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諸葛亮的一生當中,戰績赫赫?

    在我所知道的三國中,諸葛亮也就一個鎮壓孟獲的戰果,其餘從哪看得出戰績赫赫?

    其次,諸葛亮北伐,能夠使用的兵馬也就四五萬,再多連軍糧後勤保障都很難。

    再次,諸葛亮北伐,沒有政治基礎。蜀漢本地世家是反對的。而到了雍涼地區,當地世家也是支援曹魏的。最後,曹魏方面根本不願和你交手,守住幾個要點隘口就等著你諸葛亮不斷地浪費錢財軍力。

    最後,蜀漢民窮地困,人口稀少,經濟落後。軍隊裝備差,戰鬥力差,士兵也是以山地輕步兵為主。面對曹魏的重灌軍隊和騎軍,毫無勝算。

  • 2 # 汐水柔情

    諸葛亮戰功赫赫,這個詞只有對懂歷史的人才能理解,其他人的不懂歷史的人,總以為演義神話諸葛亮軍事才能,六次北伐沒有成功,屢戰屢敗,所以用陳壽的話,就是不懂的權變,軍事不行。

    這樣的說的人是不符合歷史的,諸葛亮在歷史上確實沒有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博,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眾多情節,但是出去小說的虛構成分外,諸葛亮在正史中拿出手的戰績,也不亞於三國任何人,下面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真是諸葛亮的軍事戰績:

    未出山定天下;赤壁聯吳敗曹;巧奪荊州;取益州;定川蜀;平南蠻;七擒七縱;北伐威震曹魏;敗名將曹真;敗名將張頜;敗名將郭淮;敗大將費曜;斬大將王雙;敗軍事家司馬懿;敗曹操五大謀士賈詡與魏平,破甲三千甲首;為中國創下三個成語: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除了上述諸葛亮在歷史上取得的頭銜也不少,具體如下:

    諸葛亮中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等

    中國武廟十哲之一

    中國文廟大儒之一

    中國同時入選文武廟者之一

    中國第一賢相

    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國十大賢相之一

    中國武鄉侯、忠武侯、武興王

    中國歷史古代名將前五

    中國名人聖賢之一

    中國擁有傑出頭銜最多者

    中國十大軍師之一

    中國十大謀士之一

    中國十大出將入相之一

    中國忠誠的代表

    中國智慧的代表

    中國歷史打敗名將最多者

    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一人敵十萬大軍者

    中國三國時期兩大軍事家之一

    中國歷史上未出山定天下第一人

    中國 “智聖”

    等等太多了,用錢穆的一句話對諸葛亮進行總結: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諸葛如兩漢。

  • 3 # ZYY720605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他雖壯志未酬身先死,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千百年來被人們奉為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而非正史,歷史上的諸葛亮也遠非小說中刻畫的那樣神奇。他也有弱點,他也曾有過失誤,而他的失誤也曾給蜀漢政權造成巨大的損失。 赤壁大戰前,諸葛亮開始輔佐劉備,為劉備的興漢大業勾勒出了未來的戰略藍圖。先取荊州安家,在奪益州立業,待天下有變時兩路出兵奪取中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基本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付諸實施。與東吳結成“孫劉聯盟” 共同抵禦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乘勢奪取荊州,成為赤壁之戰後最大贏家。又在龐統法正的幫助下先後奪取益州與漢中,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目標 。 就在劉備集團完成第一步戰略計劃,等待時機揮師北伐之際,關羽貿然出擊使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劉備興兵伐吳夷陵兵敗使剛剛建立起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臨終前永安託孤把年幼的後主劉禪與支離破碎的蜀漢政權託付給了諸葛亮。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使國力有所恢復,又出兵平定了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叛亂,解除了蜀國後顧之憂後,諸葛亮向劉禪獻上了那感人肺腑的《出師表》,開始了自己最後的拼搏――北伐曹魏。 從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外四次的結果都大同小異,魏國以逸待勞堅守不出,蜀國糧草不濟主動退兵。第五次北伐兩軍對峙時,諸葛亮積勞成疾命喪五丈原,終年54歲。 諸葛亮在其《隆中對》中曾明確闡述北伐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天下有變與兩路出兵。而他五次北伐時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不知道北伐成功希望渺茫,那他為何還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興師動眾五次北伐呢?我個人認為是基於以下幾點: 一. 以攻代守,使魏國不得安寧,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蜀國在經歷了失荊州與夷陵之敗後,在三足鼎立格局中成為最弱的一方,如在不思進取只能和魏國差距越來越大,早晚會被魏國所滅,所以諸葛亮不斷北伐騷擾魏國,不給魏國安定發展的時間與環境,同時也為自己爭取了生存空間。 二. 在有生之年在拼搏一下,不負劉備託孤之重。 劉備永安託孤,把未完成的興漢大業託負給了諸葛亮,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諸葛亮肯定要在有生之年再去拼搏一下,對的起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即使不勝也能為弱小的蜀國擴充地盤,如第一次北伐時把攻佔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軍民遷往漢中,增強了蜀國實力。 三. 透過北伐轉移蜀國內部矛盾 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劉備入蜀時帶領的部下)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國最高階層是荊州集團,其次是東州集團(劉璋以前的部下),第三階層才是蜀地集團(本土勢力),自蜀國建國以來三方勢力矛盾不斷激化。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把蜀國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三大集團矛盾會大大縮減。 最後回到主題,諸葛亮多次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呢?他屢戰屢敗除外在因素外,有沒有他自己的內在因素呢? 即使在劉備跨有荊州、益州、漢中,事業達到巔峰時,實現興漢大業也困難重重,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兵敗後,興漢大業已成泡影。失荊州使蜀國失去了出川北伐的跳板,夷陵之敗更使蜀國遭受滅頂之災。之後國力雖有所恢復,但蜀國無論面積、人口、軍隊數量都與魏國有巨大差距。而且益州漢中的地勢也造成蜀國難有作為,山川險峻道路崎嶇無疑是一道天然屏障,但也有相對性,用當地的諺語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經濟擴充軍隊意圖天下,但若要利用蜀地一統天下,那蜀地就成了一座死牢房,群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道路崎嶇使糧草補給困難。魏國雖很難攻進來,但蜀國也殺不出去。所以沒有荊州作為跳板,從蜀國一路出兵去攻打強大的魏國,無異於 以卵擊石。 在五次北伐中諸葛亮自身的弱點 ,也使北伐難以成功。 一. 諸葛亮是治國理政的能臣,而非攻城掠地的良將。 在蜀漢幾次大戰役中,戰赤壁是周瑜指揮,奪荊州是劉備所為,攻益州軍師是龐統,取漢中軍師為法正,而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後方徵收賦稅調集糧草,蜀國建立後諸葛亮擔任的職務是丞相,由此可見諸葛亮長於內政而非軍師,在龐統法正劉備等人先後離世,蜀華人才凋零時,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也就難有作為了。 二. 過於謹慎,不善於出奇制勝。 諸葛亮五次北伐,始終貫徹穩紮穩打的戰略思想從不冒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被他否定不敢一試,在敵強我弱、敵守我攻的情況下,只有敢於出奇兵,使對手措手不及才有獲勝機會,而過於求穩雖不會招致大敗,同樣也不能取得大勝,後來魏國伐蜀時,魏將鄧艾就在正面進攻無望時,出奇制勝偷渡陰平得手,迫使劉禪開城投降。 三. 大權獨攬事必躬親,造成蜀國後期人才凋零。 永安託孤後,諸葛亮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大事小事事必躬親,沒有及時的發現與培養人才,造成蜀國後期人才凋零,使本就平庸的劉禪沒有得到充分鍛鍊,在諸葛亮去世後僅四十多年,蜀國就被魏國所滅,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 當然人無完人,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雖未完成興漢大業,是一位悲劇英雄。但他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託孤之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命運抗爭到底,即使大權獨攬也絲毫未生謀逆之心,鞠躬盡悴死而後已。他被後人稱頌不僅在於他的智,更在於他的忠。反觀曹操、司馬懿之輩,雖屬於勝利者,但千百年來留給後人的印象是陰險與狡詐,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無疑是最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富城的《無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