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孫承宗:明朝超一流戰略家,修建寧錦防線,提拔抗清將領,如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在明末時,女真族逐漸崛起,對明朝邊境造成極大威脅。而明朝也湧現了一大批軍事能才,像孫承宗、袁崇煥、毛雲龍等,他們為抵禦女真族起了重要貢獻。其中的孫承宗,更是遼東邊境防禦思想的構建者。那麼,孫承宗是明末一流的戰略家嗎,他做了什麼事?

    孫承宗早期只是朝廷官員的家庭教師,後面跟隨房守士一起去了大同,在大同教書時,他開始對邊關事務變得有興趣,而這也為了他以後的事業打下基礎。

    孫承宗第一次展現出自己的戰略思想是在他巡視遼東時。當時,王在晉打算在八里鋪築城,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並向葉向高告狀,於是派孫承宗去調查。孫承宗看到後,覺得王在晉這個方法不切實際,有畫地為牢、坐以待斃的危險傾向。還與王在晉進行了一次辯駁,王在晉被孫承宗懟的無言以對。這是孫承宗戰略思想的第一次展露。

    後孫承宗任遼東經略後,開始著手實施其欲保關門,必先固遼西;欲復遼東,亦必先固遼西的戰略計劃,積極部署關寧錦防線。首先,孫承宗大力整頓了關門防務。孫承宗發現關上計程車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於是孫承宗閱兵後,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萬餘名士兵全部遣回;還定了兵制,建立營房,五人一間,三千一個營,十五營是三部,將領以營部為指揮所,這樣將領容易與士兵聯絡。經過整頓,使“兵將一清”,提高了關門守軍的戰鬥力。孫承宗還派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與覺華島守軍互為犄角、遙相呼應。讓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製成軍隊。

    在關內防禦上,“並夾城之役,修築關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則從望海臺出芝麻灣,三面環海,安大炮為橫擊。陸則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力夜擊。北水關外,有峻嶺築號臺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經過經營,關內變得牢不可破。

    還有就是修築寧遠城,孫承宗的戰略核心就是堅守寧遠城。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命祖大壽修復寧遠,並令駐軍儘速恢復山海關至寧遠沿線被焚棄各城。召遼人回故居,墾荒屯田,重建家園。又發展採煤、煮鹽、海運等事業,以充實民力,確保軍需。寧遠城竣工後,調袁崇煥鎮守。孫承宗自己則坐守山海關,並備前屯,充當其後盾。在袁崇煥的精心治理下,寧遠“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成為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並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 佈置了一道堅固的寧(遠)錦(州)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在屢次碰壁之後,迫使他們望寧遠而卻步,自此“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

    孫承宗對遼西的佈局,可見其一流的戰略防禦思想。孫承宗構築的關寧錦防線,對於阻擋後金軍隊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車營扣答合編》,《明史》,《三朝遼事實錄》

  • 2 # 指動濟南

    一些明史愛好者認為,孫承宗修建寧錦防線、擴兵練兵導致軍費大漲,使明朝經濟陷入崩潰邊緣,最終使明朝墜入無底泥潭無法自撥……但更多明史愛好者認為:打造寧錦防線,拒清於關外,提拔袁崇煥、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孫承宗可以稱得上是明末超一流的戰略家。

    1、一語指出明朝最大軍事弊病

    天啟二年(1622),清兵攻打廣寧,王化貞棄城而逃,熊廷弼也敗退關內。熹宗只好啟用孫承宗掌管兵部。孫承宗上書:“武將領兵,文官練兵;武將指揮作戰,文官指揮調遣;武將防守邊疆,幕僚全是文官;將帥領兵在外,卻問朝廷攻守之法。這是當前軍事的最大弊病。”

    孫承宗指出問題,也開出藥方:“國家應放權給武將。挑選有氣量、有謀略的人全權代理邊疆事務,不受文官管制。不關心他的小勝小敗,他的任務就是守住關隘,不讓敵人擅自進入山海關,再慢慢收復失地。”

    孫承宗的安遼之策核心內容是:安撫遼西;救濟遼陽難民;練兵京師;增設永平大帥;修築道路;開闢京東屯田等。

    2、山海關下舌戰王在晉

    兵部尚書王在晉代替熊廷弼治理遼東,與總督王象乾親密。後來依照王象乾提議準備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構築關隘,派4萬人防守。袁崇煥、孫元化等人反對無果。孫承宗主動要求裁決此事。

    抵達山海關後他問王在晉,新城是調舊城人防守嗎?王在晉稱要另增兵馬。孫承宗說,這意味著8裡內有8萬部隊。新城守得住,要舊城何用?要是守不住,4萬新兵逃到舊城,是放進來還是閉關任由敵人宰割?

    王在晉答,關外有三道關口可以讓他們進入。孫承宗說,敵人來了我軍照樣逃跑,還要舊關幹什麼?王在晉說,準備建三座兵營,收容逃亡士兵。孫承宗說,士兵剛上戰場就建好兵營等著,這是教他們逃跑……王在晉無言以對。

    3、提出四條守遼案

    孫承宗的治遼之策是防守關外:閻鳴泰守覺華島,袁崇煥守寧遠。王在晉不同意,主張守中前所,最終談了七天七夜才說服王在晉。此後,孫承宗第一次完整道出守遼案:

    守遼案一:與其用百萬銀子築城,不如加固寧遠城。

    守遼案二:八里鋪4萬人擋住寧遠要衝,與覺華島互為掎角。敵人攻寧遠,覺華島可出擊,繞敵後背打擊。

    守遼案三:不能讓清軍靠近山海關。

    守遼案四:要破除庸人的議論,確保遼東戰局有所為。

    4、主政遼東,局面為之一變

    王在晉離職後,孫承宗主動要求擔任守遼統帥,統領山海關、薊、遼、天津、登、萊的軍事。命閻鳴泰為遼東巡撫;袁崇煥建造兵營;李秉誠操練火器;鹿繼善、王則古治理軍備;沈翭、杜應芳修理兵器;孫元化興築炮臺;宋獻等人購買馬匹;祖大壽守覺華島,孫諫在前屯輔助趙率教,魯之甲收治難民,李承先練騎兵,楊應乾募遼人當兵。

    閻鳴泰出任巡撫是孫承宗舉薦的,後來發現他沒有才幹,孫承宗力主將其罷免。後來,孫承宗出關巡視抵達寧遠,支援袁崇煥、鹿繼善、茅元儀的意見全力防守寧遠。命祖大壽興修城,袁崇煥、滿桂防守。

    5、提出守遼核心戰略是拒敵關外

    孫承宗此後上書,系統陳述了守遼核心戰略:“拒敵門庭之中,與拒諸門庭外,勢既辨。我促敵二百里外,敵促我二百里中,勢又辨。蓋廣寧,我遠而敵近;寧遠,我近而敵遠。我不進逼敵,敵將進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遼左,而寧遠、覺華終不可棄。

    意思就是:山海關外拒敵,同在關內拒敵,是大有區別的。拒敵200裡之外,同拒敵200百之內,也是有區別的。廣寧,離我遠距敵近;寧遠,離我近距敵遠。我軍不進,則敵進。既然無法收復遼東,那麼寧遠、覺華島終不能放棄。

    6、拒絕魏忠賢的拉攏

    魏忠賢專權後,想拉攏勞苦功高的孫承宗,但被孫承宗拒絕而結仇。恰逢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的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人,孫承宗正巡視薊鎮、昌平,就想面見熹宗,想借機除掉魏忠賢。

    魏忠賢得到訊息後“悸甚,繞御床哭”,很恐懼,繞著皇帝的床哭泣,最終熹宗下旨:“沒有皇帝聖旨離開駐防之地,有違祖宗法令,違命之人絕不寬恕。”連夜命兵部尚書下三道命令並派騎兵傳旨。孫承宗只好止步。

    7、被魏忠賢黨徒輪番陷害

    經過此事,魏忠賢黨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連上書詆譭孫承宗。天啟五年(1625),關於孫承宗冒領軍餉的議論蜂起,此後又借馬世龍兵敗大作文章,孫承宗辭職,兵部尚書高第取代了他。

    魏忠賢的黨羽梁夢環則巡視山海關,想羅織罪名而無所得。史載,孫承宗守遼4年,修復9座大城、45個城堡、練兵11萬,建戰車營11個、水兵營5個、大炮營2個、前鋒後勁營8個,製造甲冑、器械、弓箭、炮石等數百萬,開拓土地400多里,開闢屯田5000多頃,年收入15萬兩銀。

    8、袁崇煥之變後重新出山

    孫承宗辭職時力薦袁崇煥,而袁崇煥得到崇禎信任統領遼東軍務,因為斬殺毛文龍,使清軍再無後顧之憂,繞過山海關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回師京城不久就被下獄。祖大壽聞訊後兵變。

    孫承宗危難中重新出山,佈防北京城後,寫親筆信勸慰祖大壽。而祖大壽也幡然悔悟並得到崇禎的原諒。崇禎三年(1630),祖大壽入關拜見孫承宗,孫承宗待之以誠,舉行誓師禮儀,完全消除了祖大壽的疑慮。

    此後,孫承宗排程有方,北京城、山海關的危局全被化解,被佔領的城市也被收復。崇禎加封孫承宗為太傅,賜給蟒服、白金,世代繼承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推辭不受,多次上書稱病請求退休。

    9、受祖大壽牽連,核心戰略被否定

    孫承宗的核心戰略就是拒敵于山海關之外,用寧錦防線來確保山海關的安全。因此在右屯、大淩河都有兵駐守,高第主遼後撤走部隊,二城被毀。等到高弟被免職後,孫承宗建議佔據右屯,在大淩河築城,逐漸向清兵腹地推進。

    兵部尚書梁廷棟支援他,於是開建右屯工程,剛完工就被清兵圍困。孫承宗快馬趕到錦州,派吳襄、宋偉救援,但援軍在長山被打敗。在城中糧食吃完、援軍無望下,守將祖大壽投降。

    言官為此再次認為修築城池、拒敵關外不是好計,上書彈劾孫承宗。最終,孫承宗稱病請求辭職被批准。很多人認為他喪師辱國,因此剝奪他的官職和世代蔭封,在家閒居7年。

    10、以身殉國,滿門忠烈

    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深入中原,明朝大勢已去。11月9日進攻高陽,孫承宗率家族抵抗。清兵攻城不下離開,繞城大喊三次,守城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兵認為“這是守城人嘲笑我們無能。”再次強攻高陽城,次日城破。

    關於孫承宗之死史料有數種說法,廣為人知的有兩種:一說孫承宗被清兵抓獲,反覆勸說下拒不投降,被清兵拴在馬尾巴上,策馬拖拉而死。二說孫承宗城破後,被清兵抓獲,押進城南老營中,孫承宗鋪上葦蓆,向北京城的方向叩頭然後吊死。

    孫承宗終年76歲,子孫19口人“皆力戰從死”,全都戰死。崇禎獲悉此事,命從優照顧。但在楊嗣昌、薛國觀等人壓制下,只是恢復了他的原官職,給予祭奠下葬。

  • 3 # 人品哥26082892

    寧錦防線每年耗銀五百多萬兩,拖垮明朝財政,容易被圍點打援,大淩河之戰、松錦戰役都是吃了後金圍點打援的虧,洪承疇、祖大壽多少精兵猛將投降後金,多少精良武器歸了後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個人都有引以為豪的人生經歷,你有哪些成功的人生感悟?用一句話和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