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嘞小生活

    那要看你自己的商業頭腦了。存銀行沒有風險,也沒有高額的回報。理財這東西沒接觸過,自我感覺有風險。畢竟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切記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

  • 2 # 大妞聊理財

    若是大妞,會全部做理財。

    理由:

    1、可以滿足流動性與收益性。銀行存款若非大額,利率也即收益性較低,定期銀行理財收益可同等或超過存款收益。且有各種期限選擇。

    如何找到風險R2以下的銀行較高理財產品收益呢?大妞分享一下

    一是多對比幾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妞認為目前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這幾家銀行都有針對新資金參與理財有專門的較高收益產品,且期限也不長。平安、興業均達到4.2以上。

    二是選定銀行的某個產品後,在該行手機銀行上搜該產品,易找到同等風險級別、同等期限最高收益的產品。如平安銀行R2級別的和盈滾滾系列,進入理財定期介面,期限90天的,業績比較基準僅4.1%,搜尋後找到同風險級別,同期限(91天)新資金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是4.23%。

    三是上午買比較好。

    2、安全性問題

    1、現在銀行理財不剛兌了,風險相比存款較高,但R2級別的較低,10萬元資金數額也不是很大,風險較低。

    2、R2級別的理財風險,一線銀行和二線銀行差別不大,小銀行建議就別考慮了。

    3、流動性問題

    可將部分資金選擇定期理財30、60、90、180天;

    部分資金選擇活期理財,收益基本右3.5%左右,工作日贖回可以秒到。

    其他社會上的理財就別考慮了

    下圖左邊是平安銀行,右邊是興業銀行

  • 3 # 立馬財經

    存銀行也是能夠做理財的。

    存款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一年最高能夠達到4%。保本是最大的優勢。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是指由銀行透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存款人(投資者)透過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使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由於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實際收益介於一個區間之間,區間的最低值為最低收益,最高值為最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有什麼優勢呢?

    結構性存款可保證本金安全!

    結構性存款收益 = 承諾的保底收益 + 投資衍生品可能帶來的額外高收益

    在保證最低收益的前提下,博取額外收益。

    結構性存款期限靈活。

    結構性存款不僅投資標的多(美元兌日元、歐元兌美元、掛鉤黃金等),而且產品結構豐富(單邊向上、單邊向下、雙邊區間累計等),滿足不同投資需求。

  • 4 # 財經札記

    其實兩種理財方式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短板和優勢,要清楚每種理財方式的特性,依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更為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主要的。

    理財要考慮的因素有:資金安全性、收益性、靈活性、流動性和產品購買門檻。

    從安全性考慮

    銀行存款50萬以內享受存款安全保險條例全額賠付,存單到期後如無意外情況可以按存款時約定的利率拿到本息,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風險性最低的理財方式了;

    而銀行理財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在最近國家出臺政策打破了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後,保本型理財幾乎推出了市場。而非保本型理財一方面由於其不確定的收益性,另一方面由於其收益性也不斷下跌,對客戶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收益性考慮

    一般來說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性是相對來說比較低的,也符合“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法則。

    而銀行理財產品則可以在較短的期限內達到4%左右的預期收益率,這個收益水平相當於銀行定期存款3年期的利率。

    靈活性

    這點針對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選擇。銀行存款期限有活期、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這幾檔,客戶可以依據自己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選擇;

    而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內,短則幾天,多則接近一年,適合資金短期內有使用規劃的客戶進行購買。

    購買門檻

    銀行定期存款門檻為50元起存,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難度;

    而銀行理財產品在之前是5萬元起購買,在新的理財規則出臺後部分產品購買門檻降低到了1萬元,增加了客戶的選擇性。

    兩者理財方式之間還有其他細則,客戶可以依據自己的資金規模以及想要達到的資金收益率進行選擇。

    不必要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息回報而忽略了自己的資金使用特性和安全性,這是得不償失的。

  • 5 # 奇葩財經說

    以我的觀點來看,手裡有10萬元的話,把其放在銀行裡面是最合適、最保險的投資方式。當然,也不要全部買成理財產品,分散配置是最好的選擇!銀行靈活計息存款靈活計息存款是這幾年銀行新興起的一種存款產品,它結合了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的優點,相比普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來說價效比更高。

    靈活計息存款就是說儲戶將錢存在銀行裡面,隨時可以支取,利率根據你的存款時長來確定。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將5萬元辦理成靈活計息存款,滿三個月時支取的話就按照三個月的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滿半年支取的話按照半年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滿3年支取的話按照3年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

    銀行理財產品在所有的銀行產品當中,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所以儲戶要想獲得最大收益的話,還是要購買理財產品,目前一年期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多在4%~5%之間。

    但是,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雖然比較高,但是不能提前支取,儲戶一旦著急用錢的話,那是相當的不方便,所以我不建議大家把所有的現金都買成銀行理財產品。

    綜上所述,我建議將10萬元資金分散配置,其中3萬元辦理靈活計息存款,保證靈活性以備不時之需;7萬元用來購買理財產品,以便實現收益最大化!

  • 6 # 樂樂聊理財

    感謝邀請。首先,無論手裡有多少錢,我們要做理財,必須要先考慮個人的年齡和風險承受能力。如果你還是剛參加工作幾年的單身一族,手中有10萬元的閒錢,建議做積極投資,把其中的60%即6萬元用來做基金定投和股票,至於基金定投和股票的投資比例,個人建議基金定投佔80%,股票佔20%,因為相對來說基金的風險比股票要小,而且如果做基金定投的話,可以分散風險,均攤風險,按照6萬元的80%來計算,每月在基金定投上需投入1333元(按照36個月來計算)。通常2-5年一個定投週期,即在這三年中有一次獲得高收益的機會,前提是要嚴格按照定期定額計劃執行,很多朋友,抱怨基金定投賠了錢,一方面跟選的基金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沒有嚴格執行定投計劃,基金漲的時候投入的多,基金跌的時候投入的少,甚至不投,這是基金定投的大忌。而之所以建議投資股票,是因為股票相對基金來說,風險更大,收益更高,對於年輕人而言,由於可投資時間長,風險承受能力強,早早接觸股票,積累實戰經驗,對今後投資獲利有很大的幫助。建議投資中國的白馬股,看似漲的慢,每年有穩定的分紅,但多年後回過頭來一看,自己買的股票事實上將那些曾經猛漲後期暴跌的“過山車”似的股票遠遠甩在了後面,而且長期都在上升的通道中執行,這種股票不僅不會令我們每天膽戰心驚,相反會讓我們心裡充滿了“安全感”。

    我們可將剩下的30%作為應急儲備金,用來應對突發事件。因為在人這一生當中,總有要支出大筆金錢的時候,與其事到臨頭,四處張口借錢,不如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那麼這30%既然是應急儲備金,我們必須要保證它的靈活性與流動性,在保證流動性的基礎上若要追求更高收益,那麼銀行定期存款便不是最佳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能隨時存取的貨幣基金來存放這筆錢。當然也有更多選擇。比如,我們申請信用卡,慢慢養卡,關鍵時刻能解燃眉之急,而我們存下來的這筆錢可以做銀行的長期理財,這樣做既安全,收益也比較高,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積累自己的信用的同時讓自己的資金髮揮了更大的功效,而做銀行的理財又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們的信用,為我們以後從銀行貸款打好基礎。

    剩下10%的資金,建議給自己買點保障,即購買商業保險。眾所周知,商業保險是社保的有力補充。如果你有社保,建議購買商業保險,如果沒有社保,更應該購買商業保險,而且以保障為主,以重疾險為主,最好是重疾+意外+意外醫療+住院醫療的全險,而不是以保值增值為主的理財險,很多人買保險甚至是隻有身價的“裸險”,這非常不可取,因為當風險真正來臨時,能起到以小博大作用的只能是保障險,理財險是用來強制儲蓄的,而不是轉嫁風險的。

    以上是年輕人手裡有10萬存款的理財建議,其實理財規劃是個動態的過程,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方案的制定也是不同的,但我們要把大的框架建立起來,在大框架裡做適當的調整,進行一點點的“繡花”。

    對於30多歲身處壯年的人和40歲步入中年的人而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高風險投資的比例,加大穩健投資的比例,因為,年齡越大,風險承受能力越低,而且對於三四十歲才開始考慮股票基金這種高風險投資品種的人而言,初入投資一行,要經歷漫長的積累經驗的時期,高風險投資比例過大的話,一旦投資失誤,會影響到家庭財務結構的穩定,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家庭今後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所以建議“穩”字當頭,而年輕人本身就是朝氣活力的代表,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願意做新的嘗試,加上尚未成家,有很多次“試錯”的機會,而這些嘗試即使失敗次數多,成功次數少,這對於今後投資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後來的人要走的彎路他們已經走了,而且只要他們善於學習,善於總結經驗,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元流動性市場的問題依舊存在嗎?從哪裡看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