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後仰大風車

    英文的翻譯有三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是直譯,一種是意譯。

    音譯顧名思義,英文什麼發音,中文就怎麼說,比如題目裡說的“England”,中文就翻譯為“英格蘭”。

    直譯就是直接翻譯,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比如“Iceland”,Ice是冰、land是島嶼,所以就是直接說是冰島。

    意譯是自由翻譯,在保證原文意思的情況下進行翻譯,這種不限形式,比如“an eye for eye”翻譯為以牙還牙。

    為什麼England翻譯就是英格蘭,而Iceland翻譯過來就是冰島不是愛思蘭?

    一般來講,地名的翻譯大多數都是音譯的,比如新加坡(Singapore)、義大利(Italy)、阿根廷(Argentina)等等,至於為何可以音譯,主要是因為直接音譯成中文說得通,說的順,不會說的怪,符合信達雅的翻譯要求。不然如果我們要是想故意使壞,其實也可以把英國說成是陰國,把美國說成是黴國,把南韓說成是棒子,當然,會中文的老外也可以把中國說成是“拆哪兒”了。

    Iceland之所以翻譯為冰島,主要是還是考慮到直接翻譯成愛思蘭有點不好聽,拗口,把Iceland翻譯成冰島有一種直觀的意境在裡面,因為冰島這個國家其實就是一座島,地處高緯度,並且氣候寒冷(其實也不是那麼冷),所以華人就把其直接翻譯為了冰島,這樣既簡單又粗暴,多好。

  • 2 # 出走的老王

    這是一個角度十分刁鑽的問題啊。在國家和地區名字的翻譯上,有不同的原則,音譯、意譯以及音譯+意譯。

    例如England翻譯成英格蘭,就是典型的音譯。其他類似於Scotland、Finland這些,翻譯成蘇格蘭、芬蘭,也都是典型的音譯。

    至於意譯,其實比較少。冰島是一個典型範例。land這個詞根來源於拉丁語系,也是盎格魯-薩克遜人對小島的稱呼。作為歐洲最西北角的國家,維京人發現冰島的時候,就發現了這裡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島嶼,因此也稱呼它為冰雪覆蓋的土地,流傳至今,便成為了iceland。由於詞意與現實相近,因此以意譯的冰島來稱呼這個國家。

    至於音譯+意譯,也比較常見,比如New Zealand翻譯成紐西蘭,South Georgia翻譯成南喬治亞等等。但是我們常用的New York翻譯成紐約,Greenland翻譯成格陵蘭島,則更多的是出於約定俗成的習慣。

  • 3 # 葉海林

    這個問題用英格蘭和冰島做對比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如果用格陵蘭(丹麥語:Grønland,英語Greenland)和冰島作對比就更明顯了。丹麥的格陵蘭不論是丹麥語還是英語,意思都是綠地,但在中文翻譯中使用的並不是意譯原則,而是音譯原則。這和冰島的翻譯剛好相反: 冰島語的Ísland和英語中的Iceland是一個意思,就是冰之地,中文使用的是意譯原則而不是音譯原則。顯然,這兩個翻譯的規則運用是存在矛盾的。

    類似矛盾也出現在許多其他翻譯中,甚至出現在同一個地名中。比如大陸把New Zealand翻譯成紐西蘭,卻把New York翻譯成紐約,這兩個New的來源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歐洲殖民者殖民過程中用自己家鄉的地名命名新開拓土地的習慣的表現。唯一的差別是紐約的名稱始終是英語,而紐西蘭最早的歐洲名字是荷蘭語。紐西蘭的翻譯是半音譯半意譯。美國東部的一個州紐澤西(New Jersey)也是半音譯半意譯。不過臺灣方面對紐西蘭並不是這麼翻譯的,他們更多是純音譯。

    這種看上去矛盾的現象,是歷史形成的,當初中英互譯並沒有什麼嚴格的標準,很多時候都是約定俗成。談不上誰的翻譯更好,誰的翻譯不好。地名翻譯不同於文學作品翻譯,只要便於理解,不會產生歧義就可以了。更不需要現在重新更改,否則會造成比較大的混亂。畢竟,海外的華人給自己聚集的城市起箇中文名字後來就成了中文標準翻譯的也不是沒有,比如舊金山,這個名字和它的英文San Francisco是沒有關係的。

  • 4 # 切割地球

    漢語裡的外國地名翻譯原則上使用音譯,除了絕大多數情況下意譯達不到“信達雅”外,還因為音譯不容易重複,而且有些地方透過讀音還能猜到大致的位置,比如春武裡、彭世洛,是不是能感覺到一股濃濃的東南亞味道?

    但凡事有例外。如果地名中全部都能意譯成相對應的漢字,又能達到“信達雅”,那出於歷史習慣也有以純意譯的地名,歐洲除了冰島外,還有一個黑山。不過,冰島的譯名顯然比黑山要“貨真價實”得多了。臺灣對黑山的翻譯是“門的內哥羅”,就是對“Montenegro”的音譯。

    有些人用愛爾蘭、英格蘭跟艾斯蘭比——其實愛爾蘭、英格蘭是沒有辦法全部意譯的,硬要譯,只能譯成一個半音譯半意譯,如愛爾島,英格島,那還不如純音譯。參考一下紐西蘭和紐芬蘭,明明是同樣的情況,一個半音譯半意譯,另一個純音譯,那道理也是沒得講了。與冰島最接近的是格陵蘭,明明可以翻譯成綠島……所以這些東西,記住就好。四個字:約定俗成。

  • 5 # 朱鐵平

    故事是這樣的,北歐海盜中的一個隊伍——維京人,沒錯,就是歐洲盃和世界盃上的那個維京戰吼的發明者。

    他們一直在海上燒殺搶掠,所到之處,人們無不駭然。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航行中發現了很多未曾被人發現過的陸地和小島,並且給它們命名。

    這些海盜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們一生做了很多壞事,也擔心有一天被人抓去或者審判,進而放逐。所以他們把發現的島嶼命名時,故意顛倒。

    比如格陵蘭島(Greenland),直譯過來應該是綠色的島嶼,沒去過的人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美麗,四季如春,適合生存的好地方,但是實際上卻是這樣的。

    幾乎看不到綠色,全是冰,是不是應該叫做冰島?

    而冰島(Iceland),翻譯過來肯定是全是冰的島啊!甚至當時沒有去過,沒有網際網路看過的人會覺得這是個冷冰冰的苦寒之地,得了,正好是放逐良地。但是,真是情況卻是,冰島是地熱資源豐富,且利用率非常高的國家。

  • 6 # 四六級不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搶答一下。

    England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有其歷史淵源的。5世紀初,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征服了當時的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Angels’ land)(諧音England),即盎格魯人的土地(The Land of the Angels)之意,這就是England名稱的由來。而“英格蘭”,很顯然是“England”的音譯。

    而說到冰島,不得不提的就是“Greenland(格陵蘭島)”。 和格陵蘭島相比,冰島其實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冰”島。前者84%的島嶼面積被冰雪覆蓋,而後者冰川面積只佔11.5%。但是奇怪的就是,真正的冰島卻被命名為“Greenland”,意為“綠島,綠色的土地”,而氣候舒適的 Iceland卻成了現在大家熟知的“冰島”。關於 Iceland為何譯為“冰島”,這就要從“Iceland”這個國家的名字來源說起。根據百科資料顯示,古時候的殖民者初來到冰島時,入眼的首先是一座巨大冰川,即冰島著名的瓦特納冰川,這個冰川成了該島的一個獨特的標誌,於是當時的人們把該島命名為"Iceland"。

    但也有歷史學家指出,“Iceland”這個名字的來源其實是為了阻止更多的人來冰島這個地方才取的。據說,最初的殖民者在島上定居後,不希望其他殖民者也來分一杯羹,故將其命名為"Iceland",藉此來嚇跑那些聞風而來的人們。當時其中一位Explorer留下的日記中便寫道:“假如這個地方有個動人的名字,一定會吸引許多人到這裡來。”因此,Greenland和 Iceland的命名,可以說是當時殖民者的一個計謀:為了阻止更多的人來到冰島,而希望把人引到去冰封雪地的格陵蘭島,於是故意將兩者的名字調換。

    至於為何Iceland不像“英格蘭”那樣採用音譯的方式譯為“愛思蘭”,卻意譯為“冰島”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個關於音譯和意譯的問題。除了“英格蘭”和“冰島”之外,另外還有很多關於外國地名的譯名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例如,既然New York譯為紐約,那為什麼New Zealand不是叫“紐西蘭”而是”紐西蘭”? New Orleans為什麼不是”紐奧爾良”而是”新奧爾良”? 這樣看來,關於外國地名的翻譯似乎並無一個統一的標準可循。

    其實,地名的翻譯一開始便是沒有什麼特定的規則的,所謂的規則都是後人在前人的經驗上總結出來的。在對外國地名進行規範以前,同一個地方存在著多種譯名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古時候華人便把“London” 譯為“倫敦、 蘭頓”,“Cambridge”譯為“劍橋、康橋”,將“New York“譯作“ 紐約克、新約”等等都有。關於外國地名的翻譯,大致可分為音譯和意譯,其中意譯又可分為純意譯(如Iceland冰島)和音譯+意譯(如New Zeland紐西蘭)。

    關於地名、國家名的翻譯,有人偏向於音譯,有人偏向於意譯,但無論是音譯還是意譯,都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只要符合“信雅達”這幾個翻譯要求就可以了。不同的譯法無可避免都會經過一個選擇和淘汰的過程,最後沿用下來和固定下來的就是現在我們大家耳熟能詳或者約定俗成的譯名。即使有些譯名在今天看來似乎翻譯的不是太準確,但是避免混亂,還是要統一確定下來。這就是為何England和Iceland現在成了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英格蘭和冰島的原因了。

  • 7 # 奧思智略

    中文對外國譯名的規則建立較晚,所以在規則建立之初就有了一個規矩:在規矩建立前已經約定俗成並廣泛使用的譯名及其衍生名,無論音譯、意譯還是錯譯,一概延續使用,並固定下來成為規則的一部分。

    新華社有個專門的外國名稱譯電室,專門研究併發布各類外國名稱的中文譯名。一經發布,就具有官方認可性質,也是通行全中國的標準。

    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美方最初用的中文譯名是川普,因為川普更貼近英文Trump的發音。但中方根據漢語發音規範,給出的譯名就是特朗普,白宮還曾交涉過,但無果。最後美方也接受了特朗普這個譯名。

    上外有本書,專門講中文譯名規範的,具體書名我不記得了。

    印象中,有些規則還是很科學的。比如Mount Barker,中文要半音譯半意譯,譯成巴克山。但山下有個小鎮Mount Barker Town,就不能譯成巴克山小鎮,而要譯成芒特巴克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花梨從古至今都被奉為“至尊”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