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水緣
-
2 # 夕月2020
因為長大以後才明白,被老師批評,說明老師負責任,是真正的關愛他。老師想讓他變得更好。管教批評正說明老師有責任心。
長大後學生知道看望老師,說明學生有感恩之心。
進了社會,才知道沒有誰會那麼苦口婆心的來教育,幫助自己改變。
現在老師已經不敢批評了。愛咋咋滴。學不學是自己的事情。很無奈的現實啊!
-
3 # 寒石冷月
曾經因為年少,曾經因為不懂事,曾經因為總自以為是……
然而成人後,當經歷了歲月的打磨,才終明白一個道理——愛你的人,才會關心你,才會對你負責,才會批評你,甚至一度恨鐵不成鋼。
當知道老師對自己的好後,心懷感激之情,必然會聯絡老師,致以真誠的問候與關心。我想對於能夠和當年批評過自己的老師聯絡或往來,絕對是內心真正成長之人,是值得敬佩的。而這也恰體現了老師的價值所在,他們對待每一個犯錯的學生,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付出的是真心,傾注的是真情。
對於那些很少或並未被批評過的同學來講,在他們的記憶深入,可能並未留下刻骨銘心的往事,一路在學業道路上前行,經遇了很多老師,但是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恰是遺忘最根本的原因。就拿我來講,當學生時沒少被老師批評過,至今記憶最深刻的恰是曾經打過我罵過我的那些老師,因為他們不想放棄我,不想讓我消沉,不想讓我在學業之路上貪玩而毀了未來,所以畢業後經常會想起對我好的老師。
記憶是一種情懷,被批評的人當時可能不理解,但是若干年之後,反而會真正悟出被老師關愛的道理,而這道理便是情懷的昇華。想想,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親人之外,有誰曾經對我們成長如此負責呢?所以,那些曾經批評過我們的好老師絕對值得我們尊重,並且要永遠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好。
-
4 # 另一個角度看
多年經驗證明:一般來說,越是學習好的學生,老師平時越期重的學生,當你不教他的時候,他就不會主動和你打招呼了。而那些你平時嚴厲批評的,學習不好的學生,即使你不再教他,他們往往也是主動和你打招呼,很親切!
-
5 # 潯兒
因為優秀的孩子讀書時間長,讀書時間短的都有時間看望老師。以前通訊不方便。考上外國學校的,出去了,難得回家鄉,又沒有聯絡方式。
-
6 # 自在人生wub
為什麼畢業多年後,能和老師還聯絡的,往往是那些經常被批評的孩子?筆者並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畢業多年後,學生是否能和老師常聯絡的關鍵因素,是他作為你的學生時,你們之間有沒有太深的淵源: 淵源很深,學生會記住你一輩子;淵源一般,學生會記住你幾年;淵源很淺,學生離開後就不再記住你了!
我有一個20年前的學生,現在已經接近40歲了,畢業後一直和我保持聯絡,她會記住我一輩子的。當年,從高一至高三我都是她的班主任,高二剛開學不久,災難突兀降臨到她的頭上,她的父母和哥哥在販運貨物時,遭遇嚴重交通事故,當場全部罹難;塌天橫禍突然不幸而至,家裡只剩下16歲的她和8歲的幼弟。在我的全力斡旋、幫助下,讓女孩姐弟倆衣食無憂、讀書上學免費,從而安全度過了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難關,順利考入了大學。20年時間過去了,早已在外地成家立業的她,每次和我聯絡都是以“救命恩師”相稱呼,不管我怎麼勸,她都不願改!
我還有兩個學生,畢業多年後一直與我保持著聯絡。女孩是年級第一名,男孩是學習成績中上等的普通學生。有一天,我上完中午第四節課,回到辦公室也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了,他們倆悄悄地溜到了我面前,毫不隱晦地告訴我“老師,我們倆戀愛了,不敢告訴家裡,更不敢告訴班主任。高考在即,我們也知道很不應該,但是無法自控,現在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請幫幫我們吧”!實際上,那天我就說了三句話: 愛情都是美好的,但是發生的不是時候,請儘量剋制;當務之急是高考,把愛情的力量化為努力追求美好的動力;尤其男孩,要讓自己配得上如此美麗優秀的女孩。後來,女孩考上了北外,男孩考取了人大,喜結伉儷!
師生的緣分有時候真的是很微妙,大多數孩子可能也只是和你擦肩而過,畢業後也就形同陌路了;因為我們做老師的有太多的學生,能夠記得住的學生真的不多!至於讓多少學生能夠記住你,畢業後還能夠對你念念不忘,那要看在你教他的時候,是否真的觸動了他的靈魂深處。一般而言,老師對學差生和調皮搗蛋的學生,批評教育的機會更多,等其長大成人懂事之後,能夠真正意識到當年老師對他的好,對老師的印象就更深刻一些;而學習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老師反而關注較少,批評教育的機會更少,他們對老師的印象並不深刻,畢業後也就很容易淡忘掉。畢業多年後,能和老師還聯絡的往往是那些經常被批評孩子,主要應該是這個緣故吧!
總而言之,師生情意真的要說是緣分!老師和很多學生都應該屬於情意較淺的那種緣分吧,基本都是時過境遷,過去也就過去了。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和老師有著較深的緣分,時過多年,歷久彌新,會念念不忘!
-
7 # 使用者59695720471
因為這些受批評的孩子都成了大老闆混的好,有時間有精力有人民幣跟老師保持聯絡交往,好成績日後都變成了打工仔混的差,自己顧自己都困難,有什麼臉保持聯絡,如果出了個千萬上億的大老闆就另當別論了,每年給學校贊助的大老闆還是有的,至於是差生還是優生就難說了,不過這些人與學校,老師聯絡緊密是真的
-
8 # 指尖教育帝國
小徐老師在一線教書二十年,盤點一下這麼多年來和老師還保持聯絡的學生,基本分為三類:
一類是那些頭腦聰明但調皮搗蛋不正經讀書的孩子,這些孩子本身性格開朗,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各科老師們珍惜他頭腦聰明,性格好,都時刻盯著他學習。多年後,這孩子學業有成後,才知道如果不是當年老師們對他的嚴格教育,他可能早已和學校無緣,所以這類孩子是因為感恩才和老師們聯絡的。前些年,幾乎每年都有幾個頭腦聰明的孩子,到了初二、初三心就變野了,不把學習當回事,小小年紀耐不住性子,老想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一場,而這時老師們的責任就是盯緊這些孩子,批評教育與鼓勵教育同時並用,甚至幾個老師聯合起來,有批評體罰的,有連哄帶勸的,總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把孩子拉到學習的軌道上來,打消考不上學去外面打工的幼稚想法。
這些孩子每年都會來到母校,和老師們一起回憶當年自己的糗事,開懷的暢聊他們當時的想法。記得有個學生說:“其實,當時老師您們批評我,甚至打我,我一點也沒懊惱,反而覺得有一種被關注、被重視的小幸福……”看來,別看初中的孩子小,還是挺懂事的,能理解老師的心。
第二類經常和老師聯絡的學生是那些心思細膩、敏感,被老師經常開導的學生。這些學生多數家庭情況特殊,要麼是留守少年,要麼是單親家庭,要麼就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在他們最需要被重視、被鼓勵的年紀,老師們能開導他們,解開他們思想和心靈上的困惑,給了他們前行的力量。這些孩子對老師也是深懷感恩的。無論有沒有學業有成,他們總會記得當年老師對他的好,時不時來學校看看老師。我一個學生,當年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自己不想讀書了,認為即使自己考上高中,家裡也不會供他上學,於是整天萎靡不振,我發現後,不止一次的找他談心,開導他,並向他保證如果他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學費的事兒我來幫忙。這孩子被我所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後來考上一所名牌大學,至今對我念念不忘,經常聯絡。
第三類經常和老師聯絡的學生是當年那些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經常要校內外給老師惹禍生災、經常被批評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學習都不太好,生性頑皮,心也不在學習上,上課時小動作多,或者逃課,下課時不小心損壞公物,每天不完成作業等等,這些孩子可謂讓老師操碎了心,但是正是這些讓老師操心的學生,畢業後卻經常對老師念念不忘。
綜合這三類學生,多數是跟老師交流比較多的學生,讓老師操心的學生,無論是苦口婆心的勸導也罷,還是大發雷霆教訓一頓也罷,老師真心是為學生好,希望學生走正道,希望他們能有個好前程,能考上學的全都考不學,考不上學的也要有責任感,能好好做人,成為不讓家長操心的,能給社會做貢獻的有用人才。多次批評,多次教誨,學生總有一天會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
學生其實不怕被批評教育,而是怕被嫌棄,被打擊,被拋棄。所以這類經常受批評的學生會對老師念念不望,會感激老師當年的教誨。
如果老師對班上不好好學習的孩子,老師不選擇批評勸導,而是一臉嫌惡地逐出課堂,試想多年後,學生會感恩老師當年加速讓他荒廢學業嗎?如果老師當年對於一些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不是鼓勵和引導,而是一味地諷刺挖苦、打擊學生的信心,那麼多年後,學生又自傳念及師恩呢?
綜上所述,學生對老師是不是念念不忘,是不是感激當年的教誨,並不是因為當年老師多次批評了他,而是看老師是出於什麼心批評了學生,是不是真心為學生好,有沒有讓學生感覺到每次批評都是為了他好。如果老師的苦心讓學生感受到了,即使老師打學生一頓,學生也不會記恨老師,反而會感激老師。
-
9 # 聽語24
還是一樣的教師,都工作了幾十年,卻是不一樣的家長和學生!
社會在變,人都在悄悄的改變。孩子越來越嬌貴,家長越來越自私還盲目霸道百般刁難不講道理,學校和教師處處讓步,工作也越來越不好做。都把教師逼到這個份上了,今後誰願意做教師?可能再難找到類似八十年代初中師就入職教師行業的人了吧?除非他傻!
教師需要情懷更需要關懷!民族需要教育需要延續,學生難管又被強行無底線地被保護,很多教育管理者不管什麼,把一切鞭子都無情抽打在教師身上,難道他們就沒想過,讓廣大教師都不願把自己的子女再次引入教師行業的時候,還能說教育管理問題還少嗎?
-
10 # 幽默可樂V9
中國教育體制出了問題!小學中學老師為職稱,為個利益。為交房代在發愁,為什麼他們總說老師待遇低,。老師人人都在為錢,教育。教育質量能高嗎?
回覆列表
《為什麼畢業後常跟老師聯絡的是當年所謂的差生》
時常聽到“雙差生”的說法,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有片面性的,真正難管的學生,是那些學習優秀又情商很低的學生。
學優生的“自利性偏差”心理更強烈:當取得成功時,常歸因於自己的優秀或努力,而失敗時,則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因或他人;
而學差生則往往反之,即“自利性偏差”心理傾向比較弱,這部分學生常將自己的進步歸功於家長和老師,這正是我們的優質資源,關鍵是我們是否意識到了,這需要有博大的愛心和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