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日夢遊家

    從我19歲的經歷來講的話(不好意思,暴露年齡了),我覺得對孩子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的就是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了。

    不論這個還是是嬰幼兒時期,青春期,還或者說是已經長大成人了,能對自己心理最害怕的還是父母,害怕父母之間提高好幾個音調的爭吵,害怕父母之間分分鐘擼起衣袖的推搡,甚至是操起身邊傢俱就摔、砸的暴力現象,嚴重的牽涉到雙方的離婚問題。不論哪一種行為,歸根結底都是“感情”這個詞出了問題。

    尤其是離婚。

    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更妄想彌補就能磨平傷痕。

    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像是個悲觀主義者,並且缺乏安全感,極度敏感,時刻抱有危機感,而造成這些的多半是幼年時期的成長環境和缺愛。

    父母離婚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一、自卑和內向

    雖然隱藏的很好,表面上基本沒人看不出,但孩子總是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在角落裡,不愛說話,人多的環境裡會焦躁不安,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的存在表示深刻的懷疑和否定。

    二、對婚姻的恐懼和不信任

    首先,我在這說一句,我對現代青年對婚姻的不負責和盲目感到很無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離婚這個詞語就成了雙方吵架時的武器,一言不合就說“不過了!離婚!”,講的好像下一次結婚就不會再出現這種問題短板一樣,退一萬步說,就算是這樣,離婚也不應該成為威脅、傷害另一半的藉口。而且你不知道離婚會給你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感謝!

    我是一個整天想著白日夢的辣雞大學生。

  • 2 # 茶色華年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脾氣形成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孩子不懂事,對善惡沒有概念時,容易被一些負面情緒影響,父母要積極引導,為孩子做標杆,多帶給孩子正能量。

    父母爭吵不分場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有些父母一言不合,就會發生激烈爭吵,惡語相向,拳腳相加,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內心壓抑,甚至發生扭曲。孩子之間鬧小矛盾很正常,可有的孩子肢體語言完全和年齡不相符,滿口髒話,有暴力傾向,動不動拿刀拼命,這是很可怕的。父母言傳身教很重要,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的負面情緒強加於孩子,特別是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尤其是母親總是對孩子灌輸一種思想,長大後,千萬別像你們的父親一樣,沒有責任,沒有擔當。父親高大的形象,一點點在孩子內心消失,容易造成孩子對人不信任,即使是親人,也會保持一定距離。甚至對婚姻產生畏懼,不敢走進婚姻。

    父母控制慾太強,不利於孩子獨立思考。

    在國外,孩子滿18歲就獨立了,自己去闖,父母不會過多幹涉。每當回憶自己的18歲很慚愧,那時根本離不開父母,上學費用和生活費還要依靠父母,畢業有了工作,原以為可以獨立,可工資不夠自己花銷,時常要父母接濟。在國內,18歲完全獨立,卻經不起挫折打擊,仍回到父母身邊。有人上大學後,竟然不會洗衣服,疊被子,不可思議,這些小問題折射出父母的大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把握好度,過了就是溺愛,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在上學期間,父母往往只重視結果,孩子成績不理想,不問原因,只會恨鐵不成鋼,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非打即罵。

    終於熬到上大學了,以為可以擺脫父母,可父母提前為孩子選了專業,送孩子到學校,生怕孩子適應不了,陪讀一段時間,為孩子鋪床打飯,孩子沒有了自己的空間。

    孩子的婚姻,父母干涉更多,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婚姻是否合適,婚姻中的兩個人最清楚,可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婚姻,聽父母的話才會過得幸福。

    可憐父母心,沒有一天不牽掛孩子,看似對孩子好,其實是父母的控制慾太強,對孩子是一種束縛,長期下去,孩子猶如溫室的花朵,適應社會和抗壓能力太差。

    父母要捨得放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放手不是放任不管,孩子需要幫助時,父母還需要扶一把,孩子有足夠能力時,放手讓孩子去拼搏,讓孩子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

  • 3 # 社會人生熱點

    1.承諾了孩子不兌現或者以其他理由推脫、變換承諾結果等。

    2.經常性不相信孩子/錯怪孩子

    這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往往家長還拉不下面子道歉,更錯一步。家長應該是孩子的後盾,多加鼓勵。

    3.在孩子面前打罵

    這樣只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從而使孩子漸行漸遠

    4.在孩子面前三觀不正

    影響孩子自己的三觀,極容易走上歧路

    5.對孩子口不擇言

    惡語傷人六月寒,孩子能記住一輩子

  • 4 # 富媽育兒

    相比較父母輩,我們確實在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錢,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和關愛。但我們這些沒有上崗證的父母,愛的方式不一定對,可能借助愛的名義做了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

    回憶看看,在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有沒有出現這幾種情況。

    第一,用打擊否定孩子的方式,激勵孩子成長。

    豆豆數學考了98分,興沖沖地跑回家拿給爸媽看,滿心期待爸媽會表揚自己。看到試卷,媽媽笑容出現了3秒就趕緊收起來了,問:

    “你們班最高分多少分?”

    “99分,我只比他少1分。”豆豆很自豪。

    “為什麼錯了2分,是不是又粗心大意了。”爸爸嚴肅地說。

    “你這孩子,這麼粗心,趕緊去訂正。”爸爸媽媽恨鐵不成鋼。

    到這裡,豆豆考98分的興奮勁完全沒有了,拖著書包悻悻地回到書桌前,完全打不起精神。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孩子取得好成績,我們擔心他會驕傲自滿,擔心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盯著孩子的缺點,鞭策他更上一層樓。

    我們以為是為孩子好,但用這種否定打擊的方式,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這麼一點點被我們的打擊侵蝕沒了。

    第二,透過威脅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

    你再亂跑,警察就來抓你了

    你再哭,就讓壞人把你帶走。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我們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我們有沒有跟孩子講過類似的話。

    當孩子不聽話,不按我們的意志行事時,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威脅恐嚇來對付孩子,因為這樣的方法最簡單粗暴,可能短期效果還特別好。

    但父母用權力強壓孩子時,孩子可能暫時被馴服,順從我們的意志,但是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反而會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打心裡不信任父母,等他長大之後很有可能也用同樣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孩子。

    第三,不打不成器,體罰孩子後再美化暴力。

    相較於父輩完全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我們這一代父母應該有了很大的改善,意識到打罵孩子,是對孩子人格和自尊的侵犯,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但有意識是一回事,能不能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和父輩不同的是,他們打完孩子還理直氣壯覺得自己盡了管教責任,我們打完孩子之後,會在孩子睡著之後,帶著自責偷偷去看他。雖然自責,下次還是會忍不住打罵孩子。

    豆豆問媽媽,現在都不準體罰孩子了,你為什麼還經常打我?媽媽理直氣壯地說,還不都是為你好,不催你不打你,你作業能按時寫完嗎?你會主動去看書嗎?

    當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想不到其它更好的辦法時,很多家長還是優先使用傳統的打罵來來迫使孩子聽話。

    在華人的思想裡,孩子和孩子的前途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切為了孩子,竭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對孩子有更多的要求和期待。當孩子達到家長的要求時,我們的管教方式跟不上,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 5 # 梨醬的微態度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賺錢養孩子,還要好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透過陪伴和愛,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忽視孩子,沒有給予足夠多的陪伴和關愛,有一些隱形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1、經常潑冷水

    當孩子高興對媽媽說:“今天我把課文全背下來,被老師誇獎了!”

    媽媽卻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還值得說。”

    當孩子沮喪對爸爸說:“升學了班級學霸好多,壓力好大啊!”

    爸爸卻說:“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你不行。”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卻被否定了。

    於是孩子就關上心裡那扇窗戶,拒絕和父母溝通。

    因為他知道,即使溝通了,也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2、社會性羞辱

    當孩子考試、人際關係上等出現失誤,父母經常把孩子不願提起的事情,重新拿出來說:“難怪老師不喜歡你”,“難怪人家要你分手”,“難怪你找不到工作”。

    孩子雖然很羞愧懊惱,卻無言以對,只能暗中憋氣,造成極深的壓抑與自我否定。

    久而久之,這種情緒導致社會情境性自卑:被人都不喜歡我。

    羞辱對於一個孩子的殺傷力,僅次於謀殺。

    3、比較性激勵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見到這樣的場景

    媽媽說:“那誰誰誰那麼好,你再看看你……”

    孩子說:“那你認他做兒子啊,誰讓你們生我的,我有沒有讓你生,不滿意我,你們可以再生一個1”

    生活中,有些父母經常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比較自家孩子的缺點。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孩子被比較後,會再心理建立起心理防禦機制,形成心理對抗,進而行為叛逆。

    所以,比較激勵是起不到正面作用的,還會讓孩子產生消極心態,造成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

    建議對策

    關注孩子希望關注的結果,多多鼓勵孩子。

    孩子的一小點進步,都可以適當表揚。

    對於已經心理自卑的孩子,更要家中表揚力度。

    當孩子犯錯誤,父母可以給孩行動安慰,例如摸摸頭、擁抱。

    肢體的支援、言語的鼓勵,總好過侮辱性、否定性、傷害性的言語。

    希望家長都能看到孩子的傷痛,理解孩子,擁抱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有什麼博物館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