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明來也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一生征戰七十多場,無一敗績。這樣的戰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白起之所以有這樣的戰績和他過人的謀略是分不開的。

    在一次戰役中,白起親自率領眾將士準備深夜突襲,在戰前,白起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全軍將士禁止吃羊肉,改吃牛肉。將士們不得其解,因為秦國行軍打仗時主要以羊肉為主,而且羊肉所含的熱量比較多,為何這次打仗就不讓吃了呢?

    眾將士這時感到比較疑惑了,白起見士兵們不明就裡,於是對他們說:“知道我為什麼是來視察嗎?因為我聞到了羊肉的香味,一個士兵吃羊肉,香味可以飄到50米開外,那如果全軍都吃羊肉,敵人聞到了羊肉味,我們的行蹤是不是就暴漏了?”

    說到這,眾將士才恍然大悟,同時更加的佩服他們的這位將領。最終,秦軍在這次戰爭眾大獲全勝,從而一舉奠定了秦國的軍事地位。

  • 2 # 闖蕩江湖不自在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一生征戰七十多場,無一敗績。這樣的戰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白起之所以有這樣的戰績和他過人的謀略是分不開的。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役,此戰改變了戰國的格局,迅速削弱了趙國的軍事力量,使得秦國一家獨大。

    在這次戰役中,白起親自率領眾將士準備深夜突襲,在戰前,白起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全軍將士禁止吃羊肉,改吃牛肉。將士們不得其解,因為秦國行軍打仗時主要以羊肉為主,而且羊肉所含的熱量比較多,為何這次打仗就不讓吃了呢?雖說很疑惑,但將士們也都照做了,因為他們相信白起這樣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夜深時,將士們都在酣睡,這時一個士兵嘴饞,開啟私藏的羊肉吃起來,吃的津津有味。羊肉的香味也把身邊計程車兵給誘惑醒了,他們也都想分一口。可是還沒等吃成,白起突然怒氣衝衝的走過來,看到正在吃羊肉的這個士兵,對身邊的人說:“拖出去,杖打三十”

    眾將士這時更加疑惑了,白起見士兵們不明就裡,於是對他們說:“知道我為什麼是來視察嗎?因為我聞到了羊肉的香味,一個士兵吃羊肉,香味可以飄到50米開外,那如果全軍都吃羊肉,敵人聞到了羊肉味,我們的行蹤是不是就暴漏了?”

    說到這,眾將士才恍然大悟,同時更加的佩服他們的這位將領。最終,秦軍在這次戰爭眾大獲全勝,從而一舉奠定了秦國的軍事地位。

  • 3 # 飛魚說史

    打仗前,為何白起下令不準吃羊肉?

    其實這個題目並不準確,並不說白起所有的仗,都禁止士兵吃羊肉,而這次禁止士兵吃羊肉,是在長平之戰後期,白起想要打一次打的奇襲戰,而下的這道命令。

    但白起具體命令的內容,也不是不準吃羊肉,而是所有將士以配發冷食,而且常食的冷肉由羊肉換成牛肉。

    解釋完了題目,我們接著說白起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規定。

    首先,奇襲戰講究的是隱蔽行軍,出其不意,方能取得戰爭的最大勝利,而如果士兵吃飯還生火做飯的話,軍隊的位置就會暴露,你可能會說,煙才能傳那麼遠,煙雖然傳不多遠會消散,但卻很危險。

    古代的烽火傳信的原理不就是利用煙會上升的特點嘛,再說了古代可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高樓大廈林立,那時候平原之上可是能一望千里的。

    其次,羊肉的味道很獨特,羶味可以傳播的很遠,全軍上下如果都吃羊肉,那形成的味道更不容易消散了,再加上風一吹,那麼直接就告訴了敵人:我們已經快到了,等我們吃好羊肉就打你們。

    這不是擺明了讓敵人做好準備嘛,這樣一來白起想打的奇襲戰,也就變成了攻城戰,其難度係數會提升一個層次不止。

    最後,羊肉的味道還會吸引周圍的食肉動物,進而造成對士兵的威脅,畢竟突襲戰是不可能有營壘作為屏障的,和衣而睡,露天而食,吸引來了食肉的狼群,那可是相當有威脅的一件事。

    你可能會說,那吃牛肉不是一樣嘛,還真不一樣,牛肉的傳播能力沒有羊肉強,你可能還會說,動物都怕人的吧,其實這是現在動物的習性,古代的動物,其兇殘程度還是很驚人的。

    為此,還出現了一個關於白起的小故事,有一個愛吃羊肉計程車兵,在作戰中偷偷藏了一包羊肉,等到夜深的時候,自己開始享用美味,但沒多久帳篷裡計程車兵都問到了味道,於是大家一起分享著吃。

    結果,被白起逮了個正著,吃羊肉計程車兵都很奇怪,為何白起能準切地知道自己吃了羊肉呢,白起就說,今夜無風,五十步以外都能聞到你們營帳中再吃羊肉,如果全軍都吃,在有風的情況下,我們的位置早就暴露了。

    於是把這些偷吃羊肉計程車兵都給打了軍棍,由此可見,白起的百戰百勝並不是投機取巧而來,也不是白起選擇必勝的戰爭才打,而是在開打之前早已經把所有會出現的情況都想到,而採取應對的辦法,有備才戰,這就是戰神白起。

  • 4 # 張慌的小包子

    前言

    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裡的人和,廣義上來說,是人心向背,狹義上來看,則指一場戰爭或戰役中,將士的團結程度。而這,則與帶兵打仗的將軍息息相關。

    秦昭王時期徹底推行軍功爵制的改革,落魄貴族身份的白起順應時勢,立下赫赫戰功,在戰國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伊闕之戰,一戰成名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形成聯盟,組建聯軍扼守秦國關隘函谷關,以阻止秦軍東進。此時,秦國丞相穰侯魏冉推薦白起擔任主將,突破韓魏的挾制。韓魏聯軍為鬆散的聯盟,雖有二十五萬人之眾,但相互推諉,誰也不想當出頭鳥,因而人心渙散、貌合神離。

    秦軍素有虎狼之師的稱號,十萬精兵干將皆是勇猛善戰。面對這種情況,白起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術。戰鬥伊始,白起先派一小支疑兵對戰南韓軍隊,使南韓誤以為這就是秦兵主力,當秦韓膠著之時,白起抽調精銳部隊繞到聯軍後方,趁魏國不備,發起猛烈進攻。

    頃刻間,魏軍潰敗,韓軍側翼直接暴露在秦主力面前,戰勢已十分明顯,以致魏韓聯軍軍心大亂、潰敗而逃。最終,這場決定雙方生死的伊闕之戰,以白起殲滅聯軍二十四萬人,佔領伊闕周邊五座城池的秦國勝利而告終

    由此,白起一戰成名,升任為國尉。

    從伊闕之戰可以看出來,白起機制過人、善用戰略,秦軍團結善戰、紀律嚴明。那麼這與長平之戰中,禁食羊肉有何關係呢?

    在此,我們可以按照白起將軍的習慣,梳理一下秦、趙實力與形勢之對比。

    從秦國方面來看

    戰前,其餘六國皆相繼走向衰弱,而秦已將統一納入計劃之中。經商鞅變法的貫徹與實施,秦國獎勵軍功,秦人以驍勇善戰為榮,白起就是順應這一形勢而嶄露頭角的典型代表,換言之,秦國是不缺乏兵力的,年輕力壯的男子踴躍參軍,為秦國戰勝奠定了人力基礎。

    此外,同樣經商鞅變法,秦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社會的生產水平在諸國之中處於領先地位,另,秦土地肥沃,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故而可以提供充足的戰略資源。

    反觀趙國

    表面上看,趙國的實力似乎與秦國不相上下,雖已出現日薄西山之徵兆,但畢竟為關東六國之首,與秦形成爭霸的格局,趙國不可小覷。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趙國的兵力和物力,即可立見分曉。

    趙國地處河北山西一帶,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加之歷來重視商業發展,趙民“不事農桑……仰利機而食”,因而導致農業資源匱乏,無力支援大規模、長時間的戰鬥。此外,趙國雖人眾,但能成軍的精壯勞動力十分有限,在趙武靈王時,僅二十萬左右,至三胡盡滅,才吸納了五十餘萬的胡人入本土,成為趙軍的構成部分。

    然而,一對矛盾卻隱含在內,加重了趙國的負擔,眾多的胡人以遊牧為生,本就不擅農務,現又舉族皆兵,為國作戰,五十多萬大軍一天要消耗一萬四千餘石的糧食,後方務農的老弱婦女,無力承擔如此沉重的壓力。

    因此對趙國而言,戰爭的勝利在於短時而不在於長期,短時交戰,趙軍可憑藉軍隊之精銳強佔先機,但持久作戰,則使趙國面臨彈盡糧絕之風險。

    戰略制定

    由此,長平一戰,擊潰趙國之法無他,分敵主力、圍困而已。

    秦昭王換帥白起後,白起便殫精竭慮、思忖戰術,他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此時,秦軍已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勢,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著趙軍陷入包圍了。天羅地網已布好,最怕的,就是走漏風聲、功虧一簣,白起一方面嚴明軍紀、提防官兵暗地與敵軍串通,另一方面,要求士兵皆食冷食,不許開火做飯,而冷食中,又禁食羊肉。

    這是為何呢?食冷食固然是怕生火做飯,炊煙暴露秦軍位置,禁食羊肉,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羊肉肥美鮮香,即便冷食,也能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當年的羊肉烹飪方法很原始,沒有那麼多辛香調味料擾亂肉自身的香氣,勝在肉質好,所以肉香四溢。多數官兵只認識到肉眼可見的炊煙,卻忽視了羊肉的味道。因此,白起頒佈“牛肉令”,即食牛肉、禁羊肉。

    後來,趙軍中計,被引誘到秦軍的營壘前,秦軍突擊趙軍後方,斬斷其退路,將趙軍圍困在內,結局相比大家都知道了,趙軍四十餘萬大軍,皆被坑殺。

    評價

    其實,放在整場戰役中來看,禁食羊肉是一個太微小的細節了,但正是這細微之處,卻對戰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能使這一軍令嚴格執行下去,也有賴於白起對軍隊的嚴格管理和軍紀嚴明。

    正如開篇所說,戰爭勝利依靠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禁食羊肉表現的正是“人和”這一關鍵要點。見微知著,我們從“牛肉令”的頒佈上,就能看出白起掌握大局的同時也能關注細節,有軍事理論更有實戰經驗,只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白起的結局還是令人十分唏噓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拍攝海邊的人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