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智慧大學堂

    首先,楚漢相爭,是戰爭,不是請客吃飯。兵者,詭道也,在戰爭中用詐,不算不誠信,你上了當,只能怨自己,詐不如人。

    其次,項羽失信在先,漢王失信在後。天下英雄反秦的時候,共主楚懷王有約定,先入潼關的就封為那裡的王。劉邦先入潼關,攻下咸陽,本來應該封在關中,但項羽卻利用自己的強勢,將劉邦封在漢中,還把楚懷王害死了,殺了投降的子嬰,火燒了咸陽。項羽不僅失信於劉邦,而且失信於天下。

    第三,項羽失信於天下,劉邦暗度陳倉,關外諸侯也紛紛起兵,反抗項羽的霸道。在在項羽失去民心的時候,順應潮流才是大信,劉邦順應的是民心,所以,即使不守鴻溝之約,仍然勢如破竹。

    第四,鴻溝充其量是停火線,雙方的目標都是獨霸天下,未達成目標誰都可能打破停火。當時項羽四面受敵,形勢對他不利,這才讓劉邦搶得先機。

  • 2 # 汜水之陽

    提問的是想說鴻溝之約以後,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撕毀和約攻擊撤退的項羽的事情吧?

    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孫子兵法雲:兵者 詭道也。春秋戰國時期,自從宋襄公遵守三代的規則作戰被楚軍擊敗後,戰爭開始無所不用其極, 欺詐是其中最常見的戰術,政治外交也是如此,周禮開始崩潰。最有意思的一次欺詐就是秦國以六百里土地騙楚懷王入秦,結果只給六里土地,並且囚禁了楚王,楚王最後死在了咸陽。後來楚懷王的後代在秦末被立為楚王 ,仍舊號懷王。

    再說了,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統治者所用來統治人民的,肯定是要對統治者有利的。不好意思的是,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的儒家就是在漢朝被統治者所看中的,劉邦就是漢太祖。這豈不是堂下何人?為何狀告本官?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以這套來對這件事做出評價的話,劉邦仍舊站在道義的一邊,因為是項羽不義在先,背楚懷王之約,將劉邦可以說是流放到巴蜀為漢王,原本應該是劉邦的關中被分成三塊給了三位秦降將。劉邦剛開始無法接受,準備找項羽魚死網破,被蕭何勸住了。 更甚於鴻溝之約也是被項羽用家小威脅簽訂的!當時項羽已經走投無路,糧草斷絕,在滎陽耗下去了。韓信在睢水殲滅了龍且二十萬楚軍。項羽狗急跳牆,用劉太公威脅劉邦投降,這個條件劉邦是不可能接受的,因為投降肯定要死全家,最後項羽用劉邦家小求和,劉邦同意了,這就是鴻溝之約。

    項羽背約在先,要挾劉邦在後,那麼劉邦背約並沒有什麼錯,你不仁,別怪我不義嘛!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分項羽 其屍五人,四人為秦人,一人為其同鄉,這也許就是天理輪迴,報應不爽吧!被項羽屠殺的冤魂可以得到安息了!

  • 3 # ywjoan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這涉及到戰爭藝術。古代中國戰事頻仍,相關典故甚多,讓我們尋找下有沒類似的故事。

    首先是“宋襄之仁”,講的是宋襄公攻打鄭國時,鄭之盟友楚國派大將成得臣援助,成得臣很有謀略,不去正面去救鄭國,而是直接打入宋國本土。宋襄公及時回撤,本來戰爭可以避免,但宋襄公卻想給楚致命一擊,和對方約戰,雙方在泓水兩岸對峙。然後大白天的成得臣率軍渡河,宋襄公的謀士說趁敵軍過河一半時發起攻擊,宋襄公拒絕並搞了面仁義之旗,說自己要講仁義,要有誠信,等對方過河再戰。楚軍渡過河後在整理隊形。宋襄公謀士勸諫趁機攻擊還不算晚,仍被拒絕。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宋襄公大敗,這種所謂仁義被天下人恥笑。

    第二個故事是“城濮之戰”,即宋襄之仁不久發生的。成得臣大勝入侵宋國,宋新的國君成公向晉文公求救。晉國先辦了兩個楚國的小跟班曹國和衛國,並聯絡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一同抵抗南蠻楚國。楚國此時大將仍是成得臣,興沖沖的向晉國駐紮的地方打來。晉國大將先軫準備立刻開戰,狐偃說當年主公答應楚王若今後晉楚打仗,情願避退三舍,不能失信。於是共退了90裡到了城濮才駐紮下來,此時秦、齊、宋的軍隊也及時趕來。雙方開戰,先軫假裝敗下陣來,成得臣已習慣晉軍的後退了,想趁機打垮晉軍,於是命令軍隊緊追上去,掉進了埋伏圈,被打的四處逃散。此時的盟友秦、齊、宋的軍團將逃散的楚軍切成若干段,大破之。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講究誠信,第一個事例宋襄公敗的很慘,最終落了個兵敗身亡的下場。而第二個事例卻大敗楚軍,取得完勝。究其原因,誠信是建立在謀略的基礎上,只是個策略的一部分,適應了戰爭規律,巧妙的利用敵人的輕敵取得勝利。同時,也完美的履行了當初對楚王的承諾。當誠信僅是建立在所謂的道義之上,生搬硬套,最終免不了失敗的下場。

    同樣,劉邦這位極其八面玲瓏的人中龍鳳怎會被誠信二字所束縛?在戰事的優勢天平已轉向自己時會不遺餘力的對敵人項羽致命的一擊,並取得了最終成功。這正說明劉邦把握了這門戰爭藝術,幫忙他笑到了最後。

  • 4 # 阿呆夢話

    其實這個很好解釋。就因為劉邦是流氓,不是君子。

    中國古代時期,特別是商周時期,打仗是講究的,是仁義之兵。通常是仁義對不義的討伐。

    第一,要師出有名。不能無緣無故地去打仗。就連三國袁紹出兵打曹操,也要寫個《討賊檄文》公告天下,說明自己出兵的理由,得到輿論的認可。曹操每次出兵,也是要找漢獻帝要個批覆的,要的就是師出有名,正義之師。

    第二,出兵討伐是光榮的事情。戰國時期,出兵伐賊,是光榮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參加的,一般百姓是沒資格去打仗的。

    最著名的仁義之師,便是宋襄公和楚國的泓水之戰。

    宋軍已經準備好了,楚軍卻還在渡河。宋襄公卻不進攻,說“寡人仁義之師,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乘人之危是不仁義的,所以要等楚軍渡河後準備好了,公平地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項羽就犯了宋襄公的仁義之師的錯誤。

    項羽是君子,是貴族出身,是講究人,是要求自己要仁義要公平,要遵守諾言的,講誠信的。

    項羽忘記了兩點:第一,對手劉邦不是君子,是流氓出身。第二,這是戰爭,是以取勝為目的的,不是兩人之間的決鬥。

    劉邦當然希望項羽越君子越好,越是君子,講究和忌諱越多,約束就越多,空子就越多。

    劉邦恰恰是利用了項羽這些特性,以流氓對君子,光腳對皮鞋。

    打仗只要取勝,沒有什麼仁義不仁義,君子不君子,劉邦很清楚。

    打仗只要取勝,沒有什麼誠信不誠信的,劉邦更清楚。

    兵者,詭道也。三十六計,沒有哪一計是仁義的,是誠信的。打仗將誠信,是愚蠢的表現。

    所以,劉邦的不誠信無可厚非,只是項羽不適合領兵打仗。義不理財,慈不帶兵,是有道理的。

  • 5 # 歲七夸父

    劉邦,從沛縣發家,逐步強大起來,走到能與項羽相爭的地步,靠的是什麼呢?背信棄義,做個無恥之人,唯利是圖,這才是作為戰爭年代的準則,也是劉邦才能獲勝的原因。在天下面前,所有承諾都是一個美麗的謊言,項羽當真了,就是自己太過於看中名聲了,也小瞧了劉邦。

    面對前期強大的項羽,劉邦自己卑躬屈膝,親赴鴻門宴,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以求自保。但是項羽的謀士亞父範曾,是個明白人,知道劉邦此刻卑躬屈膝,只是為了麻痺項羽,決意謀殺劉邦。於是安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可這是項伯發揮作用了,關鍵時刻反水幫助劉邦。本來作為一家人,胳膊肘偏要往外拐,也難怪項家最後完蛋。劉邦逃過一劫,聽從謀士安排,暫且忍讓,逃到巴蜀一帶,去當個漢王。

    項羽心中也大致清楚劉邦的野心,於是在劉邦的四周安排了三秦之地,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分別為,企圖遏制劉邦的勢力。

    劉邦在巴蜀一地,調養生息,實力逐漸大漲,各路人才也紛紛依附,劉邦的大將韓信也準備就緒了。於是確立了攻取三秦,向東擴充套件奪取天下的戰略。

    恰巧這時,項羽的東邊各國開始作亂了。項羽自持軍事實力強大,強行分封諸侯的領地、各路諸侯王,這極大的引起了各個諸侯國的不滿,南韓、齊國紛紛起兵反抗項羽。項羽十分惱怒,率軍嚴厲鎮壓。

    劉邦聽聞項羽的東邊起火了,心中大喜,於是採用張良的計謀,先是派遣韓信進攻三秦地區,拔除進攻東邊的最大障礙,然後立馬修書一封,告訴項羽,自己只是想收復漢中三秦之地,不會進攻東邊。

    項羽此刻腦袋也是漿糊裝多了,竟然真以為劉邦不會攻擊東邊,自己不率兵支援三秦地區也就罷了,還送了劉邦三萬軍隊,幫助劉邦收復漢中。項羽這也是個人才,真把劉邦當好兄弟了。

    最終在項羽的好心幫助下,劉邦順利拿下三秦地區,進而準備向東擴張勢力,奪取天下。

    這時候,項羽才幡然醒悟,決計與劉邦一戰,但此刻劉邦的勢力已經逐漸做大了,試問天下間還有誰能跟項羽奪天下?只有劉邦了。

    彭城大戰,劉邦56萬大軍敗的一塌糊塗,項羽取得了暫時勝利。項羽也認識到了劉邦的軍事愚蠢,56萬大軍打不過自己的3萬精兵,漸漸又驕傲自大,但隨後的一系列戰爭讓項羽再也笑不起來了。

    劉邦重用彭越、韓信等優秀軍事將領,從北方、南方、敵後展現三面攻擊項羽,取得了滎陽之戰、安邑之戰、背水一戰等勝利,楚國逐漸陷入頹勢。

    這時,劉邦陣營中也出現了巨大分化,韓信的軍事實力逐漸增強之後,自立齊王,不聽從劉邦調遣,企圖漢、齊、楚三國鼎立。劉邦無奈,只好暫時更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天下兩分。

    項羽的楚軍,此刻已經節節敗退,勢力大不如前了,項羽聽聞這個訊息,心中大喜,決意天下分治,自己跟劉邦不愧是好兄弟啊。但劉邦不這麼想,兄弟見兄弟,背後插一刀,自己要奪得天下,就必須要幹掉項羽。

    正在項羽輕鬆開心之時,劉邦突然發起進攻,撕毀鴻溝分治的諾言。此時的項羽懊悔至極,絕不該相信劉邦的鬼話,當初鴻門宴的時候就該殺了他,可惜如今已經沒有機會了,最終楚軍兵敗如山倒,項羽也是烏江自刎。

    結語

    在戰爭和天下利益面前,許多謊言都是美麗的泡沫,如果優勢的一方輕易相信,那麼項羽這樣的大英雄就是歷史的教訓啊。在戰爭年代,唯利是圖,猥瑣發育,才是一個弱者奪得天下的最好方式,劉邦的發跡之路很好的說明這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一版的天龍八部拍的最好?黃日華還是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