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水1320
-
2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這問題聖人都做難,既然提出來了,試著分析一下。
中午的太陽不是比早晨遠,相反比早晨近。因為中午Sunny近於垂直照射大地,早晨近於沿地球球面的切線照射觀察者,這樣早晨Sunny需要穿過的大氣層的厚度是中午的三倍多。太陽之所以看著早晨比中午大,並不是因為距離,而是因為參照物。
大家應該知道,將一個物體放在一些較大的物體附近,物體顯小;放在一些較小的物體附近,物體顯大。早晨,太陽剛露出地平線,放眼望去,太陽附近看到的是地平線上的建築物、樹木等,與這些建築物、樹木比較,太陽就顯得比較大。中午,太陽高懸,在太陽附近只能看到遼闊的天空,比較起來太陽就小了許多。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姚明的妻子葉莉身高1.90m,在普通人群中已是鶴立雞群,站在姚明身旁就顯矮小。我們這裡有句俗話:站著不買,撂倒不賣。說的是買賣樹木時,買賣雙方對一棵樹站立時與伐倒後心態的變化。站立時,自覺不自覺的就與附近的樹木比較,顯得矮小,會覺得樹的主人要的價錢太高。當將樹木伐倒後,樹木附近就變成低矮的花草,看起來樹木就粗大起來,樹的主人可能就會覺得先前的價錢有點虧。
至於太陽比早晨熱,與距離太陽的遠近也沒有直接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北半球近日點最冷,遠日點最熱,是因為遠日點Sunny直射北迴歸線,近日點直射南迴歸線,斜射北半球。同樣,早晨,Sunny斜射大地,穿過的大氣層厚度較大,Sunny被大氣層散射吸收的較多,中午,Sunny近於直射大地,Sunny被大氣層散射吸收的較少,在地球上觀察,中午的Sunny就比早晨的強烈。
-
3 # 時空通訊理論上說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太陽要離我們近一些,但太陽看起來大小和冷熱感受與這一點遠近沒有關係。
太陽距離我們平均1.5億公里,地球直徑才12756公里,即使差一個地球遠近,也才11759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差距你能夠看得出太陽的大小變化?何況早晨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並沒有差一個地球距離,充其量相差地球半徑吧,就是2萬多分之一了。
這一點點距離差距不會影響到我們看到的太陽大小變化,也不會影響到太陽對地球的溫度影響。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早晚看到的太陽會大一些紅一些,中午的太陽會小一些而且更熱一些呢?
原來這有幾個原因導致,一是視覺誤差,而是穿越的空氣厚度不同,三是受熱面積的不同。太陽早晚看起來更大,中午更小,主要是由於視覺誤差導致的。人眼睛看物體會發生錯覺,這個錯覺就是會自動與周圍景象比較。
你可以在一張紙上畫兩個一樣大的圓圈,一個是白色,一個是黑色,我們往往就會認為白色的更大,黑色的更小;在黑紙上畫白圈、在白紙上畫黑圈,兩個圈一樣大,但看起來黑紙上的圈會顯得大一些。
這就叫光滲作用。早晨天還不是很亮,太陽昇起時在暗淡的天空顯得很突出,就像一個白色圓圈畫在黑背景上,看起來就大一些。
把兩個同樣大的物體,一個放入比它小的物體中,一個放入比它大的物體中,我們看到的前者就顯得大一些,後者就會顯得小一些。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與周邊景色相映成趣,人們的視覺透過大腦會只覺得與周邊環境作為參照物,太陽在其中就會顯得很大很亮;到了中午,太陽高懸空中,在空曠的天空就是一個太陽,沒有什麼對比,看起來孤零零的就很小。
還有太陽透過厚厚的大氣折射,也會變形晃動,甚至產生透鏡效應,看起來就大一些。就像我們把一枚硬幣扔進水裡,在波光晃動間,看起來也會大一些。
太Sunny譜可分為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些顏色混合在一起,我們看到的就是白光。這些不同顏色的光波長短是不一樣的,在透過大氣時折射衍射散射的狀態不一樣,早晨的Sunny是斜著射過來的,透過的大氣厚度要比中午厚很多,因此Sunny被折射散射衍射就更厲害。
紅色光的波長是最長的,最不容易被散射和衍射,穿透力最強,就更多的到達我們的視網膜;而其他顏色的光在經過厚厚的空氣時,被吸收散射過濾掉了很多,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紅紅的太陽。
利用紅顏色穿透力強的特點,人們設定的訊號燈、警示燈等基本都是用紅色。
中午太陽直射,穿過的空氣就薄很多了,我們看到的就是白色的Sunny。
早晨的Sunny溫和涼爽,中午Sunny則強烈熱人,除了上述Sunny斜射和直射,透過的空氣厚度不一樣以外,還有一個照射面積的問題。Sunny斜射時,同樣的能量照射在地面的面積就更大,單位面積分配到的熱量就要小一些;反之Sunny直射,同樣能量照射的面積就更小,單位面積得到的熱量就更大,所以中午就要熱很多。
我們可以做個實驗,用手電筒照地面,垂直照和斜著照地面的受光面積肯定不一樣,但手電發出的能量卻是固定的,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早晨起來,大地經過一夜的散熱降溫,當然就涼爽了很多,隨著太陽的照射,大地和建築物不斷地吸收積累熱量,越積越多,當然就會越來越熱。
其實地球的春夏秋冬也是這個道理,並不以距離太陽的遠近定冷熱。地球的遠日點與近日點遠近相差500萬公里,比早晨中午與太陽距離差距大多了,但還是對我們感受到的氣溫沒有多大關係。我們北半球還正好相反,距離太陽最近時反而是冬天,距離太陽最遠時卻是夏天。
這就是太陽直射和斜射的原因造成的。由於地球自轉軸有一個角度,自轉赤道與公轉黃道就有一個夾角,這樣在地球上就形成了一個南北迴歸線,太陽的入射角度就會發生變化。
太陽直射時就是夏季,斜射時就是冬季,兩個不斜不直的季節就是春秋兩季。而我們北半球的夏季,正是地球軌道的遠日點,冬季是近日點,南半球則相反。
地球的兩極更說明了這個問題,那裡永遠是冰天雪地,就是因為太陽對那裡永遠都是斜射或者很難照射到。
-
4 # 映象科普
題目中所問的這個問題,不就是著名的《兩小兒辯日》麼,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時還專門去問孔子,而孔子也不能決斷。
話說是這樣的,孔子在外出遊學途中,見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於是湊上前去問他們為何事所爭論,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地球近,而正中午的時候距離地球遠,因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太陽看來更大,像一個車軲轆,而正中午的時候太陽看起來小多了,像是一個圓盤,按照遠小近大的原理,太陽應當在剛出來的時候距離地球更近。”
但是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小孩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這樣說到:“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氣溫相對低,還很涼爽,而正中午的時候,太陽甚是毒辣,居其中有如探湯,按照近熱而遠涼的道理,不是應該正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更近嗎?”孔子一聽這兩個小孩子的辯論,覺得兩個人所說都有道理,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如何去決斷到底誰錯誰對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正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表是更近一些的,但是這個距離的變化,實在是微不足道,因為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跟太陽之間的距離差也不過才公里,而日地距離足足有1.5億公里,這麼點距離差,顯然不是造成溫度以及大小變化的主要原因。先說溫度的變化吧,其實溫度的變化,主要跟太Sunny在單位地表的照射功率有關,日出之時,太陽斜照地面,單位面積上的太Sunny功率大打折扣,而到了正午時分,日光直射大地,單位面積上太Sunny功率達到最強,所以地表溫度也就最高了。
至於說太陽大小的問題,這個就跟大氣層有關了,我們知道地球大氣層有10千米之厚,而我們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的功效,地球的大氣層,實際上就像是一個凸透鏡,太陽初升之時,相當於光線從凸透鏡的側面照射進來,這個時候放大是最為明顯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人眼所看見的,有時候未必是真的,日出之時太陽的參照物是樹木地面建築,太陽顯大,而正午之時太陽背景是廣闊的天空,太陽看起來顯小,實際上太陽跟地球之間的距離,變化是很小的。 -
5 # 宇宙v空間
圖中你可以看到太陽發出的光線!呈現為白色,經過折射的光線為黃色(代表早晨),另一個則為藍色(代表傍晚)!
(黃色)早晨:太Sunny分為7種顏色,當太Sunny在早晨的這一時刻,你可以看到光線與你所在的大氣層為平行,因此在光中紅色的波長要明顯大於其他波長,而且早晨的時候光的折射角度幾乎和大氣層平行,因此你看到的太陽比中午更大,更紅!
(白色)中午:當時間到達中午的時候,你將會和太Sunny成直射,因此這時候光的波長都相同,而太陽則會呈現出白色,並且你所看到的太陽也要比早晨的小,但是它卻更為的明亮!
(藍色)傍晚:和早晨的同理!
因此你可以看到,這是由於太Sunny的折射幅度產生的視覺效應,當然如果你想要去驗證的話。最好帶著太陽鏡,千萬不要去直視中午的太陽,否則你將會失明!永遠看不到這美麗的世界!
回覆列表
旭日東昇漫天紅,總是太陽雲中明。通常用我們的肉眼觀察太陽,早上的太陽看起來比籃球還要大點。到了中午太陽看起來又如排球般的大小。為什麼人們早晚和中午看到的太陽,總是感覺到有大小?早晨天邊比較昏暗,在暗淡的背景陪襯下,太陽更顯得大一下。而到中午則晴空萬里,天空亦常光明,在這光亮無比的背景陪襯下,太陽看起來就好像被早晨的小。這就是說背景暗明的不同,造成太陽在暗淡的空中,更明亮也顯得看起來感覺比較大。要麼反之。還有早上從地平線冉冉升起的太陽,其光線是斜射到我們的視覺。而到中午,太陽卻是直射到大地。正是早晨太Sunny斜射,其光線到達地面之前,在大氣層中穿過的距離更長。經過大氣層的反射,使太陽看起來稍橢圓形,胖乎乎的比中午的大。當然從不一樣的角度看物體,人們的肉眼總會產生錯覺,這種錯覺的影響,便大腦產生了不同的感覺。
至於早晚涼中午熱,早上大地的熱量,經過慢長的夜晚,早已散失殆盡。儘管太陽很紅,其光線都是順著大氣層平射,很少直射到地面。沒有地面對光的接收,當然不會溫度高升。到了中午,經過幾個小時的預熱,此刻烈日當空,光線直射到地面,大量的熱量比地面吸收,吸收的同時,遺出的熱汽則會瀰漫地面,所以每天午後都是溫度最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