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太史慈用的筆墨頗多,作為東吳的大將,太史慈確實有其厲害之處:能文能武,智勇雙全,處變不驚,忠勇有謀,威震華夏。在《三國志》中,對於太史慈有如下記載:

    不辱使命,能言善辯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他從小喜歡學習,曾在郡中任奏曹史。當時正好趕上州牧和郡守之間有嫌怨,雙方的是非曲直還沒有分清,而以讓朝廷先看到自己的報告較為有利。當時州牧的奏章已經派人送走,郡守恐怕自己的奏章要落在後面,就想找到一個能完成使命的人。太史慈當時二十一歲,被選中去執行這個使命。他日夜兼程直抵洛陽,來到呈遞奏章的宮闕南門,看到州牧派來的人正打算把奏章奏遞進去,太史慈便對州吏說:“你想呈送奏章嗎?”州吏說:“是的。”太史慈又問:“奏章的題款是不是沒有弄好?拿來我幫你看看?”州吏不知有詐,將奏章遞給了太史慈。太史慈用事先準備好的刀,把奏摺毀掉了。而後太史慈對州吏說:“如果剛才你不把奏章給我,我就沒有辦法毀掉,這樣對我們兩個人來說吉凶禍福是均等的,我不會獨自承受這個罪名,還不如保持沉默一塊逃出去,可以用活路換死路,沒有必要一塊去受刑罰的處置。”

    州吏很奇怪的說:“你就毀掉了奏章,完成的任務,為什麼也要逃跑呢?”太史慈說:“我當初接受郡守的派遣,只是看看州牧的奏章呈上了沒有,而我擅作主張毀了奏章,也怕回去被責備,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州吏認為太史慈的話有道理,當天就和太史慈一起離開洛陽。太史慈和州吏一起出城後,又悄悄跑回來,把郡守的奏章遞了進去,州牧得知此事後,改派其他官員來呈遞奏章,但是由於呈報的晚了,因此被判為理虧。太史慈因此事出名,但被州牧所憎恨,他害怕受到州牧的報復,於是就逃到遼東避禍。

    知恩圖報,智勇雙全

    北海相孔融聽說此事後,十分驚奇太史慈的才能,幾次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並向他母親贈送禮物。有一次孔融被黃巾軍重重包圍,太史慈從遼東返回,他母親說:“我們和孔融素不相識,在你走後他殷勤的照顧,體恤我勝過老朋友,現在他被黃巾軍包圍,你應當去幫助他。”太史慈於是單人匹馬趕去救孔融,當時黃巾軍人數眾多,孔融無法突圍,於是想到派人去找平原相劉備求援,太史慈自告奮勇前往。他先是假裝每天出城練習射箭,在第三天當黃巾軍習以為常時,他突然衝向敵營,順利突破了重圍,來到了平原。太史慈對劉備說:“我太史慈是東萊一個粗鄙的人,和孔融從親情上講不是骨肉,從相鄰上講不是同鄉,只是因為志同道合,有分災共禍的情義。現在黃巾作亂孔融被圍困,勢單力薄,沒有援兵,危在旦夕。因為您有仁義之名,能夠救人之急,所以孔融區區之心翹首仰望,等待您的救兵,派我冒著敵人的白刃,突出重圍,從萬死中把自己託付給您,只有您能有辦法使他生存下來。”太史慈的一番話說的劉備臉色莊重起來,回答說:“孔融知道世間有劉備嗎!”於是劉備立即派遣精兵三千人,跟隨太史慈去救孔融。孔融度過災難以後,更加欣賞器重太史慈,說道:“您是我年輕的朋友啊!”事情結束後,太史慈回家稟告母親,母親說:“我很高興你對孔融有所報答。”

    重諾守信,忠勇之人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同郡人,太史慈從遼東返回,準備渡江到曲阿去見劉繇,他還沒離開曲阿時,正巧孫策軍趕到。當時孫策身邊有十三人,都是韓當、黃蓋一類的人物,太史慈立刻向前與對方交鋒,正與孫策相對。孫策刺中太史慈的坐騎,並且把太史慈後背的手戟抓了過來,太史慈也搶到孫策的頭盔,正好兩家的步兵同時趕來,於是各自散去。後來劉繇戰敗,太史慈也為孫策所俘虜,孫策當即給太史慈鬆綁,握住她的手說:“還記得在神亭時的事情嗎?如果那時您抓到我將會怎麼處置?”太史慈說:“這事兒不好估計。”孫策大笑說:“今天的大事將與您一同完成。”當下就讓太史慈擔任門下督,返回吳郡後,任命他為折衝中郎將。劉繇死後他手下有一萬多人沒有歸屬,孫策命令太史慈去安撫招納他們。孫策手下的人都說:“太史慈向北這一去一定不會再回來了。”孫策說:“子義除了我還能再去追隨誰呢?”在昌門為太史慈踐行,握著太史慈的手腕告別說:“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太史慈回答說:“不過六十天。”後來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箭不虛發,威震天下

    劉表的侄子劉磐驍勇善戰,多次入侵,孫策於是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所設在海昏,率領眾將抵禦劉磐。劉磐從此絕跡,不再入侵。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鬍鬚修美,兩臂長而有力,擅長射箭,箭不虛發。他曾經跟隨孫策討伐叛軍,有個叛軍在軍營裡沿著樓臺叫罵,手託著樓臺的橫樑,太史慈一箭將他的手釘在了橫樑上,軍營上下萬人無不喝彩。曹操聽到他的名字,給他寫了一封信,用匣子封好,太史慈開啟檢視,裡面什麼也沒有說,只放著一位名叫“當歸”的藥材。孫權執掌江東大權後,因為太史慈能抑制劉磐,就把南方的事務交給他。太史慈四十一歲,建安十一年時去世。他的兒子太史亨,官至越騎校尉。

  • 2 # 以史為鑑

    一,年輕時的太史慈

    太史慈年輕的時候好學文,在郡裡當個小吏。郡官和州官不和,互相給中紀委打報告。州官的報告已經先報告上去了,郡官很著急,想找人去看看。太史慈於是自告奮勇,日夜兼程,終於在首都洛陽紀檢委衙門前追上了州官的信使。

    太史慈裝作紀檢委的人,對州官的信使說:你是來上訪的嗎?帶檔案了沒?

    信使屁顛屁顛把檔案交給太史慈,太史慈懷裡提前準備了刀,幾刀下去就把檔案給毀壞了。信使大怒,要和太史慈見官,太史慈對信使說:我壞你的檔案是我不對,但是你主動把材料給不認識的人,你也有問題,到時候我們倆都會受罰,還不如我們一起逃命吧。

    信使沒辦法,聽了太史慈的意見,倆人都逃跑避禍了。

    二,遼東避禍時期的太史慈

    太史慈跑到遼東避禍,結果孔融剛好被董卓派到黃巾最嚴重的北海郡當官,孔融志大才疏,雖然名氣大,但缺乏實際才能,很快就被黃巾打怕了,還被管亥給包圍了,急需有人突出重圍去求救,可惜孔融手下一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之前孔融多次拜訪太史慈,太史慈想幫一下孔融,於是太史慈準備突圍去求救。

    第一天,太史慈領著兩個隨處騎馬出城,兩個隨從各拿一個箭靶子。這三人一出門就驚動了黃巾軍,結果太史慈穩穩當當在門口射了一會箭,就帶上隨從回城了。

    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黃巾軍覺的這恐怕是個練箭練傻了的傻子,於是太史慈每次出門都不再關注。

    結果太史慈再一次出城,黃巾軍都沒人管,於是太史慈放開馬一下子就衝了出去,找到了劉備,劉備派兵解了孔融的危機。

    三、劉繇時期的太史慈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是老鄉,太史慈從遼東回來後想投奔劉繇,剛好趕上孫策攻打劉繇,有人建議讓太史慈當大將軍領兵對抗孫策,但是劉繇不同意,只讓太史慈擔任偵察兵。

    這時候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一段出現了,單騎巡邏的太史慈遇上了前來偵查的孫策等十三員大將,結果太史慈和孫策兩人廝殺半日,太史慈拿到對方頭盔,孫策拿到太史慈兵器。

    雖然太史慈和孫策不分勝負,但是劉繇卻不是孫策對手,太史慈還是被孫策俘虜了,孫策對和自己打成平手的太史慈非常喜歡,太史慈也覺得孫策是個明主,於是就投降了。

    四,孫策時期的太史慈

    太史慈剛投降就被孫策任命為折衝中郎將,負責去安撫劉繇敗退後殘留的部隊。

    孫策部下紛紛建議,這是個餿主意,太史慈這一走肯定不會回來了,孫策不聽,對太史慈說:你這次去收攏殘兵需要多少時間?太史慈回覆說:大概六十天就OK了。

    結果六十天後太史慈果然收服了劉繇的殘兵敗將回來了。

    另外,不同於電視劇裡的太史慈,三國志中記載太史慈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三國時期大概一尺是24cm左右,七尺七寸大概一米八幾,在當時應該鶴立雞群。

    美鬚髯,是鬍鬚留的估計和關羽差不多。

    關於猿臂善射,三國志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太史慈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的時候,包圍了對方城池。對方有一名對方士兵站在城樓上大肆辱罵孫策軍,罵的累了,就把手扶著城樓上的柱子上接著罵。

    太史慈聽不下去,直接拿出弓箭,一箭把對方手掌牢牢釘在柱子上,圍觀士兵無不大聲喝彩。

    可惜孫策死後,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四十一歲早早病死。羅貫中估計也不想讓太史慈早早離開舞臺,又給太史慈加了許多戲,讓太史慈在合肥大戰後中了張遼之計,中箭受重傷,死時,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 3 # 讀史坊

    太史慈的傳記在《三國志吳書》第四卷,僅次於東吳的帝王們。從這個安排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在東吳是很高的。為什麼高,這當然有原因。正史中對太史慈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首先,太史慈年輕時就名聲在外。他在郡裡作小公務員時,郡府和州府鬧矛盾,雙方都派人向上級打對方的小報告。太史慈在路上把州府的報告騙來毀掉,因而得罪了州府的人,被迫到遼東避難。

    其次是太史慈救孔融。太史慈從遼東返回家中後,孔融被黃巾軍困住。因為孔融曾經救濟過太史慈的母親,太史慈前去報恩。他見到孔融,又突圍出去搬救兵,解了孔融的危難。

    接下來是太史慈的作為軍人的基本簡歷。他先投奔劉繇,做了一個軍事偵查員。這期間有一段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策的經歷。酣鬥中,孫策刺倒太史慈的馬,太史慈搶了孫策的頭盔。兩人從兵器到肉搏,打得好不熱鬧,看的周圍的人眼都直了。

    後來,太史慈投靠的劉繇敗給了孫策,太史慈也被孫策的軍隊捉住。他不但自己投靠了孫策,還把劉繇手下一萬多散兵遊勇都說服歸順了孫策。從此,太史慈成了東吳最忠實的人。

    太史慈除了武力值爆表,射術也很好。史書記載,在一次作戰中,有一個敵人在城樓上用手摟著柱子罵孫策的部隊,太史慈在城外很遠處射這個人,箭頭貫射穿那人的手腕,牢牢地釘在柱子上,所有人都大聲喝彩,那個罵人的人嚇得再也不敢說話了。

    這麼一個好的武將可惜英年早逝,太史慈41歲就死了,臨死前,他嘆息沒有能完成生平願望。

    這就是正史《三國志太史慈傳》的記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遠景x1頂配型油耗到底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