭別人。(同一個人)

    通常用DBT(辯證行為療法),處理的重點是:

    ①降低自殺和自殘行為。

    ②穩定的定期的進行治療。學會處理情緒。

    ④建立安全感、穩定的自我形象。

    以上內容參考自下面兩本書,有大量簡化,具體診斷和治療方法,請遵從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的意見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心理障礙臨床手冊》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 3 # 一盞茶的恬靜

    問得有些多,一一回答也難以讓人明白。這裡可以抓重點,問的無非就是一個人在有心理障礙的情況下怎麼知道自己有問題,還有就是什麼問題。無非就是這兩個問題。

    那就先說說自知力的問題。自知力就是自己對自身精神障礙的認知能力。這裡提到的情況中,唯有邊緣性人格障礙有可能不自知,其他都有自知力。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以人格的不穩定性為特徵的一種人格障礙。包括人際關係的不穩定性、自我情感的不穩定性、和明顯的衝動性等。一個人可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後悔、或者不控制,但卻難以知道自己有人格的問題,只能透過外人覺得這個人的不同性,而由醫生去判斷。所以按照題目意思,邊緣性人格障礙難以自我區分!抑鬱症和其他的神經症,包括疑病,包括焦慮,包括強迫可以有自己的初步判斷。

    其實不管是抑鬱症還是神經症,首先自我的感覺是不正常的情感,部分自行感受到痛苦,自主求醫;部分可在家人、朋友勸說指導下有求醫慾望。因此只需初步區分有沒有心理問題即可,其實有時靠自己根本無法進行區分的,就比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如同孿生兄弟一般,相隨左右的,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問題留給醫生比較好,需要做的是就醫和保證自己安全。疑病就是感覺身體的不舒服,強迫就是反覆的重複某些動作總想著某個概念。就算讓你自己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回到治療這個根本點上,一般自己難以走出來。還有有些理解太多反而不好,比如疑病症,知道的越多,心理負擔越重,也不知題主是不是出於這樣的處境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總之,有不良情緒無需把自己歸因在人格障礙,人格是一種行為模式,人格障礙是首先一種適應不良,是自己固定行為方式的增強、減弱而導致個人困擾及貽害他人的狀況。此時只需初步判斷有心理問題,自己無法調節,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即可!

  • 4 # 鵜鶘心理

    在異常心理中,我們的確可以發現很多不同種類的心理問題,卻有著相同的心理症狀。比如說焦慮情緒幾乎在所有的異常心理中能夠找到蹤跡、失眠還有不同的軀體紊亂也是隨見所蹤,在很多相同的症狀背後,人們之所以能夠把它們逐一分開來,還是因為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以什麼心理症狀為主來把它們區分開來。這就像一棵心理學的樹,慢慢長大後開枝散葉,長出不同的姿態來。而在外形上還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一樣。

    無論是抑鬱、強迫、焦慮,還是疑病症及邊緣性人格障礙,在心理學上都有它們獨有的特徵。抑鬱症無疑是以情緒低落、思維緩慢和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的“三低”為主;強迫症則是無法控制的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理信念、情緒、意向或者行為反覆出現為重要特徵;焦慮呢,卻是非刺激原因也會帶來不合理的焦慮,這份焦慮還伴有明顯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疑病症就是神經過敏,把偶然當必然,或者把孤立事件聯絡起來,或者是把無意、善意當惡意等等;邊緣性人格障礙則表現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穩定的情緒,不穩定的自我意象和明顯的衝動性。

    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異常心理的形成,有著很長時間的沉澱和積累,生活中各種因素,生物的、環境的、家庭的、社會的等等各種因素夾雜交織相互作用在一起,才形成現在的境況。而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境遇中,會體驗各種不同的情緒,和產生不同的變化,所以,心理問題很多時候並非是單一,而可能是多種心理問題摻和在一起,所以就心理治療則要逐一抽絲剝繭,分層處理了。就像有可能一個焦慮症患者,或許要進行的是家庭治療。

  • 5 # 霍體清

    如何區分抑鬱、強迫、焦慮、疑病症、恐懼及治療方法?

    這幾種心理問題的症狀表現如下:

    抑鬱的主要症狀是持續的心境低落,看不到希望,覺得將來一片黑暗。擔心自己的能力和將來會很糟糕。

    強迫是反覆做或想沒有意義的事。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情。

    焦慮的表現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也是對某些事情擔心不安。

    疑病的表現是覺得自己得了什麼治不好的大病,反覆去醫院檢查。擔心得病。

    恐懼的表現是不敢去某些場合。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擔心別人知道什麼、看出什麼等。

    無論症狀的表現何如,本質都是擔心什麼,就是焦慮。所以解決的核心是焦慮,無論哪種心理疾病,焦慮無非是這幾種方式

    1、認知,如杞人憂天就是對天的認知不對產生了高焦慮。

    2、條件反射,如一超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典型的條件反射,很多人都是受驚嚇刺激以後形成的條件反射,以後到了那個環境就出現症狀等。

    3、個性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自卑。這主要是家庭教育中指責、批評多,鼓勵少,體驗少造成的。

    所以治療就是圍繞改變認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提升自信最佳化個性來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沒說我選擇的題目會什麼有事麼,會不會影響成績(我們是機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