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參叔1
-
2 # 雪夜雕弓
首先說說,人們對“學習”的錯誤觀念。
人們往往對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技術技能,才認為是學習。而對於交朋友、玩遊戲、從事團隊活動,人們認為是耽誤時間,甚至認為“不就是玩嗎?!”殊不知,人走上社會之後,影響他們發展的往往不是知識的多少,而是他們的人生態度、社交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抗壓能力、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不是透過讀書、聽課能鍛鍊的。必須透過各種活動來鍛鍊。例如,交朋友能鍛鍊我們的社交能力,團隊活動能鍛鍊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而團隊對抗遊戲能鍛鍊我們的抗壓能力、應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困難的態度。
再說說人們對讀書的錯誤觀念。
我個人認為,書裡面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事讀書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讀書要雜,要博覽群書,這樣我們就會學會從多個不同的視野來看問題。我認為,一個單純的科研人員,如果不懂點哲學和藝術是不能研發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的。同樣,一個音樂家如果不懂哲學、人生甚至歷史,也不可能創作出世代相傳的絕妙作品。甚至,我們研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社會的人間百態,也是在“讀書”。古人不是說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這三者是互相促進的,而絕不是割裂開的。
-
3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幹嘛要“駁斥”呢?
就算是你能寫出一篇(本)“宏偉鉅著”來“駁斥”他們又有什麼用呢?你看《論語》、《大學》、《勸學》……流傳這麼多年了,多少都能說出兩句來,然而又能怎樣?歷朝歷代、任何時期不都會有人不信、不聽、不理會不是嗎?
勸人為善、勸人為學都是好事兒,但是你見過多少人為了這事兒擼起袖子跟人懟的?偶爾玩玩也就算了,千萬別當真!生氣是氣的是自己,你說的再有道理那些人也一樣熟視無睹的。
但是放心,這些人雖然嘴上是這麼說的,但是內心卻並不一定是這麼講的。
把“讀書無用論”掛在嘴邊的人大都是“心虛”的表現——人越是缺什麼,往往越是會表示對此“嗤之以鼻”的態度,以此來掩蓋內心的自卑、心虛。
你見過幾個這麼說的人會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把這些話告訴孩子?並且不讓他們的孩子讀書、學習?現實往往恰恰相反,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教育資源。從早教到學習班再到興趣班再到擇校……越是這種人更加容易出現“劇場效應”的心理!反而是那些會讀書、會學習,懂讀書、懂學習的人表現的更加冷靜,在給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做出的選擇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長遠規劃的。表面上大家都在“親子閱讀”、奔走補習班、興趣班,但是背後每個家庭的關注角度、程度、方式往往是天差地別的!
什麼“讀書無用論”、“分數不代表能力”……這些話你會信嗎?顯然不會,但是你怎麼就相信那些說這些話的人他們也會相信呢?呵呵~~別太擔心了,縱容是有些人真的相信,並且還就這麼做了,那麼說句不厚道的話:這是好事兒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有那麼多人主動選擇放棄、退出競爭,難道不是好事兒嗎?你幹嘛還要想著駁倒他們呢?
讀書、學習有沒有用,這種事兒實在是沒啥好爭吵的,覺得沒用那就不用去做就是了……
-
4 # 酒騎風
其實學習大體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實踐性知識,一類是炫耀性知識。
第一類比如我們利用每天下班的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去讀了一些法律、財務的東西,或者五筆字型這類的東西。甚至比如我讀了一本書,然後講給大家聽。
這些知識的特點在於,我學會了解之後,其實是可以透過我的行為,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並且帶來收益(不見得是錢),改善我的生活的。
那這樣的書,隨便讀。
另外一類炫耀性知識是什麼呢?
比如小時候看98版的《水滸傳》,小孩子看完以後第二天花式聊劇情,但其實連原著都的邊兒都摸不到;再比如我們看了一本《花花公子》,然後大家就忘了廣告了,記得什麼大家都知道。
炫耀性的知識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你瞭解之後無法透過實踐,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
最典型的在於:讀《論語》。
如果你不是依靠所謂的“國學”賺錢的話,讀論語基本上無助於培養你的行為方式,塑造你的品格。別人知道你讀論語,僅僅覺得:
你做了一個正經事。
但這件事本身對你不產生任何的正收益。這樣的書,就不要看了。
但很多人談到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學習那些實踐性的知識,但不去實踐。於是看起來天天在學,但是一點進步就都沒有了。
-
5 # 手機使用者64755238167
自古以來,人們對”學習”讀書”都是格外重視的。在宋代汪誅的《神童詩》中就有這樣幾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說的並不僅僅是要以做官才去讀書,而是任何人讀書都有好處。要求所有人,少小多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那時也就是宋代時期,就已經對讀書,學習引起了高度的重視,使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到後來使讀書學習有了規範化管理制度,即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科考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探花,第三名是進士。同時還結合讀書學習開展了吟詩對詩,對對聯的一這活動。激勵當時的人們要多讀書,多學習。解放以後我們國家對”讀書”學習”更是提上議事日程,每年有數萬名學生透過”讀書”學習”考上大學學府,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的學位和學歷,特別回覆高考以後,中國大學的數量增加了幾倍,使每個學生都有上大學的機會。然而由於近些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使一些人的奮鬥精神退化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他們追求的不再是如飢似渴的”讀書學習”,而是追求的是金錢觀念,只要能掙到大錢,就是我的目標,用不著再”讀書”學習”了,那是一種即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的事,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原因呢?我認為有以下4種情況:一、上不上學都一樣,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這些人家境比較殷實,有背景,能透過關係找到工作,殊不知,即使進了機關就傻眼了,幹啥啥不行,學啥啥不會,在機關寫寫不成,說說不成句,競爭上崗哪個科室都不要,沒辦法只有把把門,分分報紙,一輩子提拔無望!二、自家有企業,財大氣粗。認為學習”讀書是浪費表情。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曾有一個同學拍著胸脯說:上學有用嗎?還不是掙那幾個錢,你看我開的是寶馬,住的是別墅,你們不行吧?白喝墨水了吧?殊不知,他高興的太早了,就目前來看,國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用不了幾年一些老企業將統統會被淘汰,你所掙的錢能用到幾時,還真是個未知數。三、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考慮後果。一些家裡經濟實力雄厚的啃老族,這些人觀念落後,“”坐井觀天”沒有長遠打算,混一天算一天,不考慮後果,更不想讀書學習也吃不了這苦。四、不想學習,只想弄個學歷證。沒成想學歷證不好弄了。他只好花錢買一個假學歷證,拿著假學歷到處招搖撞騙,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到哪個企業幹不了,兩天就露餡,有個企業讓他用電腦做個統計表,結果做不出來,當時就被淘汰了,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綜合以上事實,我認為對這些人的駁斥不是一二天能奏效的,這是一些觀念上,意識形態上的錯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在他們的意識中比誰都清楚,將來的後果是什麼,對他們而言。只有透過輿論對他們進行宣傳,駁斥,要透過真實的典型事例,讓他們有所動心和悔悟,更重要的是要從源頭杜絕讀書學習無用論思想意識的蔓延,從而在出現新一論對讀書”學習的錯誤認識。除此之外,也只有讓他們看到真是的後果才肯罷休,華人的觀念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見兔子不撒鷹,也只有等待那一日千里的科技大潮的到來,讓他們在日新月異的潮水中等待被淹沒吧!請記住!知識永遠都是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的最好法碼!
-
6 # 智聯校園
最主要的誤解就是: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學習”和“讀書”就是上學、學習技能的代名詞。舉個例子吧,每次家長談及“學習”和“讀書”,大概都是這樣的場景:我家孩子學習可好了,考試班上前幾名呢。我家孩子讀書讀不進去,每次都考倒數。
以此看來,就可以看出當今社會把“學習”、“讀書”和考試、排名、學歷等應式教育的產物掛在了一起。
提到“讀書”,人們還會想到只會讀書不會談念愛的書呆子,滿口都是書上的言語等等,對“讀書”誤解頗深。
那麼讀書和學習究竟意義是什麼呢?
1、開闊視野
脫離了接觸最多的課本、教材、習題這類紙質書,很多人大概都不讀紙質書了吧,當然咯,網路文學也不算在內,這樣看來,更多的人一年都讀不了一本書。
在一本本經典名著中,是否對錯、社會對映等都會在其中被表達,各個故事都躍到眼前,開闊了眼界。特別是像《三體》之類的科幻小說,讀完彷彿已經在那個三體世界和宇宙太空裡走了一遭。
2、靜心思考,鑄就價值觀
讀書可以靜心,可以讓時間慢慢流過書本,文字和思考在腦中留過。雖然讀過的書都會忘記,但其實其中的思考已經融入你的大腦和血液,在你談吐中展現出來,也自然慢慢影響你的價值觀。
和觀念不同的人辯駁最費力。
讀書和學習越是和教育扯上關係,就會帶來個人的不快樂,排名、分數、競爭等讓人緊張,可是讀書本質是件讓人開心的事情。有什麼比一個人捧著一本喜歡很久的書,沐浴在Sunny下,迫不及待的一頁又一頁翻看更開心的體驗嘛?讀書不是上學,學習也不是隻有上學這一個途徑。
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網際網路了,如果一個人不會使用網際網路,恐怕都沒辦法在城市生活。網際網路帶來了網課、學習教育app,上學是獲取知識的途徑,網課同樣也能獲取知識,所以學習和上學不能劃等號。
回覆列表
學習在今天被狹義的理解為吸納知識,這是錯誤的。吸納知識只是一個前提和基礎,建構和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才是目的,格物致知就是此意。換言之,增加知識的目的在於簡化認知。
基於這種普遍錯誤的理解,青年人讀書呈現兩個極端,極端有用和極端無用之書——要麼全是實用性書籍,哲學、歷史、人文等書一概不看,因為和賺錢沒有直接關係。要麼就是掉書袋式的鑽進某些知識領域裡雕琢細節,全然沒有宏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