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茶趣
-
2 # 恆蘇
感謝提問,藉著回答這個問題,在感恩節跟大家談一下感恩。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越來越多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特別是陌生人之間存在著透著寒氣的冷漠,的確,這種感受著實讓我們每一個人品嚐著美好生活中些許苦澀的無奈。
要消除這種無奈,你和我都曾經付出過無數次的努力,我們的努力中更多的是,一邊相互指責著,一邊異想天開地奢求著每一個人都改掉自身的缺點來適應我們未必合理的願望。
事實證明,那些曾經的努力和正在進行著的嘗試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只有事與原違的悲傷。一個“誰都想改變別人”的群體,最終的結果就是“誰也改變不了別人”。(當然,從屬關係中上級改變下級以及人們之間正當的指正除外)
由此看來,除了正當的指正和批評之外,每個人一味地指責、抱怨和奢求,對群體的文化產生不了什麼積極的影響,改變一下思路,每個人都嘗試一下改變自己,像關注別人的缺點那樣審視一下自己,一定會尋求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改變自己 → 影響別人 → 改變環境。
至於改變自己的難度我們姑且不去探討,影響別人,除了自身良好的帶頭作用之外,最有效的無非就是激勵了。正所謂,人們不去做我們要求的,而一定會去做我們考核的,更會心甘情願做我們所激勵的(人們不會做你要求的,會不得不做你考核的,更會心甘情願做你激勵的)。
通常情況下,激勵手段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在乎成本的你我不捨得用太多的物質去激勵別人去做我們所期望的正確或者善良的事情,那麼我們就索性在低成本的“精神激勵”上多做做文章吧。
眾所周知,“讚美”是最典型的、成本最低廉的精神激勵,不僅做領導的善於這種激勵,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別人做了自己所期望的事情之後,會用“讚美”來激勵他持續做下去,起碼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嘗試過這種手段吧。比起硬性地要求別人去改變,善於發現並肯定對方的優點,有意識地去施加“讚美”,恰恰是變相“責令”別人收斂缺點,延續和發揚優點的有效激勵手段。
然而,儘管幾乎每個人都懂的並且掌握了這種激勵手段,但是,真正有意識地、甚至養成習慣運用這種手段去正面引導別人的人並不多,否則,這個社會也就不會存在這麼多讓我們不太如願的抱怨了。
無須贅述,“讚美是一種激勵”這個道理再淺顯不過了,人們之間只是存在運用和意識上程度的差距而已。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個很少有人能夠善於駕馭,甚至很多人還未曾意識到的激勵手段,那就是“感恩”。
“感恩”,無論是作為性善論中人的一種本性,還是作為傳統文化的基因或者現代文明的薰陶的結果,終歸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言行中隨時可能自然萌發的一種優良的東西。這種優良的東西雖然存在於這個社會中,但是似乎越來越多的抱怨、指責甚至對抗的現象的確也在提醒著我們:社會文明中目前最匱乏的,也恰恰是本該被弘揚起來的更濃郁的“感恩”的氛圍。
以往我們正式談論起“感恩”,要麼認為那只是一種由著自己的情緒自然流露的態度,要麼認為那只是一種與平民毫無關聯的附庸高雅的高尚品行,要麼認為那只是一種物質或精神上既得利益的損失。會產生各種的不情願,進而逐漸形成一種“付出後斤斤計較,得到後心安理得”的“性惡論”的人性迴歸,使得我們蒙受恩惠之後很少心甘情願地惦記著去回報。
即使華人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說法,更多的時候說的跟做的似乎是兩碼事。我們難免也會經常這樣嘀咕:湧泉相報?就是加倍償還唄,除非是被迫或者有求於對方!等價償還嘛,跟做交易有啥區別,得看咱心情好與壞······姑且不談那種加倍的償還,的確,更多的時候我們連那種等價的償還都會當成一種吃虧的事情。
所以,這樣建議大家去“感恩”的話,想必難以徹底洗刷“自私”的我們還是有理由堅決地拒絕。
熟不知,華人還有“禮尚往來”這一說法,人類已經進化得足夠聰明,沒有幾個人會心甘情願地總去花錢招待一個從來都不會埋單的朋友。只有那些在物質和行為上善於“舍”的人才會使別人在我們需要你的時候心甘情願地為我們付出,才“得”得更長久。就像“讚美”的激勵作用一樣,那是一種“恩恩相報”的良性激勵態勢,這種“舍”與“得”週而復始的迴圈,使得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利益的合理“輪迴”,引導著大家共同營造其樂融融的良好氛圍。
說到這裡,有人會認為這只是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上勸誘大家去感恩,覺得“感恩”無非就是週而復始地進行物質和行為上的相互償還,等同於狹隘的交易。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在乎透過感恩賺到便宜,這裡之所以提到這些利益的“輪迴”,畢竟可以讓大家知道:感恩至少並不像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那樣是件“吃虧”的事情。我並不是在強調“物質和行為感恩”的必要性,而是在試圖讓大家認可它的合理性。
我試圖用這些見解首先告訴大家一個最淺顯、最原始的“感恩”道理,更高層次的“感恩”並不一定是進行狹隘的物質和行為的償還。反過來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看,也並不是所有人施恩之後都圖謀蒙恩者一定要等價或者加倍地進行物質和行為的償還,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因為內心有愛而心甘情願地去付出。比如,請朋友吃飯或者幫助別人做事,就像給親愛的家人買生日禮物一樣,只要接受的人足夠開心,即使物質和行為上付出了再多,內心收穫到的自然是一種用愛換來的快慰。而且,我也相信絕大多數人在宴請別人吃飯之後並不一定要盤算著下次對方會在什麼時候、花多少錢回請自己吧。
由此可見,有些時候刻意的等價或加倍償還的“報恩”行為反而是沒有必要的。但是,這並不是我們不去踐行“感恩”的理由。
最簡單、成本最低廉,也是最有必要的“感恩”,就是對愛的資訊及時予以反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立即表達出我們的感激。做到這一點根本就不難,剛才我已經提示給大家,更多的人為我們施加了恩惠,做了我們所期待的正確而善良的事情,往往是那種有愛的付出並不貪圖我們等價或者加倍的償還。但是,有一點是大家不能忽視的,絕大多數人即使內心揣著再無私的愛,至少期待著蒙受自己恩惠的人能夠覺察到“恩”的存在,並且能夠在認可的基礎上有哪怕再輕微的表達,那種表達,不一定是言語,也許只是眼神裡流露出來的、發自內心的認可。那樣的話,付出(施恩)都會得到一次有效的激勵,一定會在下一次時機到來的時候,心甘情願地再次為我們做出正確而善良的事情。(人們幫助你往往並不需要等價回報,但絕對100%會期待你的認可和感謝)
在現實的普遍社會交往以及團隊合作過程中,事實上我們的確經常在蒙受著有愛的付出。但是,我們又經常會感覺到那些蜻蜓點水的恩惠往往會轉瞬即逝,我們老是遺憾甚至抱怨人們為什麼沒有耐心持續對我們友好。其實,根源就是我們實在真的很不善於把握住來自外界的恩惠,不能夠把恩惠挽留在我們身邊,來時刻焐熱我們怕冷的心。
當然,以上只是對大家的一些建議,刻意地償還會變得生硬而多餘,過度讚美就會成為虛假的奉承。“感恩”也需要恰到好處的度,而且一定要懷著良好的目的。只要我們內心能夠感受到愛並且產生感激,用對方能夠覺察到的更含蓄的方式表達出來,畢竟有很多人也在憑藉更高的情商,透過含蓄但足以讓人對方覺察到的 “感恩”方式來激勵並感召著正確和善良的行為。
總而言之,感恩,是一種高尚的利益輪迴,希望所有人都善於以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身的感激。感恩也是一種激勵,它能激勵別人把正確和善良的事情和持續做下去!
-
3 # 聚美優品對接
我們應該感恩,很多的磨難是發生在年輕的時候,讓我們更早的開啟智慧,從容的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新的一天,盡全力,不僥倖。
回覆列表
古時候,晉國大夫魏顆,沒有讓父親的小老婆給父親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這小老婆的父親已經死了,然而靈魂也感動了,在戰場上把草打結,絆倒秦國大將杜回,幫助魏顆取勝來報答。東漢人楊寶,童心未泯,救助一隻受傷的小黃雀,小黃雀傷好後,叼來四個玉環來報答楊寶救命之恩。這個報恩的故事好多人都不大知道,最著名的是韓信報恩的故事。
當年韓信落魄的時候,實在是找不到事幹,失業餓肚子。餓極了跑到城邊釣魚充飢,釣魚肯定不是韓信的專長,肯定是釣不著。結果,有一個洗衣服的大媽看著他可憐,就把自己帶的便當給韓信充飢。功成名就之後,已經是齊王的韓信感念漂母的一飯之恩,竟以千金相贈。
還有一個岳飛的故事,小青年岳飛,投軍報效國家,沒經驗,沒資歷,沒靠山,沒關係,卻被宗澤老帥賞識,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所以嶽元帥要感念宗老師的知遇之恩。這個是職場報恩的典範。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增廣賢文裡的名句。被世人所熟知。也是報恩的標準。就是以多報少。尤其被江湖人推崇。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挨刀的時候需要有人來救嗎。
如果自知不能湧泉以報,就會把承諾往後推到來世,來世做牛做馬也要報答。可見報恩關係到一個人的信義。我們要是罵人,就罵他忘恩負義,這在古人是無法承受的罵名。所以要知恩圖報方是做人之本。
到了現代,契約制度流行,我給你什麼你回報什麼,都在合同裡白紙黑字寫的清楚。按道理不用感恩了,但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紮在施恩者的心裡。不是合同裡的報答所能報的。於是,我們在新聞裡屢屢看見師徒反目,合夥人鬧掰。
在職場上,老前輩要大罵後輩,不知道感恩,沒有我提攜能有你今天。老闆要警告員工,沒有我給你平臺,你屁都不是。咋你們動不動就要離職,為啥不學學楷模岳飛呢,要知道啥叫知遇之恩。在家庭裡這種感恩文化也在濫用,父母罵孩子總要加上一句,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和你爸嗎,意思是一樣的,不懂感恩。
感恩文化的根本在於,受恩人的表現,不管是韓信還是岳飛,還是那個結草銜環的,做牛做馬的都是自己自願的。現在的感恩文化變成了指責別人不懂感恩的道德綁架。已經跑偏了。
感恩文化之所以成立,還有施恩人的不求回報作支撐。當年的洗衣大媽幫助韓信並沒有要回報,宗澤老師也沒有,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也沒有要回報的動機。他們這麼幹是他們樂意這麼幹。還要冒著被尋仇的危險。根本不是一個報答能驅使他們的。
施恩一旦帶有投資的色彩,就成了鑽營的手段。好比呂不韋關懷落難的秦異人。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怎麼報答他的。感恩本來是一個好事,來到商業社會之後,卻慢慢變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