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美自然

    在三國中,孫權才算是笑到最後的贏家,真正的對手己去世,三方勢力己成定局,雄霸一方孫權稱帝正當時,這才是智者的智者。

  • 2 # 一斗書生說歷史

    孫權是一個務實主義者,稱不稱帝,他都是江東的主人,也不會因為稱帝,他的管轄範圍就擴大。所以,孫權從來都不急著稱帝,甚至根據形勢的需要(襄樊之戰後),還可以向曹丕稱臣。

    曹丕沒有稱帝之前,東漢還是國家的正統,誰跳出來稱帝,都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袁術的悲慘下場歷歷在目。所以,孫權肯定不會來背這個鍋。曹魏實力最強,根基最深,廢掉漢朝皇帝的壓力還是讓曹魏來扛吧。

    曹丕稱帝,最開心的劉備。劉備其實一直很想稱帝,但他自命劉皇叔,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把自己陷於道德枷鎖中。漢獻帝一被廢,劉備的道德枷鎖就沒有了,於是趕緊稱帝。劉備擔心有人不服,還到處傳播漢獻帝被曹丕謀害的假訊息。

    對稱帝態度最逍遙的,就是孫權了。看到曹丕、劉備都稱帝了,隔了八年,孫權才不急不慢地宣佈登基。

  • 3 # 農夫說歷史

    東漢末年是諸侯混戰的時代,從董卓入宮之後,十八路諸侯恨不得都想結果了董胖子,然而打著打著,就剩下魏蜀吳了,現成了三國對陣的狀態,曹操和劉備都是一兵一卒打出來的,而東吳的孫權,從其父親與哥哥手中接過權杖,按道理應該比他們更有優勢,為什麼卻比曹魏和蜀漢遲了八年才稱帝?

    首先,他沒有稱帝的理由。看看曹丕和劉備是怎麼稱帝的。曹丕在他老子曹操死後沒多久就逼迫天子禪位,自己做起了皇帝(美其名曰皇帝讓給我做的,不能怪我);而劉備呢,是皇族血統(自稱是皇室後裔,被漢獻帝稱為皇叔),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稱帝,有合法的理由;反過來看看孫權,你有什麼理由稱帝?好吧,那就接受曹操吳王的封號,暫時先過渡下。

    其次,東吳的實力也不是最強的,他東吳依靠的水軍,一到陸地戰,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了。再者,經過與劉備聯盟-對立-聯盟,也不知道多少次聯盟了,在關羽死後,劉備找到了收拾東吳的理由,結果是均有傷亡,而且還都很大,如果也貿然稱帝,曹魏就斷然不會允許。而且東吳內部計程車族,心還是向著漢室,也都認為你孫權還是一個諸侯而已,內部外部的條件都不成熟,他孫權也只好暫時作罷。不過養精蓄銳的東吳,在熬死了曹操,曹丕,劉備,諸葛亮等一批牛人後,實力也漸漸做大了起來,加上曹魏內部司馬懿集團與曹氏皇帝的明爭暗鬥,都無暇顧及東吳,孫權呢,自然不會客氣,在晚了蜀國與曹魏後八年終於還是稱帝了。

  • 4 # 沐風說史

    他稱帝最晚,權衡利弊最終稱帝,奠定三國局勢

    在三國曆史當中,孫權稱帝是最晚的,在220年曹操去世之後,曹丕即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登基,但是孫權卻沒有跟著稱帝,而是在劉備死後六年,同時曹丕也死了三年的229年稱帝,作為當時的三國霸主之一,孫權為什麼這麼晚稱帝呢?後人對於這些事情有很多分析,今天我們就看看孫權最後稱帝的原因,以及是什麼因素導致他延遲了多年才登基稱帝。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孫權的地盤主要在長江以南,也就是所謂的江南地區。東吳的地盤同時和蜀漢曹魏都有接壤的地區,這就是讓東吳政權,可能同時面臨兩個方向的進攻。在孫權稱帝的過程當中,他要考慮到蜀漢和曹魏兩個政權對其的影響,特別是東吳在奪取了荊州之後,東吳和蜀漢的矛盾迅速激化。劉備在稱帝之後,立即出征東吳,可見蜀漢對於失去錦州這一重要基地的重視,荊州的失去對於蜀漢來說,阻斷了其統一全國的步伐,蜀漢政權自然是對東吳政權十分敵視。

    在奪取荊州之後,面對蜀漢的敵視,如果此時孫權稱帝就會激發和曹魏的矛盾,這樣他要同時面對蜀漢曹魏兩面的壓力。而此時,孫權選擇的是對曹魏稱臣,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東吳的壓力,聯合曹魏政權對抗蜀漢,這是當時孫權所做出的選擇。如果在劉備稱帝之後,孫權也跟著稱帝,只會激發當時東吳和曹魏的矛盾,這讓孫權就不得不面對蜀漢和曹魏兩方面的進攻。而當時孫權沒有足夠的實力面對雙方的進攻,只能暫緩自己稱帝的步伐,而當時孫權只稱吳王,對曹魏稱臣,這樣的策略極大減輕了孫權的軍事壓力。

    同時,孫權對於當時統一全國的政治願望也不夠強烈。劉備出於匡復漢室的政治要求,一心想統一全國,重新建立漢室王朝。而當時,曹魏政權實力最強,也有足夠的能力統一全國,而孫權出於自身的政治需求和實力出發,他最初的目的是佔據江南地區,成為一方諸侯,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統一全國的政治慾望,稱帝以後就要進行強有力的政治口號的提出,並且還有有所行動,而當時孫權並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所以孫權稱帝也延遲在後。

    孫權自身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是爭一時長短之人,他沒有在劉備稱帝之後迅速稱帝,而是出於自身實力的考慮延遲了登基稱帝,也體現了孫權性格忍耐的一方面。當時面臨蜀漢曹魏兩方面的壓力,孫權沒有稱帝而是做出了妥協和退讓,保證了東吳不面對兩面夾擊的困境。極大的減輕了曹魏方面的軍事壓力,同時又抵抗住了,蜀漢的進攻,這讓東吳有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孫權作為一方君主,自然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而做出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妥協與退讓,這也體現了孫權性格隱忍不發的一面,頗有一些臥薪嚐膽的意思。

    後來孫權稱帝,是因為當時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掌握蜀漢政權,他一開始就實行聯合東吳對抗曹魏的政策,這時東吳和蜀漢的關係緩和了。同時在曹丕去世之後,曹睿繼承曹魏政權,當時曹睿身為年輕人,政治能力有限,對於曹魏政權的內部勢力進行整頓之際,減輕了曹魏對於東吳的壓力,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考慮,孫權有了稱帝的意願。

    同時孫權在多年的治理之後,東吳內部勢力平順,特別是孫權和江南大家族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有效處理。孫權稱帝也沒有了什麼內部障礙,這就為孫權稱帝奠定了內部基礎。內外因素的有效緩解,讓孫權有時機進行稱帝,最終孫權在武昌稱帝。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蜀漢放棄了對於荊州的追求之後,東吳緩和了蜀漢的矛盾,進而聯合一起對抗曹魏政權。這時候,東吳的外部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軍事和政治壓力減輕了許多,同時內部矛盾的有效緩解,也讓孫權在稱帝道路上平順了許多,最終孫權稱帝,三國鼎立之勢確立。,孫權稱帝延遲多年是綜合了東吳政權周圍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外有蜀漢曹魏兩大政權的阻礙,內部有江南大家族的勢力阻撓,孫權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之前無法順利登基稱帝。

  • 5 # 趣解囧說

    1、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隨即加速稱帝步伐。當年便逼迫漢獻帝禪位讓賢,曹丕正式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2、公元221年,劉備以繼承漢室正統的名義,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正式建立蜀漢王國。

    3、孫權直到曹丕稱帝后8年,於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

    為什麼孫權沒有和曹丕、劉備一樣,立即稱帝,等了8年才稱帝?原因在於:

    1、聯魏抗蜀的需要:在劉備未死之前,吳蜀嚴重對立,為了荊州、關羽及夷陵之敗矛盾不可調和,不得不借助曹魏的勢力,聯合抗衡蜀漢。所以孫權接受曹丕的封賞,承認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接受改朝換代。此時稱帝會失去曹丕的支援,並落得失信反叛的罵名,更重要的是失去曹魏勢力的協助,要獨自面對劉備的報復,後果難料。

    2、未取得江南士族的全面支援:孫權勢力雖然在江東經營多年,根基雖較穩定,但做諸侯可以,此時稱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了,也就得不到江南士族的鼎立支援。曹丕稱帝是受漢獻帝禪讓,劉備稱帝是繼承皇室正統,孫權什麼都不是。

    3、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聯蜀抗魏時機到來,公元226年曹丕病逝,諸葛亮在曹魏新帝登基的時機開始北伐。這樣曹魏和蜀漢已無暇顧及東吳,為孫權籌備稱帝事宜爭取了時間,公元229年,等了8年的孫權終於稱帝登基。

    三國曆史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微妙的平衡。孫權是在夾縫中被“擠”上了帝位。

  • 6 # 曉評三國

    謝邀。孫權實際上出於邊緣化狀態,他代表性不如曹操和劉備。他如果要稱帝,只能抓住機遇。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稱帝。這個時候孫權當然也想跟著稱帝,但他不敢,因為當時劉備因荊州之失以及關羽被殺和他反目成仇,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孫權非但不敢稱帝,反而向曹丕稱臣,這樣來穩住曹丕,寄希望於他不介入孫劉之間的戰爭。公元221年劉備也稱帝了,但孫權仍然不敢稱帝,因為劉備威脅仍在。夷陵之戰孫權取得了完勝,但是稱帝時機仍不成熟。他需要兩個條件:一、修復吳蜀聯盟,二、痛擊魏國。公元228年,陸遜指揮吳軍大敗魏國大將曹休,此役使得魏國長期沒有大規模侵吳,孫權稱帝時機成熟。第二年,孫權在武昌稱帝。

  • 7 # 安琪012008

    周眾所知孫權不會打仗卻勝在會用兵,孫權從小都是事事有遠見之人,在曹操以及劉備去世後才稱帝是因為時機適合,是王者風範!!

  • 8 # 楓沙湖畔一小魚

    曹操至死都是漢臣。在他死後,他兒子曹丕於220年廢掉漢獻帝,建大魏稱皇帝,劉備於第二年也即位稱帝,國號“漢”,孫權於222年稱吳王,直到229年才稱帝,史稱吳大帝。孫權為何此時才稱帝?一是他不像曹操佔有政治上的主動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沒有劉備漢皇后裔的身份,但他也有自己的優勢:年齡。當他熬死了曹操、劉備二位雄主後再稱帝已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 9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曹丕影響力弱了,西邊主政的諸葛亮又把東吳如兄長敬。孫權料蜀魏不能聯合誰敢圖己。穩當之人。猾主四顧才踐行。狡兔也狡豺。

  • 10 # 談古論金

    先說結論,孫權稱帝較晚,是因為他的正統合法性和地緣政治條件不夠充足。

    馬伯庸的《風起隴西》雖然是小說家言,但描繪的孫權稱帝時候因為忌憚自己的聯盟蜀漢方面的反彈而在武昌展開了一系列間諜戰的橋段,從對歷史框架的掌握來說,是很準確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笑道:

    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

    同理,對孫權自己來說,在不適當的時間貿然稱帝,就是把自己放在爐火上烤!

    孫權稱帝時候的告天文書有這樣的句子:

    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

    曹叡繼位,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諸葛亮正是抓住這個契機於太和二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六年,228)兩次北伐;而孫權選擇此時稱帝,曹魏固然無暇東顧,而蜀漢方面也只能在意識形態領域做出巨大讓步,用務實的外交對策承認孫權稱帝的既成事實。

  • 11 # 輝澀炫影

    金戈鐵馬紛飛世,狼煙四起閱三國。我們縱觀三國時期有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經過大浪淘沙一般的篩選過後,在這亂世之中真正能夠留存下來的只有曹操、劉備和孫權。眾所周知曹操割據地盤最廣,手下也是才能將領實力最強,但是因為各種條件限制以及他本身的想法,終其一生也沒有代漢自立。劉備雖然實力不如曹魏強大,但是卻在曹丕篡漢自立後的第二年就建國稱帝,能夠與其分庭抗禮。我們在看孫權,雖然不如曹魏實力強大但是比蜀漢猶有過之,而且佔據江東富庶之地還有長江天險,有足夠的實力稱霸一方。三國時期各方勢力鼎足而立,孫權為何會在曹操以及劉備相繼去世後的多年才稱帝呢?我且往下細細說來。

    在三國中相比較三人的經歷,我們就會發現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一位君主。曹操和劉備兩個人基本相當於白手起家,最開始都是實力弱小受到別人的輕視,但是經過多年的圖謀終於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此期間則是費盡心機勞心勞力,而且還要親自上馬南征北戰。孫權則是一開始就接手了父兄兩人打下來的江山,不僅地盤廣大而且兵強馬壯,比起來曹操和劉備實在是幸運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孫權手握重權之時甚至比劉備和曹操還要早。公元200年的時候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在周瑜和張昭等人的輔助下順利接過了江東基業,這個時候的他就手握重權,可以說是少年得志。與此同時曹操還在為怎麼對抗強大的對手袁紹感到發愁,為解白馬之圍憂慮不已,劉備則更加悽慘,連個落腳之地都沒有,只能去投靠到袁紹帳下當一個小弟。由此可見孫權起步比曹操和劉備更早。

    後來曹操相繼掃平強敵,一舉平定北方,開始圖謀統一天下的大業,劉備仍在到處奔波尋找良機崛起。孫權則一直在默默的穩固自己的統治,擴張人脈擴充軍隊,增強自己的實力。即便是在曹魏勢力或者蜀漢勢力最巔峰的時刻,雄踞東吳的孫權也能夠遊刃有餘的應對,其本身實力雄壯而且佔據長江天險,比起來另外兩方毫不遜色。

    然而我們知道曹操一生沒有稱帝,一方面是因為限制因素太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稱帝的心思不強烈,但是其兒子曹丕上位後卻迫不及待就建國稱帝了。劉備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在曹丕建國後的第二年就稱帝,孫權同樣也很有野心,但是卻遲遲不肯稱帝。等到後來孫權鼓起勇氣稱帝的時候,距離曹操去世已經九年,距離劉備病故也已經六年,甚至就連率先稱帝的曹丕也已經死了三年了。孫權為何要在這些人全部去世之後才肯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天下大勢不允許。本來魏蜀吳三方勢力均衡,成鼎足之勢,處於一種長期穩定對峙的局面,但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后兩方就爆發了更加激烈的衝突,長期戰爭不斷。孫權若是在這個時候稱帝就會吸引另外兩方的火力,最多也就是個三敗俱傷的下場,不如坐山觀虎鬥,看著曹魏和蜀漢爭鬥不休,自己則慢慢發展壯大。

    第二點就是孫權的實力不足,氣魄不夠。雖然表面上來看三方勢力勉強保持均衡,但是各自的實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曹魏佔據北方半壁江山,麾下兵強馬壯,實力最強無疑,蜀漢則佔據荊益兩州還擁有漢中等地,而且還有川蜀之險,一時風光無幾。

    孫權雖然也算是兵精糧足,但大多是擅長水戰的軍隊,固守長江天險有餘,若是開拓進取則不足。此外孫權也並非一個打天下的主公,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確實有些不足,人送外號孫十萬並不是白說的,孫權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做事才沒有足夠的魄力。

    第三點就是沒有稱帝的名義。曹操當年本可以稱帝,因為他功勳卓著實力強大,經過多年的統治很多人都追隨他,而且還將大漢天子攥在手中,隨時可以代漢自立,曹丕後來就是這麼做的。劉備之所以能夠稱帝則是因為他是漢室宗親,僅憑他姓劉這個原因,就能夠名正言順的稱帝。孫權則不同,他一不姓劉二沒名義,而且若是追根溯源的話東吳政權出自袁術的手中,還是一個偽政權,所以孫權完全不具備任何稱帝的條件。

  • 12 # 散文小箱子

    曹魏勢力最大,雖則纂漢,但有禪讓之名。劉備本為漢皇室成員,有稱帝的資格。所以無論曹丕還是劉備的帝位,在道義上都有支援。惟獨孫權稱帝是赤裸裸的叛漢。所以孫權只能在曹操劉備死後才能稱帝,不然要受到二者的討伐。

  • 13 # 圖牛山人

    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的聰明。如果孫權在劉備和曹操在的時候稱帝,最先被滅的將是江東,江東是當時三股力量中最弱的力量

  • 14 # 歩織刀

    因為孫十萬拿不到任何法律正統,稱帝是一種割據政權自high行為,所以他一定要等等看再稱帝,否則會被第一波刷掉。

    曹丕稱帝走的是禪讓,這個程式雖然很搞笑但是他就是中國古代政權交替程式(包括但不限於造反、統一戰爭、禪讓)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一種。曹丕合法的接過了漢帝國的政權,成為皇帝。

    劉備是漢天子認證的漢室宗親(皇叔),大漢帝國的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有匡扶漢室的責任和義務,但是這還不夠,因為曹丕走的是最高級別合法程式(禪讓),所以劉皇叔稱帝前造謠漢獻帝被曹丕殺了,弒君篡位,典型的謀逆,所以“漢賊不兩立”,砸碎曹丕稱帝的合法性基礎,稱帝是天下大亂漢室衰微,為了匡扶漢室,最強的宗室稱帝合法(光武帝劉秀也基本是這個路線)。當時資訊極度不發達,漢獻帝的死活確實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劉備看起來也是合理合法的稱帝。

    孫十萬就尷尬了,十萬就是漢朝的地方軍政長官,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漢獻帝禪讓,十萬就自動過渡成魏帝國的地方軍政長官,至於漢獻帝有沒有遇害,禪讓是否合法,都跟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況且曹丕封他吳王,這還算新朝氣象,進步了。

    十萬如果說曹丕篡位弒君不承認會有什麼後果?多簡單啊,曹丕不合法,合法的就在你西邊呢,劉皇叔的大漢朝還在哇,皇叔那邊可是漢帝國,名義上有漢帝國一切權利,你要拒絕承認曹丕,你就還是漢帝國的臣子,也就是劉皇叔的臣子。。。

    十萬不傻,畢竟季漢只有個益州,還是當大魏的吳王好一些。

    等到天下局勢十分明朗,就算你們倆一個有最高合法程式,一個匡扶漢室,但是還是誰也吞不掉誰的時候,十萬就隨意稱帝玩兒了。。。因為畢竟自己實力比較強,那倆合法的互為主要對手,誰也沒精力去專門收拾他,也奈何不得他。

    如果稱帝早了,他就是袁術第二啊

  • 15 # 逆流的魚L

    因為孫權有自己的煩惱,第一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不管怎麼說他都是臣子,無法直接稱帝,條件不允許。

    孫權家族從父親孫堅開始在東漢末年投入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經過孫堅孫策孫權兩代三人的努力終於佔據了江東,具備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可是江東在名義上還是漢朝的地盤,孫權家族依然是漢朝的地方臣子。而且後來他又投降了曹丕,被曹丕封為吳王,成為魏國臣子,他在道義上無法稱帝。

    曹丕稱帝名正言順,是因為漢獻帝禪讓。不管曹操家族怎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總之有這麼一道手續,曹丕取得天下就是合法的。

    劉備一直標榜自己是漢室宗親,是中山靖王之後,雖然劉備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不知道,而且就算是他也和皇帝是遠的不能再遠的親戚,可是隻要是劉邦之後,他在名義了漢朝滅亡就具備接管漢朝權力的正統性。

    因此曹丕和劉備在道義上具備了稱帝的條件,可以合法地繼承漢朝的權力,而孫權無法繼承,他始終是臣子,不管是漢朝的還是魏國的,否則他就是造反。而一旦稱帝,那麼他就失去了獲得漢朝土地和百姓的機會。

    因此在曹丕劉備稱帝后,孫權始終沒有稱帝,一直拖到七年後,因為天下三分已經被人們習慣,漢朝已經要去失去了影響。同時孫權是名義上投降曹丕,而曹丕一心想要控制孫權,於是雙方爆發了戰爭,這樣一來雙方徹底撕破了臉,孫權終於擺脫了自己的魏國臣子的身份,而且漢朝已經滅亡多年,孫權已經不用再顧忌漢朝的影響了,於是以一套祥瑞為藉口直接稱帝,終於和魏、蜀漢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第二就是實力問題。

    孫權是個很務實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他稱帝。

    江東的實力根本不能對抗魏國,因此他跟識時務的表面上臣服曹丕。同時他也知道曹丕是不需要這種表面的服從,因此江東只能聯合蜀漢一同對抗魏國。

    蜀漢一向以維護漢室為對外口號。如果孫權此時稱帝,對於蜀漢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蜀漢即使實力弱小冒著被滅亡的危險也必須反對孫權,就像反對曹操一樣,這是蜀漢的底線。

    而孫權稱帝也就和曹丕撕破臉了,到時候吳國會遭到魏國吳國雙面夾擊,不滅亡都不可能。

    因此孫權只能採取不稱帝的方法,和魏國蜀漢同時和好以保證江東。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漢政局。諸葛亮也是個務實的人,他的目標是興復漢室,主要目標自然是魏國,因此諸葛亮就必須聯合東吳,因此諸葛亮主政的蜀漢只能預設孫權稱帝。

    同時曹丕也想吞併東吳因此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但是大敗,短時間無法攻打東吳,因此一時間東吳免去了魏國和蜀漢的攻擊,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孫權在七年後稱帝。

  • 16 # 惡來鑑史

    先說孫權本身吧

    孫權這個人的長處就是權謀,平衡了各個世家大族,他為了皇權,他犧牲了陸遜等等有能力的大臣,也滅絕了北進的可能。

    曹操已是加九錫的魏王,而孫權是對魏國稱臣的,“殂”可大可小。

    曹操是漢獻帝封的魏王,享受天子的儀仗,雖是漢臣,但卻有自己的國家了,高於其他諸侯。孫權、劉備雖然自立,孫權是漢獻帝封的吳侯,故只能稱薨,劉備也是漢臣。總而言之,孫劉二人沒有正統的帝王身份。

    就算是劉備他也只是個偽帝,孫權不稱帝是因為他在當時就相當於地方割據的軍閥, 天下大勢的原因,他是不能稱帝的.

    最終的原因呢?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曹丕再怎麼說也是禪讓來的,劉備姓劉,你有什麼理由。

    魯肅給他的國策就是佔據荊州揚州交州割據一方

    漢室不可扶 ,曹操不可滅, 他在江東全是水軍 不產馬,北伐全是平原打不過曹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痛風,請問在降尿酸過程中,引起痛風發作和溶解痛要多久?怎樣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