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觀察力
-
2 # 歷史不舊
野史上說朱棣搶了侄子建文帝的位置,坐立不安,睡不安寢,閉眼就是建文帝在火中向他尋仇的樣子,所以興起了遷都的念頭,借大臣之口“北平乃龍興之地,呈虎踞龍盤之勢,可控四夷,平天下,是真正的帝王之都”的理由而棄南京,遷都北平。真實遷都還有一說。北境屢受外族入侵和騷擾,而將首都設在北平,便於快速反應調動兵力和糧食補給,減少出兵時間,對外侵及時有效的打擊,有利於穩固北部邊陲,使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保持均衡。並且北平在風水上是龍興之地,易於加強統治和管理,所以北平建都具有政治意義。故宮於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修建,1420年完工,歷時14年。佈局規劃按照《周禮·考工記》的設計禮制而成。
第一、前朝後寢。大致以南北而分,南為前朝北為後寢。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和武英分佈東西兩翼,構成朝會的議事區域。乾清、交泰、坤寧三殿與東西六宮、御花園組成組成後宮,供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安寢。第二、左祖右社。午門外東側是祭祖的大廟,西側是祭祀社稷的社稷壇,逢年過節大慶或者荒年祭天祈福的祭祀場地均在這兩處。
建築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1406年奉詔選址、規劃、備料、徵選人手。第二階段從1417年6月正式動工修建,至1420年完工。期間共徵召全國十萬名能工巧匠,民夫上百萬;建築材料精選自全國各地,一磚一瓦均經過精挑細選。北京房山的漢白玉,蘇州的金碼,河北易州的石灰,山東臨清的精磚石,東北的松木,雲貴的楠木等等,由選材可見工程的瑣碎和浩大,正是如此多人的努力和精心建造,才有了今天讓我們為之驕傲的故宮。故宮其實並非正南正北,而是中軸線偏離子午線2度幾分,這是由於故宮其實是以元大都的藍本的基礎上而造成,有關專家認為這不可能是人為的疏忽,在將故宮的中軸線延長後,驚奇發現指向忽必烈的領地古開平,由劉秉忠曾在此處為忽必烈建立元上都。至於元朝為什麼要將南京指向元上都,形成一南一北的呼應,那就是另外一個謎了。
-
3 # 高傭小磊哥
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1368年稱帝之後都城是在南京,並且為了加強全國的統治把他的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出去鎮守邊關,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兵權,留下了他和馬皇后的嫡長子朱標留在南京,封為太子。但不幸的是朱標在38歲時在南京病故。而後朱元璋就決定把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在位30年時間,1398年駕崩之後朱允炆順理成章的登基,改年號為建文,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進行削藩,意思就是把朱元璋分封出去的兒子們的勢力削弱,把兵權收回來。而當時在北京做藩王的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他是所有藩王裡面兵權最重的一位,傭兵數十萬,覬覦皇位已久,所以在朱允炆削藩的同時他就覺得這是一個機遇,所以發動了一次兵變“靖難之役”,經過四年時間從北京打到南京,攻入南京之後,朱允炆逃跑,下落不明,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自宋朝以來地方割據政權反對中央取得的唯一的一次勝利,也反應了朱棣的雄才大略,1402年在南京登基,明朝第三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
很多人提到當時遷都北京的原因都會說因為成祖朱棣是18歲來到北京做藩王,很多勢力、人脈關係都在北京,這麼說就很像咱們今天很多人的觀念一樣,但是真正對明史有研究的都知道那個時候咱們國家的領土面積是1390萬平方公里,而北京恰恰位於南北的正中心,把都城遷過來就對全國的統治更加方便 朱棣是一位有大戰略方向的皇帝,從1402年登基之後就開始做一些硬體的準備措施,並且把南方富庶之地的有錢人遷到北京,1406年的時候徵集了130萬民夫來建造北京城,用時是14年,整個故宮的佔地面積是72公頃,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割據來建造的,主要就兩種顏色紅牆黃瓦,建築大多數是木質結構的。
-
4 # 右不出頭先生
中國共有四個故宮: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
1.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2.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3.瀋陽故宮: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始建於公元1625年。
4.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
-
5 # 機哥聊野史
從南京到北京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南京,後來傳位於孫子朱允炆。
燕王朱棣經過多年努力,奪取皇位,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失蹤,史稱“奪門之變”。
當時北方少數民族鄰居不太友好,喜歡搶劫,加上北平是朱棣經營多年的地盤,於是朱棣決定遷都到此,並將北平改稱北京。
雖然遇到不少反對之聲,但朱棣以鐵腕震懾,堅持遷都。
1406年,朱棣下令修建北京皇宮。
1417年,建築材料終於準備完畢,開始建宮殿。
1420年,故宮建成。
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然後帶著老婆孩子、王公大臣、部隊百姓等等一起搬到了北京。
建造故宮,光是準備材料就花了11年。
是工匠們偷懶嗎?
並不是。
因為修建故宮的材料太講究了,而且當時的開採和運輸很不方便。
故宮最初的木材以楠木為主,杉木為輔。
這個楠木是最珍貴的金絲楠木,主要產於蜀地。
在深山中開採木料非常艱苦和危險,因此流傳出“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
意思是:一千個工人進山採木,只有五百人能活著出來。
這些木料開採後,透過河流運到北京,用作故宮建材。
北京故宮是座規模龐大的木質建築。
據說光是太和殿內,就有六根蟠龍金柱、六十六根硃紅大柱。
所需要的木料之多可想而知。
1406年,工部尚書宋禮受命到四川監督採木工作。到1416年,這些木材全部被運到北京。這採伐工作才算結束。
據史書記載,工人們運輸這塊石料時,在道路上每隔一里就挖一口井。
大冬天,大家取井水澆路,讓路面結冰打滑,用28天時間把巨石運到了北京。
另外,修建故宮的磚塊也是皇家特供建材。
砌牆的磚是來自山東臨清的澄漿磚,鋪地用的方磚是來自蘇州的金磚。
先說澄漿磚。
臨清的運河淤積土質不錯,被稱為“蓮花土”。先把泥土泡在池中,沉澱之後取出過濾後的細泥,然後把細泥晾乾作為磚坯。
之後,經過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成磚檢驗等一系列工序,一塊磚方才製成。
澄漿磚的特點是“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
總之,很厲害。
朱棣等了11年,建材準備工作才終於幹得差不多了。
既然準備好了,他就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建造北京的皇宮了。
被他派去建造的人裡,有一個人叫蒯祥——傳說中故宮的主要設計師。
因為他的老家蘇州香山,是一個盛產建築工匠的地方,而他又技藝高超、品德良好,所以成了“香山幫”的領袖人物。
他的父親蒯富也是一個技術一流的工匠,被任命為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
蒯富退休後,蒯祥就出任了“木工首”。後來,蒯祥承包了不少皇室工程,並官至工部侍郎。
蒯祥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設計建造承天門。
這項工程在1421年竣工,城樓的形狀和現在差不多,但是規模比較小。
建完之後,文武百官一致稱讚,朱棣也非常滿意,稱蒯祥為“蒯魯班”。
到了清朝順治八年,承天門有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名字——天安門。
除此之外,故宮工程中還有一批優秀的匠人,比如瓦工楊青、雕刻石匠陸祥、木工郭文英、徐果等等。
故宮建成後,總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大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
據說,建造過程中,從全國徵集了10萬名能工巧匠和100萬民夫。
無數普通勞動人民,成就了這個世界上偉大的宮殿。但故宮的設計者成謎,確實是歷史的遺憾。
現在,明朝、清朝都已成為歷史,故宮也要滿600年了。
雖已改朝換代,但紫禁城猶在。
它還是如前一般,恢宏大氣。不同的是,它已不再是皇家的專屬,而是全中國、全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
6 # 關河南望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兩代24位皇帝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將北平改為北京,並設北京為明朝都城。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
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裡,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裡。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叢集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也比南京故宮大一些。
回覆列表
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開始在自己的封地北平建紫禁城,後來直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紫禁城被民國學者胡適改名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