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小白狼

    張藝謀和馮小剛都是導演界的翹楚,如果要比較他們格局的大小,首先,要帶大家分析一下,兩個導演的拍攝風格,和性格。

    張藝謀拍電影很喜歡色彩渲染,就是那種濃墨重彩的感覺,《紅高粱》,《黃金甲》都是油畫一般的質感,十三釵作為戰爭片全片基本冷色調,但也穿插了佟大為引爆手榴彈炸開的布匹店和之前用步槍打碎教堂玻璃的慢鏡頭,五彩斑斕。我真的也很佩服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導演,我很喜歡老謀子和陳凱歌這種導演,用於探索,不怕失敗,不怕嘲諷。

    馮小剛是,敘事與表達能力很強的導演。他清楚藝術是什麼,他也懂得怎麼去表達藝術,就像一個能工巧匠,每部作品都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他這個人比較務實,在生活和理想,票房和口碑這些問題上比較會權衡。

    很多人都嘗試權衡這些矛盾,但馮小剛很明顯是做的比較好的。馮小剛一貫的風格都是溫情,喜劇的,即使1942唐山大地震,也會讓觀眾看完沒那麼難受。他強調的是,觀眾看完以後舒服。不會冷酷地看待世界,就像會否定集結號那個,穩穩獲獎的結局一樣。

    總的來說吧,兩位導演都是頂尖的人物,他們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很難評價那個人會更好點,你覺得呢?

  • 2 # 廣西V小林哥

    張藝謀和馮小剛都是導演界的翹楚,如果要比較他們格局的大小,首先,要帶大家分析一下,兩個導演的拍攝風格,和性格。

    張藝謀拍電影很喜歡色彩渲染,就是那種濃墨重彩的感覺,《紅高粱》,《黃金甲》都是油畫一般的質感,十三釵作為戰爭片全片基本冷色調,但也穿插了佟大為引爆手榴彈炸開的布匹店和之前用步槍打碎教堂玻璃的慢鏡頭,五彩斑斕。我真的也很佩服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導演,我很喜歡老謀子和陳凱歌這種導演,用於探索,不怕失敗,不怕嘲諷。

    馮小剛是,敘事與表達能力很強的導演。他清楚藝術是什麼,他也懂得怎麼去表達藝術,就像一個能工巧匠,每部作品都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他這個人比較務實,在生活和理想,票房和口碑這些問題上比較會權衡。

    很多人都嘗試權衡這些矛盾,但馮小剛很明顯是做的比較好的。馮小剛一貫的風格都是溫情,喜劇的,即使1942唐山大地震,也會讓觀眾看完沒那麼難受。他強調的是,觀眾看完以後舒服。不會冷酷地看待世界,就像會否定集結號那個,穩穩獲獎的結局一樣。

    總的來說吧,兩位導演都是頂尖的人物,他們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很難評價那個人會更好點,你覺得呢?

  • 3 # 小7視界

    講到格局,先來看看格局這個詞的含義: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這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表示局勢、態勢,也可以表示一個人的眼識、胸襟、膽量等。

    從電影的氣勢和場面上,張藝謀更擅長大場景的執導,張藝謀有多次國家級大型活動的導演經驗,被譽為“國師”級的導演。

    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算得上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開幕式,場面宏大,震撼世界。龐大的規模、悠久的文化、參與的人數、複雜的編排、先進的演出技術,一切都融合在超然的美好和夢幻中,稱得上如電影般唯美華麗。堪稱史上最華麗的奧運會,震驚了世界的同時,也大大的鼓舞了華人,增加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

    國慶70週年聯歡活動,再一次震驚了世界。這次聯歡活動將有主題表演、中心聯歡表演、群眾聯歡、煙花表演、表演臺表演、大型裝置、光藝呈現7大看點,張藝謀憑藉自己的實力,為祖國70週年慶典添光添彩。

    再從影片人物關係及視角來看,張藝謀的電影格局又顯得很狹小。

    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影》這部劇,看完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體很侷促,很飄的感覺。

    《我的父親母親》裡只有父親母親兒子三個角色,剩下的便是各種奔跑與回眸。

    《英雄》中就是幾位大咖的角色,同樣讓人覺得促狹,時間跨度不夠,故事總是拘在一個完整的圈子裡 沒有留白 沒有路人。黃金甲

    《十面埋伏》與《》這種問題就更為嚴重,翻來覆去三三倆倆或是一家子。

    《三槍》《山楂樹》也同樣有這種問題。

    《紅高粱》裡一個酒坊,一片高粱地,一個老闆娘幾個夥計和一窩土匪,構建出了一個符號式的黃土地。在這個電影裡,劇情已經不重要了,他極大地簡化劇情,劇情風格如同黃土地一般粗獷。

    在《影》裡,幾乎也是一樣的手法,用水墨、琴瑟簫三樣樂器、屏風等,用這些符號,去構建一個古代中國。張藝謀的電影都有些符號化,在情節的處理上很多細節做的不夠,有些東西沒有往裡深度挖掘。

    他的電影似乎只是三兩個人互相交錯講故事,脫離真實環境背景。主角2-3個,配角3-4個,齊全了,便可以拍了,所有的故事鏡頭全部圍繞著這幾個人轉。多餘的人一個鏡頭都不捨得,分分鐘都可以改成話劇直接上。

    馮小剛可能是最善於投機鑽營市場的導演,他對觀眾口味瞭如指掌,雖然沒什麼經典之作,但每一部都賺的盆滿缽溢。馮上開啟了中國賀歲片這一概念,《甲方乙方》《一聲嘆息》《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一年一部賀歲,幾乎壟斷了每年的賀歲檔,票房也是非常可觀的。在他的電影裡,不需要找藝術和意義,就是圖一樂兒。但是話說回來,一個導演,一生中如果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槓鼎之作,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兒,所以馮小剛這幾年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拍了幾部有意義的電影,比如《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芳華、《集結號》等。

    所以,從作品上來說,兩人看似不相上下的,均拍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但從藝術層面上來說,馮小剛“非科班”的出身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侷限了他的品味與高度。

  • 4 # 曉峰道娛樂

    其實張藝謀和馮小剛都屬於國內導演中的領軍人物,電影創作能力都很強,拍攝水平也都很高。但是從格局的層面上來說,我覺得毋庸置疑的是,張藝謀的格局更大些。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從電影的放映範圍來說,張藝謀的很多電影更加國際化,而馮小剛的電影面對國內觀眾更多一些。

    張藝謀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在全球上映的,因為他一直致力於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比如《十面埋伏》這部作品,在國外上映時拿到了將近10個億的票房,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以《英雄》為首的武俠三部曲,電影的色彩運用讓無數老外為之傾倒;還有1987年上映的《紅高粱》(姜文、鞏俐主演),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第一部獲得此榮譽的亞洲電影。而這些成就,都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最好證明。並且張藝謀也被人稱作是“國師”級導演。

    而馮小剛所獲這類國際性的獎項就比較少。雖然他也會拍一些小眾的文藝片,但是他的大多數作品商業化更濃一些,而且都是面向中國觀眾的,所得獎項也是在國內的居多。例如1997年起國內興起的“賀歲檔”電影,就是由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開始的。

    二,在電影好壞的評判上,兩位導演的看法各不相同,一個在觀眾身上找原因,一個在自身上找差距。

    對於電影的好壞,這兩位導演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馮小剛一直都比較孤傲,有很多“獨樹一幟”的看法。他認為一部電影如果被觀眾視為“垃圾”,那是因為都是一些“垃圾觀眾”形成的。而他的這種觀點在輿論界分歧很大。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如果他的電影被差評,基本他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水平不行。回顧近年來他的負面新聞纏身,不得不說跟他的自負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是張藝謀就對自己比較苛刻,他這樣說:就算沒有人說這是一部不好的作品,但是我自己會關起門來跟幾個創作人說這個電影很一般。我會很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作品,我不會自滿, 更不會有“別人都傻,就我聰明”這樣的想法。

    張藝謀儘管獲得了多項世界級大獎,但是他的為人還是很謙遜的。相對於馮小剛幾乎每年一部電影的產出,張藝謀很多時候會音訊皆無,不是因為沒有自己的作品了,而是他在策劃更宏大的場面。

    正因為張藝謀在電影事業上迸發出的優秀才能和更廣闊的視野,所以他才能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總導演,才能親手操辦2022年冬奧會的宣傳片,才能一手策劃央視的聯歡晚會……而這些對於只專注國內電影的馮小剛來說,應該都是無法勝任的。

    那麼,綜上所述,對於兩位導演誰的格局更大,大家覺得我給出的答案對嗎?

  • 5 # 得著說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格局這個東西,放在張藝謀和馮小剛之間相比是不合適的。從藝術追求到呈現方式,從電影語言的熟練運用,到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中國第五代導演執牛耳者的張藝謀,堪稱是一代大師,與之相比,馮小剛只算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商業電影導演。

    張藝謀在中國電影屆中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早年間經典作品不斷,《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等作品,不僅幫助張藝謀拿到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獎,還多次入選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同期之後陳凱歌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才獲此殊榮。馮小剛導演在2016年,才獲得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國際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金貝殼獎。

    除了國內外金光燦燦的大獎、榮譽,張藝謀因拍出了一部《英雄》,打開了中國產商業大片的先河,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商業大片運作模式,開啟了長達十年的古裝奇幻中國產商業大片的“風口”。馮小剛等人的商業大片能夠屢創票房新高,多多少少都與當年的《英雄》有關。

    雖說因執導了驚豔世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被很多人戲稱為“國師”,但也間接說明了,張藝謀對不同藝術形式超強的駕馭能力與藝術表現性,已經完全超越了當代國內絕大多數導演。今年的國慶群眾聯歡總導演,再次證明了張藝謀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相對來說,擔任了一次央視春晚總導演的馮小剛,讓人說不出什麼來。

    商業片是馮小剛的命。“馮氏喜劇”成就了馮小剛一線商業片導演的口碑和身價,錢賺夠了、成功次數多了,馮小剛顯然想在型別片中開創一片新天地,從《夜宴》算起,馮小剛執導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給觀眾一種不同以往觀影體驗,但《一九四二》不如意的票房、《私人定製》的老調重彈,多少影響了馮小剛的既定思路。

    或許是始終被藝術片、商業片兩開花的張陰謀壓了太久,馮小剛不經意的“賠錢論”(採訪中暗諷張藝謀的《長城》)顯得尤其刺耳。即便始終保持著自我陶醉拍新片的陳凱歌導演,也不願過多評論同一代導演的功過是非。拋開藝術成就不談,僅這一點,馮小剛的格局就敗了不只一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前社會人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