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癸福申功

    初識顧炎武,是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其意義和影響深遠,時之今日每每為仁人志士慷慨樂道。

    他曾經作過一篇《廣師》,列舉了自己的老師。

    《廣師》:“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 吾不如張稷若;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志伊;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錫鬯;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至於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議也。”

    顧炎武以文中所提的王寅旭、楊雪臣、張稷若、傅青主、李中孚、路安卿、吳志伊、朱錫鬯、王山史、張力臣等為師,實有謙恭之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看來顧炎武也有

    聖賢的氣度與智慧。

    實際上,一代通儒顧炎武小時候,每年春夏溫習經書,家人為他請了四名聲音宏亮的年輕讀書人,坐在周邊。顧炎武面前放一本經書,四人前面還放著該經書的註疏。他先叫一人讀一段經書,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記了的地方,則與四人辯論或再記一遍。一人讀二十頁書,之後再叫另一人讀二十頁,他每天溫習經書二百頁。

    顧炎武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後為了擺脫糾纏,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遊為隱,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最初往來於山東、北京、江蘇、浙江之間,自康熙元年起,其遊蹤擴至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南北往返,風塵僕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著述事業。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這樣講述他的求學過程,顧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釋卷,出門則總是騎著一頭跛驢,用二匹瘦馬馱著幾箱書。遇到邊塞亭障,就叫身邊的老僕到路邊的酒店買酒,二人對坐痛飲,諮詢當地的風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與平生所聽到的不相符,他就開啟書本驗證,必定要弄清楚才罷休。騎在驢上無事時,他就默誦諸經註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記不起他是誰了。有時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顧炎武這樣勤學,終於成為學問淵博的大家,沒人可與之抗衡。

    顧炎武的冶學態度也從他的《日知錄》一窺端倪,其意是說,我從小讀書養成一個習慣,每有心得,便信手記錄下來。日後發現與新材料和新認識有不合之處,就反覆修改。倘若發現與古人所見略同,則乾脆刪除。日積月累,花三十年工夫寫成本書,期待後世方家審正。自序所言“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是務實,表現了顧炎武刻苦鑽研、獨立思考,尊重先輩勞動,不掠他人之美的嚴謹治學態度;“其有不合,時復改定”,“以正後之君子”,是求真,反映了顧炎武勇於探索、認真修正,謙虛謹慎、無愧後人檢驗的紮實治學精神。

    由此可知顧炎武確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自學

    典範。

  • 2 # 牧謙先生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生於1637年,卒於1682年。一生顛沛流離,歷經國破家亡,投筆從戎,身陷囹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終成一代宗師,令人欽佩不已。顧炎武一生廣覽群書,多聞博學,於經義、史學、文字、音韻、金石、考古、天文、歷算、輿地、軍旅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

    1.先來回顧一下,顧炎武的人生經歷。

    顧炎武幼時過繼給去世堂伯,其繼母是王逑之女,十六歲未婚守節,白天紡織,晚上看書至二更才休息,獨立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顧炎武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屢試不中。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1643年,顧炎武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生。清兵入關後,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為行朝出謀劃策。1645年,顧炎武投筆從戎,參加抗清義軍。1650年,顧炎武為避家族遺產侵佔之禍,離開崑山出走,遁跡商賈,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抗清鬥爭的進展情況。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友人共結驚隱詩社,秘密進行抗清活動。1659年,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

    2.關於顧炎武的師承,我認為不是一個人,或者說是一群人,活著的或者死掉的。他博聞強識、博覽群書、結交有識之士,又能順應是學術自身發展的趨勢,形成自己的思想學識。他用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寫了一部洋洋八十萬言的讀書札記《日知錄》,所書自序:“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錄》,以正後之君子。東吳顧炎武”。

    3.綜上,結合其經歷、成就,我認為顧炎武是自學的。

  • 3 # 胡聊人文

    大明萬曆年間,在蘇州府崑山千燈鎮,一戶江東望族顧家,一代大儒顧炎武出生了。他本名絳,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故而更名炎武。其棲居處有亭林湖,後世人尊其為亭林先生。他集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為一身,被稱為清學“開山始祖”。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顧炎武的老師便是這樣的。

    早年間,顧炎武因其堂伯顧同吉早年去世,他被過繼過去。由其母王氏獨立撫養長大,並授其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成為其處世之師。

    民間傳說其小時候得天花,因麻疹的疤痕去不掉,故而一直到七歲的時候都不去上學。後經母親勸,才到了學堂,學堂的同窗都叫他“小麻子”。由此,可知這一時節,顧炎武有授業之師,但其姓名已不可考。

    他每年春夏溫習經書,家中請了四個秀才幫他講授、鞏固、溫習學識。也算得上是其一字之師。

    他的爺爺有一次拿《資治通鑑》給他讀。要他不僅僅是讀完,還需明白道理。後來,他果然讀完了,並從此表示要走遍天下路,讀遍天下書。他的爺爺也當得上他的明理之師。

    其年青時,入復社,張溥、張採等均為其治學楷模,當得上是授業之師。

    不過,在顧炎武自己看來,他真正的老師是王寅旭、楊雪臣、張稷若、傅青主、李中孚、路安卿、吳志伊、朱錫鬯、王山史、張力臣等人。他著了一篇《廣師》,列舉了這些老師帶給他的裨益:“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 吾不如張稷若;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志伊;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錫鬯;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至於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議也。”

    至此,我突然生出一個念頭,這世間還有誰會似顧炎武那樣記得住從小到大,給予自己知識的恩師呢?

  • 4 # 谷非古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經史百家、天文儀象、音韻訓詁之學,均有涉獵。

    關於他一身學問由何而來的問題,我個人更傾向於除了傳授學問的老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個人不可複製的人生經歷。

    根據史料來看,影響顧炎武一生最重要的人之一是他的養母王氏。王氏是顧同吉(顧炎武的堂叔)的未婚妻,為什麼他被會過繼給堂叔的未婚妻呢?因為顧同吉下聘之後沒多久便去世了,但王氏沒有另擇良人,而是為這位未婚夫守節一生。

    她“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憑一己之力將顧炎武撫養長大。成長過程中,養母為他樹立的人生榜樣是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將這看做是顧炎武日後終生不事清的思想基礎也未嘗不可。

    總而言之,這樣一位嚴母,在顧炎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塑造道德標準的關鍵時期想必起到了不小作用。

    十四歲考取秀才後,顧炎武想要更進一步,卻屢試不中。於是下定決心,經歷了一段埋頭啃書的日子,“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

    數載之後,他終於考取功名,一路當上了國子監監生。然而天不遂人願,沒過幾年清軍入關,顧炎武傳奇跌宕的後半生就此開啟。隨著清軍攻陷南京,顧炎武的生母和弟弟慘遭迫害,前面提到的養母王氏則絕世而亡,死前叮囑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

    此後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催生了顧炎武長達25年的文化苦旅。簡單來說,就是顧氏家奴勾結當地豪紳,意圖侵吞顧炎武家產。故事以顧炎武溺死豪紳,獲罪入獄結局。出獄後,面對仇人的追殺,顧炎武果斷變賣全部家產,一路北上。只是當初可能他也沒想到,這一走便是25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文人推崇的共同目標甚至信仰。雖然很大程度上源自現實逼迫,但顧炎武終究是達成了這專案標。

    45歲的他孤身北上,遍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他身騎一匹馬,馬上馱著沉重的書,一邊考察山川形勢,一邊與書中對照勘校。光陰流逝間,“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雖然不再年輕,但顧炎武始終“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與此同時,著述不輟,碩果累累,成為世人推崇的大學者。

    不能說是某一位或幾位老師的功勞,也不全是獨自埋頭讀書的成果。不可或缺的領路人,潛心研究的精神氣,再加上一些時運的“加持”,終成就了一代大儒。

  • 5 # 夥系東

    清朝初年的大學者顧炎武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廣師》,列舉了他的十個老師

    廣師篇雲:“學究天人,確乎不

    拔,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

    吾不如張稷若;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

    不如李中孚;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

    如吳志伊;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錫鬯;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

    王山史;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至於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

    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議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短髮的人該怎樣編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