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陌子墨
-
2 # 詩尚凝寒
這個問題很簡單,卻也複雜。
秦始皇下令“書同文”時,七國文字都有差別。同樣從西周繼承下來的文字,各國強大後便不遵從,這正如車不同軌一樣。
從史料來看,夏、周、商並無太大交集。周人先祖居西歧,與商人中原相去甚遠。商人始祖居山東與河南交界一帶,離夏王朝較近,是以才有太康失國,有窮氏后羿代之。
如果作為少數民族,未建國前很少用到文字,例如蒙古人建國前,後金建國前。
周人作為農耕部落,並不是商的附庸國,但也需向商朝貢,與其他諸侯交往。在周部落日益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自己的文字。特別是周文王時,己準備與商抗衡。周武王正式稱王,至少這時周朝的文字已經定型,武王作《泰誓》《牧誓》,均有文字記錄留下。
但周與商如此之遠,文字必然異同。周滅商後,並未完全繼承商人文字,但必然會對本國文字產生影響,加以改進。當時的文字發展,一是造新字,二是簡化象形文字(向會意、形聲)發展,以便於書寫。
現在周朝文字一般稱為金字,即鑄在金(銅)器上,但實際上更多的文字是刻在竹簡上,只是竹簡文字很難保留下來。
老子曾為東周守藏室之吏。許多書籍竹簡,只有周王室才有,是故孔子才會問禮於老子,實際上是翻閱古書。有人把周藏書偷到楚國,害得老子丟官,才有了西去函谷。
金文是泥範造成的,書寫比較流暢,但並不能代表周朝文字正確的刻寫方式。
春秋時期,楚國首先(發明)使用毛筆,其關鍵是楚國有豐富的松林,可以提煉油墨。用毛筆書寫自然與刀刻筆鋒不同。
然而自商代甲骨文至西漢初年,刀筆吏的主要工作,仍是用刀在竹簡上刻字,所以大篆、小篆與甲骨文一脈相承,我們至今仍稱“篆刻”。隸書之後,就多用毛筆了。
-
3 # 神奇之門
因為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型,字形大致一樣,所以說它們屬於一個體系。
周朝應該比商朝的整體文化層次有所提升。古代的先民都是透過多年的生產,生活中吸取經驗從而改進提高。
-
4 # 點石教育永生
金文和甲骨文不屬於一個文化體系,甲骨文自成體系,金文和石鼓文等屬於篆書。
金文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要高於甲骨文。
"甲骨文。
商周時期,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稱為甲骨文。骨頭堅硬,所以刻的筆畫瘦硬,細而直,筆畫也不是太複雜,都是因為刻之不易。
據殷墟博物館的人員介紹,當時的龜甲,都是來自東海的海龜,因為朝貢還是貿易不得而知。
金文。
銅在上古叫做金。
殷商時期製造大量的青銅器,青銅器有花紋裝飾有文字,著名的比如像司母戊大方鼎。因為類似今天的翻砂鑄造,所以在模具上字的筆畫比較粗深,鑄出來的文字才能較好的顯現,於是筆畫比較豐腴。
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週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表現雄渾典麗之風格,內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為此期最典型之傑作。
而至昭穆之後,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於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為嚴謹端正。
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為此期之代表。
在砂模(那時用的是粘土模具)上寫字,要比在龜甲獸骨上刻字輕鬆得多,文字數量增多,更加講究美觀,因為鑄在青銅器上還要講究裝飾效果,因為書寫的方便,不僅筆畫講究,字型字形講究,文字的數量也比從前豐富了許多。
所以,金文的藝術價值要高於甲骨文。
-
5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商字,同化了一切東亞內地民族。姬周人借用《商字》之後,加以改造和補充,形成《華字》。用上華字,就成了華人。最後,再增加到80000多字,就成了漢字。用了漢字,就等於被漢人同化。
-
6 # 一老沈一
“文化體系”是個比較含混的概念,是問殷商甲骨文和兩週金文有沒有繼承關係嗎?如果是這個意思,答案是肯定的。
周滅商,然後延續了七八百年,文化水平自然會比殷商高了很多。
一甲骨文,是指主要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的獸骨龜甲上契刻的文字。其他地區和周代,亦有甲骨文發現,但數量不多。
這些獸骨龜甲共發現了15萬餘片,從上面蒐集了5000餘個文字。現在釋讀的有2000餘個。裡面有一些專用族名族徽、人名地名。除此之外,與後世有關聯的字約1490個。
古文字學者,包括外國的,一致認為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雖然還有明顯的象形特徵,但已體現出明顯的“符號化”傾向。1490個與後代有關聯的字裡,百分之三十二是形聲字是最好的證明。
二對於甲骨文的發展,董作賓先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將其劃分為五期——
第一,盤庚以後的二世四王;第二,祖庚以後的一世二王;第三,廩辛以後的一世二王;第四,武乙以後的二世二王;第五,帝乙以後的二世二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出了將甲骨文分為三期的看法——早期,從武丁開始;中期,從康丁開始;晚期,從帝乙開始。
這個劃分,得到了更多學者附議贊成。 (殷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
三金文,是指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文字。這個說法,最早起於漢代,因為上古時期稱金屬銅為“金”。
金文,不過是“書寫”的材質載體與甲骨不同而已。儘管因為多使用鑄造的方法,字型形態上與甲骨文的契刻而有所區別。金文之字與甲骨之字,並無其他不同。而且,已發現的最早金文,與已發現的最早甲骨文,處於同期。
武丁時期的婦好墓中,發現了20多件青銅器上刻有“婦好”的銘文。這足以證明,甲骨文和金文,不外是同一種文字的兩種“書寫”方式而已。 (周代青銅器及銘文)
四早期的青銅器銘文,常常只有二三字;殷商末期,才出現四五十字的銘文。
武王滅商之初,青銅器銘文的風格沒啥改變。後來,周人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銘文風格——西周中期,青銅器銘文的篇幅及格調,都和殷商有了明顯不同;到西周晚期,出現了毛公鼎那樣長達497字的銘文鴻篇。
及至東周,青銅器銘文漸有兩極分化趨勢——一類著力追求以前那種繁縟典雅的式樣,例如春秋時期的叔夷鍾、戰國時期的中山王方鼎、中山王方壼是其代表。這一類銘文,屬正宗廟堂文字,是金文中的“官府文書”,大江南北和黃河上下皆是如此。 (周青銅器銘文)
另一類,則向簡單方面發展,刻款的銘文日趨流行——潦草的刻款、訛誤訛變多有,以致不易辨認。有的刻款,像是產品說明書或者廣告,記載的是青銅器的重量和容量等等。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國時期文字的通俗化程序加快。學者們稱之為“文字異形”。 無論如何,不論從文字學角度,還是從書法發展角度,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同根同源。只不過金文的流行時間,比甲骨文長了幾百年而已。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兩種“書寫”方法不同的字型,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
五關於“文化水平”,也是一個需要界定的概念。
文化,可以指一定社會階段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可以作為考古學概念,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用來表示一個人、一群人的受教育程度。 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兩週時期的“文化水平”,都要遠遠高於殷商時期。
從生產水平來說,殷商時期已經懂得了用犁耕地,不過拉犁的不是牛馬等牲畜,而是人,一般是奴隸。但到了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牲畜犁耕。 (商代青銅兵器)
恩格斯說,不在於人們生產什麼,而在於人們用什麼生產。中國在殷商時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但當時的青銅,一是用來鑄造大型禮器——鼎、爵、盉、簋等等;二是用來製造兵器——斧鉞鉤叉等等,而很少用於生產。
到了周朝,不但青銅被用來製造工具,而且在春秋之際,進入了鐵器時代。 郭沫若認為,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是劃分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關鍵性標誌,這是很有道理的。
六從精神財富層面說,殷商和兩週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周人說,殷商已有“典冊”。的確,古文字學者們大多認為,甲骨文時期,其書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毛筆,只是寫下來的東西不好儲存,陰差陽錯的只有甲骨文流傳了下來。但即便如此,當時的文字,肯定只限於範圍很小的貞人集團掌握——歷代商王很可能都是“文盲”。
周朝則不同。尚書,儘管有古文和今文、真和偽的爭議,但本於西周應該沒有問題。
周代有《詩》、有《易》,有《春秋》,有《論語》,有《老子》。還有《左傳》等三傳。 百家爭鳴很能說明問題。突然湧現出那麼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等等。這顯然是殷商絕對不可比擬的。
天文、曆法、醫術等等各種形而下學,兩週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階段,依然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果說,殷商時期還處於“學前班”水平的話,到了周朝,至少也到高階小學階段了吧。
回覆列表
甲骨文和金文是不是一個文化體系,這個不用研究,一眼便知。同一個字,字形筆畫基本一樣,肯定是一個體系。書寫上,刻在甲骨,更費勁。而金文是銘文,是先鑄模,顯得更流暢。
關於商周文化的比較研究,有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考察現代漢語“商人”的內涵,已經比較接近商文化的內涵。商人滅國後,周王朝把商遺民一分為二,國祚奉於宋(今商丘),國器存於衛(今新鄉、安陽、濮陽一帶)。衛國最後一位商文化大師遽伯玉,讓外孫子貢,拜在孔子門下,子貢成為儒家首席外交家,儒商鼻祖。鄭國子產、衛國遽伯玉,魯國孔丘,三家融合為儒家,從此商文化藏於中國文化主流,成為不可分的一部分。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去世前七日,最後一個來看他的弟子是商人子貢,大徹大悟的孔子道出了儒學的源流:昨天黃昏我夢見坐在夏、周之柱間的殷商之階,祭奠祖先,我的祖先是商人啊!
(原文;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可以說,周文化融合了商文化,非得論高低,就是關公戰秦瓊的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