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村山郭494
-
2 # 雪天雪晴
這麼說確實在理。
張騫出使西域,準確反映是“通西域”,或“鑿通西域”,開拓了未知領域,開闊了大漢視野。
從東西方交往看,張騫使東西方文明,西漢與羅馬兩大國的交往從此始。此行更被視為兩千年“絲綢之路”的肇始,影響深遠。
事實上,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經漢創始,經宋元而發達的。
而明之下西洋,規模宏大,但用心保守,眼光不足,雖耗費巨大,除了貿易和宣威,其它幾項收穫,實是難以與張騫通西域匹敵。
-
3 # 妖鬼雜談錄
張騫出使西域打通西域跟大漢的關係後,經過兩代人的努力,西域從此成為我們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說意義重大不重大?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張騫的兩次通使西域,目的是聯絡西域一些勢力抗擊匈奴,鑿通大漢與西域的通道後,漢朝在西域擴大影響。
漢朝將內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等,變通地實施於邊疆地區,打破了西域地區"無所統一"政治格局。同時,漢朝與西域經濟上進行互補與交流,從而西域從經濟到政治都與漢朝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公元前101年,漢朝政府設定使者校尉,率士卒數百人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積穀,以供應出使西域的使者,保障絲綢之路安全。
公元前68年,漢朝政府派侍郎鄭吉率兵在車師(今吐魯番盆地)屯田。並命鄭吉護鄯善(今羅布泊一帶)以西南道,即統管天山以南各地。
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西域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書·鄭吉傳》:"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張騫兩次通西域給大漢打開了一個開闊的事業與通道,西域逐漸被漢朝統一,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的結果是積極的。
鄭和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其實意義也非常重大,而且並不是什麼都沒帶回來。最關鍵的是鄭和的海權意識超前,唯一一個將海權與國家安全聯絡在一起。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中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伏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可惜明朝還同時存在海禁政策,不需民間私自下海里通外國,也就導致鄭和只能是官方船隊進行貿易。而且由於朝貢厚往薄來以及後人缺乏海權意識,鄭和之後,明朝再無海上絲綢之路。南洋霸權拱手讓人。
鄭和下西洋雖然意義同樣重大,但是由於後續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被廢棄,自然比張騫通西域稍差一籌。
個人觀點
-
4 # 劉一千五
這不能相比。
中國古代是拿回來,比如張騫"鑿空西域″。
中國近代是送出去,比如鄭和"七次下洋"。
說多了累,就不多說了。
所以,不能相比。也不敢作比。
拿回來的意義要遠比送出去的意義大!再說,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是朱棣的擔心,所以公就兼半,打扣折了。大航海時代的末班車,趕上最後一班,也難能可貴。其餘實在找不到更多的話說。
-
5 # 君山話史
這個說法是對的。
張騫鑿空西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意義之大,影響之深遠,是鄭和下西洋所無法比相的。
下面我且來分析一下:
1、張騫鑿空西域對中國歷史之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是一次改變歷史的偉大冒險,其對於中國的意義,不亞於哥倫布美洲探險對於歐洲人的意義。
西域是一個特定的地理概念,意指祁連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大約包括今天的新疆與中亞。此前的漢人,對這裡的世界一無所知。張騫的探險,打開了大漢帝國認識世界的新視窗。透過張騫,當時的華人第一次知道了危須、焉耆、烏壘、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捐毒、莎車、皮山、于闐、扜彌、精絕、且末、大宛、康居、月氏等西部國度,瞭解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人口、國土大小等資訊
張騫的地理大發現,完全改變漢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推動大漢帝國進入一個大外交時代。
張騫通西域的第一個意義,是促成漢帝國打通西北交通線河西走廊,因為河西走廊幾乎是通向西域的惟一通道。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兩次橫掃河西,並迫使渾邪王投降,將河西走廊拱手相讓。
張騫之前的中國,是華人自己的中國,除了自家的地盤,只知道周圍的鄰國,視野是這樣狹窄;張騫之後的中國,是世界意義上的中國,開始與中亞、南亞、西亞頻頻接觸交流,並開拓出古代最重要的貿易運輸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從中國經河西走廊,在西域分為兩支:一支沿崑崙山的北麓,經Murano,順塔里木河直抵莎車,越過蔥嶺進入月氏、安息,到達西亞,再從西亞直入歐洲,形成一條漫長的路上交通要道;另一支沿天山南麓,到達疏勒,越過蔥嶺,抵達大宛、康居。
絲綢之路的開通是世界交通史上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中國的絲綢產品就是透過這條通道銷往歐洲。數十年後,當羅馬帝國最偉大的詩人維吉爾看到來自中國的絲綢時,他斷言,這種東西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張騫的地理大發現,促成漢武帝時代大規模的開疆拓土。直接的結果就是經營西域:帝國的勢力強勢介入塔里木盆地、天山以北以及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西域從此成為漢帝國對外經略最重要戰略方向。另一個結果就是開拓西南,武帝中期在西南方向的擴張,就是希望打通一條通往印度、中亞的西南交通線。
這些擴張,為今天中國疆域的版圖奠定了歷史的基礎。
2、美中不足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偉大的海上冒險,其光輝的業績足以映照千古。可惜的是,七下西洋,中國大航海時代剛剛拉開帷幕,又自己關閉了,除了留下偉大的記憶之外,並沒有對現實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即便把鄭和下西洋之傳奇從明史中摘去,大明帝國發生的故事,也一點也不受影響。
七下西洋,本應該與張騫鑿空西域一樣,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新起點。可惜的是,在專制集權登峰造極的明代,皇帝的意志往往左右著國家的走向,大航海的偉業,即始於皇帝的意志,也終於皇帝的意志。
就個人而言,鄭和下西洋足以媲美哥侖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幾位歐洲巨人,然而論及其事業的影響,卻有霄壤之別。鄭和之後,明帝國海禁依舊,既遏制民間航海激情,又斷絕了政府主導的大規模航海,遂使鄭和之事業成為絕唱。正如梁啟超所評議:“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適應於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質則然也。”
沒有可持續發展的事業,終究如曇花一現,又如流星掠過,去影無蹤。當華人的遠洋艦隊消失在世人視野時,歐洲人開始氣貫長虹的海洋冒險,冒險之潮一浪高過一浪,最終開拓出大航海時代,並開始其數百年的殖民擴張歷史。原本領先一步的中國,一步一步地被邊緣化了,正如梁啟超所言:“則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
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之意義,終究無法與張騫鑿空西域相比,惜哉惜哉!
-
6 # 太興真人
張騫出使西域被稱呼為鑿空,可見在先秦時期,華人一直以為天下就那麼大,可是,張騫去了西域後,華人方知道天下之大,此前,還一直以為天下所有的河流都是向東流淌,結果,張騫到了大宛,才知道還有向西流淌的河流。那麼張騫通西域不僅溝通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使中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中亞,中國的影響遠播西亞,甚至羅馬帝國。是中外史學家公認的外交家和文化使者。
而鄭和下西洋,雖然轟轟烈烈,但是時間短暫,只持續了不到五十年時間,所以影響有限,而且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東南亞印度洋幾乎都是穆斯林世界,大明王朝的寶船隻是個貿易商船,同時,鄭和和朱棣下西洋的意圖只是耀武揚威,沒有擴張領土的意願,所以,沒有像張騫鑿空影響深遠。
-
7 # 陸棄
第一,張騫出使西域,比鄭和下西洋早了一千五百年。張騫是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就是從張騫開始的。張騫屬於中國對外交往的開拓者,鄭和雖然也屬於開拓者,但從時間上比張騫晚了一千五百年。在張騫以前,中國雖然與外國也有交往,但對外國的印象是模糊的,不很清晰的,充滿神秘色彩的。自張騫以後,華人才知道世界上不只有中國,並不是普天之下,盡皆漢土;率土之濱,盡皆漢臣。還有許多不是漢土的地方,他們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有的甚至文明程度超過了華人。張騫通西域,讓華人大開了眼界,使華人不再是嘲笑別人“夜郎自大”的人,而開始自省,並主動與外華人開始交往。所以張騫被稱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華人”、他是“東方的哥倫布”。
第二,張騫通西域,讓西方人開始認真看中國,讓他們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國家有偉大的文明。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是從張騫開始的。從另一個角度,西方文明走進中國,也是從張騫開始的。張騫通西域,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給中華文明增添了新鮮的血液。直到現在我們享用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很大一部分,是張騫引進來的。張騫憑堅強的開拓勇氣,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流,其意義遠大於一千五百年後的鄭和。
-
8 # 八弓塬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強化了中西交流。張騫和鄭和,他們倆異曲同工,都很棒,看不出誰比誰更有意義。
西漢時期,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笫一次帶領了一百多人前往大月氏國,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結果半路就被匈奴抓住了。匈奴人還讓張騫娶妻生子。這樣過了十多年,張騫找機會帶著手下和妻子兒女,經過許多磨難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想再抗擊匈奴了。一年後,張騫只好往回走,沒想到在半路又被匈奴抓住,又過了一年多才有機會回到了長安。
公元前119年,張騫笫二次帶領三百多人、上萬頭牛羊浩浩蕩蕩地到達了烏孫國,由於烏孫國發生了內亂,張騫並沒有和烏孫國達成聯盟。
但是這次,張騫卻打通了絲綢之路。從此漢朝文明透過西域傳向了西亞和今天的歐洲地區。
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個政治行為,朱棣的設想是,建立一個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秩序,同時也能促進中國和西洋各地的交流,這種交流既包括人員的交流,也包括文化和物質上的交流。
鄭和七下西洋,對於後世的影響,主要是商路的打通、東西文化的交流、人員往來和友好關係的建立。
張騫因出使西域,開創絲綢之路而名垂青史;鄭和因七下西洋,打通東西商路而被千年傳頌!
回覆列表
我想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意義確實大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理由有三點: 1. 拓荒效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是在漢代,對當地文化地理政治情況有摸底調查,是內地與西域初次取得聯絡。鄭和七次下西洋已經是明代,晚了一千年,不算是拓荒,早在元代,東南亞,西亞,東非地區與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聯絡,當時的泉州就有不少阿拉伯人居住。2. 文化效應。張騫出使西域之後,西域與內地一直保持著文化交流,兩地相互影響,如佛教文化從西域的傳入,琵琶,葡萄等流入內地。鄭和下西洋有官方支援,宣揚大明國威的目的,此後,中國航海活動日漸勢微,與東南亞,西亞,東非沒有保持連續的交流。直至清朝海禁,閉關鎖國,導致鄭和的航海活動沒有產生更巨大深遠的影響。 3. 政治效應。 張騫兩出西域,是中國開疆擴土,治理西域的開始。此後,歷朝歷代,都在不同程度上經營,管轄著西域地區,這為新疆成為中國大家庭的一員奠定了基礎。鄭和下西洋,雖也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東非的交流與聯絡,但是從國家和民族團結完整的角度上看,政治意義自然遠遠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