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山刀客

    愛看《水滸傳》的朋友,一定都還記得,那個滿身刺青的九紋龍史進!

    紋身,不是什麼新生事物,古人也玩的!

    紋身,舊稱刺青,原本不是壞人的標記,它一種審美,一種信仰和圖騰。

    在面板上刻畫出一些符號、文字與圖案,以此作為永恆的紀念,取悅自己或者取悅別人。

    很多時候,就紋身者而言,他隱含著一種新的希望、新的寄託、新的開始!

    可是,自從一些流氓、地痞、黑社會,趨之若鶩地迷戀上了紋身,它的社會觀感,就徹底的扭曲了,也變味了!降低成一種不正當、不正經的標配!

  • 2 # 元元的天下

    古人常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講要愛惜身體不要讓它受傷害,延伸至子女盡其孝,否則老人見了會傷心。

    但有好奇寶寶問為什麼古人又要流行"刺青”"刺字"之類呢?

    其實這句話,並不能理解成古人就不理髮、不剪指甲、不穿耳洞、不刺青之類的活動。穿耳環古來有之,唐朝麗人流行剃眉,宋代刺青為時尚,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在兒身,刻背銘心。

    刺青起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和原始的審美情趣,比起彩繪可儲存更久。至今不少土著居民還保留面部刺青的習俗,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部落衝突時,觀察面部圖案的形狀和位置能快速分清敵我,倒也有些道理。

    但另一種則認為刺青被用來防止罪犯逃跑,如宋江武松等犯重罪還會面頰刺字以示懲罰。而那些犯事者為加掩飾,便將刺字圖案加以美化,形成大面積的刺青,使得刺青者給人不好的印象。

    不過後來由於文明和審美髮展後,蠻夷之族更多保留此風俗。由於此帶來大多數人對刺青的偏見看來,古時紋身刺字應該技術落後,讀書人等一般怕疼的人也就放棄了,當然藉口就是這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怕死的人,更要藉口父母在,不敢自戕了。

    而尚武的江湖人士,比如《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史進一類好勇鬥狠,刺上九條龍為的是顯示戰鬥力非凡。燕青一類風流愛臭美的主為撩妹,自然不怕流血疼痛,紋上一背漂亮的刺青,連徽宗的女人李師師都動心了。

    到了清朝為打壓漢人,強推"易服剃辮”,由於留根老鼠尾巴樣的髮式太醜,僅管漢人幾千年來,頭髮太長也要修修剪剪,但基本只是弄短點不搞大動作的,加上反滿之心,漢人無法忍受其辱,在留髮上大作文章。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話才更加被強調,努力增加留髮量,成為反滿抗清的一種民間鬥爭方向。得寸進尺,到清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實際留髮面積增加了N倍。

    當代技術更先進了,刺紋不再疼痛,可對刺青者的看法,依然具有江湖風味。

    所以有的紋身愛好者,雖不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為理由,也只好偷偷摸摸在隱蔽處,紋上一小小圖案過癮罷了。

  • 3 # 梧桐樹邊羽

    刺青文化的起源要比《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句子要早得多,可能是和服飾,裝飾文化同時興起的,甚至更早。

    不過在遠古時期,刺青和服飾與化妝一樣,很早就介入了祭祀、自然崇拜、神靈崇拜領域,從而帶有神秘色彩,超越了自我裝飾的範疇。這也就形成了文身的功能分野,一種是表達崇拜,一種僅僅為了裝飾。崇拜與裝飾的功用也可以並存。

    表達崇拜

    由於刺青是以自己的身體做畫,要忍受明顯區別於著裝、化妝的疼痛,所以這種表達崇拜、信仰的方式要比一般的儀式更加深刻、鄭重。畢竟“切膚之痛”,人類靠這種疼痛的感覺來提醒自己,同時彰顯給其他人來表明自己的忠誠和專注。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的小年輕在愛得死去活來的時候,要在身上刺上對方的名字的緣故,愛得深,願意為對方流血,引申為願意為對方犧牲,這是一種愛的表達。

    同樣,岳飛在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是帶有座右銘般的自我激勵以及藉以言志的意義。如果純粹是用毛筆寫上這幾個大字,雖然不是一場鬧劇,但這種行為的意義和感動就要減色很多了。

    而刺青除了崇拜、信仰方面的意義,古時在時尚方面也不遑多讓。

    時尚美妝

    用刺青來表達個人情趣和志向,體現個人品味,這種純個人化的行為在宋朝尤為流行。這和宋人無論男女都喜歡髮髻插花的社會心理是一致的,都是基於對美的表達,也有著更強的裝飾性和宣示意味。

    刺青作為美的展示傾向,從來都是主流。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並沒有身份標誌的意味,普通人和黑社會都一樣可以選擇刺青來裝飾自己。

    隨著《孝經》裡面這句話的社會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而好勇鬥狠的黑社會作為社會的異類分子,將刺青作為自己的身份標誌,刺青就漸漸帶有幫派特色,形象開始變得不好。

    加之南宋與明代的理學發展,這種裝飾就漸漸地被主流社會所排斥。

    退出主流

    這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中國的刺青文化是有抑制作用的,只是相對刺青文化的產生,秦漢時期出現的《孝經》只能算是一個晚來的觀點,雖然在社會指導思想上佔據了主要地位,分化、減弱了刺青文化的發展,但是卻也無法消滅這種個人情緒的時尚表達。

    這種摧毀在近代達到高潮,但雖著自由開放,刺青文化開始回潮,特別是從日本引進新的刺青文化,又帶上了異域特色和神秘感,時尚感更加濃厚,所以現在刺青重新流行起來。不過礙於整個社會的主流認知和生存規則(很多崗位、職業不要帶刺青的人),刺青文化還是一直在地下流行。小年輕們,特別是女孩子,就算是實在喜歡,也一般選擇平時不暴露的地方裝飾。

    無傷大雅

    同時我們注意《孝經》是指導社會和儒生的精神檔案,也不是大眾人人都要強行遵守的。除了罪犯的臉上刺青“黥刑”,官府和朝廷並沒有對刺青這種文化進行約束和禁止,只是在社會主流認識上加以排斥。

    但社會從來是多樣的,並非主流思想獨統。

    而且《孝經》中指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雖然不毀傷身體是孝之始,但是隻要能達到孝之終,孝之始在哪兒並不那麼重要。

    《警世通言》又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到了要為君主盡忠的時候,孝就得放到後面去了。儒家學說也是在隨著社會需要做出調整的。

    岳飛為了家國在背上刺上字,你總不會說他不孝吧?主流思想還得大大稱讚他。

    這說明刺青這種僅僅傷害自身的小事情,跟社會利害以及國家大事比起來,不值一提。

  • 4 # Harley歷史

    很多藝術形式的流行曾今都會以一種邊緣形式來開始。一些懷有使命感的藝術從業者有意或者無意地推動著這種藝術方式的發展程序,

    這樣的努力不只是一代人完成的,而刺青這種形式就慢慢開始了這樣別開生面的轉身。

    在進化的過程當中的人類文明,眾所周知,火的使用是最重要的轉折點,直立行走,工具的發明及圖案的繪製。

    許多文明流域出土的若干代表人類遠古文明的器物證明,紋飾的誕生遠比文字要早。而當圖騰,符號,圖畫與文字的載體從陶罐,獸骨,竹簡變為人的肌膚時

    ,最早的紋身(刺青)便誕生了。大約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歷史對紋身(刺青)有了最初的記載。古時候,人體刺青有較為特別的指向,或是紀念男子的成人禮,或是對既要結婚少女的祝福,甚至是類似於驅魔服妖,乃至為長壽祈願。刺青更加接近於一種發乎本能的刺青,是人類將若干無法描述,無需言說的寓意凝聚於尖骨針端,在肌膚這樣的特殊畫布上刺刻下的不滅印記。刺青從遠古時代走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化,也早已從單純的符號,圖騰,標記而昇華至瑰麗的藝術。

    刺青被歸為一種小眾邊緣化的社會文化,是運用色料或是比較難去除的顏色反覆扎入在表皮上,形成某種圖案。改變了身體本來應該具有的質地和特徵,

    植入了一些具備某種功能的標識化影象。

    在當下這樣的時代,年輕的一代人把這作為彰顯個性、增添魅力、樹立自己獨特性的方式。然而確實,這是個流傳幾千年的潮流。

    在最近剛發現的幾千年的古埃及的乾屍上發現了有大面積的刺青圖案,不僅是古埃及人,美洲土著,非洲高原部落,遠古維京人都是這樣

  • 5 # 彈指千年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語出自中國古代儒家《孝經》,它字面的意思是人的軀幹四肢、毛髮面板,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其實它表達的是人的生命來自父母,不要做有損自己健康的事,否則就是不孝。所以孝道和刺青文化並不衝突,僅透過表面的文字去曲解,是不對的。

    刺青也叫著文身,指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墨水透過針刺入面板而在面板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表達吉祥、崇拜的思想。文身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文身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也比較複雜,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同時作為一種習俗,它有一個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最早出現是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人就開始會用白色泥土塗在身上、臉上甚至模仿動物的形狀畫出紋絡。它的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到了先秦時代,中國江浙地區的吳越族群也開始產生"斷髮文身"的習俗,這些在《說苑》、《墨子》、《韓非子》、《禮記》等史料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此時的文身更多的是一種族群的標誌,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身上。到了宋代,文身則演變成一種勇氣的表現,武力的象徵。文身更能得到同儕的認同,因此文身也成了某些幫派的入會考驗之一,文身開始有了與黑道中人掛鉤的印象。例如在《水滸傳》中,就出現了至少三個身滿刺青的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燕青)。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風氣的開放,以及身體展現的文化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文身,也出現了一些俱樂部,會定期舉行展覽會而文身圖案也開始成為社會藝術品,更多的人開始以流行的角度來研究這種帶有暴力色彩的文化。誤樂圈中不少藝人也會用文身來突出自己的個人風格,例如王菲與謝霆鋒的“情侶裝”文身;體壇巨星貝克漢姆的中文漢字文身等等。

    結束語:現在文身不僅代表一個人的個性和信仰、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喜好,它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有一點請謹記,文身之前一定要好好考慮是否對自己未來生活有影響?文了以後是否會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匡衡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