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驍騎歷史觀

    唐太宗的東征雖然達到了軍事上的勝利,但還是與高句麗未分勝負,戰後他還對高句麗實施了持續多年的襲擾,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焚燒奪取的城池,毀壞莊稼,導致高句麗糧食大幅減產,軍隊戰鬥力嚴重削弱。但是,與滅亡高句麗的戰略目的失之交臂,還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戰略上過於藐視對手。

    東征高句麗,大多數的朝臣都不支援,唐太宗特意向參加過隋煬帝時期高句麗之戰的宜州刺史鄭元璹(shui)請教,討教良策,但鄭元璹不但沒有給出策略,反而給他潑了一盆涼水:路程太遠,糧草運輸困難;高句麗人擅長防守,攻城難度很大。但是鐵了心的唐太宗沒有聽進去,他仍然信心滿滿地進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因為此時的唐朝,“帶甲之士”近百萬的東突厥都已經被唐朝掃穴犁平,何況這區區之地,對於軍力強盛的唐軍而言,根本沒有放在眼中。事實也確實證明,唐軍的強大確實不是吹噓的,六萬人包了十五萬人的餃子,殺得對方屁滾尿流。

    二、戰術上優柔寡斷。

    在安市城援軍集結於城下時,作為副帥的李道宗向唐太宗建議,趁著都城平壤兵力空虛,撥給他五千精兵,由他南下奇襲平壤,但是唐太宗沒有理會。安市城援軍投降後,歸降的高延壽、高惠真出了一個主意,他們熟知本國軍情,建議唐太宗停止攻打安市,率軍直取平壤,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他的思路是:出於對皇帝的安全的考慮,這樣太冒險。而唐太宗居然採納了。

    三、統帥選擇失誤。

    這次東征,陸路由著名將領李世勣領軍,水路由張亮領軍,但是關鍵中的關鍵在於這次是御駕親征,而唐太宗還是一個以軍事能力著稱的帝王,所以實際的指揮權只能在李世民手中,八面玲瓏的李世勣肯定是不會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拒絕錯誤指揮的,如果李世民沒有御駕親征,那麼這次東征不管是李靖還是李世勣統帥,高句麗都沒有苟延殘喘三十年的機會。

  • 2 # 燕山史話

    1.唐太宗進攻高句麗失敗了?至少許多南韓人是這麼認為的。在南韓人的影視劇中,唐太宗可是被射瞎眼睛的。

    △南韓神劇中的唐太宗形象

    2.歷史上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果真失敗了麼?答案是:大勝而小敗。在公元644年,因高句麗王蓋蘇文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攻下40城,並斷唐與新羅通道,新羅遣使向唐求救,唐協調未果,這還不說,作為附屬國的高句麗甚至還和日本建立了聯絡,唐太宗遂發兵並親征。在徵高句麗過程中,唐軍先後攻下蓋牟、遼東、白巖,並與馳援安市城的高句麗援軍展開激戰,史稱“駐蹕山之戰”,唐軍以3萬軍隊殲滅高句麗軍隊15萬,生擒主將高延壽、高惠真,可以說是一場大勝。唯一的遺憾是在之後的“安市之戰”是一場攻防戰,攻打兩個月未果,寒冬臨近,唐太宗不得已班師回朝。

    △南韓人眼中的蓋蘇文

    3.倘若題目深究的是這場“安市之戰”,則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自然環境客觀因素對於攻城戰的制約。高麗築城多依山而建,“依山為城,攻之不可猝拔”,楊廣十萬大軍徵高麗無功而返,李績攻遼東城遲遲不下,後唐太宗馳援才攻下,這都說明了高句麗城池的確易守難攻,而安市城攻下的難度係數更是不亞於遼東城;安市城內守軍其實也是急於突圍,曾想夜襲唐軍,唐太宗看破敵軍,曾對安市城下過論斷:“圍城多日,城中煙火日微,今雞豬甚喧,此其餉士也,卿宜嚴兵,虜今夜當出矣! ”

    然而由於東北天氣九月就開始轉寒,唐太宗不得已宣佈撤軍,還是存在軍士凍死情況 發生。

    △高句麗地圖

    二是唐太宗主觀上的失誤。用人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沒有啟用李靖而用李績,沒有啟用房玄齡而使用長孫無忌。李靖在統帥全軍、戰略謀劃上遠高於李績,而長孫無忌更像一個政客而非謀士;在處理“駐蹕山之戰”善後事宜時耗用了太多的時間,六月二十三日“駐蹕山之戰”結束,而七月五日才開始向安市進攻,在長達12天裡,唐太宗李世民好多時間在忙於鐫刻石碑以紀念戰功還有義釋俘虜以表明自己失仁義之師,結果給了安市以較長時間做戰前準備工作;唐朝東征軍隊共計大約有十五萬人左右,其中水軍有四萬人,而這四萬人基本上都閒居卑沙城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這四萬人其實可以考慮不用等安市而直接分兵取道平壤。

    △李靖畫像

    4.綜上,唐太宗進攻高麗受阻其實是指“安市之戰”,這場戰役中唐軍的確犯了很 多錯誤導致無法達到攻破城池的既定目標,但也沒有南韓人想的那樣嚴重,唐太宗的徵高麗戰極大的消耗了高句麗的實力,摧毀了高句麗的鬥志,消除了在隋朝與高句麗戰爭中積累起來的自信心,為唐高宗時期徹底剷除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淺議唐麗安市之戰》 劉矩《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一役得失論》 劉矩《唐太宗與高句麗之戰跨海戰略 》 張曉東

  • 3 # 港灣裡的那個人

    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為什麼征討高麗?

    第一、東北地區的新羅遣使入朝,找唐太宗李二告狀說百濟攻佔其四十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高麗的野心暴露,威脅到唐朝的統一,強盛的高麗對整個唐朝的和平與穩定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第二、唐太宗先是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但卻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漠視唐朝,小兄弟不聽話,總要教訓一下的。

    第三、高麗日益強大,統治者就一定會未雨綢繆,趁著國力強盛的時候把王朝闇弱時可能遭遇的危險儘量扼殺在萌芽之中。

    唐太宗征討高麗失敗原因:

    第一、攻打高麗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

    第二、李二陛下去世,新皇登基,給了高麗喘息時間,加強兵力找到盟友。

    第三、遠征高麗,路途遙遠,糧草消耗大,補不上。

    第四、時間長兵線太長士兵疲勞,適應不了當地氣候。

    第五、唐朝太小看高麗,唐太宗晚年身體跟不上,有點盲目自大。

  • 4 # 史海小白丁

    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未能達成戰略上的設想主要是因為未能佔據天時和地利,天氣原因和戰線過長、高句麗地勢險要等原因導致未能畢其功於一役。

    首先從天時上來說,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下令出兵遼東,然後由於各種 戰前準備,直到十九年二月,太宗才從洛陽出發,四月份李勣、李道宗攻佔蓋牟城(今撫順),俘2萬餘人,五月份張亮等率舟師渡海襲佔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東大黑山),俘8000人,六月,李勣攻佔白巖城西南,唐太宗親自進攻安市城(今海城東南營城子),七月唐太宗移營安市城東嶺,八月又移至城南,後繼續圍攻安市,但短時間內未能攻克,直到九月十八,太宗見天氣日益寒冷,糧食將盡,不宜再攻,下令撤軍。

    其次就是地利,唐朝距離高句麗較遠,對於唐朝而言,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屬於長距離作戰,糧草的供應顯得尤為重要,“遼東道遠,糧運艱阻”,隋朝時期就發生過隋煬帝就因為應戰線過長導致糧草不濟而退兵的情況。唐太宗雖然吸取了隋朝的教訓,提前數月準備了大量的糧草,並透過水陸同時運輸,並派人飼養大量的牛羊來供應士兵的糧草。然而在戰爭開始後,唐朝軍隊遇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抗,戰爭的期限超過了唐太宗的預期,在半年的作戰時間中,唐朝軍隊的糧草已經供應不足了,再加上此時的高句麗地區正值天氣十分寒冷,唐太宗只能放棄繼續進攻高句麗。

    此外,高句麗地區“多大山深谷,無原澤”,易守難攻,依山而建的城池也成為高句麗最有力的防禦措施的存在,導致唐朝未能速戰速決,影響了戰略目標的實現。

    因此,天時和地利的不完美是唐太宗未能實現進攻高句麗的戰略目標,但是唐太宗對高句麗的軍事打擊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和防禦能力,也為後來唐高宗最終滅亡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 5 # 醉眼觀唐

    先簡單說一下,唐朝與高句麗本來還算融洽的外交關係,為什麼會轉而破裂,以至於李世民非要御駕親征,消滅高句麗。

    關係破裂的原因有兩個。

    原因一:李世民曾經有一個很仁愛的舉動,他命長孫師出使高句麗,把隋朝三次征討高句麗時陣亡的將士遺骸收集起來統一埋葬。

    誰知長孫師發現高句麗人早已經把那些屍體修築成了象徵榮耀,宣揚武力的“京觀”。

    出於憤怒,長孫師找人毀掉了那座對漢人來說倍感屈辱的京觀,讓高句麗人很不爽。

    原因二:高句麗大臣淵蓋蘇文掌權後侵略唐朝屬國新羅,李世民曾派使臣前往勸架,結果被拒絕了。

    淵蓋蘇文口出狂言:“我和新羅之間的事,你唐朝管不著!”

    就是這句話惹怒了李世民,正好那段時間李世民因為兒子奪嫡的事心情鬱悶,想發洩一下,因此促成了遠征高句麗這事。

    以大唐國力之強盛,為什麼攻打高句麗會失敗呢?原因也有二個。

    第一,李世民輕敵。

    在出徵前夕,李世民的出征行動遭遇到褚遂良為首的眾多朝臣的反對。他不想跟褚遂良翻臉,也顧及到朝臣的感受,因此在出兵時並沒有像隋煬帝一樣傾盡國力。

    實際上這次發兵人數並不多,只有區區十幾萬人,而他低估了高句麗的軍力,以為憑大唐的軍力,自己此次又是御駕親征,必定能一戰而勝,掃平高句麗。

    結果他遇到了楊萬春,止步於安士城。

    第二,李勣的一句話,讓李世民抱憾終生。

    在大唐名將李勣和李道宗的配合下,李世民雖然兵力不多,卻勢如破竹般接連攻下白巖城,遼東城,卻被安士城擋住了。安士城守將叫楊萬春,在高句麗歷史上也是個有名的將領。

    唐軍本來有機會迫降安士城,這時李勣說錯了一句話。

    李勣見安士城的守軍謾罵李世民,怒極反罵,說等破了城,一定要把全城的那女老少統統坑殺。

    就是這一句話惹了禍,本來唐軍這一路連下數城,大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圍困迫降的戰術,而且破城之後李世民對城中百姓都施以恩惠,換得了不錯的口碑。如今他口出狠言,卻犯了兵家大忌,絕了城中所有人的生路,反正是死,不如和唐軍拼到底。

    安士城全城百姓與守軍同仇敵愾,在楊萬春的領導下生生擋住唐軍二個多月。轉眼進了九月,嚴寒的季節馬上到來,李世民扛不住了,只好下令退兵。

    多說一句,在退兵那天,李世民命令部隊在安士城下大閱兵,以展示大唐雄厚的國力和軍力。楊萬春出現在安士城城牆上,向李世民行禮送別。

    這個場面很有意思,雖然是死敵,但在李世民和楊萬春的心裡,兩人是互相敬佩的,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縱然是仇敵,也一樣值得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婚姻中很多女性沒有安全感,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