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何一尾
-
2 # 迷途的回頭者
目前對二月河先生的爭議主要是有兩點:
1對其小說的皇帝人物如康熙,雍正等寫的過正,使人們在讀他的作品時容易產生誤導。
2他的作品中在遵從大的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有不少虛構或者改動環節。
就這兩點其實如果發生在一個歷史學家專門寫歷史書籍的學者身上是不可原諒的。但大家需要忘記二月河先生的身份,“歷史小說作家”。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歷史小說作家是職責是透過他的作品能夠使人對他小說裡的那段歷史產生興趣,在興趣的推進下在透過閱讀正史來了解那段歷史!因為畢竟歷史是枯燥的,是無法作為廣大群眾工作之餘的讀物的。從這點來講二月河先生作為小說作家無疑是成功的,他的多部作品都被翻拍成為電視劇,而且電視劇的收視率都還不錯這就足以說明大部分人還是對他認同的,對他關注的。
-
3 # 煒開飯了
把一個閉塞落後的康乾盛世描繪成人間天堂,把一個兇殘專制的皇帝描繪成明主聖君。在民主人士眼裡,他是推崇皇權,美化專治的。所以,這就是有些人不喜歡他的原因。
-
4 # 中和之水
二月河去世是中國文壇的重大損失。他的文學創作雖然在40歲以後,但在他以堅強的毅力和天才的創作天賦努力下,取得了驚人的文學成績。任何人都抹煞不了。
二月河是當代最有正義感的偉大作家之一。由於他的生活經歷及個人修養,他具有堅韌不撥的優秀意志,勤勉好學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這在他寫小說的過程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在生活中他也是很低調的一個名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看報道,他在河南鄭州大學的工資一分沒要,都捐給了貧困學生和家庭有困難的老師。這讓我們大家對他有了更高的崇敬之意。
-
5 # 古榕下的白鷺洲
誰能把帝王作品寫的如此宏達?誰能將借古諷今手法運用的如此嫻熟?誰的作品被大眾瘋傳且被民間“盜版”?唯有二月河的著作。
-
6 # 牻牛兒
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正常,魯迅評《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見仁見智,皆有道理,體現了個人視角的不同和價值觀的多元。但是個人認為,應當將作品與作者本人區別對待,特別是當代,面對市場經濟,文學作品創作不得不考慮讀者群體、受眾的心理、思想情感,迎合市場、迎合讀者群體的閱讀習慣、心理感受;因此作品反映出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未必代表作者本人的真實想法。對於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作品即是如此,有人視為金玉、有人視為糟粕。有人認為二月河的作品從(寫作)技術角度看是高手,但從內容尤其是價值觀和歷史觀來說,非常落後,非常糟粕。有人認為,現代社會需要警覺這種“帝王意識”和“奴才心理”。有人認為二月河虛構的康乾盛世是根本不存在的。
個人認為,對二月河的評價應就文學談文學。文學不是政治,也非歷史。從歷史小說創作角度,二月河有超越前人的地方。有網友說“在他的小說中,帝王變得真實,平民也顯得高大,好人好的有理,壞人壞的正常。”這是二月河創作應予肯定和進步的地方。固然,難免為帝王歌功頌德,但二月河仍然堅持群眾史觀,而帝王又何嘗不是歷史的一部分呢。
-
7 # 想想都可笑
二月河和姚雪垠同是寫歷史小說的,似乎姚雪垠的聲望還高過二月河,就一個寫農民起義的,一個寫帝王將相的,官方評價不同罷了。
-
8 # 春日的華爾茲
這是因為中國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看不懂二月河的小說。或者看懂了,不說破而已。其實潛移默化中已經在執行了他書中的一些道理。還有一些人就是,明明已經看懂了,但是他不知道。但是他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一些東西。至少在工作當中不在那麼直。二月河的小說。 文化歷史作用很高。
-
9 # 毛園老龍
主流認為二月河的小說與改編的影視作品,情節豐富,氣勢恢弘,可讀性.觀賞性均很強,對廣大群眾非常有吸引力,大家也很喜歡。但評論界一直有一種非主流聲音,對其作品評價不高,認為這些作品,模糊歷史的是非,模糊作品的立場,在娛樂與不夠嚴謹的形式下為皇權歌功頌德,缺乏正確的導向,特別是從康熙開始,到雍正、乾隆時期逐步升級增量的文字獄,二月河書中輕描淡寫,更有個別研究者說,二月河稱頌三位皇帝人品的故事情節大多是精心編造的,凡是有否皇帝英明形象的史料基本不用,也沒有任何史學研究成果作依據。
二月河先生知識豐厚,人品修養很高,生活簡樸,平易近人,而且很有正義感。
先生一路走好!
-
10 # 卓爾艾米
“一根辮子,一聲嘆息”,二月河時代的落幕留給我們無比的唏噓。
概括地說,二月河和閻崇年嚴重帶偏了清代歷史研究風氣,這是對他評價不高的根本原因。二月河與閻崇年,兩個人天衣無縫的配合,幾乎無懈可擊。一個創作小說,一個研究歷史,卻殊途同歸地把“歌頌滿清帝王”作為第一“史”命。
結果呢?讓大家誤以為清代帝王個個是明君,個個英明神武,很多看過二月河小說的人直言,“我就是喜歡看他的小說,可以當歷史看啊”。以至於,很多人錯誤地把他當成了歷史學家加以崇拜,甚至是膜拜。
這不是個別人看二月河小說的心路歷程,其實是一個龐大群體的代表。大家問問身邊的人,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
二月河的小說寫得好,毋庸置疑,但越是寫得好的歷史小說,就越要對歷史負責任。但二月河的小說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在打著歷史小說的幌子,虛構了無數並不存在的情節,讓古代帝王們不但活過來了,而且簡直成了“帝王模範”,他們如同英雄一般的存在,讓人看了不能不相信,他說的就是歷史!
但真相是這樣嗎?
清宮戲被嚴重美化,但這就是對歷史不負責任地誤導。與之呼應的是,謳歌清代康雍乾三個帝王的電視劇,二月河也曾參與編劇,如康熙帝國。這些影視作品打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幌子,一切向閻崇年靠攏,不負責任地吹捧,讓這三個帝王被拔高到無以復加的“完美”高度。
面對此情此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周思源忍無可忍,率先開炮,清朝這麼好,還要辛亥革命做什麼?他強調,“我們的清宮劇火爆熒屏,沒有告訴大家,清朝必須滅亡的道理,它必須被推翻的真理”。
但是,二月河大師的哪一部作品達到了周教授的基本要求?如果這是唯一標準的話,如果按照這個基本要求考試的話,二月河的小說就是他的歷史試卷,那麼毫無疑問,在這一環節,歷史小說大師的歷史考試竟然不及格!(陳道明的努力付出,對帝王的塑造很成功)
那麼,這種創作態度下帶來的危害有多大呢?危害一:導致對“國家版圖”的繼承和鞏固認知錯誤!
網上很多人,受近年來錯誤歷史史觀地影響,偏執地認為中國的版圖都是清朝開疆拓土來的,沒有清朝,就沒有東北、內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地,說什麼沒有清朝今天去這些地方就是“出國”。
其實,他們頻頻丟擲所謂“實際控制論”指責歷朝歷代對領土的貢獻,完全是別有用心的譁眾取寵。
然而,歷朝歷代對中國疆域的鞏固都是功不可沒的!眾所周知,元代版圖最大。其次,是清朝,但不能以此否認其他朝代貢獻。
而這些人犯了一個共同的常識性錯誤,明明吃了五個燒餅,只承認吃的最後那個燒餅貢獻最大!沒有歷朝歷代奠定其餘的五分之四,滿清如何貢獻五分之一?!把五分之一說成最大?豈不荒謬!更有個別人,開口閉口腦殘蛋白質,這是清吹的德行傳統?!探討問題是這樣的嗎?!
昨晚上到今天,一個網名“李子木坑”的一直和我辯論到現在,他竟然滑天下之大稽,冒天下之大不韙,極力要證明,“建州女真不是明朝治理”,僅僅是“統轄”,他們和北韓、日本一樣是外夷,當然應當是藩屬國地位。
那麼,他無視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是明朝“龍虎將軍”的事實,否認建州女真是明朝臣民的事實,就是要給努爾哈赤找一個正當的“反叛”理由,但,這是要證明他們從來是“外華人”嗎?
(暢銷書的背後是嚴重扭曲的清史觀在“蔓延”)
還有人有人問我,艾米,你為什麼總和二月河、閻崇年、李治亭這些人過不去?我告訴他們,不是和誰過不過得去的問題,是如何維護正確的歷史史觀的問題;是他們已經罔顧事實,忘記了歷史研究者的責任,在處心積慮地顛覆華人正確的歷史史觀。
他們在打著專家學者的幌子,在”創造歷史”、“塑造歷史”、“打扮歷史”,總之不惜使出各種手段去“粉飾”,營造假象。
比如,二月河苦心孤詣地把康熙雍正塑造成康乾盛世的“聖君”,“一代帝王,半個聖人”,有清一代,除了曾國藩,還有誰有這麼大的能量呢?!
危害二,對滿清必須滅亡的認識含混不清,對辛亥革命的意義認識不足。
有網友直言不諱地指出,“滿清兩百多年就是中國黑暗的中世紀”,更有網友引用學者葛兆光的觀點,澄清“用現在的領土概念套古代疆域”是不客觀、不公正的,是嚴重錯誤的!
這些良心網友針對的正是當前有人在“大談實際控制”論,以今論古,而否定古代疆域,他們究竟意欲何為?為此,網友直截了當地批評了閻崇年、李治亭等人作為歷史學者卻甘願淪落為替一些無知“清吹”培養接班人的不良傾向!
事實上,但凡有點良知和公德,國外還有機會崛起什麼新清史麼?!他們反省過嗎?!而當下,有的清粉對歷史完全無知,或者乾脆視而不見,對清朝入關的罪行選擇性失明,然而,“歷史不能選擇,現實可以把握”,對過去不悔罪,對當世不感恩,他們有沒有一點良心?!這些人開口閉口這個腦殘,那個腦殘,那麼,他們的邏輯殘不殘?!漢地不是疆域邊界,這是常識!他們懂嗎?
分析人士指出,“錯誤清史觀的蔓延,很大程度上是《清史稿》的責任,整個框架都是建立在美化的基礎上”。所以,國外才有了新清史崛起的機會和土壤。而二月河、閻崇年等人都是《清史稿》的虔誠信徒。
總之,二月河和閻崇年配合得天衣無縫,在文史舞臺上唱了一出雙簧,一出二人轉,把華人的清史觀徹底顛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他們“美化滿清,歌頌帝王,欣賞暴政,藐視生命”,傳播錯誤的歷史觀,對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
試想,以一個民族的苦難歷史作娛樂,謳歌一個飢餓的盛世,為帝王立傳,不歌頌勞動人民,不正視勞動人民的困苦,他們何德何能何以成為歷史功臣?!把辮子文化帶入空前高度,二月河做到了。但二月河的謝幕,並不意味著辮子文化的終結。
二月河留給我們的,雖有文學高度,但除了一根辮子,唯有一聲嘆息!
回覆列表
筆耕南陽數十年,
帝王系列康雍乾。
文壇難現雄起秀,
常懷先生驚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