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方言講史

    細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有一個嗜好——殘殺功臣。

    開國之君一般都是謀略出眾、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為何卻偏心殘殺功臣,落得不念情義寡義、利令智昏的惡名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看看開國之君對待功臣的一些軼事。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打江山,特別是和項羽進行楚漢爭霸時,靠的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這樣的奇人異士,靠的是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這樣的絕世武將,但是,他平定全國樹立漢朝後,立刻就翻臉不認人,開端演出倚天屠龍記。

    無獨有偶,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這位心智和才謀都不差勁於劉邦的開國之君,好像想從各方面都完勝劉邦,他在殘殺功臣上比劉邦更兇殘更冷漠。

    朱元璋首先是創造性地成立了一個間諜組織——錦衣衛。然後以這個恐怖組織為中心點,開端成心鎮壓和殘殺功臣。錦衣衛會依照皇帝的意思,收羅大臣們各種罪狀,並把這些罪狀無限上崗上線,無限放大放長,然後牽引起出很多無辜的人來,終究一網子打盡。

    當然,相對於劉邦的殘暴,朱元璋的暴虐,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儘管也在建國後拿功臣開涮,但採納的手斷就溫文許多,採納的方法也高超許多。他沒有采納嫁禍於人、莫須有等方法來直接殘殺功臣,而是採納了一個更文明的方法——杯酒釋兵權。而趙匡胤這種文明處理功臣的方法也被後人津津有味。

    當然,還有的開國之君也想殘殺功臣,但時機不成熟,原因是他們建國後,國勢並不安穩,乃至國家還處於割據,處於沒有徹底共同的狀況。為了平全國、定社稷,他們既對功臣很是不放心,但也對功臣很倚賴,由於在征戰的關鍵時刻還離不開這些功臣們的謀略和驍勇,因而,絕不能光禿禿地殘殺這些功臣。

    比方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樹立隋朝時,南邊還有陳國存在,直到多年後,跟著隋朝的強壯,這才派兵將陳國給滅了,完成了南北大共同。這個時候,他對手下功臣們的依靠還來不及,又怎樣會怎樣敢殘殺功臣呢?

    當然,也有破例的。單個開國之君建國之後,不光不殘殺功臣,反而愈加優待功臣,讓他們榮極一時、富有終身。

    比方說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善待功臣模範。劉秀不光給予功臣們以高官厚職,而且還精選28位勞績最大、才能最強的大將,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弄了個封神榜——雲臺二十八將。也正是由於這樣,劉秀後來被世人共同稱讚。

    當然,不管是光禿禿的大殘殺,仍是走馬觀花般溫柔一刀,或是許以高官厚祿重用之,其實開國之君八成都是對功臣不放心的,他們的真實意圖無非只要一個,那就是要麼直接讓功臣消失掉(魂歸九泉),要麼間接讓功臣們消失掉(告老還鄉),要麼轉接讓功臣累死掉(持續服務)。而開國之君之所以會有這種“不約而同”的心裡,剖析原因大致有三個:

    一是多疑。劉邦和朱元璋的大殘殺功臣,明顯他們的心裡在做怪。他們平定全國後,心裡總是患得患失,總是擔憂功臣們兵權在握,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造反,自己隨時會成為被宰羔羊,這種擔憂就是多疑發生的後果。正如三國時的曹操相同,他晚上睡覺總是擔憂會有人暗殺他,他睡覺時連伺候自己的家丁沒有透過他的允許也不能隨意接近,為此,他還成心殺了一個替自己蓋被子的家丁,意圖只要一個——殺雞儆猴、防微杜漸。而開國皇帝的直接殘殺功臣的做法,明顯也是殺雞儆猴、防微杜漸。

    二是多憂。有的開國之君出世很是卑微,比方說劉邦貧農家庭出世,逼於生計,他發跡之前當過混混。比方說朱元璋也是身世貧農,為了生計,他當過和尚和乞丐。這些都是不光彩的往事,成為一國之君後,他們當然也最擔憂他人譴責這些糗事了。特別是那些跟他多年出世入死一同打拼的功臣們,由於他們對自己的身世、脾性乃至是一些慫事都瞭如指掌,當了皇帝,天然不想自己的這些不文明的東西被世人所知,為了皇帝之尊的需求,舉起手中的三尺白,斬殺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多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開國皇帝十分困難在亂世中打下一片六合,閱歷了含辛茹苦,當然期望自己的江山能讓自己的後代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因而,總是擔憂功臣們哪一天羽翼漸豐,便會取而代之。這一點宋太祖趙匡胤就最深有領會,他自己是被部將們皇袍加身的,他擔憂他手下的功臣們也會被部將們皇袍加身,所以才會做出杯酒釋兵權之舉。還有的開國之君對自己卻是很自傲,自傲自己能夠駕御這些功臣們,但卻總是擔憂自己的兒孫們駕御不了這些功臣,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在兒孫手上保不住。總歸,正是這種多慮心裡作崇,殘殺和鎮壓功臣也就家常便飯了。

    總歸,伴君如伴虎,各朝各代,開國皇帝殘殺功臣儘管冷漠,儘管無情,但並家常便飯。在那種皇權集中制的封建社會里,是沒有對等可言的。做臣子的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已,究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當然,也有一些有遠見的、識時務的功臣們,他們會察言觀色,會有備無患,會提早做出一塵不染之舉,或自動讓權,或自動毀名,或自動攬罪,或自動職辭,或自動歸隱,然後終究保全了自我……比方說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是以絕食修煉的方法避過了劉邦手中尖利的屠龍刀。

  • 2 # 中孚鑑

    古代皇帝得天下之後,殺功臣,這種鳥盡弓藏的現象,不僅是開國皇帝,就是中間的皇帝也是有的!

    首先,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古代皇帝之所以能得天下,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以外,還有一批追隨他的將軍,這些將軍東征西討,身經百戰,都是戰功赫赫,也都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所以這些追隨皇帝的開國功臣,也都是厲害的角色。或許這些人有的真的犯罪謀反,有的是冤枉的。

    皇帝得到天子,登上九五之尊不易,當然珍惜這個天下,但是大多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英才。他就會以他的眼光去看太子,覺得太子不如自己。

    自己還活著,這些功臣或許還有所顧及,不敢謀反,但是自己若一旦駕崩,新皇帝還能鎮的住他們嗎?

    皇帝為了他家的江山,為了給下一代皇帝掃清道路,於是就開始大殺功臣。

    比如劉邦就覺得他的兒子惠帝劉盈軟弱。朱元璋也覺得他的孫子建文帝過於任厚。

    其次,這些開國的功臣,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打拼,到建立王朝後,他們覺得自己有大功於朝廷。就開始生出驕傲之心,有的飛揚跋扈,有的違法亂紀,有的傲慢。

    皇帝為了鎮朝綱,穩法紀,當然對殺功臣,也可以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的作用。

    最後,是這些功臣功勞太大,同時手裡的權利又過重,又不想退居二線,而是手握重權不放,甚至有凌駕於皇權之上。

    這是最明顯的功高震主的,皇帝若不殺他,皇帝也會經常擔心的。

  • 3 # 歷史兩三事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皇帝,我也對功臣會有所提防。皇帝和功臣彷彿是人的善惡兩面,總是不能相容。但題主說的皇帝總是愛殺功臣,這種認識我覺得有點片面。

    中國古代歷史上幾百位皇帝,但大肆殺過功臣的,只有朱元璋和劉邦。像秦始皇、東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清朝皇太極和康熙都沒有大面積殺過功臣,許多功臣得以善終。

    主觀原因:

    第一,皇帝的個人性格,腦子裡總是存在著“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想法。仁義一點的皇帝,搞個“杯酒釋兵權”;不仁義的皇帝,乾脆都殺掉一了百了,放心省事。

    第二,皇帝的出身問題。劉邦是一個派出所所長,朱元璋是和尚加乞丐,雖然得國最正,但也是所有皇帝裡創業最艱難的。出身問題決定眼光不同,迫切想守住家業,怕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客觀原因:

    皇帝和功臣的博弈。當博弈平衡的時候,誰也奈何不了誰,皇帝和士大夫可以共治天下;當博弈勝利方是皇帝的時候,功臣好像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當博弈勝利方是功臣的時候,皇帝的權力被架空,皇帝性命也有可能朝夕不保。

  • 4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首先,皇帝和功臣一起打下了天下,當初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尊卑之分,都是稱兄道弟,現在做了皇帝了,弟兄們就不能相過去一樣了,而功臣不適應這些變化,難免有衝撞之處,皇帝依靠殺人立威,第二,皇帝是世襲制,對於一起打天下的驕兵悍將,危恐太子駕馭不了,提前進行處理。第三,對於一些對皇帝忠臣,現行處理一下,弄個降職,貶官什麼的,登太子登基後,再回復使用,這樣來保證他們對新皇上的效忠。

  • 5 # 綿寶852

    謝謝邀請!從皇帝來說,一是在古代一起打天下時皇帝往往是這群小夥伴中最中庸的,謀略,武力都不是最高,在創業成功後自然擔心這些謀略高的武力高的小夥伴另起爐灶,畢竟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皇帝!二呢皇帝要為自己後代考慮,害怕自己的兒子不能壓制住這些功勳和其後代,自然是把厲害的能殺就殺!從功臣來說,皇帝就一個,有些呢就想打天下一起打,坐天下也一起坐唄,這就觸動了皇帝的利益!

  • 6 # CKF剪影

    中國曆代皇帝在統一天下之後,知道了打天下的艱難,為了守住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社稷,他們一般會大赦天下,對平民百姓施以皇恩,對於功臣,初期會優待他們。等到皇帝的皇位坐穩了以後心裡就會有所猜忌,特別是對那些功勞很高的功臣而言,皇帝一般會很不放心他們,害怕他們會推翻自己的統治,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殺。殺掉這些功臣以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落入他手。客觀來講,這也是封建王朝的必然結果,因為中國古代是皇帝高度集權專制,君臣之間的矛盾有時不可調和,所以有時殺掉功臣也是實現皇帝集權專制的一種手段。

  • 7 # 青年史學家

    古代封建王朝似乎都有一個定律,那就是開國皇帝出於穩定江山的考慮都會誅殺功臣,而且是大規模的誅殺功臣。漢朝如此,明朝也是如此。

    不過也有朝代不殺功臣的,這裡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唐朝是開國功臣得到最好待遇的王朝,不僅沒有被殺,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待遇,所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的軟政變收回來開國功臣的權力,因而也沒有大殺功臣。

    漢朝和明朝的劉邦以及朱元璋之所以要誅殺開國功臣,與他們想要穩定政局有很大關係。漢朝初期,開國功臣們已經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而劉邦的兒子劉盈又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所以劉邦基於穩定江山的考慮還是決定將開國功臣們一一清除。

    明朝的情況有點兒類似,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早早的就去世了,皇太孫朱允炆也是性格不堅強的人,朱元璋為了替朱允炆提前清除登基後的障礙,開始定點清除開國功臣。

    總之,縱觀縱觀中國歷史,開國功臣之所以老是被清除,原因五個字:“權力的誘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龍果種植用什麼肥料合適?