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潛規則
-
2 # Lin的動漫
首先,我對好題主的觀點不認同,好看的中國產動漫應該是越來越多,怎麼能說越來越少呢?
只要去百度一下“動漫”,我們就可以發現有很多的中國產動畫片,其中有很多都是很不錯的
例如:屍兄,從前有座靈劍山,勇者大冒險,狐妖小紅娘,中國驚奇先生,鎮魂街,妖怪名單,靈契,一人之下,全職高手,瘋味英雄,武庚紀,秦時明月系列,畫江湖系列。
中國產動畫在崛起,而不是在退步。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全職高手了,重點推薦一下。
這是一部由同名網路小說全職高手改編而成的作品,講的是一位在網遊——榮耀裡被譽為教科書級別的高手葉修,遭遊戲俱樂部驅逐,落魄於一家網咖成為網管。隨著榮耀新區的開啟重新投入遊戲,帶著一把摯友自制的武器重新返回巔峰的故事。
當然,動漫就這麼12集,還不能講完這個故事,只能講述其中的一部分,嗯,《全職高手》第一季(我相信肯定還會有第二季,第三季的)的內容講述了葉修重返巔峰的起步,打造銀武,提升遊戲等級並組建自己的戰隊和訓練自己的隊員。
嘛,要想了解的話,就自己親自去觀看吧。
放些圖:
-
3 # 泡麵菌
好看的中國產動漫越來越少這種說法我倒是覺得很奇怪,現在的中國產動漫作品我個人認為是比以前的動畫好看多了,不僅是內容成熟了很多,更重要的還是題材花樣多,這是以前的中國產動畫不能比的,反而是隨著這幾年中國產動漫的發展,好看的作品會越來越多,優秀的作品也會逐年增加。
再看了下題主問題的描述,大概表達了兩個點,一個是覺得現在的中國產動畫不吸引人,另個一個則是同齡的小夥伴都去玩遊戲了。
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他們跑去玩手遊跟中國產動畫好不好看有什麼直接關係,看動畫和玩遊戲本身就是不衝突的事,我相信沒有一個原本看動畫的人會因為玩手遊不去看動畫吧,所以這個真不能怪中國產動畫不好看,只能說手遊相比於相比於動畫更吸引他們,但這並不是絕對的,至少我所知道的00後動畫和遊戲都不耽誤,題主的說法很片面。
再回到題主說的自己以前看過的好看動畫,題主提到的動畫都是在電視臺播放的動畫,如今再看電視臺播放的中國產幼兒動畫自然就不會覺得好看,大部分青少年看的中國產動畫都採用了網路播放的形式,好看的、優秀的動畫都在網路更新播放,而電視臺則繼續保留了為幼齡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的動畫。
題主之所以沒有發覺好看的動畫,還是因為平臺的原因,如果想看更多的中國產動畫,如今還是要選擇網路平臺,所以歸根結底,題主去網上看看,或許你就能找到自己認為好看的中國產動畫了。
-
4 # 丁格鎮
題主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年齡。
童年看的動畫和現在看的動畫,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度不同,如果題主現在再回頭去看童年的動畫,依然覺得好看的話,那部動畫估計就真好看。比方說,很多小孩會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但是長大後會覺得幼稚無聊。
2、社會。
近幾年科技的發展有目共睹,越來越多新興的有趣的東西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人的時間和興趣也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一會玩下這個,一會看下那個,比較難專注於一件事上堅持很久。遊戲和社交是兩大割分時間的板塊,而且這兩塊勢頭正猛,也更有趣。
3、動畫現狀。
除非戰亂等讓社會發展停滯或後退,一般來說,社會都是向前發展的。社會里的每行每業都在不同程度地適應社會而前進。動畫也一樣,進步肯定是有的,至於進步多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和感官。題主覺得越來越少,可能本身對中國產動畫期待值很高,現狀卻有一些落差,才有這種錯覺。
4、個人。
我們很難去關注到一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知道的只是滄海之一粟,所以武斷地去評判它,只會引來爭議。
首先,題主00後,我小時候有不少好看的動畫作品,像星遊記、超智慧足球、超獸武裝、果寶特攻、魁拔等等。就連那時候的喜羊羊都不錯,為什麼從1幾年之後,一下子就變成了如今這幅光景?精品少之又少,我那時都能因為動畫片放棄cf,現在已經沒有能吸引他們的了?孩子們全都去玩農藥了⋯
回覆列表
別再罵中國動畫,這樣會顯得你很無知
中國動畫發展至今被很多人詬病,
譴責用著一群業餘的人幹著專業的事,
然後出來的作品只能適用於小孩觀看,沒有一點普適性。
凡是涉及到中國動畫的似乎沒有多少好話,
一副“恨鐵不成鋼”以及“崇洋媚外”的神情。
其實,這種認識很不全面,
中國動畫曾經領先過世界,現在處於學習階段,
沒有一點批評是不會有所進步但也不能全盤否定。
中國動畫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的舊中國,
幾乎從一開始就肩負著宣傳反帝、反封建以及抗日救國的歷史重任。
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宣傳進步思想,激勵工農兵的有力武器,
所以中國動畫總是會帶著明顯的主題意味,同時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產業,相同的也為中國動畫積累了人才、技術和經驗。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對文化產業極為重視,而且還給予政策上的支援,
另外,在物質上政府也是將做好的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給到最需要的地方上去。
因此,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迅速匯聚了一批中國動畫界的精英,成為當時國內最強的動畫電影生產基地。
世界聞名的“中國學派”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中國學派”是國際動畫藝術界對中國特定歷史時期動畫藝術家探索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動畫所形成整體藝術風貌的最高讚譽。
1955年中國動畫和電影從東北遷移到上海,時任上海美影廠廠長的利特先生提出探索“民族形式之風”的口號得到中國動畫藝術家的廣泛響應。
老一代中國動畫藝術家將中國民間文學、儒家文化觀以及傳統美學思想融入動畫創作之中,大量汲取中國傳統美術、戲劇、音樂中的元素,很多作品都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同時,也產生了多個新的動畫片種,如剪紙動畫、摺紙動畫、水墨動畫、木偶動畫等。
1961年在第14屆洛迦諾國際動畫電影節上獲得銀帆獎的水墨短片《小蝌蚪找媽媽》,
依據齊白石的繪畫形象進行改造製作出的中國傳統水墨畫繪畫效果的動畫生產工藝。
《抬驢》借用北方民間年畫風格。
《南郭先生》採用漢代畫像磚的藝術形式。
《九色鹿》應用敦煌壁畫的色彩語言和繪畫技法。
《阿凡提的故事》是木偶動畫與粘土動畫的結合。
集大成者自然是在世界範圍內都被頂禮膜拜的長篇動畫電影《大鬧天宮》,這部動畫也是“中國學派”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品。
從20世紀50年代始,刨去文革那十年,
到了80年代的時候中國動畫迎來了創作的鼎盛時期,
“中國學派”也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的程序。
這個時期,木偶動畫相較於其他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受到人們的喜愛,出現了許多為8090後唸叨的童年回憶。
木偶動畫是採用木頭、竹子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偶的形象來表現故事情節以及作者思想。
木偶的肢體關節依靠機械或軟性的銅絲等金屬材料而活動自如,
操縱者扳動木偶的關節使其做出一個個的動作然後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拍攝下來,以此獲得動感影像效果。
中國的第一部木偶動畫是1947年陳波兒導演的《皇帝夢》,
緊接著虞哲光於1948年編導了《長恨歌》系列木偶紀錄片,自此開啟中國木偶動畫的序幕。
而由他在1981年製作的《嶗山道士》更是大部分年輕人小時候必看的動畫片之一。
影片以崑曲唱腔為基調,以水墨畫為背景,人物形象、服侍,精緻仿古,佈景小而美。
當然他的成功之處還有一點就是強大到無可複製的幕後團隊。
藝術指導是崑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劉異龍,
《嶗山道士》裡的崑曲配樂和唱詞皆由他一手創作。
另一位藝術指導則是程之,他也是影片主角王七的配音,
他更為大眾所熟悉的身份是《西遊記》中偷唐僧袈裟的金池長老。
編劇是導演虞哲光和凌紓,
說起凌紓可能所有人都是一臉懵逼的狀態,但是他所參與編劇的作品那可是無人不知。
《邋遢大王奇遇記》、《阿凡提的故事》、《十二生肖》、《西遊記》、《熊貓京京》都是由他創作。
提及這部影片並不是說它有多優秀而是它反映了80年代中國動畫環境的優越性和人才的多樣化。
這個時期“中國學派”的藝術家擁有令外國同行無比羨慕的的工作條件。
由於此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動畫企業都是國有企業,動畫家的生活、收入均有國家統一分配,這樣他們就可以全力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
另一方面,新出來的動畫樣式只要具有可行性就能上報政府相關部門,獲得批准後政府能夠調集一切可用資源促使作品的順利的實施。
最終成型的動畫作品也由國家統一購買銷售,動畫製片廠完全不需要考慮市場問題,
動畫藝術家的創作更不必受困於市場壓力,這樣才有了那麼多從藝術水準到產出質量都是超過當時國外同行的藝術動畫電影。
成也蕭何敗蕭何。
“中國學派”的藝術動畫是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也有明顯的侷限性。
它的創作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美術、音樂、戲曲藝術以及傳統美學思想的借鑑和挪用上,
而對動畫的電影語言、敘事手法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對當下社會文化的思考與探討更是沒有。
換句話說,“中國學派”的盛行是一場官方的行為,民間並未有任何的參與,這就導致一旦產生變動將會土崩瓦解。
另外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程序的浪潮來襲,
計劃經濟越來越不適應於國家的發展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
國有動畫企業紛紛進行轉變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
而此時美國、日本等動畫產業大國早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擁有成熟的藝術風格、生產工藝和營銷手段。
他們還積累了大量已經盈利或完成成本回收的動畫成片,
再加上人才的斷層,民間對中國動畫投資的不放心,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沒落等諸多因素致使中國動畫一蹶不振,到現在才算緩過一點氣來。
總的來說,從不盈利的藝術動畫到以產生利潤為目的的商業動畫,是一段較為艱難的變形計,稍有不慎就會跌落。
不吃過去的老本不為如今的現狀悲憫,有一顆赤子之心,
再給中國動畫一點時間,我們動觀其變。
微博搜尋關注:Idl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