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比較喜歡孫傳庭。
2
回覆列表
  • 1 # 鹹魚閒聊

    正如題主所說,明末清初那段時期,不管是鎮壓國內農民軍還是抵抗關外滿清鐵騎,也不管大明江山行將就木,都阻擋不了大明朝英雄輩出的事實,如孫承宗,盧像升,孫傳庭,曹文詔,祖大壽,陳奇瑜,史可法,李定國等,他們都在按照自己的性格,以自己的方式闡述什麼是英雄,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雖然他們的努力並沒有保住大明江山,但他們的事蹟卻永久的流傳下來。

    而這些英雄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我最認為應該佩服的便是孫承宗,如果說盧像升,孫傳庭,曹文詔等,他們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將才,那孫承宗便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帥才,戰略家!縱觀歷史,將才可求而帥才難遇,回顧當年漢高祖劉邦,手下雲集了樊噲,曹參,彭越,周勃,夏侯嬰等猛將,卻依然無法窺視天下,只有拜了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才使得劉邦得以一統天下,由此可見帥才的重要性。

    在史學界很多人都認為于謙,張居正,孫承宗先後為大明朝續了二百年的命,雖然有些誇張,卻不得不承認,孫承宗的能力和地位在當時的大明朝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孫承宗的這一生究竟有多傳奇。

    孫承宗是進士出身,不折不扣的文人,在中舉之前,他曾在大同教書多年,大同是當時明朝的北部邊境城市,在大同的這段時間,他常和邊關老兵相處交談,並時常親自考察邊境,所以慢慢的便對軍務有了深刻的瞭解,公元1621年,著名的渾河之戰爆發,雖然白杆軍和戚家軍英勇作戰,奮力抵抗,打退了後金軍一次又一次的攻勢,但無奈因援軍支援不力等原因,最終戰敗,而戰敗的結果相當慘痛,白杆軍精銳盡失,縱橫東南,漠北五十餘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戚家軍也全軍覆沒,渾河之戰成了戚家軍的絕唱!瀋陽,遼陽相繼落入後金手中,時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自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再次陷入危險境地,在這危急關頭,孫承宗向天啟皇帝自請督師薊遼,由於孫承宗的能力很早便得到朝廷內外的一致認可,加之他是天啟皇帝的老師,深受皇帝的信任,於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賜其尚方寶劍,蟒袍服,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可見皇帝對孫承宗寄予了多大的厚望!而孫承宗也確實沒有讓皇帝失望。

    孫承宗上任後,開始全面整頓軍務,並陸續重用了袁崇煥,馬世龍,孫元化,滿桂,祖大壽,毛文龍等文武將領,並將遼東海防之重任交付於登萊巡撫袁可立,在此後的四年間,孫承宗在遼東防守反擊,袁可立在海上牽制後金軍隊,二人當年同朝為官,如今再次攜手護衛大明江山,前景和信心都大大增加。在面對實力不斷得到加強的後金政權時,孫承宗沒有一味的冒險進攻與後金軍隊決戰,而是提出了構築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的統一防線,且三地之間建造多個堡臺,各據點聯合作戰,循序推進的戰略思想,這便是著名的關寧錦防線的雛形,可以說孫承宗對後金軍隊是相當瞭解的,後金軍隊擅長在平原進行騎兵作戰,而這恰恰是當時明軍最不擅長的,所以孫承宗針對後金軍隊的弱點,提出了以關寧錦防線為基礎,循序推進,步步蠶食的戰略思想,在這個戰略思想的支援下,孫承宗先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四十餘座,堡壘無數,訓練兵馬十一萬,製造甲冑,軍用器械,弓矢等裝備幾百萬,陸續屯田五千多頃,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收復失地四百餘里,可以說如果此時大明朝能將孫承宗的戰略貫徹到底,如果孫承宗和袁可立能配合到底,那麼遼東局勢必將發生極大的轉變,可惜的是,他們陷入了黨爭,作為東林黨的一員,孫承宗雖然沒有東林黨文人的迂腐,但閹黨得勢,在朝堂上大肆打壓東林黨,最後孫承宗和袁可立被迫辭去職務。

    孫承宗辭職後,高第上任,一改孫承宗制定的戰略,下令撤銷關寧錦防線,將關外守軍撤回,退守山海關,但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將領堅決抗拒高第的命令,堅持收寧遠抗擊後金,最後取得了寧遠大捷(據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被一炮轟死了),最後高第被治罪,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後,面對遼東局勢的再一次緊張,重新啟用了孫承宗,孫承宗到任遼東後,先後安撫潰軍,凝聚軍心,鼓舞士氣,接著派將領陸續收復灤州,遷安,遵化等地,遼東局勢再次穩定下來,可是由於朝中大臣多次以大淩河之戰(大淩河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決不能將所有的責任歸結到孫承宗一人身上)的失敗彈劾孫承宗,最後孫承宗被迫再次請辭,而後他返回家鄉高陽城居住。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此時已76歲高齡的孫承宗拒絕投降,他率領全城軍民守城,城破後,孫承宗自縊而亡,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皆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可以說孫氏一族生為大明人,死為大明魂,他們用生命闡釋了何謂“忠義”二字!

    孫承宗的這一生無愧於家,無愧於國,無愧於百姓,歷史的浪潮無人可以阻擋,但歷史上總有一些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心中所堅持的信念而甘願做一個純粹的阻擋者,雖死而無憾,因為他們的存在,歷史才會如此精彩,也因為他們的存在,歷史總是那麼的令人扼腕!

  • 2 # 中華始皇帝

    簡單點說,毛文龍。

    以二百人於海上開鎮。發展迅速。招納各類人等,部隊成分複雜。以彈丸懸海外,卻讓後金如骨鯁在喉。雖然跋扈任性,卻以艱苦的生存之道,指向後金七寸。

    袁崇煥書生意氣,以成法誅殺。卻不知非常之時,必用非常之人。

    殺他之後皮島將士離心,再無戰鬥力可言。袁崇煥說他軍餉報的太多,其實之後袁崇煥為了穩定皮島,報的更多。真是作繭自縛,自毀長城。

    本來是誘降後金的地方,自袁崇煥殺毛文龍後,反而出降將了,更有耿精忠尚可喜級別的牛人投降。

    一下此消彼長,明朝從此陷入被動局面。

    以毛文龍統戰的水平,和駕馭複雜成分武裝的能力,確實少見。如朝廷能合理使用,信任支援。後金,只會是後金,絕對沒有滿清。

    袁崇煥的忠奸不論,卻是他一手促成滿清入關,並解決了滿清入關的所有顧慮,尤其以毛文龍為最。

    毛文龍將才卓絕,霹靂手段,恰是後金勁敵。條件成熟,兩面夾擊,滅下後金只是時間問題。

  • 3 # 白耀亮

    在明末最突出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袁崇煥,沒有之一。

    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松、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瀋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鍾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梁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朝野官員,談敵色變。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這種明知險地卻為國家甘願赴死的精神就是英雄的本色。

    天啟五年,太監高第欲撤山海關外之兵,棄大明國土。袁崇煥拒不撤兵,,袁崇煥說“我為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高第只得盡撤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淩河等處兵馬,棄糧粟盡十萬餘石。這種為守國家領土甘冒違反軍令之重罰,以必死之心,以一支孤旅擊敗努爾哈赤於寧遠。此種膽氣豪情,真英雄也。

    天啟七年,袁崇煥又擊敗皇太極於寧錦。自此,後金對大明再無攻勢,袁崇煥以他過人的膽略與智慧扭轉了明朝對後金屢戰屢敗的局面,後金從進攻改成了對峙。而且在袁崇煥有生之年,後金再不敢進犯寧錦。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皆戰神一般人物,除袁崇煥外,無一敗績。足見袁崇煥在明末的耀眼奪目。

    己巳之變時,袁崇煥以九千關寧軍對皇太極主力,第一次在野戰中擊敗皇太極。也足以證明袁崇煥的治軍能力卓越出群。就算袁崇煥死了,關寧鐵騎一直都是明末最有戰力的軍隊。

    這才是真正名將的風采。軍閥毛文龍一死,樹倒猢猻散,漢奸成群。高下立見。其實不願拿袁督師給毛文龍那個打仗全靠吹的山大王去比,有辱袁督師的英名。

    袁崇煥這種讓敵人都敬佩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 4 # 中原樓市

    盧象升!文人出身,上馬安天下!有將帥之才,最後悲壯殉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領著5000老弱病殘,衝向敵陣,悲壯殉國!

  • 5 # 一切終章皆為序曲

    熊廷弼,孫承宗,孫傳庭。

    按照熊廷弼和孫承宗的戰略佈局都是有成果的,畢竟滿清在崇禎殉國之前也沒有攻破入關。積極防禦,是明末可以施行的好手段了,非要積極主動出擊,失敗了那麼多次,還不調整,是崇禎的一意孤行啊。這筆賬算下來,主戰比主守實際上損失了更多,盲目主戰損失了人力,物力,土地,士氣。兩線作戰被動又疲乏,沒有認清形勢,分不清最大的矛盾,哪個是可以緩一緩的,哪個是不能緩的。表面上看,外患是主要矛盾,因為外患消耗的人力物力錢糧,都是要從內部抽掉的,內部不堪重負就加劇矛盾,但是實則不然,外患解決不掉,不僅是因為對手很強,更因為自身的作戰能力差了,內部的矛盾損害了明朝的統戰力,不能提供更強大而且充足的補給,會拖垮掉。漢朝準備了六十年才打敗匈奴,明朝在國力下降的時候,需要調整自身狀態,才能好好的打這場仗。並且外患不能立即解決的情況下也可以儘可能減弱其影響,不是說只有一個辦法解決問題啊。孫傳庭以武力鎮壓內部矛盾,戰績足以當稱國家棟梁,可惜後來崇禎不做好籌劃,光瞎著急。這幾位出色的能力、籌劃,還有忠誠可靠,足夠讓人振奮,其他的幹臣也有不少,對這三位還是很感興趣!

  • 6 # 每日一段歷史

    首推大明晉王李定國。

    明季天下大亂,滿洲韃虜竊據中原,一時明朝文武大員倒戈投降者不可勝數,武有左夢庚,李成棟,劉澤清等,文有錢謙益,馮銓,李建泰等。這些無恥之徒投降以後,馬上成為清朝的幫兇,調轉槍口屠殺人民。史可法,黃道周等人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導致國事日壞。

    令人稱奇的是,起義軍出身的李定國反而對明室忠心耿耿,迎永曆帝繼位於貴陽,在逆流中幾乎是孤軍作戰,奮力抗清,1652年桂林一戰逼死定南王孔有德,衡陽一戰殺死敬謹親王尼堪,大敗滿清八旗兵,取得了明末抗清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史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英雄總是招人嫉恨的,李定國名望太高,反清陣營中,鄭成功排擠他,故意觀望不與他會合,孫可望企圖謀殺他,失敗後乾脆叛變,投降了清朝,儘管李定國打敗了孫可望,但也導致反清軍實力大損,最終李定國孤注一擲的磨盤山一戰又因叛徒出賣,被吳三桂所擊敗。

    敗退緬甸後,李定國仍念念不忘恢復大明江山,誓死不入清朝國土。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事蹟,堪稱明末漢族的氣節之冠,與江陰閻公應元前後輝映。足以彪炳青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電餅鐺如何做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