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哲270723
-
2 # 正在學歷史
我們先看背景:明代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進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倉促率兵20餘萬人親征。兩個關鍵詞“勸阻”、“倉促”。這說明第一,大臣們都不願朱祁鎮御駕親征,第二,沒有充分的準備,以無心之備,對有意之敵,結果可想而知。
撤軍的時候,那個壞太監王振又想衣錦還鄉,非要部隊從蔚縣過,中途為了在家鄉人民面前沽名釣譽,藉口不能破壞莊稼而轉道宣化,一來二去的折騰,到了宣化,瓦剌兵就追上了,邊打邊撤就到了土木堡,瓦剌兵圍住了土木堡,明朝軍隊奮勇抵抗,也先見不好攻,就假意遣使求和,王振見瓦剌兵退了,下令將兵營移至近水之處,軍隊剛移動,也先集中勁騎四面衝來,明兵爭逃,行陣潰亂,英宗被俘,王振被亂軍殺死,官兵死傷10萬餘人。悲劇啊!
-
3 # 西山講歷史
更正一下,不是五十萬大軍是二十萬大軍出征,但就是這二十萬大軍對比瓦剌的軍力也是佔絕對優勢的,只可惜二十萬也經不住蠢太監和蠢皇帝雙賤給禍禍。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還丟了一個皇帝,這可是在實力完全佔優的情況下做到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打得這麼爛的,沒誰了。
土木堡戰敗最大的責任人是太監王振,這個人作為太監是自閹入宮的。明代願意做太監的一般都是窮苦人,而這位王振是一個讀書人。作為讀書人本來是應該考取科舉為國出力,可是這個王振讀書不行,只是個舉人,不可能和那些能考取進士的同僚競爭,所以自己把自己閹割掉入了宮,想透過做太監這個偏門來撈取權力。
作為讀書人的王振讀書一般,但是做了太監以後,周圍的太監都是文盲,王振讀過書這個優勢就很快顯現出來了。在宮中,王振被明宣宗賞識,讓王振伺候當時的太子,也就是未來的明英宗。因為王振識文斷字,對待明英宗又比較嚴厲,所以明英宗對王振很是尊重。明英宗登基後,命令王振掌管司禮監,讓王振成了當時權力最大的太監。
王振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在掌握了權力後,王振一邊勾結奸臣打壓朝中的正直大臣,一邊倒賣明軍的先進火器給瓦剌斂財。倒賣軍火這個勾當被明英宗知道後,明英宗也沒有把王振怎麼樣,甚至還包庇了王振。只是後來,要是明英宗知道瓦剌用來俘虜他的武器,都是當初王振賣給瓦剌的,不知道明英宗會不會繼續包庇王振。
1449年,瓦剌按照慣例在草原沒有糧食的時候,準備來中原搶劫一把。久居高位的王振在作威作福之餘還想體驗一把征戰沙場的感覺,所以他就鼓動明英宗御駕出征,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虜,王振被憤怒計程車兵殺死。
導致慘敗的原因,第一就是明軍倉促出征,準備不足。明英宗一開始根本沒有出征的打算,因為瓦剌就是慣例的搶劫,搶完了一般就回去了,明英宗沒有和瓦剌死磕的理由。明英宗決定御駕出征完全是由於王振的串掇,臨時召集了北京周邊的二十萬人馬,糧草後勤都沒有籌劃,就貿然出征。打仗不是遊戲,沒有準備和規劃,二十萬人也就是二十萬待宰的羔羊,豈有不敗之理。
第二個原因是瓦剌軍力強大,武器先進。這個就是拜王振倒賣軍火所賜,明英宗明知道王振倒賣武器,還包庇王振。明英宗被俘虜是明英宗活該。明軍自己因為軍費不足,先進的武器不能裝備。瓦剌傳統強勢的騎兵,加上先進的火器,打裝備落後的明軍,輸了就不正常了。
第三個原因是王振瞎指揮。王振認為自己有二十萬人,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馬,打敗瓦剌還不是手到擒來。可惜戰爭不是做數學題,不是人多就穩贏的。軍隊在王振的指揮下,隨意改變行軍路線,加上戰前準備不足糧草不夠大家吃,部隊士氣低落,被瓦剌軍一擊即潰。
明英宗加上王振兩個蠢貨,禍害了二十萬中華好男兒,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都是活該。
-
4 # 雲談青史
正統十三年,因也先故意虛報朝貢人數企圖無恥騙取鉅額賞賜的行為,被明廷發現,禮部驗口給賞,其虛報者皆不與。這讓也先大為惱怒,準備挑起戰爭報復大明。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正值秋高馬肥之際,也先恩威利誘蒙古諸部,分兵四路入寇大明,開始了明火執仗的劫掠。
也先率主力直取大同,因大同守軍久不習戰,接連失利,守將也兵敗被殺。軍報傳至京師,把持朝政的太監王振極力慫恿二十三歲的英宗皇帝親征。
于謙和文武百官竭力勸阻,可無濟於事,信心滿滿的英宗皇帝於七月十六日,命弟郕王朱祁鈺居守北京,率文武大臣並官軍民夫五十萬人親征,而於謙留兵部理事。
倉促之間,糧草尚未濟,軍械也草草發下,近五十萬人馬在毫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由不懂兵事的英宗和王振領導,兒戲般的出居庸關直抵大同。
隨行的內閣大學士曹鼐已經預知此行必敗,私下串聯大臣密謀殺死王振,再規勸皇帝將大軍指揮權交由德高望重的英國公張輔和兵部尚書鄺野,以圖挽回不利局面。可惜的是大部分大臣懼怕王振的權勢,此謀最終沒能實施。
在錯過了最後扳回局面的機會後,這支肩負大明國運的禁軍精銳不可挽回的滑向了覆滅的深淵。從八月一日開始,王振決定撤軍,然行軍路線一再按照其心意隨意變更,大軍側翼完全暴露在瓦剌鐵蹄面前,幾遭重創。
八月十四日大軍行至距懷化僅二十里的土木堡,因等候王振的千餘輛輜重車隊,大軍在王振的要求下露營曠野。此舉給了也先天大的良機,當夜明軍就被瓦剌分軍數路包抄,並斷了明軍水源。
八月十五日,也先假意講和,佯裝退去,趁明軍爭搶水源,軍陣大亂之際發起總攻,是役明軍死傷數十萬,英國公張輔等五十多名隨扈大臣也斃命於亂軍當中,英宗皇帝被也先俘虜,這是自靖康之變後,漢人王朝遭遇的又一次奇恥大辱!
-
5 # 知史說史鑑史
明英宗朱祁鎮久居皇宮沒有去看過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疾苦在對行軍打仗更是沒有什麼概念不知道這是生死較量,公元1494年在好奇心的驅使和王振的慫恿之下率領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御駕親征瓦拉。土木堡之變最重要的原因是過於寵幸宦官王振,將出徵打仗視為兒戲沒有聽取大臣的勸告全權交由王振指揮軍隊組織混亂不堪,中了瓦拉蒙古騎兵的奸計導致全軍覆沒朱祁鎮生擒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長期接觸的是宦官年少無知沒有人生閱歷也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認為太監才是最值得信賴的人其餘人都不可信,王振這個十惡不赦的大太監正是利用了這一年博得皇帝的信任大權獨攬干涉起國家大政在處理瓦拉的問題上更是搞得一塌糊塗引發瓦拉的不滿挑起了這場戰爭。1494年二月蒙古瓦拉部落首領也先派使者2000人送貢馬嚮明朝邀賞,當權的宦官王振想瓦拉簡直是太猖狂了送來一批劣質馬匹還想要額外的賞賜就算是原來的馬價都給高了,因此便下令不贈予賞賜還要削弱馬價,這下惹得也先不開心了。也先糾集了四路人馬進攻明朝邊境,邊境地區久無戰事武備鬆弛只得向朝廷求援,王振這次又犯傻了心想一定要讓皇帝御駕親征而且要經過自己的故鄉展示自己威風八面的一面。王振這麼一策劃再加上花言巧語就矇蔽住明英宗了,再加上皇帝本來就呆在皇宮中沒有見過世面二話不說就決定親自出徵了,害苦了大臣們左勸右勸卻改變不了主意只得親自隨軍出征了。
左拼右湊集結了大明朝二十萬精英部隊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本來大臣們建議大軍應該急行軍快速趕赴前線爭取有利戰機伺機出兵打個漂亮的翻身仗,而王振卻不以為然指揮大軍慢慢悠悠的行進明英宗則當做出來旅遊啥事都不管。本來此次出征事出突然糧草都不齊備,軍心已然不穩王振聽說前線兵敗之後心生害怕和甩手掌櫃朱祁鎮一商量就遊玩他的家鄉去了命令好不容易來到大同的軍隊撤軍,如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般把將士當猴耍。此時瓦拉大軍已經在屁股後面窮追不捨,武將率領大軍前去阻擊都以失敗告終,大臣們提出建議快速撤入居庸關以保安全,對軍事絲毫不懂的王振卻不答應。大軍行進到土木堡此處地勢高,乾旱挖井挖不出水來,一條距離不遠的河卻被瓦拉騎兵佔領,瓦拉軍隊偽裝離開口渴不已的大明士兵得到皇帝的授權之後紛紛雜亂無序的取水喝,結果中了埋伏大軍全軍覆沒,王振在混亂中被一位武將用重錘殺死。明英宗朱祁鎮卻依然不慌不忙的從馬上下來盤腿而坐似乎一切都與他無關,王振在混亂中被一位武將用重錘殺死。瓦拉士兵看到這麼一個奇怪的人就報告首領一經確認才知道抓了明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對戰爭沒有什麼概念,將這次出征當做出去遊玩即使大軍被重重包圍依然將生死置之度外沒有驚慌似乎一切都與他無關,這下好了成為繼宋徽,欽二宗之後第三個北方巡狩的皇帝。最可恨的是王振這個惡貫滿盈的大太監,害人不淺的玩意兒禍國殃民,魏忠賢與他一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呢。最可憐的是無辜枉死計程車兵和拼死保護皇上的五十多位大臣他們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6 # 晨曉cc
近來有幸拜閱明朝史,對於令人啼笑皆非的明朝史,世人皆知,歷史的魅力在於我們能從中學到,謹記他們的長處和短處。
古有趙高亂朝,後面的朝代便謹記這一歷史教訓,但是明清兩朝彷彿忘了前朝的歷史,歷史上的明清朝多有太監霍亂。
為什麼會有太監霍亂更多的是宰相制度的廢除,皇帝幹不過來那麼多的活,沒辦法只能找人來幹,太監霍亂的主要原因。
而明清兩朝第一個大太監奸臣便是土木之變的主角,王振
王振本是一個不得志的秀才,後自宮以後,入宮被安排到太子朱祁鎮旁邊伺候著,因有一點文化,所以在目不識丁的太監群裡,顯得鶴立雞群,慢慢的受到太監的廣為尊敬。
後朱祁鎮上位,王振慢慢熬死了太皇太后和三楊之後便成了朝堂之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一個人還只聽他的。
大權在握的太監王振並不滿足,他想得到更多,他想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當時正是瓦刺猖獗,他便鼓動皇帝御駕親征,出動五十萬大軍,明朝三大營全部出動最後卻被也先三萬騎兵俘虜。
究其原因,無非是指揮不到位,疲勞飢餓導致的兵敗。更多的便是指揮官的愚蠢導致了這場戰爭遊戲的失敗,而失敗的代價,很簡單,死亡而已。
回覆列表
沒有五十萬,是二十萬。軍隊集結只有幾天時間,召集不了五十萬,京師附近沒那麼多。
明朝第一個死太監,就是因為這次土木堡之變,遺臭萬年,名叫王振。
這廝本是個學官,半路出家當了太監,因為有點文化,做了朱祁鎮太子的老師。朱祁鎮登基後對其言聽計從,死太監居然有志於建功立業,要去打瓦剌。
在他的外行指揮下,軍事策略一錯再錯,最終被野先幾萬騎兵戰敗,皇帝被俘,明朝陪駕五十多重要官員陣亡,死太監本人也被明軍部將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