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章節度使
-
2 # 手機使用者畫龍點睛
蜀國僅有一州之地,兵微將寡,地薄人稀,僅能自保。諸葛亮使用渾身解數,也不能撼動曹魏,別說一統三國了!
自從關羽大意失了荊州,劉備戰敗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戰將損失大半,能征慣戰計程車兵白犛軍所剩無幾。諸葛亮七擒孟獲,收復南方,經三年休養生息,勸農桑,操練士兵,國力有所恢復。等待無異慢性自殺,只能進攻,也許能成功。
奮力一搏!諸葛亮寫下了著名的前後出師表,出祁出,伐曹魏。盡人事,聽天命。雖然有區域性勝利,又有司馬懿強大的對手,難以撼動曹魏。六出祁出,徒勞無功,病死五丈原,遺憾失吞吳。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3 # 書痴行者
我覺的有以下四個原因諸葛亮不能完成興復漢室的目標:
一、時運不濟。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前後五次北伐。第一次因為馬謖的驕傲錯失良機,不是他不會用人,而是馬謖驕傲自大的本性暴露的太遲。第二次在東吳的牽制下包圍陳倉,可是魏國早有準備,派個不怕死郝昭鎮守,無論蜀國如何猛攻猛打,硬是憑藉幾萬人堅守到援軍到來,加之蜀國軍糧不濟,只好退回。第三次攻取武都、陰平兩郡,但卻因連降大雨,導致援軍未至而復失已奪得的兩郡。這雨也來的太不是時候吧。第四次遇到了司馬懿,不是司馬懿太厲害,恰恰是因為司馬懿“膽小”,偏不與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又藉助離間計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回。第五次由於身體原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可是天意弄人。若是老天讓他多活二十年,也許歷史會改變。
二、實力懸殊。蜀國在鼎立的三國中可謂實力最弱,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苦苦支撐。根本就不可能有蜀國的存在,何來興復漢室。好不容易三足鼎立,卻迎來了聯盟破裂,關羽敗亡、夷陵之戰讓剛剛發展起來的蜀國還未及輝煌,便顯繁華落盡之勢。周邊南蠻、西羌都敢來欺擾。忙於自顧,忙於應對,興復漢室,還很遙遠。再看看對手。魏國挾天子令諸侯,佔據大漢半個天下,謀臣猛將,代不乏人,只有吳蜀聯盟才尚可一戰。東吳雖與蜀漢建立聯盟,卻也只是迫於形勢,隨時都可能伺機而動。東吳依據長江之險,環境安定,民養生息,一派生機。加之孫策孫堅兩代經營,相比蜀國,國富民豐。
三、漢祚衰微。要興復漢室,得需要社會支援才行。可在當時,群雄並起,都想做皇帝,連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袁氏家族都一敗塗地。跟何況一個親緣關係很遠的漢室旁系。人們心中再無漢室,有的只是稱王稱霸的野心,即使有,也只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以達到發展壯大自己目的。所以興復漢室缺乏社會基礎。諸葛亮再有能力,也只是讓蜀國在夾縫中求存。
四、事無鉅細。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但作為丞相,諸葛亮身兼數職,不分晝夜,事無鉅細,親力親為,使曾經的三人小團隊變成了鼎足而立的蜀漢帝國。可是他畢竟是肉體凡胎,長期的操勞,讓他身體過早的透支,最終病逝秋風五丈原。
-
4 # 知未是也
原因一,荊州失守,關羽被殺。荊州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進可以北攻曹魏,東取東吳,退可以守巴蜀和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中戰略規劃講的很明確,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攻取宛、洛,將軍率一隊人馬出於秦川,兩路趁亂進攻曹魏,則中原可定矣。但由於關羽不能很好貫徹諸葛亮聯吳拒曹方略,導致兵敗身亡,失去戰略要地,直接將蜀漢置於困境和不利境地,北定中原只能從秦嶺山路進入秦川,軍事上很難達到兩面夾擊態勢,故六出祁山均以無功而反。
原因二,義氣用事,夷陵慘敗。荊州失守,關羽遭東吳呂蒙所害後,劉備受桃園三結義所困,對諸葛亮不可對東吳興兵聽不進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先失張飛,再失黃忠,最後七十萬大軍慘遭陸遜火攻,劉備在眾人護衛下大敗而逃,至白帝城一病不起,悔不聽孔明之言,導致夷陵之戰大敗,壯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蜀漢走向衰亡的轉折點,那麼夷陵之戰失敗大傷蜀國元氣,則加速了蜀漢滅亡的程序。
原因三,孔明準備不足,勉強連續用兵。用兵之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六出祁山,除第一次準備充分(馬謖失街亭致敗),進攻有明顯效果外,其餘幾次可以說倉促出兵,勉強而為,尤其是第三次出兵,在第二次北伐結束還不到一年,得知東吳與魏國交戰時就倉促出兵,結果無功而反。諸葛亮多次用兵,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心情急切可以理解,但違中小了兵家用兵之大忌,不但難以達成出兵意圖和目的,還勞民傷財,耗盡蜀國財力國力人力,讓蜀國第一個先走上了被滅亡的道路。
原因四,諸葛亮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司馬懿何許人也?連曹操都佩服不已的人物,應該說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和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其有鷹視狼顧之能,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剋星,雖然每次北伐孔明用兵都佔盡優勢,但都由於司馬懿是一個強硬對手而無功而返。司馬懿有多厲害,我們從郭嘉曾建議曹操"如司馬懿不能為主公所用,就必殺之"就能完全感覺到,曹操不殺司馬懿的原因,就是留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對抗諸葛亮使用,事實上諸葛亮的每個戰略意圖都被司馬懿瞭解的一清二楚,雖然疲於應付和非常狼狽,但還是最終戰勝了諸葛亮。
原因五,魏國太過強大。當然這是客觀原因。魏國在土地面積、人口、經濟等方面都多於和強於蜀國,蜀國可以說在三國時期乃不毛之地,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而魏國(北方)在以前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兵源充足,經濟繁榮,文化科技先進,更重要的是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三國後起之秀姜維、鄧艾、鍾會都來自北方,客觀上蜀國難以和曹魏抗衡。
-
5 # 歷史子午線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一輩子的的理想,在他與劉備見的第一面開始就提出了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隆中對。在往後的漫長歲月裡諸葛武侯嘔心瀝血的策劃由益州出發統一天下的計劃,在經歷實六次由祁山向關中的軍事行動失敗後,油盡燈枯的諸葛亮終於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遺憾的死去。
那麼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計劃隆中對是否只是紙上談兵呢?讓我在本文中分析一下。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先取荊州、後取西川的戰略總綱,那麼這兩地有何意義呢?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一言以蔽之戰略要地,曹操在佔領荊州後江東群臣都勸降孫權,因為一旦獲取荊州便可順長江而下直抵江東,長江天險如同虛設。佔領荊州就可以對孫吳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如果北伐中原成功後就可以乘時平定江東。劉備寧願背上言而無信的罵名也不願歸還荊州,而孫權寧願背上背信棄義的汙點偷襲關羽都是為了這個戰略要地。而荊州屬下的襄陽更是通往中原的大門,後世蒙古鐵騎橫掃歐洲卻在長江與南宋對峙數十年不能獲得寸土,終於在拿下襄陽後南方門戶開啟,再也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步伐。關羽在斬殺龐德水淹魏軍後奪取了襄陽,中原大門被一腳踢開,在前方的曹操大本營許都岌岌可危,感到威脅的曹操幾次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因此關羽獲得了威震華夏的美名。如果不是沒有防備孫權被呂蒙抄了後路,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
而奪取益州更是完全之機,成都平原水旱無憂被稱為天府之國,作為反攻的大本營是再適合不過了。四川盆地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依託有利地形可以以一敵百,而緊靠益州的漢中更是劉邦曾經奪取關中進而擊敗項羽,統一海內的重要地點。
與劉邦不同的是但諸葛亮最終卻至死也沒有進入關中平原,因為在劉邦之前沒有軍事力量從漢中進入關中,依賴韓信的計劃明修棧道迷惑當時的項羽在關中的盟友章邯,而透過暗度陳倉進入關中平原。這條路被韓信走過後,後世的曹魏就在此駐紮重兵防衛,諸葛亮在陳倉城下數次都無功而返。
但進入關中並非只有陳倉一條路可走,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本是聯絡東吳發動戰略大反攻,由東吳攻擊合肥牽制魏軍,關羽由荊州拿下樊襄逼迫西北的魏軍主力回援許都。此時諸葛亮率軍由漢中出發繞過陳倉,由甘肅天水攻取隴西在調頭迂迴拿下關中,但不幸的是卻因孫劉反目關羽戰死,荊州失守而告終。而諸葛亮只能以一己之力北伐,就在即將奪取隴西之時卻因馬謖丟失街亭後路被抄,只能放棄唾手可得的隴西返回益州。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計劃可行性非常高,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吳之所以與蜀漢結盟,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獨立對抗曹魏,而蜀漢也無法自己面對曹魏。因此一旦關羽北伐成功,三足鼎立的平衡態勢就會被打破,而佔據長江上游荊州的蜀漢在奪取中原之後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東吳。為了自保的東吳只能在關羽即將奪取中原的時候在他背後猛插一刀,從而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戰略計劃。
-
6 # 雄觀歷史
有的人一出場就註定了結局,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沒出山之前自比管仲,樂毅。管仲和樂毅是什麼樣的人呢,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稱霸。樂毅幫助弱燕攻打齊國,幾乎讓齊國滅了國。諸葛亮自比這兩個人,可見他是多麼的自負,這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沒有投奔當時實力比較強大的曹操,他是要憑藉自己才能以弱勝強的人,因此選擇了當時顛沛流離的劉備。
在幫助劉備打下川蜀根據地後,他有了可以實現抱負的資本。總是想著能戰勝當時比較強大的魏國。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當時劉邦不就是從川蜀出發,戰勝項羽,從而統一全國的嘛,可是此時的形勢和當時沒法比,況且開始的時候劉邦是屢戰屢敗,最終還是在項羽糧草匱乏,比較虛弱的時候聯合韓信,彭越等兵力,合力擊敗了楚軍,統一了天下。而諸葛亮所處的形勢呢,曹魏實力強大,東吳也不是全力的幫助自己,蜀國當時實力也比較弱,戰勝曹魏毫無勝算。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不顧國內和國外形勢,窮兵黷武,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悲可嘆。
假使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劉備沒有兵敗夷陵。在這樣的情況下打敗曹魏都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況且在失荊州,兵敗夷陵,元氣損傷的情形下呢。
所以諸葛亮興復漢室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是他的自負,害了自己,也害了蜀國。
回覆列表
一、關羽在荊州錯誤的外交操作導致蜀漢丟失半壁國土,只能龜縮西川一角。
二、蜀漢在三國中,最為國小力弱,人口數兵少,賦稅少,戰鬥力後勁不夠。
三、國內益州本地勢力的掣肘不合作態度。
四、夷陵之戰對蜀漢領導層的打擊太大,人才斷檔嚴重,人才匱乏。
五、司馬家族世家奪權,蜀地本土世家望風騷動,對諸葛亮的法家漢族路線的不配合和抵制。
六、第一次北伐錯用馬謖失街亭,導致隴西不能平定。最有希望打出西川北上的一次功虧一簣。
初步總結這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