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百思易智慧家居
-
2 # 我就過來看看你
是因為海參本身沒有膽髒,是不能分泌膽汁、也不能靠髒分泌胰液和蛋白分解酶來分解消化動禽飼料中的蛋白和脂肪的,所以,動禽飼料方式養殖是對海參育苗、保苗、養殖來說是造成海參拖便的主要原因。
養殖經驗告訴我們海參養殖中導致拖便的原因有一下幾種:
1、使用違背海參習性和食物鏈的動物禽類幹飼料造成的;
2、海參在汙染水中染胃腸炎造成;
3、海參參圈新增海泥和沒有消化的飼料臭底造成。
-
3 # 天之涯60956
藕狀便和海參的餌料營養配比及海參的腸道健康度有關;那麼,哪些因素導致藕狀便?
1、首先,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海參,會導致腸道蠕動慢,敏感度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從而產生藕狀便。
2、其次,患有腸道炎症,或全身免疫力低下易導致藕狀便;藕狀便不及時調理會誘發各種疾病;如生長緩慢、內源性化皮、體色發黑、僵硬不伸展等。
3、再次,長期餌料營養配比不適或水質變化過大引起腸道功能減弱也是導致藕狀便的主要原因。
藕狀便給海參帶來哪些危害呢?
藕狀便是導致海參腸道炎症的主要原因。由於藕狀便導致攝食下降,身體營養流失,糞便堆積在腸道里,壓迫腸壁,使腸粘膜受傷,腸蠕動變慢,還會汙染傷口,造成腸道發炎,嚴重會引發化皮。另外,糞便產生的毒素被腸道吸收,透過血液迴圈到達海參的各個部位,導致體色發黑發暗、伸展性差、僵硬、活力下降等。
-
4 # 馬晨功
養殖經驗告訴我們海參養殖中導致拖便的原因有一下幾種:
1、使用違背海參習性和食物鏈的動物禽類幹飼料造成的;
2、海參在汙染水中染胃腸炎造成;
3、海參參圈新增海泥和沒有消化的飼料臭
-
5 # 沉默是金乀
一般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
1,餌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造成海參消化不良引起拖便。解決方法:增加飼料中的灰分以及粗纖維,向餌料中新增蠣殼粉,海浮泥同時新增增強海參消化能力以及改善腸道消化功能的“蛟龍健胃消食素”即可。
2,海參腸道出現炎症(細菌感染)造成拖便。解決方法:可先向餌料中新增“大青葉”(乾料量的05%-1%)待海參糞便成型後再向而料中新增“蛟龍健胃消食素”,“蛟龍免疫多糖”進行投餵(按說明時使用),調節並提高海參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
回覆列表
一般發病月份為3、4、5、6、7、10月,主要病害是弧菌病和腐皮病,其中10月份發病率最高。
你所說的藕狀具體沒看到也沒法確定是那種,但大體如下:
1 、生物病原
1.1細菌
腐皮綜合症
病因:以細菌感染為主,常伴有黴菌以及寄生蟲的繼發感染。
症狀: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口部出現區域性性感染,表現為觸手黑濁,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口部腫脹、不能收縮與閉合,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髒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體色變暗,但肉刺變白、禿鈍,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後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刺參腐皮綜合症:表皮嚴重腐爛
流行情況:該症也稱“面板潰爛病”,“化皮病”,是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的疾病,危害最為嚴重。該病多發生在每年的1~4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3~4月份是發病高峰期。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全池,死亡率高達90%以上,屬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髮病,但幼參的感染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成參。
可使用:複合碘 或 連翹芩黃液+綠康源 或 維水靈
1.2 黴菌
病因:此病是由於過多有機物或大型藻類死亡沉積,致使大量黴菌生長,然後由黴菌感染海參而導致疾病發生。
外觀病症:參體水腫或發生腐爛。發生水腫的個體通體鼓脹,面板薄而透明,色素減退,觸控參體有柔軟的感覺。表皮發生腐爛的個體棘刺尖處先發白,然後以棘刺為中心開始潰爛,嚴重時棘刺爛掉呈為白斑,繼而感染面積擴大,表皮潰爛脫落,露出深層皮下組織而呈現藍白色。
流行情況:每年的4~8月份為黴菌的高發期,幼參和成參都會患病,目前尚未發現黴菌病導致海參大批死亡的病例。
可使用:複合碘 或 連翹芩黃液
1.3 纖毛蟲
盾纖毛蟲
外觀病症:在顯微鏡下可見纖毛蟲攻擊活力弱的稚參參體,造成創口後侵入組織內部,在海參體內大量繁殖,致使海參幼體解體死亡。
流行情況:水溫在20℃左右,幼體附板後的2~3d暴發,感染率高,傳染快,短時間內可造成稚參的大規模死亡。
後口蟲
外觀病症:患病個體外觀正常,嚴重者多有排髒反應,排髒後喪失攝食能力,參體消瘦,活力減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
病理改變 該纖毛蟲專性寄生於海參呼吸樹,在呼吸樹囊膜內外均有大量蟲體寄生。寄生蟲的頭部能鑽入呼吸樹組織內,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並導致海參排髒。
流行情況:該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發生率較高,但患病海參的死亡率通常較低。目前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
可使用:蟲菌消+沐菌消或複合碘
扁形動物病
病因:扁蟲感染所致。扁蟲感染⋯般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而且扁蟲多在細菌感染後的病參體上存在,加劇海參的病情,加速海參的死亡。因此,初步斷定扁蟲也是“刺參腐皮綜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屬繼發性感染。扁蟲細長,呈線狀,長度不等,形體具有多型性。
症狀:發病症狀與“剌參腐皮綜合症”的症狀類似。病參腹部和背部多有潰爛斑塊,嚴重的甚至整塊組織爛掉,露出深層組織。大量的扁蟲寄生在皮下組織內,造成組織潰爛和損傷。越冬感染的幼體附著力下降易從附著基滑落池底。經解剖後發現患病個體多數已經排髒,喪失攝食能力。
流行情況: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8℃以下)是發病高峰,越冬幼參培育期和成參養殖期均有發現,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當水溫上升到l4℃以上時,病情減輕或消失。
2、 非病原生物因素
2.1通氣量過大
外觀病症:幼體體內吞有氣泡,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
流行情況: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死亡率較低。
2.2氨氮、亞硝酸鹽中毒
外觀病症:輕者海參不落池底,生長速度緩慢,導致海參腫嘴、吐腸、化皮等疾病,重者會使海參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使海參呼吸困難,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海參病:腫嘴病
流行情況:多年來未改造清淤的養參池,定期使用消毒藥劑使有益菌被殺滅,造成氧氣供應不足導致硝化過程受阻的養參池,以及高溫季節易發生。
可使用:降氮解毒劑+ 底垢淨濃縮特養型 或 樂碧淨+樂底安
2.3鹽度降低幅度過大
外觀病症:參體收縮發黑,嚴重時吐髒、化爛、死亡。
流行情況:夏季雨量大並且集中時易發生。
可使用:潔水靈或樂底安+ 維水靈或綠康源
海參病:化皮病
2.4幼體培育密度過大
外觀病症:生長緩慢、大小不整齊、畸形,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小、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患病幼體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發育遲緩、形態大小不齊,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
病因特徵:餌料品質不佳或品種單一, 單胞藻餌料老化、沉澱變質或單獨投餵金藻類、扁藻等。
流行情況:多在大耳狀幼體後期發生,每年6~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該病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其死亡率可高達90%。
可使用:維水靈 或 綠康源+應激解毒靈 內服:力速來
海參耳狀幼體爛邊病
2.5水體分層
病因特徵:養殖池水體上、下層溫度或鹽度差異較大,導致不能相互交換、流動。水體分層可同時造成溶解氧的分層,上層溶氧高的水體不能到達池底。
外觀病症:刺參生活於底層“死水”中導致缺氧、生病、死亡。
流行情況:春季由於氣溫升溫較快,帶動養殖池塘上層水體水溫上升,水溫較高的上層水難以與水溫較低的下層水形成對流交換,造成水體分層;夏季暴雨也可導致養殖池塘上、下層水體因鹽度的巨大差異不能形成對流而造成水體分層。
可使用:底垢淨(濃縮特養型) 或 益水藻元+ 綠康源
2.6底質腐敗
“殭屍”病是養殖戶對該病症的俗稱。
症因特徵:藻類或海水植物死亡後腐敗導致池塘壞底質惡化。
外觀病症:開始身體僵直不動,並漸呈灰白色,最後體壁壞死、呈鈣化狀的白色。
流行情況:全年均可發生。藻類或還棉花大量死亡可導致此情況(使用藥品殺藻或海水植物)。
可使用:複合碘+樂碧淨;潔水靈 底毒消+底垢淨(濃縮特養型)
2.7排髒
常伴隨上述某些病症發生排髒現象,有時也可因水溫、水質、水流等環境條件劇烈變化而引起排髒,俗稱“吐腸”。在環境不良時,排髒參苗常因抗病力下降而被有害病原感染致病。
可使用:綠康源 或 維水靈 +樂碧淨 或 樂底安
海參病:吐腸病
2.8搖頭病
體後部附著不動,前部頻繁扭曲、搖動,攝食不旺盛。水質條件差(譬如溶氧低、有害物質超標等)常引發此病。另外,潰爛病發作前期常伴隨搖頭症狀。
可使用:潔水靈 維水靈+ 底毒消 綠康源
2.9水母滋生
在大量死亡時會釋放毒素 引起海參中毒
可使用:沐菌消(殺水母)+淨水解毒劑+ 維水靈或綠康源+ 水質保護解毒劑
刺參腐皮綜合症:圍口膜鬆弛,口部腫大,不能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