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料料包
-
2 # 熱愛王者的歌神小坡
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曾在曹操手下任司空軍祭酒,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郭嘉智計過人、料事如神,讓他自古以來就擁有眾多粉絲。
(一)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郭嘉時潁川郡陽翟縣人,與袁紹的謀士郭圖是同族(從年齡、輩分上看,郭圖應是郭嘉的堂叔或堂伯)。郭圖將郭嘉引薦給袁紹,郭嘉在袁紹手下待了一段時間後,認為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遂棄袁紹而去,後來在荀彧引薦下成為曹操謀士。郭嘉在袁紹手下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這使他對袁紹一方的情況有所觀察、瞭解,為他後來準確預測袁軍的動向打下了基礎。
(二)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三國志·郭嘉傳》裴注引《傅子》記載,郭嘉為曹操論證,與袁紹相比,曹操有十個方面勝於袁紹,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雖然帶著濃烈的馬屁味,連傲嬌的曹操聽罷也害羞得紅著臉低下了頭: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因為郭嘉對袁紹方面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的話增強了曹操的信心,也鼓舞了曹操集團計程車氣。
(三)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
最初,郭嘉勸曹操趁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機會,出兵徵呂布,但呂布也很能打仗,雙方鏖戰多日,呂布雖然戰敗,但曹軍也士卒疲憊,曹操本打算回軍休整,郭嘉勸曹操不要在最後關頭放棄,一鼓作氣急攻,終於生擒呂布。對劉備也是一樣,郭嘉勸曹操趁袁紹還沒有大舉南下之前,攻滅劉備,消除與袁紹決戰時的後患。
(四)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正在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後方傳來訊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這一訊息傳來,曹軍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孫策端了,曹操也猶疑不決要不要退兵。
但郭嘉卻斷言: “(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果然,孫策尚未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五)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死後,二子袁譚、袁尚分別擁兵自立鬧分裂。曹軍諸將紛紛主張趁勝進擊二袁。唯有郭嘉提出來: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於是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六)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援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只會吹牛扯蛋,做不出什麼大事,就算他敢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遂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一切正如郭嘉所策劃。
郭嘉之所以這麼牛,首先在於郭嘉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
因此,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為領導著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毛澤東之所以推重郭嘉,目的也是在於要求各部門、各省區的領導幹部當好中央決策的參謀和助手,不要光是琢磨本部門、本地區的小利益,多出些有利於全國發展的大主意。
曹操多次稱讚“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就是在稱讚郭嘉忠心事主、想領導之所想的參謀能力。
其次,郭嘉出自潁川郭氏。
雖然在漢末三國時期,潁川郭氏留名青史的政治人物不多,但這仍然確定無疑是一個世家大族,是曹操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極力拉攏的物件。雖然郭嘉當時年紀尚輕,對家族事務的影響力很有限,但在豪族社會的背景下,潁川郭氏的旗號能夠大大增加郭嘉的個人魅力和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
3 # 長安說書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三國演義》,內容龐大,人物豐滿。要說最值得稱頌的,徐元直當屬一人。我且說說箇中緣由。
元直,首先字如其人,有信有義,正直無私,剛正不阿。其次,為人子,孝順父母。
徐庶原本是輔佐劉備的一個有志之士,他有才華,是三國諸多謀臣中不起眼的一個。其實關於三國中他的比重算是少之又少。當然,他是在有真才實學的情況下相比於其他謀士而言。他的職業生涯從輔佐劉備開始,但卻沒有在蜀中善終。實為遺憾。當日,因曹操以徐母相要挾,元直不得不告別劉備營救母親。這個時候的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摯友孔明,而自己與劉備深情惜別。其實仔細考慮,徐庶也知道此去的結果如何,他作為一個兒子,難道不理解自己的母親?在他兩難得情況下他向劉備保證絕對不為曹操出一謀, 劃一策。這樣,劉備的願望達到了,既然你不能為我所用,那就要成為我的勁敵,死對頭。所以,在無形之中他已經消除了一個潛在的威脅。此處有詩,此時無聲勝有聲啊。畢竟元直有才啊,他要是和我正面對敵,我根本招架不了。另外,回到徐庶身上。他知道此去曹操陣營凶多吉少。當然,更多的是對於她的母親而言。一則因為曹操的手段卑劣,二則母親性格剛烈。果不其然,徐母自盡而亡。元直悲痛萬分。只能懊悔,遺憾。但他不得已,哪怕只是見母親一面,他只能隻身前往許昌。惟其如此。他早有預料結果。這也是他毫不猶豫就答應劉備的又一原因。因此,徐庶的人設是比較尷尬的,也是鮮活的。他的才能只讓我們看見了冰山一角,他的耿直忠義展現地淋漓盡致,他的孝順處於兩難之間。但因此,他少了一些朝綱上的勾心鬥角,蠅營狗苟。不說,就不會錯。做人,中庸之道。
這種為人處世,使他餘生得以安然。
僅是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
4 # 囧拌鮮
《三國演義》中最吸引我的人物莫過於賈詡賈文和了。
在曹操的謀士集團中,賈詡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一人,堪稱“算無遺策”。作為曹操的對手,他曾兩度讓曹操敗得很難看;歸附曹操後,又深得曹操的信任,並在後來的曹魏繼承人之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賈詡原是董卓涼州集團的一員。董卓被刺殺後,李傕、郭汜、張濟等部下無所適從,打算解散部隊各自回鄉。賈詡勸告:現在長安城裡正打算殺盡涼州人,如果丟掉軍隊獨自回去,一個亭長就可以把你們抓捕歸案;不如率眾向西,收集舊部,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成功了,就可號令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跑也不遲。
李傕等人覺得在理,便率領數千殘部一路西行,沿途蒐羅涼州軍舊部;到達長安時,已達十餘萬人。兩方交戰後,呂布落荒而走,東漢小朝廷又落到李傕等人手中。為感謝賈詡,李傕等人打算封他為侯,卻遭到謝絕。
涼州集團的軍隊重新控制長安後,李傕、郭汜等人因爭權奪利又開始自相殘殺。面對這一情形,賈詡決定投奔張濟的侄子張繡。張繡對他“執子孫禮”,賈詡也傾力輔佐。為對抗勢力日益強大的曹操,在賈詡的勸說下,張繡與劉表結成聯盟。曹操得知後,於建安二年率大軍討伐張繡,張繡不戰而降。
不料,曹操後因處事不當,激怒了張繡。賈詡設計讓張繡率軍突襲曹營,曹操大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力戰而死,曹操本人也中箭負傷。
次年,曹操第三次攻打張繡,包圍了張繡據守的穰城。此時,聽說袁紹可能乘虛襲取許昌,曹操被迫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兵夾擊。張繡追擊曹操之前,賈詡予以阻止,並直言“不可追擊,追必敗”。但張繡不聽,結果大敗而還。這時,賈詡卻對張繡說:“立刻再追,再戰必勝。”張繡於是收拾殘兵再次追擊,果然大勝而還。
張繡勝得不明不白,便向賈詡請教。賈詡說:“曹公軍新退,必自斷後,故知必敗……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非將軍敵,故雖勇敗兵而戰必勝也。”這一番話把曹操的用兵之道和對我實力對比,算是摸透了。
為擴大抗曹聯盟,袁紹派人招誘張繡,並與賈詡結好。沒想到,賈詡明確表示拒絕,並勸張繡趁機投靠曹操。賈詡此舉,對曹操取得官渡決戰之勝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賈詡成了曹操的重要謀士。建安十六年,在同馬超、韓遂的渭南之戰中,賈詡向曹操獻離間計,成功瓦解馬韓聯盟,一舉平定關中。
當然,賈詡對曹魏集團的最大貢獻,還在於他在繼承人問題上的一言定鼎。曹操晚年在選擇曹丕還是曹植為繼承人一事上猶豫不決,但私下還是偏向於曹植。為此,他專門詢問賈詡的意見。賈詡對曹操內心的想法心知肚明,卻遲遲沒有表態。曹操問起緣故,他回答道:“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父子的事情啊!”曹操一聽,立刻打消了立曹植為繼承人的念頭。
不過,曹操對賈詡也有“言聽不從”的時候。建安十三年,曹操奪取荊州後,打算趁勢順江東下。賈詡建議利用荊州之地養兵安民,最終可不戰而收復江東。但曹操的態度是“不從”。就是這一個“不從”,導致了赤壁慘敗的結果,從而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多年後,西晉荊州都督羊祜進行平定東吳的戰爭準備時,從安撫百姓、發展經濟入手,贏得了東吳的民心。羊祜死後不久,後人按照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一舉滅吳,完成了統一大業。而這,正是當年賈詡向曹操提出的建議。
回覆列表
張飛,《三國演義》中每個人物的性格都很鮮明,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信義,曹操的奸詐,周瑜的王佐之資,等等,唯有張飛的性格是個人比較欣賞的,沒有彬彬有禮,沒有巧舌如簧,性格粗狂,有話直說,(本人喜歡結交直率的朋友)但內心善良寬厚,無論對主上還是手下士兵都用一份赤誠之心來對待,最終為了給關羽報仇與劉備起兵討伐東吳,臨行前被範疆,張達刺殺,書中有詩云: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