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heCrossing

    崇禎在北京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崇禎勤於政務,猜疑心太重,此時的大明,危機重重,各地農民軍起義,財政收於不夠軍費開支,

    一句話來說 心有餘而力不足。

  • 2 # 予安何時安

    崇禎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山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縊在在一棵歪脖樹上,身邊僅有王承恩陪他一起吊死。

    很顯然崇禎並不是個好皇帝,他很勤政,兢兢業業絲毫不敢倦怠。但他卻沒有治理一個國家的能力。

    作為一名合格的君王,應該學會放權,學會用人,學會垂拱而治,而不是事必躬親。

    他不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知道善待百姓,只知道加稅,他不能下狠手對文官集團來一次大清洗。

    他殺了魏忠賢,卻還是親近自己身邊的太監。他疑心病太重,從不敢真正給能臣幹吏放權,讓他們放手去打,反而喜歡遠端指揮。

    本來有能力力挽狂瀾的大臣,被殺得殺,貶得貶,最後偌大的朝廷只剩他自己,怎麼能打得過後金和李自成兩大強敵!

  • 3 # 司馬遷有鬍子

    崇禎的形象,經歷過清代統治者的刻意修飾。清代修纂《明史》,前後歷經數個帝王,持續一百多年,更換過許多版本。

    崇禎確實有“振作”的想法,但他的種種措施,其實只是將明王朝更快推向深淵。首先當時明朝整體經濟問題非常嚴重,西北又不斷遭受災荒,更應該與民休息,恢復元氣。但他拒絕和東北暫時講和,不斷增加軍費,民眾負擔更加沉重。而且他志大才疏,為人猜忌,喜歡頻繁更換內閣大臣,動輒殘酷追責官員,搞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在這樣一個猜忌反覆的帝王手下做事,誰還願意出力,誰還敢出力?

    當時江南非常富庶,但崇禎面對困難局勢,一直不願意將太子派到南京。如果南京有太子,即使北方淪陷,南方也有巨大的物力財力對抗清朝。但因為沒有太子,只能另立其他支系的皇子即福王,導致南明建立之初,就陷入了馬士英和史可法的權鬥。黨爭到了明末,已經不再爭是非,而是爭意氣。你反對我就支援,你支援我就反對,本就薄弱的力量在虛耗中很快消耗殆盡。

    對於這樣的帝王,清代統治者卻給予他很多的修飾和溢美,其實根本原因乃是強調明朝滅亡本是天意,任憑崇禎如何勵精圖治,最終也是枉然。我大清接續明朝乃是天命所歸。

    總之,整個明代的史料都經過清代精心的修改,導致我們很難完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我們瞭解的崇禎,往往是有人想讓我們瞭解的那種形象。

  • 4 # 壹號人

    崇禎死在北京景山一顆歪脖子樹上,死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太監。 我覺得崇禎算不上一個好皇帝。我認為洪武,永樂是好皇帝,但崇禎算不上。確實,崇禎很勤勞,他有較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年少力強,充滿活力,很想做出一番事業把江河日下的大明拉回正規,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小時候所受的不是帝王應該受的教育,他從小一直都是被當王爺而不是皇上培養的),他做的事情十之八九是錯的。他痛恨魏忠賢等奸臣,但清除魏忠賢時手段太狠,導致牽連十多萬官員,搞得官員人人自危;他志大才疏,太想把權利集中,殺了忠臣袁崇煥等等;他被人懵逼視聽,沒有全面考慮,剛愎自用,不實事求是,總以為大明還有很多精銳部隊在自己手上,命令孫傳庭貿然出擊,盧象升,洪承疇等都被崇禎直接或間接瞎指揮弄到絕望,最後或死或降;他沒有勇氣動既得者利益,導致北京保衛戰時竟拿不出軍餉。崇禎確實很努力,很想把帝國治理好挽救帝國於危難,可惜啊,越做越差,為什麼會越做越差呢?這其中就是崇禎和好皇帝的差別。所以崇禎算不上好皇帝。

  • 5 # 木林森樹的開物

    我們先看看,傳到崇禎帝手中的是怎樣一個國家呢?

    一,朝廷內部

    歷代明朝皇帝疏於政事,造成了朝中宦官專權,他們掌握著錦衣衛和東廠,甚至重要的軍權,迫害異己,獨霸朝堂。文官集團相互結黨,共同對抗“宦權”甚至‘皇權”。皇帝權威受到挑戰。

    二,國家內部

    由於歷代政府無能,官員貪腐,國家的經濟日薄西山,入不敷出,老百姓更是窮困不堪。

    三,天災不斷

    氣候異常,又加地震和鼠疫。百姓無法生活。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四,東北危機

    後金政權日漸壯大,八旗鐵騎縱橫關外。大片關外的土地大片淪喪,大明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五,沿海形勢

    明朝末年海盜猖獗,不斷侵擾東南沿海諸縣,燒殺掠奪,東南邊防問題也越嚴重起來。

    待到崇禎帝登基,大明王朝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四下漏風,風雨飄搖,即便崇禎帝胸懷大志、兢兢業業,也已經無力迴天了。崇禎帝絕對算一個好皇帝!

    與常年罷朝的前任帝王不同,崇禎帝勤於政事必躬親,從不停輟朝會;崇禎帝是明朝以至中國古代最為節儉的帝王之一也的吃穿用度非常樸素,宮中所用餐具一律是銅器甚至木,宮內無大事不辦宴席,也很少聽到歌舞之聲;崇禎帝繼位之初,就懷著力挽狂瀾的救國志向,誓做一代中興帝王,登基不出月餘,便以老辣幹練的手段,速剷除了禍亂國家已久的“宦黨”首領“九千歲”魏忠及其餘黨,平反了很多宦官專權造成的冤假錯案。

    在位十七年,不近聲色,勤勉為國,憂國憂民,但時運不濟, 也無力迴天,諸臣誤國。1644年,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勤勉愛民的崇禎帝仍念他的百姓:朕死,無面目見祖宗,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一代帝王,一心天下,一心勵精圖治,可悲,可嘆!

  • 6 # 奇葩歷史大觀

    每當王朝末年,各種奇葩就粉末登場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就整天哭窮,希望大臣們拿出錢來籌備軍餉。沒想到滿朝大臣更加哭窮。

    最終的結果就是北京城門被攻破,崇禎吊死在梅山上。他的身邊只有一個叫王承恩的太監也隨他一起上吊死了。

    國家有難,那本來應該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想到崇禎皇帝卻落得眾叛親離的地步。

    這些大臣平時拿著俸祿。得著明朝的好處。行為舉止卻不如一個老頭。在皇帝發出捐款助獎的號召之後,有一個老頭拿著自己畢生的400兩銀子,捐了出去。

    皇帝得知後被感動了,馬上就賞賜了他一個錦衣衛千戶的榮譽頭銜。相比於這位老者。那些大臣的行為不止低了一個檔次。

    內閣首輔魏德藻就捐了500兩。但崇禎卻指望他們至少捐出3萬兩銀子。可惜沒有一個人達標。最高的一筆也不過2萬。大部分大臣也不過捐幾百兩幾十年而已。顯然是在敷衍皇帝。

    為了擺出一份哭窮的架勢。這些權貴們也上演了各種行乞秀。甚至將自己家裡之前的物件拉到大街上去售賣。好像家裡真窮的揭不開鍋一樣。當然,如果你真的向前去購買,恐怕早晚得吃瓜落。

    崇禎皇帝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希望自己的岳父周奎做一個表率,他知道自己的岳父非常的有錢。在國難當頭之際應該慷慨解囊。畢竟皇親國戚與明朝的命運應該是休慼與共的。

    於是崇禎派遣了太監,表明了皇帝的來意,沒想到周奎立刻就清官附體。說自己沒錢。皇帝也沒有辦法,希望他至少捐出個1萬兩表表樣子。

    皇帝的老婆周皇后則更是深明大義。自己掏腰包拿出5000兩銀子。希望父親帶頭捐出去。沒想到周奎連女兒的錢也貪。只出2000兩。還有3000兩就進了自己的口袋。

    這些大臣本按理來說並不缺錢,為什麼表現的如此摳門呢?說白了,他們認為。皇帝的死活與他們無關。整個明朝是你們家的,現在你給我哭窮,你忽悠誰呢?大不了換一個新皇帝,我們就接著效忠新皇帝就行了。

    雖然他們的如意算盤打的山響。但是李自成卻對魏德藻說,你為什麼不去殉死呢?

    畢竟對於一個有氣節的大臣來說,國家亡了,他你應該殉節。

    可惜魏德藻還低三下四的求李自成收留他。李自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粗人他們認定這些大臣們非常的有錢。讓他們出錢助餉。

    崇禎說不動他們,李自成自然也說不動。劉宗敏認為對這些貪官汙吏只能用粗的。他們發明了夾棍這種酷刑,一連夾斷的十幾根,在威逼利誘之下,魏德藻才捐出了所有的家產。

    最終魏德藻和他兒子都被斬首示眾。他們的如意算盤徹底的給打錯了。

    而其他的王公大臣也沒有好下場。李自成想收服吳三桂,可吳三桂卻投降了清朝。李自成親自出馬去攻打吳三桂,害怕這些王朝王公大臣趁機作亂,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將他們殺的乾乾淨淨。

    一場好戲就此結束,真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 7 # 溫子哩

    大明王朝最後的半個時辰

    崇禎十七年,一位衣衫襤褸, 落魄不堪的背影出現在煤山,在一片哀嚎聲中,當初誓要勵精圖治的皇帝——朱由檢,面對著滿目瘡痍的紫荊城,痛哭流涕。

    想想十八年,一路走來,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當初是入住皇宮,登基為帝,剷除閹黨,意氣風發,只為中興大明。落得如此地步,心有不甘,但想到堂堂皇室,竟要落入賊寇之手,心灰意冷的崇禎帝走向坤寧宮。

    “大勢去已,爾為天下母,依死”聽到丈夫這些話的周皇后,不禁仰頭痛哭,自縊房梁。朱由檢頭也不回的連下幾道聖旨,賜死所有嬪妃。真是“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這時,突然想到涉世未深的三個皇子,崇禎皇帝實在是放心不下,急忙吩咐太監喚來三個兒子說;"如今北京城陷落,你們就再也不是什麼皇子了,而是要扮成平民的身份逃出城內,另謀生路。"再三囑咐;"見到年紀大的官,要叫老爺,年紀輕的,叫相公;見到年老的平民,要叫老爹,年輕的叫兄長。’

    囑咐完這些,朱由檢揮了揮手,打發走了皇子,威嚴的父皇形象瞬間像洩了氣的皮球,心想‘這幾個人的生活可都是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那裡受過這些苦,是生是死未卜,把希望寄託在這幾個人身上,無疑是多慮了。‘

    崇禎皇帝一口一口的把酒塞進嘴裡,嚇得身邊太監們是動也不敢動。準備動身,卻遇到了最不願意見到的人。是時,朱由檢的女兒正在母親的遺體前哀嚎,一聲聲’父皇‘,彷佛一聲聲重錘擊打在崇禎心裡,面對著女兒,他只能悲慟道“你為何生在我家”,隨即利刃出鞘,濺起血花......

    朱由檢起身登上了萬歲山,面無表情的咬破手指,寫下一道血詔在自己的內衣上。

    “諸臣誤朕,朕無言面對先帝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絕勿傷我百姓一人。”

    說罷,自盡身亡,以死明志。

    大明悲歌

  • 8 # 球員兼裁判

    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之上,妥妥的昏君,昏Lacrosse勤,亡國越快。

    評價一位君王,不是看他是否勤快,而是他的政策,是否對國家有益。

  • 9 # haixianoy

    崇禎在1644年北京城破的時候在煤山自縊,今天故宮出神武門後面的景山公園。

    說他是好皇帝可能符合儒家對一個皇帝的標準,只能說他是個勤奮的皇帝,但是沒有治理好國家,他的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這個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因為他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做皇帝吃wei哥就給嗝屁了,這是明代的一代迷案,紅丸案)不受萬曆皇帝的待見,生活的很壓力。可想他的孩子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據說崇禎的母親因為犯錯被他父親活活打死。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響,是他對身邊的人極度不信任,而且為人極為自尊。剛愎自用,尖酸刻薄,不願承擔責任,這樣導致他和群臣極為不和。所以真能說他是個勤奮的皇帝,但是不是個好皇帝

  • 10 # 不一樣的歷史天空

    不錯哦,我來回答!

    ‬第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結局“一棵樹”,自縊在北京後邊煤山上一顆歪脖子樹。

    這句話,是對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立下的大明王朝的鐵律,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稱帝開國定都在南京,而朱棣的封地在北平,後來改為北京,在元朝時期也就北京,只不過明太祖建立明朝後,改為北平,不過明建文皇帝,當了四年皇帝,削藩政策失敗,導致四皇叔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清君側,成功上位,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自己一生五次北伐蒙古,最後一次北伐去世途中……自己以身作則,不和親,不割地,不賠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開啟鄭和下西洋,開放海關,製作《永樂大典》,開創——永樂盛世,明朝崇禎皇帝,在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時刻的最後關頭,自縊在北京皇宮後面的煤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此時,無力迴天……大勢已去,自己回想一生,自登基以來,不敢懈怠,每天處理朝政問題高達十幾個小時,休息時間也就少之又少,為了挽救大明帝國,自己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夜以繼日,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或者改變現狀……

    如今,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為了自己皇后和後宮嬪妃,以及皇子們,不受闖王李自成農民軍的燒殺搶掠,以及被辱,崇禎皇帝手操四十米大刀進行曲,向後宮嬪妃和自己子女頭上砍去……已經殺紅了眼眶,淚水和汗水交織一起,太監和宮女們一起逃命而去,皇宮亂作一團,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後宮娘娘們,宮女……都各自逃命或者另謀生路!崇禎皇帝身邊就剩下一個忠心耿耿的太監跟隨……兩人向皇宮後邊煤山走去。為了體面走去,不想自己作為一名亡國之君,被他人斬首示眾或者遊行示威,最後被推上斷頭臺,乾脆自己動手以身殉國!

    ‬第二: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只不過自己剛愎自用……無力迴天了!

    1.即位後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太監,收攏皇權,整頓吏治,想要中興大明!但是,明朝積重難返,腐敗已經病入膏肓,滅亡也只是片刻之間而已。

    2.崇禎皇帝本人盡職盡責做好工作每天上班時間最長,生活還是很節儉——不魚肉酒林,不貪溫柔鄉。但是,於大明王朝而言,於事無補,杯水車薪 ,應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絕處逢生,涅槃重生!而是一味付出自己……

    3.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統治,外有後金皇太極,一心想入關,統一中原。攘外必先安內——才是真正“良藥”,而崇禎皇帝,對外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對內不採取“安撫兼用,逐步蠶食”而是一味鎮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反其道而行之……剛愎自用!

    總結:崇禎皇帝只能說誤人子弟……不能重整河山,也不會禍國殃民,不能中興大明,也不會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解救黎民於倒懸,不能抵抗外敵之入侵,也不會平息闖王之內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醋椒羊肉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