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瀚海沙粒數
-
2 # 天空上的小眼
不要小看讀一本書,這需要環境、心理等等因素。一本書如果是從別人那裡借來的,你就會時刻想著要還回去,所以就必須要儘快用心閱讀。而如果是自己的書,你心裡就會不急不忙,也許一年都不翻開幾次。 這就是“書非借而不能讀”的道理。
清代詩人袁枚在《黃生借書說》裡說:“書非借而不能讀也”。因為書是借的,所以總擔心人家來催要,在這種壓力之下,自然看得要專心又迅速。若是自家的書,隨時待命,反而會落得束之高閣的命運。世間萬事也是同理,天下但凡那種會讓你產生失去壓力的東西,才能引得人重視和珍惜。。。
-
3 # 廖偉棠
在我15-25歲這十年,仗著年富力強,不眠不休,一天讀完一本書——尤其是文學作品——的事情是常有的,我也因此在寫作的早期積累了足夠的閱讀量。
那時候我堅持寫讀書筆記,厚厚的十幾本筆記記載了很多一氣呵成的小說閱讀經歷。因為讀小說,尤其是傳統小說,只需要跟著作者走,雙眼一目十行,腦子就能迅速地把形象化的文字“轉換”成幻燈片甚至電影一樣,演播給自己的理智去分析。
這種閱讀,我後來才發現它的利弊並存:利在於投入、可以不假思索地進入另一個虛構的世界,把它當成自己的體驗;弊在於只關注了故事情節或者人物形象,沒有細味語言本身的魅力、反思寫作結構和內涵的深入。對於以自己學習寫作為目的的人來說,後者是不可取的。
我正是在讀到一本非傳統小說的經典的時候發現了上述奧秘。那是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名著《尤利西斯》,上下兩冊我本來期待兩三天讀完的,但即使我廢寢忘餐馬不停蹄,也用了一個星期才把它拿下,掩卷之際唏噓不已:從此我發現小說不只是它的所指,而它的文字、形式本身就可以別有深意,這種存在障礙的閱讀,恰恰讓你不能快步掠過,必須躑躅低迴,才能入其堂奧。此後,我發現好的文學莫不如是,必須慢讀、細讀,否則讀了白讀。
圖為喬伊斯和我22年前讀的那個版本的尤利西斯
-
4 # 作家楊文華
我有時候就有一天看完一本書的經歷,不過都是一些文學小說,我看的時候只是看故事情節了。好的文學小說就是有十足的魅力吸引著你看到最後一天結局,不知道大結局不舒服一樣,想早一點看到最後的結局,所以只能不眠不休廢寢忘食地看,其他什麼事情都不做,只看書,眼睛就不肯離開書本一會兒!
就是這麼做到的。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方法,還有一些人,他們看書的目的和我不同,他們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他們看書是為了尋找答案,帶著問題去看書的,就像查字典一樣,和問題沒有關係的就匆匆翻過,看到和問題相關的,才認認真真逐字閱讀。找到答案這本書就扔到一邊了。這本書就算看完了。
這樣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書!
理論知識的書很多都是重複的,比如你要看心態管理方面的,情緒調節方面的,還有目標設定啊這些,絕大部分講的話估計你早就知道了,所以你看書的時候沒有必要再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撿自己不知道的,沒有了解清楚的看看就可以了。那這本書也用不了一天就可以被看完了。
所以這樣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書!
不過看書學習的目的是應用,不是追求表面的數量的。所以不要追求表面的這些“一天看完一本書”的成就感,而是要想“透過閱讀這本書,你道德有什麼收穫,哪些可以直接用到生活中”,我現在看書就有點急:甚至讀完一篇文章我就會問自己一下“看了之後我有什麼變化”,其實很多時候看書都是知識的補充,不一定就這麼快看到效果的,所以也不一定就要這麼急。
就像魯迅舉孔乙己會茴香豆的“茴”字的好幾種寫法的例子,證明過去的讀書人迂腐,淨掌握一些沒有用的知識。其實放到現代社會里,有可能意義就不一樣了。你看百家講壇的那些學者專家們,講紅樓夢講三國講傳統詩書的,不是也沒有直接的作用?
-
5 # 從兩萬到一千萬之路
心境平和,內容感興趣,有毅力,有時間就可以,我以前一天能看一本三四百頁的書現在只能看兩百多頁的了,一個是年紀大了,不如20歲精力旺盛,反應快,二是心境不同了,不容易入境沉心了,看一本書其實很容易,而且能記住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拿起一本書,一直看就行了,比如看了幾頁,告訴自己,看到第十頁再休息,等到第十頁,如果自己還有餘力,注意力還足夠,就再看幾頁,不然就休息幾分鐘,讓自己神經緩和一下,最好的辦法是進入無意識的深度睡眠狀態,只需要幾秒就可以,不過需要幾分鐘醞釀,然後繼續,一般看書會越看越有狀態,到後面精力和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差,能夠保持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看到最後你一次只能看幾頁了,中間最好的時候可以看二三十頁,看書是有方法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我還在第二層,行,萬里路,願共勉!
-
6 # 椰裡晚照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閱讀的好處不勝列舉,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要麼對閱讀提不起興趣,要麼讀完就忘,讀過和沒讀感覺似乎沒什麼差別。
更何況處在現在這樣一個資訊大爆炸對時代,從蕪雜的資訊中挑選出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也不是易事,反而容易迷失在資訊洪流裡,越來越焦慮。
閱讀本來應該是一項人人必備的技能,但事實上,從我們上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整個學習生涯裡,並沒有被系統傳授過閱讀方法 ,只能在知識的海洋裡苦苦掙扎、自生自滅。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效率專家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有種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感覺。 和大多數人一樣,原尻淳一最初也是閱讀方面的“劣等生”,只是因為一份閱讀清單的契機,點燃了他的閱讀熱情。翻閱上百本有關閱讀方法的書籍後,結合自身經驗並進行實踐,提出單純投入時間與精力的閱讀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是要學以致用,透過閱讀來構建自己的資料庫和思維框架,使知識立體化,實現創造價值的產出型讀書。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1972年生於日本埼玉縣,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獲得龍谷大學研究所經濟科研究碩士學位。與其他作者合著有《“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 《高效能閱讀》全書一共七個章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展開介紹,前四章介紹了應該如何閱讀:養成善讀書的體質、沉迷讀書的技巧、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速度技巧。第五章到第七章著重說明如何把透過閱讀獲取的知識應用到工作生活中:類比讀書、解剖讀書、構建資料庫。全書介紹了89個技巧,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從任何地方開始閱讀,但這些看似獨立的技巧,卻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關係。
一、 讀書初級篇
1、改善讀書體質(從不善讀書到熱愛讀書 )
對於改善讀書體質來說,首先,尋找讀書的內在動機,比如好奇心,它是驅使我們主動去探索的強大動力。
其次,不要被必須通讀的錯誤觀念束縛,自由地徜徉在書海里,去讀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內容,在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介紹的“讀者權利十條”裡跳讀、不讀完都是允許的。
最後,降低閱讀門檻,可以聽書、或者從名人的薄書開始讀,不要一開始就妄圖啃下晦澀難懂的名著和經典,一點一點逐步提升閱讀難度。重點是先培養閱讀興趣。
2、沉迷讀書
可以先把書本拋開,從書的周邊開始尋找興趣點,比如瞭解作者的奇聞軼事、書的主題等,這些看似與書本沒有直接關聯的資訊可以降低我們對書本的戒備心理,潤物細無聲地找到我們感興趣的突破口;充分調動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儘快進入專注的閱讀狀態。
總之拋開畏懼心理,拉近和書本的距離,循序漸進地沉浸在閱讀中。
3、營造快樂讀書的環境
有條件的話在家建立一個容易閱讀的角落,書房、書架、閱讀角都可以,只要是可以靜心閱讀,同時方便做筆記的地方。如果家裡沒有合適的地方或者氛圍,也可以在住所附近尋找適宜閱讀的咖啡館、圖書館等。
養成經常逛實體書店的習慣,不要因為被網路上對書的評價誤導而購買,甚至有時候,會在書店邂逅意外的驚喜。
二、讀書中級篇(速讀)
既然本書談論的是高效率閱讀,那麼,具體方法是什麼呢?答案是速讀術。對於商業類書籍來說,一本書中重要的內容大概佔20%,所以高效率的閱讀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時候有的放矢,不要試圖全部理解或者逐字逐句讀完全書。
原尻淳一認為速讀術最關鍵的兩點是“關鍵詞發掘”和“假設驗證型讀書”。
先仔細閱讀目錄,確定關鍵詞,根據關鍵詞想象作者可能會怎樣進行論述,接下來迅速瀏覽關鍵詞附近的內容,在自己認為有必要重點閱讀的部位貼上便利貼做記號,接下來重點閱讀便利貼附近的內容,比較作者觀點和自己假設之間的區別,順便在仔細閱讀的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最後整理筆記以便日後回顧。
三、 讀書高階篇
原尻淳一認為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產出,為了更好的輸出,我們就必須透過“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來構建知識體系。
以前總是把閱讀的重點放在收集資訊上,但碎片化的資訊越收集越多,讓我覺得疲憊不堪。但其實看完《高效能閱讀》才意識到知識點不是零散孤立的,它們是有體系有框架的。
《莊子·養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所以要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好自己的主場,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細作,積累紮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對其他領域有所涉獵,很多時候,用專業角度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妨試試看從其他領域出發,找尋新的突破口,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時間寶貴,既然花了時間讀書,就不能讀完就算了事,閱讀的出發點應該是最後的輸出和應用,吸收書中的精華和過往的經驗為我們所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回覆列表
要看厚薄和內容深度以及個人的讀書方法。比如看《平凡的世界》,一共三本,一下午看了一本。看的速度很快,即使這樣,因為是感興趣的,不聯絡書的時代和其他,只單單記著書中的人物情節就夠了。而且也不喜歡做筆記,除非書讀百遍,否則一遍,即使深讀也不會有什麼感悟。通常是粗讀一遍(或許一天),然後一遍又一遍細讀(不定時),所以一天一本書幾乎是不存在的,速度到了,一天看完一本書是可以的。讀書還是要日積月累的,火候到了,哪怕只是翻一遍,情節什麼的都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