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提供交往的機會,創設合作的情境,促進合作意識的形成。
1、交往是一種社會機制,是人際關係的反映。
幼兒交往的過程應該是自願的、輕鬆愉快的。因為他們在與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動中我發現,善於交往的幼兒性格是樂觀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兒,性格顯得壓抑、孤獨。因此,培養幼兒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礎。
首先我們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讓幼兒從家裡帶圖書與同伴分享,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圖書內容。在這過程中,幼兒之間必須進行交流。
其次,根據我班幼兒好交往、有獨立性和自信心,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自我中心,為了達到目標會盡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與同伴發生衝突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活動。如:在集體活動中,常常有意識的創設機會和空間,引導、鼓勵幼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願或想法,使他們的交流、交往意識得到提高。
第三、透過主題活動,鼓勵幼兒自帶玩具,讓幼兒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題活動《我很特別》,我們讓幼兒帶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或自己心愛的玩具到班上並在集體面前介紹,並與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零食和心愛的玩具,感受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第四、透過“六一”節日的遊園活動增加交往機會。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迴圈。遊園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
第五、利用區域活動,創造性遊戲,鼓勵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與交往能力差的幼兒一起遊戲。對於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較內向的幼兒,引導他們加入到別人的遊戲裡,讓他們體驗交往的樂趣和產生與友伴交往的慾望。透過引導和教育,幼兒增強了交往的意識、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兒的情感認識是直觀的,要讓幼兒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與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幼兒自己處於他人境地的感受,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從而激發和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的發展,並抑制攻擊性行為。
顏顏是個個性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但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操作活動時,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壞”,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師的批評對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顏顏與陳謙在結構區建構一輛很有創意的汽車,我及時地表揚了他。顏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十分自豪。當他們在為自己建構的汽車做最後的工序時,培豪的汽車缺少一個輪子就趁顏顏在尋找玩具時卸他們汽車的輪子,在卸輪子時把汽車弄壞,一看到自己的汽車壞了,顏顏就與陳陳爭吵起來,而且哭得特別的傷心。看到這情景,我有意說:“你很傷心哦?”顏顏說:“我是很傷心,這是我和陳謙一起拼的汽車,培豪把它弄壞了,我當然很傷心。”“真可惜,這麼漂亮的汽車壞了,是會傷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不會像你一樣的傷心?”“肯定也會傷心。”……透過交談,我讓顏顏體驗了別人被他“破壞”作品時的心境。這樣,透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再如,班上有二個幼兒在糾紛時,一個孩子打到另一個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這時,許多的孩子就開始起鬨:“該死了,叫老師不讓回家。”“,叫公安局來抓你。”“叫老師中午不讓你吃飯。”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災樂禍”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態,我組織大家討論:“如果你做錯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還是諒解?為什麼?”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諒解,也保證下次不會在犯。老師有意的說:“不是吧,我剛才聽到的好像不是這樣,要不xxx小朋友做錯了事,你們都要求老師對他進行懲罰,甚至要求老師不讓他回家。”聽老師怎麼一說,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頭……。
3、從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幼兒期的幼兒在言語情感、行為等方面,都已表現出一定的合作傾向。如果我們能正確訓練,幼兒就會在各方面表現出更強的合作性。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注重環境的創設,積極創造溫馨和諧的環境,充分提供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如投放骨牌,讓幼兒嘗試一起協商要擺放什麼圖形並進行合作,最後嚐到合作的快樂。再根據大班幼兒喜歡比賽的特點,採取競爭的形式,讓幼兒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戶外活動中,遊戲大都是採取比賽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龍舟”“抬轎子”等遊戲。這些遊戲需要配合、協商、合作才能取勝的。有時,幼兒在遊戲中產生玩具糾紛或角色糾紛時,我們有意讓幼兒透過協商自行解決,讓幼兒懂得要玩得開心,玩得好,就要必須相互討論,相互諒解。使幼兒在交往中學會解決問題,交往中學會合作。
4、“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遊戲是處於身體和心理上各種機能仍未成熟階段幼兒的主要活動,它可以為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最優條件。而結構遊戲是幼兒比較喜愛的活動之一,因為結構遊戲的自由多變、材料的具體、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它不但讓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有充分的機會表達和交流情感,也讓幼兒獲得交流、合作所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特別在主題結構遊戲中,幼兒之間的交往頻率很高,為了一個主題內容,幼兒之間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遊戲的內容才能得以完成,這也為幼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充分交往的機會。如建構《嘉庚公園》,陳棋、李羽雯、黃筱丹、鄭秉政等幾個小朋友商議建游泳池,他們用積木圍成游泳池後,陳棋說:“要在這建一個高的地方讓人跳水。”羽雯說:“要種上花和樹才漂亮。”秉政說:“我在這拼幾個椅子讓人休息。”筱丹說:“游泳池裡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這棵樹要種在這裡。”“這棵樹站不住怎麼辦?”“你不會自己想辦法?”……他們一邊建構一邊不斷地與同伴交流,交流後再不斷的協調自己的行動。整個過程都是幼兒之間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進行;也是在這個過程,幼兒分工的意識逐漸增強,合作的意識逐步提高。
一、積極提供交往的機會,創設合作的情境,促進合作意識的形成。
1、交往是一種社會機制,是人際關係的反映。
幼兒交往的過程應該是自願的、輕鬆愉快的。因為他們在與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動中我發現,善於交往的幼兒性格是樂觀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兒,性格顯得壓抑、孤獨。因此,培養幼兒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礎。
首先我們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讓幼兒從家裡帶圖書與同伴分享,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圖書內容。在這過程中,幼兒之間必須進行交流。
其次,根據我班幼兒好交往、有獨立性和自信心,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自我中心,為了達到目標會盡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與同伴發生衝突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活動。如:在集體活動中,常常有意識的創設機會和空間,引導、鼓勵幼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願或想法,使他們的交流、交往意識得到提高。
第三、透過主題活動,鼓勵幼兒自帶玩具,讓幼兒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題活動《我很特別》,我們讓幼兒帶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或自己心愛的玩具到班上並在集體面前介紹,並與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零食和心愛的玩具,感受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第四、透過“六一”節日的遊園活動增加交往機會。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迴圈。遊園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
第五、利用區域活動,創造性遊戲,鼓勵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與交往能力差的幼兒一起遊戲。對於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較內向的幼兒,引導他們加入到別人的遊戲裡,讓他們體驗交往的樂趣和產生與友伴交往的慾望。透過引導和教育,幼兒增強了交往的意識、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兒的情感認識是直觀的,要讓幼兒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與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幼兒自己處於他人境地的感受,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從而激發和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的發展,並抑制攻擊性行為。
顏顏是個個性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但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操作活動時,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壞”,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師的批評對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顏顏與陳謙在結構區建構一輛很有創意的汽車,我及時地表揚了他。顏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十分自豪。當他們在為自己建構的汽車做最後的工序時,培豪的汽車缺少一個輪子就趁顏顏在尋找玩具時卸他們汽車的輪子,在卸輪子時把汽車弄壞,一看到自己的汽車壞了,顏顏就與陳陳爭吵起來,而且哭得特別的傷心。看到這情景,我有意說:“你很傷心哦?”顏顏說:“我是很傷心,這是我和陳謙一起拼的汽車,培豪把它弄壞了,我當然很傷心。”“真可惜,這麼漂亮的汽車壞了,是會傷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不會像你一樣的傷心?”“肯定也會傷心。”……透過交談,我讓顏顏體驗了別人被他“破壞”作品時的心境。這樣,透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再如,班上有二個幼兒在糾紛時,一個孩子打到另一個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這時,許多的孩子就開始起鬨:“該死了,叫老師不讓回家。”“,叫公安局來抓你。”“叫老師中午不讓你吃飯。”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災樂禍”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態,我組織大家討論:“如果你做錯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還是諒解?為什麼?”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諒解,也保證下次不會在犯。老師有意的說:“不是吧,我剛才聽到的好像不是這樣,要不xxx小朋友做錯了事,你們都要求老師對他進行懲罰,甚至要求老師不讓他回家。”聽老師怎麼一說,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頭……。
3、從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幼兒期的幼兒在言語情感、行為等方面,都已表現出一定的合作傾向。如果我們能正確訓練,幼兒就會在各方面表現出更強的合作性。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注重環境的創設,積極創造溫馨和諧的環境,充分提供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如投放骨牌,讓幼兒嘗試一起協商要擺放什麼圖形並進行合作,最後嚐到合作的快樂。再根據大班幼兒喜歡比賽的特點,採取競爭的形式,讓幼兒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戶外活動中,遊戲大都是採取比賽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龍舟”“抬轎子”等遊戲。這些遊戲需要配合、協商、合作才能取勝的。有時,幼兒在遊戲中產生玩具糾紛或角色糾紛時,我們有意讓幼兒透過協商自行解決,讓幼兒懂得要玩得開心,玩得好,就要必須相互討論,相互諒解。使幼兒在交往中學會解決問題,交往中學會合作。
4、“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遊戲是處於身體和心理上各種機能仍未成熟階段幼兒的主要活動,它可以為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最優條件。而結構遊戲是幼兒比較喜愛的活動之一,因為結構遊戲的自由多變、材料的具體、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它不但讓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有充分的機會表達和交流情感,也讓幼兒獲得交流、合作所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特別在主題結構遊戲中,幼兒之間的交往頻率很高,為了一個主題內容,幼兒之間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遊戲的內容才能得以完成,這也為幼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充分交往的機會。如建構《嘉庚公園》,陳棋、李羽雯、黃筱丹、鄭秉政等幾個小朋友商議建游泳池,他們用積木圍成游泳池後,陳棋說:“要在這建一個高的地方讓人跳水。”羽雯說:“要種上花和樹才漂亮。”秉政說:“我在這拼幾個椅子讓人休息。”筱丹說:“游泳池裡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這棵樹要種在這裡。”“這棵樹站不住怎麼辦?”“你不會自己想辦法?”……他們一邊建構一邊不斷地與同伴交流,交流後再不斷的協調自己的行動。整個過程都是幼兒之間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進行;也是在這個過程,幼兒分工的意識逐漸增強,合作的意識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