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鎮中心幼兒園王保根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已經持續了兩個月了,全華人民每天都很關注有關疫情的資訊內容。

    近日,透過新聞我們瞭解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可能會轉成為慢性疾病,也就是這種病毒可能會和人們的生活長期共存!

    相信這點也引起了大家的恐懼,"病毒轉變為慢性疾病",那是否以後都要像現在這樣隔離在家呢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會轉變成慢性呢?

    病毒屬於非細胞生物,所以很依賴宿主進行生存以及繁殖,如果是一種致病性很強的病毒,那麼則會很快的導致宿主的出現死亡,如SARS病毒,當宿主死亡後,病毒本身也會隨之死亡,所以像2003年所出現的非典病毒一樣,不容易在人中間持續傳播。

    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卻不一樣,其致死的機率並不大,有些人即使感染後也並未出現明顯的症狀,反而會悄悄的躲在暗處,然後再進行人傳人的過程。如果新型冠狀病毒無法消滅,那是不是意味著要一直居家隔離?

    其實實際上,我們生活的環境處處都有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目前被人類完全消滅的病毒也就只有天花病毒,而被人類發現並且至今還沒消滅的病毒還是有很多,新型冠狀病毒也是其中一種。

    至今纏著人類呼吸道病毒還有這5種!

    1. 人鼻病毒

    這種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依舊也沒有對抗該病毒的特效藥,不過好在這種病毒的影響並不多,一般都是可以透過自身免疫力以及多喝水多休息的方式來進行自愈。

    2.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雖然也有相應的疫苗存在,但可惜的是這種病毒每天都會進行變異,不過所幸的是慢慢的也有藥物能夠幫助治療流感,這也讓很多人不再感到恐慌。

    3. 腺病毒

    這個病毒相對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幸感染到這病毒其實還是透過自身免疫進行自愈的,但如果是出現在孩子身上,則其破壞力還是不容忽視的,嚴重時也會導致肺炎。

    4. 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的種類非常多,除了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以外,還有SARS、HCoV-229E、HCoV-OC43等病毒。

    5. 呼吸道合胞病毒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病毒主要發生在新生兒以及6個月以內的嬰兒,一旦被感染,症狀也比較嚴重,成年人被感染,其症狀相對不會像嬰幼兒那麼嚴重,目前在預防方面也沒有疫苗可用,只能透過勤洗手等衛生方式來起到預防效果。

    如果新型冠狀病毒真轉成慢性疾病怎麼辦?

    病毒雖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對病毒的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換句話說,如果新型冠狀病毒真的成為了慢性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但只要我們瞭解其病毒的特性,瞭解其來源以及傳播途徑,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甚至還可以研製出相應的疫苗,即使不能消滅它,但也能很好的控制,因此對於這點其實無需過度擔心,只要在平時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即可。

    總而言之,勤洗手,勤通風,外出戴口罩,不吃野生動物,才能更好的戰勝病毒!

  • 2 # 露娜倍兒

    只能增加自己的免疫體質來對抗病毒,時刻注意公共衛生,改善生活狀態,既然新冠病毒發展成慢性病,那我們也得保持良好快樂的心態,既來之則安之,加強我們自身的健康,讓病毒有來無回!

  • 3 # 關關雎鳩2000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等較嚴重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後常見體徵有呼吸道症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腎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異治療方法。所以說還是很可怕的。

    自2019年12月發現感染病例(目前病毒首發地存在較大爭議,筆者相信在世界衛生組織介入調查後,會給大家一個交代),在確認存在人傳人可能後,政府立即果斷出手:加大對患病者的救治,以控制傳染源,倡議減少外出,切斷傳播途徑,全員佩戴口罩,以保護易感人群。一批批逆行者,捨死忘生,馳援疫區。在黨中央的正確決策下,在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疫情防控專家的辛苦努力之下,到2020年3月,國內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目前還不是樂觀的時候,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嚴峻,防控也進入到了另一個階段,積極防控外源性輸入病例。

    關於防控,根本性就三條: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中國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給出一下指導建議,讓我們明白如何防控。

  • 4 # 掙脫枷鎖的囚徒
    新型冠狀病毒如果真是一種慢性疾病,我們該咋防呀?

    首先,“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有可能轉變成一種慢性疾病”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其次,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COVID19或真的會轉變成一種長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每間隔一段時間會出現暴發流行。

    如果COVID19真的變成長期存在的流行病,如何預防是後話,大致可以參照流行性感冒的預防。

    COVID19有可能轉變成一種長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而不是慢性疾病

    “COVID19有可能轉變成一種慢性疾病”的說法出在2月19日白巖松連線王辰的節目中,王院士當時用錯了概念,原本應該說的“長期疾病(Long-term disease)”,卻說成了“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

    口語中用錯一個醫學概念這原本沒什麼,無非是一個口誤嘛。

    但是,這種口誤一直沒有被糾正,甚至廣泛流傳,就有點不大好了。

    顯而易見,COVID19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人類急性感染性疾病,毫無疑問,絕對不是慢性疾病。

    所謂慢性疾病,更規範的叫法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有非常明確的醫學定義,主要是指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與生活方式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

    1997年,第五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針對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全球戰略WHA53”17號決議,將上升為人類健康和生命首要威脅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作為醫療衛生的的首要目標。

    2015年,聯合國還為NCDs控制設定了一個目標,即到2030年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這四個主要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30歲至70歲之間)減少三分之一,這個也被稱為NCD Countdown 2030。

    可見,所謂慢性病是與急性傳染性疾病相對立存在的醫學概念,COVID19毫無疑問屬於急性傳染性疾病,自然不可能同時屬於慢性疾病。

    王院士當時的意思是說COVID19有可能變成像流感那樣的人長期存在的疾病(Long-term disease)。

    你覺得,流感是慢性病嗎?

    COVID19或真的會轉變成一種長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

    流感有兩種流行形式,即大流行和每年發生的季節性流感,實際上更應該稱為地方性流感。

    COVID19的流行特徵顯示,它幾乎不可能像SARS那樣會透過被完全阻斷傳播途徑(不是像王院士說的那樣,由於病死率高,被感染宿主全被殺死)而消失。

    同時,既往存在的幾種冠狀病毒都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同時人體都不能建立長期的免疫反應。

    因此,COVID19極有可能變成像流感或者傳統冠狀病毒感冒那樣的地方性(各地流行毒株不同)流行病,長期存在。

    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根據是否可以刺激產生長期免疫而對COVID19未來進行了預測,可能變成每年,隔年,或者間隔幾年流行的疾病。

    除了D所示的消失,其他幾種情形都屬於長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即王院士說的“慢性病”。

    COVID19真的變成長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如何預防?

    這主要取決於未來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死率。

    如果是變成像流感或者傳統冠狀病毒感冒那樣每年冬天發生的流行病,意味著人群中不能建立高水平的群體免疫(無論是透過普遍感染或是疫苗接種)。

    一旦病死率像現在這樣居高不下,那麼,COVID19將有可能成為人類長期的夢魘,每年到了流行季節都需要預先接種疫苗,並採取相對嚴格的隔離措施。

    如果病死率不高,比如相當於流感的0.1%,那麼,就可以採取對付季節性流感的策略。

    如果,變成像傳統冠狀病毒感冒那樣幾乎不死人的無危害疾病,那就不需要進行特別預防,就像人們對待普通感冒一樣。

  • 5 # MOSS人生起起伏伏

    首先冠狀病毒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病毒,應該到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儘量少出遠門旅遊,少聚會,可以到比較近的地方玩玩是不影響的,總之來說中國還是比較安全的。

  • 6 # 健康界

    目前雖無針對病毒的特效藥,但正確的防護手段可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世衛組織建議: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衛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養成安全的飲食習慣,如烹調時徹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況下避免與表現出呼吸道疾病症狀(例如咳嗽和打噴嚏)的人密切接觸;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回應說,當前疫情仍可防可控。 那麼,我們個人應如何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根據中疾控和世界衛生組織各方專家的觀點,公眾預防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勤洗手。包括在製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後;咳嗽或打噴嚏後;照護病人時;飯前便後;手髒時;在處理動物或動物排洩物後,立刻用肥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二是主動防護。在自己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或袖口或屈肘將口鼻完全遮住,並將用過的紙巾立刻扔進封閉式垃圾箱內,並洗手。易感人群應儘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可佩戴口罩減少接觸病原風險。避免在未加防護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避免觸控其眼、口、鼻。同時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場所開窗通風,環境清潔。

    三是避免密切接觸。儘量避免在未加防護情況下與養殖或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避免與生病的動物和變質的肉接觸;避免與生鮮市場裡的流浪動物、垃圾廢水接觸。

    四是良好安全飲食習慣。將肉和蛋類徹底煮熟食用,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湘菜跟粵菜都各有哪些出名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