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香寒冰
-
2 # 斧王劍聖說歷史
屁股決定腦袋的吳三桂,我只是想當個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644年清軍入關後的政治力量格局,像極了秦朝末年時劉、項爭奪天下的時候,而勝負手就是韓信,幫劉則劉勝,幫項則項勝,誰都不幫則可以自立而王,三分天下。而韓信,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偏偏選擇了最最差方式,終身敗名裂,死於婦人之手。
而我們的吳三桂恰恰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大清入關前,吳三桂扼守山海關,成了三方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心,守住山海關,則清軍出不來,聯合李自成,至少能把清軍打個殘廢,多爾袞、李自成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拼命的拉攏吳三桂,一如當年劉、項拼命拉攏韓信那樣。李自成要給他個候(真tm小氣,怪不得後世說他是土匪頭呢),而多爾袞大氣多了,直接給吳三桂裂土封王,回覆吳三桂的信中寫到: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折國仇得報,一則身價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 短短不足數十字,字字寫進了吳三桂心坎裡面,國仇得報,我滅李自成的時候,順便還能把那個給我帶綠帽的也能捎帶處理了,身價可保,我現在是個領兵將軍,今後我能裂土封王,當諸侯王,子孫永固。
就為了這個諸侯王,吳三桂剃髮降清,而當年韓信也是投奔了一方勢力。
把李自成趕出北京後,吳三桂開始尋找封地,降清將領方大猷提議到,山東地區物產豐富,適合建諸侯國,吳三桂此時錯誤的估計了時局,認為只要打敗李自成,便大功告成,大清和南明便會劃江而治,他座鎮齊國,作為南北雙方的緩衝王國,坐收漁翁之利。
要不說屁股決定腦袋呢,吳三桂想當諸侯王,而多爾袞想一統天下,拿當王的想法去度量一個一統天下人的心,判斷錯時局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而事實也證明,多爾袞無意將山東封給吳三桂,吳三桂的齊桓公之夢無奈破滅了。
此時大清佔據北方,南方則有南明政權,南明極力爭取吳三桂的力量,把吳三桂說成唐朝郭子儀、李光弼那樣的人物,並且冊封吳三桂為薊國工、追封其父母為遼國公、遼國夫人,希望藉助吳三桂在清朝的地位,從中斡旋,以促成明清劃江而治。
在機會面前,而此時吳三桂如開篇所講的韓信,做了最差的選擇,又一次屁股決定腦袋,深信大清會給他這個諸侯王,而此刻豈能因小失大?吳三桂把南明給他的冊書全部交給了清朝,以示忠心。
隨後,十餘年,吳三桂領兵南下,征伐李自成,滅南明,從北京打到雲南。順治十六年,吳三桂委婉的上書朝廷,要求封王。順治帝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的封王目標終於實現。
歷史不是沒有給過吳三桂機會,當上了雲南王后,有人指點吳三桂: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只要雲南這裡一直有戰事,吳三桂的雲南王也就能一直生存下去,可怎麼能保證這裡一直有事啊,那必須得有一個對手啊,而且這個對手得一直存在啊,你不能上去就把他弄死啊,得讓他活著啊。可惜,吳三桂沒有領會到這層意思,一如當年的韓信一樣,劉、項都活著,他也會活著,劉、項中一個沒了,他也就危險了,可惜,這麼簡單的道理,韓信沒看懂,吳三桂也是。
康熙帝繼位,為表忠心,吳三桂又打了一次臭牌,將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抓了回來。怎麼處理南明永曆帝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永曆帝的生死牽動著忠於大明士子的心,無非有兩種處理方法:一、就地正法,向康熙表忠心,但高興的是康熙,吳三桂會失掉所有忠於大明王朝人的心;二、壓到北京,讓康熙處理,這時候難得是康熙,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怎麼選擇,但是吳三桂偏偏選擇了最笨的方式,自己地盤上把永曆帝給滅了。至此,吳三桂周邊基本沒有了對手,孤零零的一個人了,而他也開始危險了。
康熙滅了鰲拜後,開始考慮吳三桂的問題了。
吳三桂還抱著一絲幻想,認為康熙不會、也不敢撤番,我上書請求撤番,就會取消康熙對我的懷疑。其實,在康熙眼裡,天下只剩下吳三桂等三個藩王和自己了,沒有了南明、李自成等勢力,吳三桂也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在皇權集中的清朝,怎麼可能允許漢人手握重兵,於是下令三番同撤,理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
吳三桂傻眼了,他只想做一個諸侯王,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從來也沒想過取代清庭,他大半輩子抉擇來抉擇去,也是為了這個諸侯王,屁股在諸侯王上坐久了,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不讓他坐了。
反覆權衡後,造反吧。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建國號周,自稱周王。
康熙十四年,周軍前鋒抵達長江邊上,此時形式一片大好,南方數省相繼判清,北方陝西王輔臣也開始造反,長江以北地區風聲鶴唳,許多漢官開始謀劃造反,只要吳三桂渡江北上,直搗黃龍,清朝勢必無法收拾局面。可是,又一次,吳三桂的屁股決定了腦袋。久居長江邊上三月之久。
原來,他居然想著和大清劃江而治!把南方數省封給他當屬國。他還是隻想當個王而已。錯失良機後,吳三桂內部開始分崩離析,造反五年後,吳三桂在內憂外患中病死。
人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動物,坐在什麼位置,就被那個位置決定了他的眼界、判斷以及價值取向,很少有人逃得過這種動物本能的宿命。
至始至終,吳三桂不過是想當一個諸侯王罷了,他也是,韓信也是。
-
3 # 紫禁公子
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吳三桂聯合尚可喜,耿精忠兩人發起了叛亂。這場叛亂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但是這場叛亂究竟是吳三桂蓄謀已久,還是康熙皇帝所逼迫的呢?人們對這件事情都有諸多疑問,這件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它的起因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在當時的康熙王朝,康熙皇帝決定要平定所有的異性王,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就是當時權力最大的一個異性王。理所當然的走第一個要被拿下的。但是當時的吳三桂為了保住自己王爺的地位,毅然決定造反,這件事情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康熙皇帝逼迫著吳三桂起兵造反。在其起兵造反的時候,他其實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只要按這個走勢發展下去,說不定他真的可以反清復明成功,最起碼當一個皇上還是可以的。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吳三桂從剛開始到最後被平定的時候,他始終都是想要保住自己王爺的位置。就算在之後他佔領了湖南地區之後他也不過是想做一個南朝的皇帝,與清朝劃清界限。誰知在自己攻下湖南地區之後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在當時的清朝統治之下,平定藩王真的是一件十分重大的舉措,也正是因為這一舉措,導致吳三桂等帆王聯合起來叛變造反。從根本原因上來說,也可以說是當時康熙皇帝所逼迫。不過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肯定提前也早有準備。
所以吳生桂的反叛不僅僅是康熙皇帝的逼迫,其實他自己也早已做好反叛的準備。
-
4 # 歷史總探長
至今還有很多人覺得吳三桂造反是蓄謀已久,我真是納悶了!
吳三桂造反的動機是什麼?此時已經年邁的吳三桂造反能夠得到什麼?是財富?是地位?還是王權?
吳三桂以雲南平西王的身份缺這些東西嗎?更何況此時的吳三桂還督辦著雲南和貴州兩省軍務,就算是當地的官員也得受吳三桂的節制,在這種情況下,換做是任何一個正常人誰會主動去謀反?
難道吳三桂是吃飽了撐的?
滿狗和漢臣自古以來就勢不兩立,從滿狗從遼東入關到進入堂而皇之的進入北京城,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天下大定,整個政局已經牢牢的掌握在了清朝統治者的而手中,但是,民意是否真的在這些滿洲人的手中?
說是在,純屬是無稽之談。
當初,清軍入關的時候,為了實行“剪髮易服”這一政策,屠殺了多少人,數量加起來可絕對超過了南京大屠殺,甚至是數倍之多,什麼“揚州七日”、“嘉定三屠”,難道清軍所犯下的這些罪行百姓當真如此的健忘?
真的到了康熙決定撤藩的時候,我覺得這場撤藩其實就是康熙皇帝的一場作秀,他想要用吳三桂這三個藩王的腦袋為自己的皇位鋪路,雖然結果是真的這麼做了,但是對於年輕的帝王,康熙皇帝真是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次削藩所帶來的後果。
吳三桂造反的時候,西南、東南一一響應,甚至百姓都紛紛參加到了這場造反運動當中,這還遠遠不夠,在滿清統治之下的北京城,居然還有人起義,康熙這江山是有多不牢固啊?天子腳下居然還敢有人反叛。
一時間,康熙強勢撤藩的舉動嚇壞了朝堂上的大臣,東南大局、西南大局、還有廣東等地瞬間全反,可能康熙不會想到滿清人的天下竟然是如此不得人心,吳三桂竟然有如此大的號召力,能夠煽動這麼多的百姓和將領們跟他造反。
大臣的慌亂,康熙的鎮定,這兩種姿態在朝堂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幼的康熙捅了這麼大的簍子,硬是在朝堂之上強行進行了一波裝逼,可是裝給誰看,誰會稀罕看?
康熙皇帝此時還能淡定的說一句“撤亦反,不撤亦反”,這“三藩之亂”分明是你逼出來的好嗎?
幸運的是,這次撤藩運動打贏了,吳三桂也真是傻,你“蓄髮溜辯”、“反清復明”這些的口號多麼深得人心,可是你偏不,你非要稱帝,稱帝恰恰讓康熙將你的不忠的罪名坐實,你說你是何必? -
5 # 琴劍書香
從吳三桂的生平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梟雄。即使康熙不逼迫他也一定會起兵爭奪天下。吳三桂是明末少有的文武全才的將領。他跟隨父親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幾十年,對滿清是發至內心的充滿敵意。其內心深處也是對滿清茹毛飲血的民族特點深惡痛絕。怎麼可能安心俯首稱臣。那是對他人格的極度侮辱。從他降清的過程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他不是真心投降,是引清兵滅闖賊。在談判和協議中也是清清楚楚的寫著。滅賊後以子女金箔及裂地以酬謝滿清。根本就不是投降。而且吳三桂投降的時候已經是他山窮水盡的時候,如果要投降早投降那談判資本不是更高嗎?吳三桂先後拒絕了哥哥吳三鳳,舅舅祖大壽及洪承疇的勸降,鐵骨錚錚在寧遠這個彈丸之地為大明守土戊邊。這是多麼的讓人敬佩啊。至於後來滿清背信棄義逐鹿中原,還殺死了大明太子及皇子。吳三桂只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了。後來天下平定吳三桂想收兵買馬準備起義時,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夠。洪承疇給了個辦法,就是剿匪不止,錢糧不止。然後就是雲南反清勢力越剿越多。大清一年的稅負都送到了雲南。康熙才下決心撤番。吳三桂也是準備就緒後反戈一擊。可惜最後功敗垂成。
-
6 # 小丸子2026159
吳三桂,本來就是一個反賊,謀反還需要理由嗎?他謀反只是需要一個時機,更確切的是一個藉口。
你康熙只要不撤藩,我還在我的獨立王國裡,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大家就相互不干擾,相安無事。你只要撤藩,不但要撤我的地盤,最主要的是撤我的兵權,明顯是想要我的命啊。既然你要我的命,我就索性反了。
所以,整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康熙想不想撤藩。不撤藩,你還是我的皇上,我是你的臣子,大家你好我好;一旦撤藩,大家立即反目成仇,兵戎相見。
其實,在康熙撤藩的問題上,我有不同意見。其實,康熙完全可以採取時間換空間的方法,耗一下吳三桂,再等個十年,等待吳三桂年老之時,再行撤藩之計。到時,群龍無首,收復雲南等省,就好辦多了。
-
7 # 小明的二哈
吳三桂是一個經歷明朝、大順、清朝的三朝元老,儘管揹負著各種歷史罵名,但是不得不說,他是一個閱歷豐富、善於帶兵、能屈能伸的大將軍。
在反與不反的這個關鍵問題上,我覺得主動權還是在康熙手裡。吳三桂手裡唯一的籌碼就是那些百戰餘生的數十萬大軍,他可打的牌並不多。而康熙可以從容選擇出什麼樣的考題,讓吳三桂來答題。你可以說,吳三桂有反心,但不能說他肯定會反。
所以,反與不反都不是吳三桂的選擇,都是康熙帝的決定。
回覆列表
都不是。
大概忽略了一個內容:農家思想。
農家是春秋百家之一,它的特點是以農治國,口號卻是天命。自古農民起義都以天命為口號。從陳勝吳廣,紅巾黃巾軍,到當時不久的李自成起義,都是遵從天命。
康熙上位,衝靈踐祚,他能代表天意嗎?這是個時代問題。
特別是康熙是支援圈地的。康熙廢圈地是在吳三桂之後,俄羅斯進攻之前。
康熙前有過圈地,結局是天下大亂,清朝天下差點完了。若不是順治宏才大略,還有吳三桂力保明君,清朝坐不了天下。這是吳三桂的想法。
當時清朝傳不過兩代傳言全中國傳播。眼下順治去世,吳三桂就是為漢獻帝奉獻一生的曹操。只是漢獻帝已死,曹操當皇上是應該的。
康熙也知道這個話,所以康熙晚年力保乾隆,他要維持大清三代基業,讓二世而亡的話語破除。當然,也有人說康熙選乾隆因為有胡擄無百年之運這麼一說。我個人認為是兩個讖語康熙都當真了。
康熙廢三藩沒錯。可是吳三桂在鰲拜圈地時期就想反了,康熙比起順治可差遠了。三藩只是個噱頭,吳三桂老了,若是膝下有好兒子他早反了。只是吳三桂接班人真的不行,他才一拖再拖。
所以吳三桂和康熙就是誰也看不上誰。若不是康熙為了抵抗俄羅斯被破放棄圈地,大清就完了。多爾袞要是篡位,一味圈地早被趕出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