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們先看看陳友諒的發家史。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以前在元政權裡面鬱郁不得志,後來投奔徐壽輝手下的倪文俊,過了幾年就強勢襲殺宣告造反倪文俊,不講半點情誼,陳友諒本身能力強悍,絕對的實用主義者,但有時候沒有仁慈心,讓人膽寒。

    公元1359年,陳友諒為了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不惜殺死了對他非常好的趙普勝,這點讓天完政權很多人對他不滿,禍根已經種下。過了一年,他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自此陳友諒政權裡面的人,已經都被這些事情刺激喪失了底線和目標,只為了發財升官而打仗,這種順境還行,逆境則一觸即潰。

    公元1363年,陳友諒攜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由於都是鉅艦,行動不便,不如朱元璋的小船靈活,所以出戰失利。後來由於手下人的意見不被採納,手下大將投降朱元璋,肯定手下人對陳友諒不滿很久了,不然不會意見不被採納就氣憤投降,這也表明,陳友諒內部軍心不穩,很難打贏朱元璋。在後來的戰爭中,陳友諒慘死,漢軍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但陳友諒本人性格非常剛硬,從來沒有和元朝統治者眉來眼去,向來都是直接拒絕,這點朱元璋有時候也避免不了,有時候需要應付一下。

    綜上所訴,陳友諒是一名很好的將領,軍事能力強大,但是不適合成為一方霸主,因為他本人泰國嗜殺,為了上位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人短期會勝利,長期肯定會失敗的。

  • 2 # 愛互

    凡首先得勢和首先稱王的,最後都失敗。

    最後取得成功的,總是之前弱勢的一方。

    弱方漸強,強方漸弱。

    例如:

    項羽,陳友諒,張士誠,李密,李自成,袁世凱,蔣中正。

    疑同是一個編劇。

    為了戲劇的出人意料。

    還有新的劇情嗎?

  • 3 # 探尋歷史奧秘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是元末起義軍中最強大的勢力。當時元朝只顧內鬥,無心平叛,各個起義軍互相改伐、吞併,最後只剩下三股勢力,分別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論實力與地盤,陳友諒在三人中最強,朱元璋也曾說過:“友諒亡,天下不難平定也”,1360年,陳友諒殺掉徐壽濤,登基稱帝,國號漢。然而,他稱帝不到四年,就敗給了實力比他弱很多的朱元璋。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1、殘暴無情,人心盡失

    陳友諒

    陳友諒的經歷和朱元璋很相似,他出身低微(陳友諒是“南人”,當時元朝將人分為四等,第一等為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譬如吐蕃、波斯;第三等漢人,為原在遼,金及西夏統治下的漢族;第四等南人,即在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又為漁民出身,從小就受盡白眼與嫌棄,所以他非常心狠手辣。這也使他盡失人心。

    元朝末年,政詒腐敗,賦稅沉重,再加上連年天災,爆發農民起義,因其打紅旗,頭扎紅巾,故稱紅巾軍。許多人紛紛響應,陳友諒知道在元朝統冶下自己不會有好日子,於是他也加入了紅巾軍,投到建立天元政權的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麾下。因為粗通文墨,陳友諒得到了倪文俊賞識,並讓他駐守黃州。後來倪文俊欲殺徐壽輝奪權,失敗後前來投奔陳友諒,沒想到陳友諒不念其舊恩,反而將其殺死,吞併其兵,並以此向徐壽輝邀功,連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都不放過,其殘暴可見一斑。

    在此之後,陳友諒攻城略地,勢力逐漸強大。漸漸的對徐壽輝有了不臣之心,當時陳友諒手下有一員大將趙普勝,為朱元璋心腹大患,便使反間計使陳友諒對其懷疑,陳友諒於是以會師為名在雁汊將其殺死。之後,他又將早已成為傀儡的徐壽輝殺死,這使徐壽輝的舊部十分不滿。事實上,他的殘暴早己讓他人心盡失,在他與朱元璋的多次戰爭中,他的部將有很多都投降了朱元璋。行事殘暴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2、自大輕敵,策略失誤

    陳友諒這個人非常自負,他認為朱元璋地盤小,又在長江下游,天然劣勢,不足為懼。故此,每次與朱元璋對陣,他都輕敵冒進。他輕信康茂才,中了朱元璋埋伏,損失險重,並且差點死在此戰中。

    之後朱元璋北救小明王之時,陳友諒又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把戰場選在了水網密佈的丘陵堅城之下,這不僅使他的大船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反而還行動不便,礙手礙腳。陳友諒的設想是,攻取南昌後,靜待朱元璋救兵趕來,以逸待勞而一舉殲滅,或者在拿下南昌後,兵出南昌在長江上消滅朱元璋。實際上,陳友諒不必對南昌如此重視,當時朱元璋北救安豐,應天空虛,陳友諒只需派一部分兵力牽制南昌,再率主力東下直取應天,就可一舉消滅朱元璋。

    在攻南昌時,顧頭不顧尾,不派兵守住後路,結果被朱元璋切斷後路,堵在了鄱陽湖。無法突圍,他費盡心機造的大船也成了累贅,最後死在了鄱陽湖之戰中。

    陳友諒為人無義,盡失民心,妄自尊大,目中無人,關鍵之戰策略失誤,導致了他的失敗。

  • 4 # 南嶺說史

    陳友諒失敗有三失。

    其一,不忠。宋代理學之後雖然經過了百來年的元代,忠始終是普遍所認可的,徐壽輝其人姑且不論如何,但好歹都是陳友諒當時的老大,一哥。陳友諒太急了,在諸方勢力仍在角逐的情況下,弒主。從道統上就不會被認可,朱元璋雖然也幹過類似的事情,但是做的很低調,沒有證據直接說他弒主;

    其二,不義。陳友諒的出人頭地雖然很大程度上是他個人的努力,但倪文俊的賞識,提拔絕對是起了作用的。結果陳友諒在倪文俊反徐壽輝之後,直接殺了倪文俊向徐壽輝獻上人頭;

    其三,不仁。元末亂世,很多都是被逼出來起義的難兄難弟,陳友諒性情強硬多疑,以權術控制他們,下面的人久而久之寒心背離。

  • 5 # 隔壁東叔教歷史

    這要從元朝末期說起,當時有三股勢力,領頭者分別是,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僅僅佔有西起滁州到蕪州,東起鎮江到溧陽的一小片地區,論財富,他不如佔據江浙地區的張士誠,論軍事,他不如陳友諒,論當時誰能推翻元朝政權,那不出意外絕對是陳友諒了,然而,取得最後勝利的卻是一開始實力弱小的朱元璋,這是為什麼呢?我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原因。

    一、上下離心

    陳有諒原為天完政權的將領,透過殺害天完丞相倪文俊得以控制徐壽輝,後又殺害徐壽輝正式奪取西系紅巾軍的天完政權。由於名不正言不順,陳有諒面對不少忠於徐壽輝的將領叛變,上下互相猜忌,不少天完將領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轉投朱元璋。面對嚴重的離心傾向與控制、反控制之間的矛盾,令陳有諒無法有效與朱元璋抗衡。

    反觀朱元璋自始至終都堅持反抗元朝統治者的旗幟。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元朝末年天下民眾都希望元朝能夠被推翻,成為小明王的臣子之後,他就接受了“反元復宋”的口號,豎起了“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的旗幟,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等人作戰的時候,他依然沒忘反元。

    二、戰略失誤

    陳有諒擁精良的龐大水軍,但兩次進攻朱元璋都大敗。第一次1360年龍灣之戰受故人康茂才所誘輕進而敗;第二次1363年鄱陽湖水戰,陳有諒出動60萬大軍、樓船數百艘進攻朱元璋。當時朱元璋正赴安豐(壽春)援救小明王,陳有諒本當一路挺進直取應天府(南京)。然而他卻以大軍包圍洪都府(南昌),受到朱文正等的阻擊,數月久攻不下,平白浪費良機,仗著兵力強大也沒注意側翼的安全。朱元璋後以20萬大軍以寡敵眾,正面戰開始前封堵鄱陽湖口、分兵攻佔洪都附近重要據點,完成反包圍,然後以火攻重挫行動遲緩的陳有諒樓船。受挫後陳軍既無法撤退又缺糧,士卒將領開始逃亡。計窮的陳有諒只能死命突圍,又遭埋伏的朱軍伏擊射死,令經營多年的西系紅巾軍勢力消亡殆盡。

    三、性格原因。

    漁民出身的陳友諒窮極奢侈、心狠手辣,小時候經常被人瞧不起造成心裡扭曲。例如:鄱陽湖受挫被圍後無計可施,以殺朱軍俘虜洩憤。這種殘暴、無法剋制本身衝動的性格導致他缺乏人心擁護,

    當然,朱元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和他知人善用、禮善下士也有很大的關係,再加上謀士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等猛將的輔佐,朱元璋不成功都難。

  • 6 # 不書公子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出生於湖北沔陽。陳友諒原先以打魚為生,經過努力讀書,成為了縣裡的幕僚人員。

    徐壽輝起義後,陳友諒毅然放棄公務員的工作,加入了義軍。陳友諒文武皆能,所以受到天完國丞相倪文俊的賞識,很快就成為了天完國政權的高層人物——升職速度和朱元璋有得一拼!

    徐壽輝這一支義軍似乎中了魔咒般的愛出叛徒。先是倪文俊恃才傲物,欲除掉徐壽輝自立,但事情敗露,倪文俊依仗與陳友諒的交情,跑到了陳友諒的駐地。陳友諒為了上位,殺掉了倪文俊,並將他的頭顱獻給了徐壽輝。

    立下“匡扶社稷”之功的陳友諒因功再次上位。為徹底掌握大權,陳友諒又設計殺掉了徐壽輝手下四大金剛之一的趙普勝,逼走了名列四大金剛的名將丁普郎和傅友德。至此,徐壽輝手下的中堅力量都被陳友諒整倒,徐壽輝成了光桿司令,陳友諒得以大權獨攬!

    至正二十年六月十六日,陳友諒殺掉徐壽輝後登基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得志的陳友諒萬萬沒想到,鎮守洪都的將領會在此時背叛自己。為了雪恥,陳友諒率領60萬軍隊傾巢而出,壓向洪都。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率領守軍以寡敵眾,堅守城池80多天,為朱元璋回師決戰贏得了時間。

    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在鄱陽湖之戰中慘敗的陳友諒在突圍時中箭身亡。陳友諒以60餘萬重兵壓向洪都,結果輸給了只有20餘萬軍隊、船小力薄的朱元璋,箇中緣由,令人唏噓:

    首先,陳友諒兵力雖多,內部卻不夠和諧:心思狠毒的陳友諒在殺倪文俊和徐壽輝的同時,將自己的立身之本:信義,揮霍得一乾二淨。這些直接導致了他麾下謀臣將領的離散,在群雄逐鹿的環境下,失去人才,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得人心者得天下,陳友諒弒主殺舊,令人不齒!

    其次,陳友諒主動放棄了戰機:陳友諒揮師攻打洪都之前,朱元璋的主力部隊已經撤出大本營應天,前往安豐救援被張士誠攻打的韓林兒和劉福通,若此時攻取應天,朱元璋將失去根據地。這樣一來,朱元璋在對陳友諒的戰爭中會更加被動。但一心報仇的陳友諒咬住洪都久攻不下,損兵折將的同時,軍心渙散,將本來有利於己的局面拱手讓給了朱元璋!

    然後,陳友諒戰術失誤:鄱陽湖之戰剛開始時,朱元璋就充分發揮小船的靈活性,擊敗陳友諒。最後的決戰中,鐵索連江的陳友諒艦隊,在一陣東北風中被朱元璋一把火燒掉大半,一戰而潰。

    陳友諒這種偏激狹隘的性格,終究難成帝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部核算會計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