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先森sir
-
2 # 歷史百謎
這個問題很不錯,作為歷史教師,經常用此法,因為假設歷史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了解歷史真相。但對於歷史研究來說一般不提倡假設,尤其是專家學者最見不得假設歷史,閣下小心點哦!
該史料出自《通鑑》原文為:永徽五年(甲寅,公元六五四年),丁丑,夜,大雨,山水漲溢,衝玄武門,宿衛士皆散走。右領軍郎將薛仁貴曰:“安有宿衛之士,天子有急而敢畏死乎!”乃登門桄大呼以警宮內。上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寢殿,水漂溺衛士及麟遊居人,死者三千餘人。
大意就是公元654年閏五月初三的夜晚,長安下雨,洪水很大,衝到了玄武門,門口守衛的將士們被洪水嚇得逃走了。薛仁貴及時挺身而出,登上門框,朝著內宮喊話警示,高宗李治才算是逃過一劫。
可以這麼說,如若薛仁貴沒有及時警示,可能洪水真有可能衝進內宮,唐高宗如若被淹死,那歷史真要改寫了。
故事比較清晰,但這裡邊一直存在幾個誤區。
其一,很多人把這個玄武門當成了長安城的北門。要是長安城被淹,那不可能,因為長安城的玄武門高大不說,裡邊的宮城更是佈局森嚴,怎麼可能幾嗓子就把皇帝叫出來了?其實歷史上的這個宮是位於陝西寶雞的萬年宮,也叫九成宮,是一個皇家行宮,就是皇帝遊玩的暫時住所。
其二,還有人說即使唐高宗淹死,武則天也能獨掌乾坤,這個還真說不準,這時候武則天雖已重新受寵,但地位卻不穩定,武則天是從655年才開始剪除異己,慢慢鞏固地位的。所以武氏雖有手段,要是高宗李治離世,還真不一定有出頭之日,李唐還歷史真要改寫,至少武周王朝該是沒有了!這樣說來,對李唐來說還真不是什麼壞事!
其三,其實這次洪水最大的受益者卻是薛仁貴,洪水之後他受到皇帝寵信,地位如日中天。其他侍衛肯定後悔死了,真該站城頭吼一嗓子來著
知識有限,希望對大家有所益處!
以下是附萬年宮圖
-
3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654年是李治繼位的第六個年頭,李治如果是這個時候死掉了,唐王朝的歷史走向必將有很大不同。
先說說宮斗的戲碼當時李治的皇后還是王皇后,武則天還只是個得寵的嬪妃。李治已經有了五個兒子,長子李忠,3年前被李治立為太子,654年已經12歲;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節,五子李弘。
其中長二三子母親都是普通宮人,四子母親蕭淑妃,五子李弘是武則天所生,當時僅3歲。
王皇后與蕭淑妃不合,武則天來了之後不但打壓了蕭淑妃,連王皇后也一併失寵。這是當時後宮主要三個人的關係,而王皇后無子,蕭淑妃和武則天各有一子。
如果李治死於意外,無論有沒有遺言留下來,都將是太子繼位,長孫無忌、李績輔政,基本上沒有武則天、蕭淑妃的戲份了。
(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分享的皇權變成了二聖臨朝,李治肯定是腦子有病)
當然,王皇后晉升為皇太后,李忠的母親劉氏因為兒子當皇帝也升為皇太后,歷史上劉氏活到665年,還有十幾年好活,出身低賤的她只能依靠王皇后才能保證自己在兒子成年前活下去;
武則天和蕭淑妃都有兒子,雖然都有野心,但沒了男人的支援,只能寄希望於王皇后的善心了,將來運氣好跟著兒子享享福,運氣不好就會死於深宮,肯定是沒有其他機會了;
於是,李治如果暴死,王皇后和蕭淑妃逃離了死於非命的悲慘命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也將不存在,唐王朝的歷史走向將發生很大變化。
唐王朝第四個皇帝期間新的政治三駕馬車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太子李忠的舅爺,從長孫無忌的角度,無論是從忠心還是親情的角度,擁立太子繼位是最佳選擇。一來本身是太子,二來年紀最長,第三有血緣關係,第四年紀幼小,第五母系力量薄弱。長孫無忌既是貞觀老臣,又是皇帝長輩,多年積攢的實力無可動搖,穩穩的仍然是新朝第一重臣;
李績同樣是貞觀老臣,隨著李靖等人的去世,已經成為大唐軍中第一人,滅薛延陀、壓制高句麗戰功卓著,是僅次於長孫無忌的大唐重臣,對李唐皇室忠心耿耿,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
王皇后並非有野心或者能力出眾的女人,但出身太原王氏名門,且身為新皇帝的養母,背後也有一股勢力。她的父親王仁祐之前是一個小官,李治繼位後因為王皇后的關係升為宰相級的特進,爵位魏國公;她的舅舅柳奭原來就是副部級高官,李治繼位後也升為宰相之一的中書令。這些人雖然掌權時間短,但外戚的特性決定了會有一批倖進之徒投靠,勢力將迅速膨脹。
由於歷史上王皇后的父親和舅父掌權時間不長,所以對他們的政治傾向和能力缺乏基本資訊,無從判斷他們是否會作出極端行為。同時王皇后只是皇太后,沒有李治的皇帝權威,即使打著小皇帝的旗號,想像歷史上那樣直接弄掉長孫無忌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李績在外戚這股勢力興起之後也會與長孫無忌形成默契,而不是像歷史上對長孫無忌的倒臺推波助瀾;
於是,大唐在李治死後的政治格局將會變成長孫無忌一派關隴集團主政,李績為首的貞觀老臣管軍,王皇后一系外戚新興勢力爭權,新大唐政治三駕馬車形成,這個局面至少會維持五到十年甚至更久,最起碼要到新皇帝李忠成年。
李治武則天時期的成就和錯誤李治武則天時期滅了百濟、高句麗,但把北韓半島丟給了新羅;
李治武則天時期西域疆域擴充套件到鹹海,但維持時間不長,而且丟了青海吐谷渾,開始失去了對吐蕃的戰略優勢;
李治武則天時期對北方蒙古高原經營不力,後突厥崛起後失去了整個蒙古高原;
李治武則天時期對契丹、奚等內附少數民族政權管理不善,契丹反叛,造成大唐軍事力量向河北傾斜,既削弱了壓制吐蕃的力量,又間接造成了安史之亂;
李治武則天時期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皇權急劇膨脹,貞觀時期皇權、臣權相互制約的局面不復存在;
李治武則天時期尤其是武則天掌權後政治清洗和酷吏政治除掉了大批李唐皇室勢力和忠於李唐的臣子,嚴重破壞了唐王朝的政治生態,形成了後來藩鎮割據的政治土壤。
這些問題當中,最後兩個最為嚴重,是唐朝中後期所有問題產生的根源。
我個人一直認為李治在吃李世民的老本,而武則天這個女人根本就不會打仗。最明顯一點就是李治武則天時期根本就沒有戰略方向,當時的大唐不具備在東西兩個方向同時打兩場全面戰爭的能力。所以,大唐當時的戰略方向必須有所側重,重東則西守,重西則東守。
但按編年史看唐王朝高宗時期的戰爭記錄就會發現,今天遼東有一場大戰,明天就在西域又打了起來,而且往往是同一個將領,包括薛仁貴或者是蘇定方,都被或東或西調來調去。確實,基本上每場戰爭都是幾個月就結束,但這隻能證明大唐軍隊的戰鬥力強,不能證明唐朝皇帝有優秀的戰略佈局眼光和統籌安排能力。如果薛仁貴一直在遼東,蘇定方一直在西域,先東後西,大唐的戰爭勝利才能真正轉化為戰略優勢,而非戰勝、反叛、平叛勝利、再反叛、唐軍退出,最後左支右絀既丟了北韓半島也丟了青海。
李治武則天時期是大唐疆域面積最大的時期,但所謂的西域開疆拓土大多是西域小國主動內附投靠過來,真正有戰略意義的無非就是高侃滅東突厥車鼻可汗、蘇定方平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復國,難度和李靖滅東突厥、吐谷渾差遠了。但就靠這幾場大戰把西域小國都嚇破了膽子,主動要求內附,當時號稱西域七十二國投靠唐王朝,雖然也在安西都護府下設定了各個都督府管轄這些地區,好多國家也有質子在長安,但只要不派遣官吏、不駐紮軍隊、不把土著內遷、不移民實邊,這些國家依附大唐和依附突厥、大食沒有區別,早晚會脫離大唐而去的。
在這種東西方向戰略不明的情況下,唐王朝還在李治武則天時期滅了高句麗、西突厥等大國,不得不說李世民的底子打得好,給李治留下了千錘百煉的精兵和悍將。
李治早死,更不會有女皇帝武則天,第四代皇帝李忠繼位,這些事情都會發生變化:李績在東,持續壓制和削弱高句麗。消滅高句麗是李績的宿命,他也具備完成這個使命的能力,與消滅高句麗相比,更困難的是如何保住勝利果實。歷史上是吐蕃興起,李治從遼東的安東都護府抽調薛仁貴、蘇定方、劉仁軌等人到西域,結果倉促之中薛仁貴大敗於大非川,失去了吐谷渾復國的機會。新皇繼位,對太宗、高宗時期的兩朝老臣要有起碼的尊重,不會像李治這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於是,百濟、高句麗滅定了,穩定的將領和戰略目的,順便再把新羅弄死是大機率事件。
而安東都護府實力的增長,可以就近壓制契丹和奚,薛仁貴就曾經鎮壓過契丹奚的叛亂,有軍事威懾,對契丹、奚族地區的管理會有所加強。
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連成一片,北狄、東夷都將失去興風作浪的機會,後世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會被削弱或推遲;
外戚集團為了提高顯示度,也要在軍功方面下手,東、北插不上手,就只能在西域做文章了。正好西域沒有硬仗要打,不要求外戚集團有太高的軍事能力,只是支援吐谷渾牽制吐蕃不直接參戰還是能做到的;招降西域小國,弄個西域萬國來朝、熱熱鬧鬧正好算是政績。而且即使吐谷渾丟了也無傷大局,等東邊局勢平穩,再把吐蕃壓回高原是沒問題的。而在北韓半島問題徹底解決之前,李績是不會輕易同意削弱安東、安北的力量的;
長孫無忌一直沒怎麼插手軍中,兩方也都會限制長孫無忌的這種企圖,正好可以居中平衡另外兩派之間局面。而長孫無忌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會轉變成魏徵在李世民時期的角色,並在戰略佈局、後勤支援方面做工作。之前長孫無忌剛剛借房遺愛謀反案牽連了李恪、李道宗等一大批人,所有人都對他心存警惕,想再幹壞事幾乎不可能了。
總之,一種很好的政治平衡局面形成了,三方都互有顧慮,任何一方都不能做過於出格的事情,延續李世民時期的做法既政治正確,也會有實際效果。如無意外,盛唐將會提前到來,並維持君權、臣權相互制約的良好局面,雖然可能會有新的問題產生,但至少要比李唐滅亡在李治手中並留下諸多隱患強的太多。
至於這種局面會維持多長時間,就不是我們這個問題當中需要考慮的事情了,畢竟總有意外會發生。
回覆列表
感謝薛仁貴麼,不過歷史不會怎樣,如果李治死,武則天不死還是有可能興風作浪,那時候還是有太子的,立太子,那長孫為代表的隴西貴族繼續把持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