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有患者家屬在夏廷毅主任出門診的時候偷偷進來說:“夏主任,我們家這位還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呢,您就先瞞著點,他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謝謝您了!” 患者得了癌症到底應不應該告訴他?癌症治療的決定權在誰手裡?難道自己的生命連最基本的知情權都沒有了嗎?
3
回覆列表
  • 1 # 敏銳塞西爾6w7

    我現在正在面臨這個問題的鬥爭。我的老父親疑是肺癌,醫生讓檢查確診。我家人都不願意告訴他,不願意讓他做穿刺活檢。我願意告訴他,讓他接受檢查。回家後她們把老父親藏起來了。我等著過幾天還要去接他來京檢查,告訴他實情,及時治療。

  • 2 # 大愛社工

    早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回覆留言:怎樣緩解癌症患者的焦慮?本著嚴謹的態度,思考半日,準備起筆回覆。出於好奇,在“悟空問答”中對問題進行模糊查詢,10分鐘後沒有找到任何與癌症患者心理關愛有關的提問,只找到“患者得癌症,家屬到底應不應該瞞著他?”這個稍有些關聯的問題。原本只是回答一個關於焦慮的問題,透過這次查詢,吃驚之餘,油生一鍾遺憾。

    一般情況下,癌症患者在得知患癌後,已不僅僅是焦慮,更多的是焦慮背後更為複雜的情緒,包括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晴天霹靂後的不知無措,對親人的牽掛,對未完心願的遺憾,對經濟負擔、家庭狀況的憂慮......幾乎所有的情緒都在這個時候爆發!

    復旦大學青年女教師于娟,是海歸、高知、博士....也是一名抗癌鬥士,她用生命的最後時間寫下《此生 未完成》。這本書關係到癌症和養生,更關乎靈魂和理想。從得知患癌後的驚恐與不接受,到積極治療,再到享受生命的最後時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于娟那樣坦然面對癌患,作為普通人該怎麼辦?

    目前,針對癌患的常用治療方法主要是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癌症患者和家屬面臨著生理、心理、社會的巨大壓力和挑戰。

    社會的不斷髮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有了更新的觀念。傳統醫學模式已經被“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所取代,更強調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現在,癌患的治療過程不僅需要醫生,也需要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師的介入。簡單介紹一下社會工作師,它是一種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去解決社會問題,以能力為本的職業,區別於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在國內已逐漸興起。

    針對癌症患者,在心理方面可以配合醫生採取紓緩療護。紓緩療護不同於臨終關懷,療護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可以幫助患者緩解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困擾與痛苦。這是一個需要醫生、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共同為患者服務,是一個跨專業的團隊合作。

    每個癌患的情況都各不相同,制定的療護方案也不同。下面大致講一個紓緩療護的方案,讓大家有個簡單的瞭解。

    大部分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人,都會彷徨、不知所措,內心混亂痛苦。此時若有一個可以聽Ta傾訴、發洩,並給Ta安慰的人,會給他帶來莫大的力量。

    首先,是問題的陳訴與分析。

    (1)患者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專業人士除外);焦慮、擔憂的情緒需要宣洩;精神壓力大等。

    (2)患者的需要。包括獲得相關的醫學知識;及時處理負面情緒;緩解壓力;獲得支援等。

    其次,輔助患者和家屬建立社會支援網路,以獲得社會和他人的支援。包括情緒支援、物資援助和服務等,增強其個人的社會整合度,協助家庭處理需求。

    結合患者的經驗與力量,建立積極正確的態度。由醫護人員提供專業知識和治療,由心理工作者協助患者及家屬,在心理、情緒、家庭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壓力中,得到適當的疏解與除錯。

    最後,對實施方案透過觀察、分享、問卷等形式進行評估和改進。

    進入新時代,對患者的心理關愛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接受。患者在得到醫學治療的同時,也應得到心理方面的專業幫助。

  • 3 # 林竹蕭蕭

    主張患者知情並參與治療決策。

    絕大多數希望醫生向患者隱瞞病情的家屬給出的理由都是認為患者其實“心裡很脆弱”受不了這個打擊。但實際可能認為患者脆弱的“家屬”,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時間去寬慰的……

    例如我作為家屬,家裡人得了腫瘤第一個知道的是往往是我,而讓我嚴守秘密不可告訴病人的加些親戚,往往是最脆弱的那幾個。真正能夠直麵人生大小事的,反而是坦蕩蕩。甚至有時候我能明顯感受到患者本人是完全可以接受這些壞訊息的。這個時候我反而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寬慰那個覺得自己不告訴病人是為了病人好的家屬。

    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個親戚鬼鬼祟祟找我,給我看各種化驗單,病理單,卻不告訴患者,最後患者被氣得半死,直接發飆:是不是癌直接說,鬼鬼祟祟算什麼意思?

    但其實壓根不是癌,可是那個鬼鬼祟祟的親戚怎麼說病人都不信,我最後花了很長時間才讓病人相信確實大家沒有瞞著她……

    當信任被摧毀,再建立是很難的。臨床工作中,偷偷揹著家屬來找醫生詢問病情的患者,也真的不少。

    當然,針對每一個個體患者是否能夠像西方那樣一刀切全部告知?我個人覺得或許對於疾病的充分知情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如果患者執意認為癌症=死亡。那或許在告知前需要做很多(包括家屬)的鋪墊工作,例如不同分期腫瘤的生存已經和早先有了明顯的改觀,腫瘤在不少情況下已經成了慢性病等等。

    當我們能夠看到患者願意“正視”癌症總體之後,或許這時候的告知會更有作用。

    那告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機會參與到自己生命的選擇中。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讓我們回顧很多華人的一生:華人從小父母做決定,長大給父母做決定,從來不敢對自己負責。而這些“這都是為了你好”的良好初衷,未必都能獲得當事人最想要的結果。

  • 4 # 康駿朋醫生

    最近回答了很多關於癌症的問題,站在醫生的角度,對癌症患者一方面是救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同情和無奈。

    這裡轉述兩個放射科同事告訴我的醫院裡面的例子吧。

    第一個是放射科本科室的同事,59歲,還有一年退休,身強體壯,平時很注重養生,為人也很豪爽。

    在放射體檢時超聲發現肝臟佔位,對檢查結果高度懷疑之下,又回本院複檢CT增強。

    而檢查結果與體檢結果基本一致,肝癌,腫瘤大概有六七公分大小。

    他本人也是放射醫生,在做完檢查的第一時間衝到電腦上翻看片子,沒看完,腿就軟了,人就站不住了……後來就回家了,沒有做手術,做的介入治療。

    三個月以後,再次來檢查,還是一樣情形,同事們反覆給他對比,前後對比之下,腫瘤的大小確實是縮小了,也沒有肝內和其他部位的新發病灶。

    反覆確認治療有效,他把桌子一拍“太xx好了,哎呀!”,說完,他一個快60的大老爺們眼淚就留了下來……

    如今這也差不多過去了快兩年時間,沒有聽到說他的有什麼不好的訊息。

    第二個是醫院裡的一個護士家屬,大概也是退休前後的年齡,頭部CT意外發現腦膠質瘤,當時結果出來時,並沒有第一時間把報告發給患者本人,而是叫來了該護士,向他詳細的講解了病情以及治療和預後,該護士同事聽明白之後,千叮萬囑的跟我們說,“請你們千萬不要告訴他本人實際病情,他心理素質非常差,他要是知道了,嚇都要嚇死了,診斷報告先不要發,我有時間再悄悄來拿”,然後馬上打電話通知了家裡的兄弟姐妹們,告訴他們病情,反覆警告他們千萬不要告訴他本人……

    因為腫瘤位置較好,手術比較成功,後來每次來複查的時候都是老兄弟姐妹們一起陪著來,都沒有當時取結果。

    我們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如何溝通的,但是每次複查的時候,看患者本人的表情,並不像知道的樣子,所以猜他自己應該是不知道實際情況的。

    對待癌症患者,家屬的態度確實太重要了,部分患者是因為心裡因素的問題影響了治療,所以在告訴與不告訴之間的決定,一定要慎重。你們覺得呢?

  • 5 # 一節生薑張洪濤

    如果在美國,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醫生必須第一時間告訴患者,患者比家屬還有優秀權。患者的病情屬於患者的隱私,只有患者授權家屬了,醫生才能告訴家屬。

    但是在中國,因為文化和習慣都不同,這就確實是一個問題,而且很難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但至少可以從家人和患者的性格,分成那麼幾種情況來考慮:

    1. 家屬悲觀型

    如果家人都比較悲觀,其悲觀的情緒肯定會影響到患者,也很難給患者足夠的鼓勵,這種情況下,感覺還是不要說了。

    2. 家屬樂觀型,患者也樂觀型

    這是最理想的搭配,應該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家人和患者可以在同一條船上,往同一個方向努力,不管結局如何,這一起的努力都是最好的記憶。

    在臨床癌症的治療中,即便是一個有效的治療,也不是100%患者都會有效,因為家人和患者可以互相鼓勵,患者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的機會就會大一些。在之前的一個問題中,“癌症患者如果保持樂觀的心態,有治癒的可能嗎?”我提到過一個肺癌治療的例子,就是抑鬱的患者死亡風險會增加。雖然悲觀不見得就是抑鬱,但樂觀絕對不是抑鬱,樂觀就會增加治療有效的機會。

    3. 家屬樂觀型,患者悲觀型

    這需要再分兩種情況,要看有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果沒有,那還不如不告訴患者,但是家屬仍然可以積極影響患者,儘量提高生活質量。如果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案,那還是應該告訴患者的,尤其是如果患者能看到治療的效果,心理上會得到很好的安慰,態度會變得積極和樂觀。

    總之,面對這個問題,家屬的性格很重要,但是也不能盲目樂觀或者悲觀,而且應該把接受正規治療作為優先考慮:如果一個治療必須要做,那要不要告訴患者不應該是一個問題,要考慮的是如何告訴患者。

  • 6 # 劉永毅醫生

    到底該不該告訴患者本人呢?

    從資料上看,說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大部分會直接告訴患者本人,可以有好多好處,比如患者會安排他最後的時間,做他要做的事,儘可能的不留遺憾等等。也有些國外有影視作品中有患癌親人時,也不是直接告訴患者本人的。

    不說人家的事了。華人絕大部分親屬都是拒絕向患者本人告知病情的。而患者也在猜測,百度,心裡在說:我不可能是癌症吧?

    那麼到底告訴不告訴呢?我覺得采取不否認也不肯定的辦法適合大多數情況!

    你否認吧,他在做些不一樣的治療,比如化療,放療,症狀也很久不緩解,手機百度等會讓患者更加確認是腫瘤!心裡更害怕。

    不否認吧,那就得直接告訴,這樣心理也負擔!

    所以,我覺得不肯定也不否定,讓患者覺得病可能不小,積極配合,也讓患者抱有也許不是腫瘤的希望。難得糊塗吧!

    還有,避免一些敏感詞,比如化療,放療了,可以說治療。

    達到讓患者既配合治療,心理負擔不要太大最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比較牛的國家有哪些呢?拋開政治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你認為比較牛的國家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